姜赟《如何微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她的声音很低,脸紧紧挨着我的脸,神秘地盯着我的眼睛,似乎从那里往我的眼睛里灌进了令人兴奋的力量。
她讲得流畅自然,非常好听,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再讲一个!”“好,好,再讲一个!”“有一个灶神爷,坐在炉灶里,面条儿扎进了他的脚心,他哎哟哎哟地直叫:“‘哎哟,疼啊,我受不了了,小老鼠!’”讲着,外祖母抬起一只脚,晃来晃去,假装非常痛苦,好像她就是那个面条儿扎进了脚心的灶神。
和我一起听故事的还有船上的水手们,都是些留着胡子的高大的男人。
他们夸赞外祖母讲得好,要求:“再讲一个,老太太!”还说:“走,跟我们一起去吃晚饭!”餐桌上,他们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不过,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的,因为船上有一个人,禁止所有的人吃水果,他看见了会毫不犹豫地夺过水果来给你扔到河里去的。
这个人穿的衣服有点像警察的制服,上面钉着铜扣子,整天像喝得醉乎乎的,人们都躲着他。
(1)上面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文段中的“我”是指谁?(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母讲故事非常精彩?(4)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1)童年;高尔基(2)阿廖沙(3)外祖母每次讲故事时,手舞足蹈、声情并茂;每次她讲完一个故事,“我”总是说“再来一个!”;和我一齐听故事的水手听完故事后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4)有着乐观的热爱生活的态度。
【解析】【分析】(1)《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3)从文段叙述来看,外祖母讲故事时带着肢体表演,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再讲一个!”“好,好,再讲一个!”水手们也很喜欢听,这些都表现了故事的精彩。
(4)生活如此贫困的外祖母却能生活的这么快乐,可见其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10篇

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10篇1. 网络语言改变了什么黄集伟①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这是一项业余爱好。
我认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②说到生存方式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如网络所说的段子化了,段子本来是一个相声术语,它是相声作品当中的一小节或者一小段。
历经10年的网络演变,段子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几乎是无段子无饭局,无段子无聚会,无段子无社交,人人都是段子手。
③再说修辞方式的变化,近十年的网络语言最为活跃,这里仅列出三种修辞方式的变化,即压缩、反转和迭代。
④压缩,很多貌似无法压缩的词语或句子,被网友活生生地压缩了,像高大上不明觉厉等词。
按照语文修辞学,这些词是不能这样压缩的,但是网友就这么压缩了,而且传播范围很广。
⑤反转,本来是一种修辞格,在网络时代,反转修辞格的大量涌现有目共睹,如撩字,大家都非常熟悉,撩的基本意思是撩逗,词性偏向于贬义,有轻薄的意思,但它被网络化以后,已经从贬义词转为中性词。
⑥迭代,本身是网络术语,一般用这个术语描迷网络语言的变化,汉语就是在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
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说:难道众筹真的不是要饭的别称吗?这句话虽然很刻薄,但也有一定道理。
从语文角度看,有时候所谓的迭代变来的词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⑦网络语言还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化,例如表情包社交,它最早是来源于QQ 的表情包,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胀而飞速发展。
表情包语言是一种图片语言,一种基于直观+吸睛合成的信息符号,近年成了网络交流的常用符号。
⑧牛津辞典曾经选出的年度热词就是一个表情包-一张喜极而泣的脸。
这张笑哭了的脸是当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包,这种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跨越了不同的语言局限,成为现代人最高频使用的单个有意义元素,在便利性与信息量上同时占优。
⑨表情包的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在泛社交年代,便捷交流是生活中的首选;二是丰富,表情包的使用,其实是既通用又个性,既清晰又含糊,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成苦笑、笑哭,也可以解读成无奈等。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共12篇)一、(2017·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 -15题。
(10分)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回升16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首次出现回升。
全市88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显示,7月31日,北京市下水埋深为26.55米,较6月30日26.7米回升了5厘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8000多万立方米,这是1999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回升。
地下水埋深指的是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潜水面至地表面的距离。
如图1所示,虚线为潜水面,A即为潜水的埋藏深度,而H 是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图1潜水含水层示意图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骤增,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余万人,是1999年的近两倍,用水压力随之增加。
同时,1999年起,北京市连续多年干旱,自然降水不足。
为使供需平衡,多年来,北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见表1)。
“超采”,是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左右,形成大面积超采区。
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地面下降。
1980年,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6.7米,1998年降至11.88米,18年下降了5米。
从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
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一米。
表1 北京地下水开采情况采水自备井位置自备井数量(眼)供水量(立方米)城镇自备井13000 4.6亿域六区自备并6550 2.25亿去年12月,每天约有200万立方米的南来江水通过自来水厂送入千家万户,占北京市市政供水的60%左右。
截至8月底,南水进京已达5亿立方米,今年用量将达到8.18亿立方米。
预计明年可以达到10.5亿立方米。
地下水位在用水量最大的7月份实现回升,最大的功臣还南水北调。
北京地下水位上升还可能和超采地下水下降有关。
据了解,截至7月底,朝阳、丰台等地区共关停84眼自备井,每天置换地下水量达3.3万立方米。
随着南水用量增大,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也将逐渐减少开采量。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中考题阅读答案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中考题阅读答案《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阅读答案①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XX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递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
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
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
20XX年9月17日,微信注册用户过2亿。
③因为是通过网络传送,因此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即使是在国外的好友,也可以使用微信对讲。
其实微信相当于另一个QQ。
但是不同于QQ的是,它在交友这块表现的更具时效性,也更强大。
不论是塞班、安卓还是苹果的手机用户,只要安装了微信,就可以进行跨手机平台的畅通聊天。
④而微信交友的方式也是非常的独特,那么微信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交友的?微信怎么用?请继续往下看。
微信的使用方法其实非常简单的。
它与所有的即时聊天软件一样,需要注册与登入。
但相对于其它即时聊天软件,微信的注册和登入更加的方便。
QQ微信注册账号:如果你拥有QQ帐号,就可以不需要注册而直接使用QQ帐号登入微信。
如果你不想使用QQ帐号登入的话,可以用手机号码进行快捷注册。
只要选择好自己所在的国家,然后填下手机号码与登入密码就可以了,非常方便,10秒钟就能搞定。
注册成功之后,你就将拥有一个微信帐号,你下次除了使用QQ帐号、手机号码登入之外,还可以使用微信帐号登入。
⑤说完微信注册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微信都拥有什么独特的交友方式吧。
⑥一:查看附件的人。
微信将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找到附近同样开启这项功能的人,使用户轻松找到身边正在使用微信的他们。
这个距离在100-1000米之内,只要是开启了查看附件的人的微信用户,都能在列表中看到。
也许,就因为这个功能,你就找到了心目中的TA。
二:摇一摇。
摇一摇是微信最独特也是最强大的交友方式。
支持通过摇一摇手机找到同时也在摇手机的朋友。
只要是在同一时间摇动手机的微信用户,不论你在地球哪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这个功能认识彼此,非常强大。
《微信》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微信》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微信》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微信》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微信是一款以智能手机终端为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
微信的出现正处于互联网的第三个高速发展阶段——即时网络时代,微信具有“语音短信”“”“移动”“便捷”等特点,备受市场热捧,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方面,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
微信用户的重要来源是网民,而我国网民数量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另一方面,网络使用时间延长。
即时网络时代,用户不再受时同、空间的限制,大大延长了网络使用时间。
网民数量的增长,体现出微信潜在市场的广阔;网民在线对间的延长,表明潜在用户消费能力的增强。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
微信涉及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好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等方式。
好友间传播,是指通过微信互相添加为好友的用户之间点对点的双向传播。
一般而言,数量仅限几百人。
朋友圈传播,是指微信用户在增加了朋友圈插件后,可通过手机接收到自己的朋友圈好友动态,也可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朋友圈。
传播范围跟自己的好友数量相关。
信息接收,是指微信用户作为信息接收端,可以在安装有关插件的前提下,接收来自腾讯网站推送的新闻广播、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来自腾讯微博更新的信息,并向自已的好友转发。
但是,腾讯系统在传播信息上有所限制,每天只发送两条新闻。
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这一点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也做出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导致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
第一,限制信息的大规模传播。
微信信息停留在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可以看到听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
微信目前没有设置向圈外转发的功能,因而无法形成微博式长链条的多级传播,难以形成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传播。
第二,降低信息积累,增加信息溯源难度。
微信以聊天为主。
第1部分 复习任务群1 语言表达运用1 提要勾玄,删繁就简,答好压缩语段题

任务(一)提要勾玄,删繁就简,答好压缩语段题任务情境作为语言表达题,压缩语段是一种传统题型,全国卷近几年来首次考查,经过一轮复习,考生能够掌握压缩的方法及题型要求。
然而,概括不准,不辨主次信息等问题依然突出。
因此,二轮复习就要逐步解决,不断完善。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1.下面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
请筛选其中的信息,简要概括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上的四个特点。
每点不超过8个字。
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规定了5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引导考生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思考教育主题。
这些写作任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展现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回应写作要求。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2.请把下面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
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
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
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第五单元素养综合检测

第五单元·素养综合检测满分100分,90分钟一、积累(30分)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豢.养(juàn)墨守求神拜佛.(fó)催残B.搽.粉(chá) 麻醉孜.孜不倦(zī)创意C.诓.骗(kuāng)渺茫根深蒂.固(tí) 灌概D.停滞.(dài) 虚忘腐草为萤.(yíng) 盲从答案B A.豢huàn,催→摧。
C.蒂dì,概→溉。
D.滞zhì,忘→妄。
2.(2022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前,一些学子跪拜孔子像祈求保佑,却不踏实下来学习,愿望是好的,但却是自欺欺人....的愚昧行为。
B.中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这是不言而喻....的。
C.足球比赛开始了,公众们前仆后继....前去观看比赛,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加油。
D.在美国的重重围堵下,华为公司只有背水一战才能活下去,不然就走.投无路...了。
答案C A.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B.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C.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用在句中不恰当。
D.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3.(2022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
B.电影《长津湖》围绕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俩展开,真实还原了七十多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那段激情历史。
C.许多学校的学生都积极参加了“世界读书日·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D.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并逐步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答案B A.成分残缺,应改为“采取多种节能减排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微信
姜赟
①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②不经意间,有人问起,你生活中跟谁打交道最频繁?思来想去,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议: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
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也有数据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
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③微信掀起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 5.7亿登陆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93%。
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
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
对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④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
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
也不止一次听见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
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⑤进一步说,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
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连接了全世界,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
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更具震撼力。
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地仿佛丢掉了灵魂。
可以说,微信方便了社交,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的交往,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
这就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⑥于是,有人想到了逃离,或卸载微信,或停用朋友圈。
豆瓣上有篇日记这样写道:停用朋友圈半年,看过电影43部,看过书14本,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但我还真的很难回忆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
确实,人们更看重的,是这种“痕迹”。
⑦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的驾驭,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而复装了。
只是因为朋友一句“你不用,会让我很不方便”,足以让他再次臣服。
要知道,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系,跟人有关系。
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
⑧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
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
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1. 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
12. 文章提及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
▲
13.作者认为对微信应持有怎样的态度,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分)
▲
1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3分)
▲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第①小节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如何微信是一种生活态度”。
B.第④小节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微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和烦恼。
C.第⑤小节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
D.文章最后三节围绕“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微信”进行论述,水到渠成,有很强的说服力。
11. (2分)如何微信是一种生活态度。
(如果学生摘引第一小节或最后一小节的首句也可
以,主要观点已包括。
如果只是将标题作为本文论点则不得分。
)
12. (3分)用户对微信异化程度的严重,(1分)微信稀释了人们的交往,(1分)有力论
证了微信对人们生活的干扰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2分)(如果答“有力地论证了微信稀释了人们的交往1分,它对人们生活的干扰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1分,进而论证了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
1分”也可以。
)
13. (3分)①主动驾驭微信,而非选择逃离。
(1分)②拒绝过度使用微信,矫正使用错
误。
(1分)③端正生活态度,将微信看作第一生活的延伸和补充。
(1分)(答案在后三小节找,意到即可。
)
14(3分)首先提出观点:如何微信是一种生活态度;(1分)其次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受微信困扰的现象以及过于依赖微信的危害;(1分)最后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微信。
(1分)
15 (2分)D(A是论点,不是论题;B没有各种便利;C非比喻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