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模板

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文献综述)1.前言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的新能源之一。

据估计,植物每年贮存的能量约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l%。

这些未加以利用的生物质,为完成自然界的碳循环,其绝大部分由自然腐解将能量和碳素释放,回到自然界中。

事实上,生物质能源是人类利用最早、最多、最直接的能源,至今,世界上仍有15亿以上的人口以生物质作为生活能源。

生物质燃烧是传统的利用方式,不仅热效率低下,而且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

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生产电力。

而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保护国家能源资源,减轻能源消费给环境造成的污染。

专家认为,生物质能源将成为未来持续能源重要部分,到2015年,全球总能耗将有40%来自生物质能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能几乎是农村燃料的主要依靠,多数生物质以直接燃烧为主,燃烧效率低于10%。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秸秆和林业剩余物及有机固体垃圾被浪费,甚至有些地区。

每到收获季节,田间地头烽烟四起,不但烧掉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又严重污染了大气,因此对生物质能利用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开发新能源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生物质燃烧发电过程中,生物质的燃烧过程以及燃烧所产生物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对能量转化装置的设计,灰资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系统地研究生物质的燃烧特性,以便为生物质高效燃烧发电提供理论基础。

2.主题2.1 国内外研究动态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寻找新的能源,以减少或替代一次性能源的消耗。

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储存太阳能的惟一种可再生的炭源,是可持续再生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质能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其次,生物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CO2与其燃烧利用中排放的CO2是相等的,在CO2总量上实现了零排放[1-2];此外,与煤相比,生物质通常含有很低的灰分,几乎不含硫[3]。

生物科技-生物技术在茶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精品

生物科技-生物技术在茶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精品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生物技术在茶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姓名: 唐瑾学院: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班级: 082班学号: 08403126220XX年12 月25 日新疆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在茶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摘要: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以及发酵工程。

本文综述了生物技术在茶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前言生物技术指有机体的操作技术。

它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工程。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利用生物技术生产食品:在石器时代的后期,我国就善于酒精发酵;在公元前 221 年的周代后期,我国就能做豆腐并酿制酱油和醋,并且所用的基本技术沿用至今。

目前,人类已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利用生物来解决疾病防治、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生物技术在茶学研究领域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几年来却有力地推动了茶科学的研究发展。

1 酶工程的应用利用酶的高效生物催化功能,促使茶叶内不利成分及无效成分的有益转化,改善茶叶综合品质,是酶工程在茶学领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目前用于茶学领域的酶类主要有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多糖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单宁酶等。

谭振初等利用茶幼果作为多酚氧化酶的载体应用于红碎茶的加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毛清黎报道,在红碎茶的初制中加入果胶酶、纤维素酶有利于红碎茶品质的提高。

另外毛清黎利用电镜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手段对外源多糖水解酶提高红碎茶品质的生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多糖水解酶水解叶组织细胞壁中的不溶性多糖,产生生化破损作用,使发酵茶胚酸化,提高多酚氧化酶活性,促进茶黄素形成及叶绿素降解,同时提高成茶有效成分的浸出率,从而较全面地改善红碎茶的内外品质,Takeo发现在茶叶均浆中添加β-葡萄糖苷酶后能产生芳樟醇和香叶醇,能提高茶叶的香气。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植物生根机理的研究进展谢文磊摘要:本文主要以国内植物生根机理研究状况为本文对象,试图理清植物生根的机理,用于研究植物生根的方法,植物生根的过程和成果,植物生根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植物生根研究意义的探讨。

通过文章初步认清植物生根机理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综述。

关键词:生根机理扦插快繁抑制物激素根系在支持植物体吸收水分、矿物质和氮素及合成物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植物体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因其结构简单、组织均一等优点,为研究植物分子机理提供良好材料。

对根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解决理论问题,如研究与激素运输和表达、细胞周期规律等过程相关的基因时,可提供良好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组织培养和扦插等技术取得巨大成就。

在取得相关进展的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如有些物种外殖体或插条生根困难等。

在外殖体或插条根系再生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不定根和侧根。

阐明不定根和侧根的发生机理,对于解决无性繁殖中某些物种难生根问题十分重要。

在林业方面,无性系繁殖已经大量应用在杨树、杉木、柳树、桉树和茶树等树木的生产实践中。

与林木种子繁殖方式相比,林木无性系繁殖具有保持原来的繁殖母体遗传基因型不变和繁殖系数大等特点,其应用十分广泛。

解决与无性系繁殖相关的一些问题,对于林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白杨白杨派大部分树种适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在我国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战略地位。

白杨派优良品种及其无性系的选育已经取得重大成果, 在国家空前重视林业建设的新形势下, 这些优良品种在营建速生丰产林、生态公益林以及平原绿化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是大多数白杨派树种因在无性繁殖中扦插生根比较困难,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白杨树种的良种化进程和快速发展。

在山西省北部半干旱地区, 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年均温6.8℃, 极端最高气温35.8℃ , 极端最低气温- 26.3℃, 年降雨量350mm, 无霜期只有120d, 土壤贫瘠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通过传统的硬枝扦插法, 很难实现白杨派树种的大规模快速繁殖。

文献综述-木薯的生物应用

文献综述-木薯的生物应用

利用生物技术对木薯的综合应用胡世贤朱文李家俊摘要:木薯不仅作为一种农作物来丰富人们的餐饮,还可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块根淀粉是工业上主要的制淀粉原料之一。

作为生产饲料的原料,木薯粗粉、叶片是一种高能量的饲料成分。

在发酵工业上,木薯淀粉或干片可制酒精、柠檬酸、谷氨酸、赖氨酸、木薯蛋白质、葡萄糖、果糖等,这些产品在食品、饮料、医药、纺织(染布)、造纸等方面均有重要用途。

关键字生物技术养殖微生物酒精分子标记技术0引言:木薯(Man ihot esculen ta Crantz)又名木番薯、树薯, 为大戟科( Euphorb iaceae) 木薯属(Manihot P. M il.l ) 唯一的栽培种, 起源于热带美洲。

木薯素有 淀粉之王的美称, 是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

经过数千年的栽培, 现已普遍分布于30!N ~ 30! S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木薯于19世纪20年代引入我国, 首先在广东省高州一带栽培, 随后引入海南岛, 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 以广西、广东和海南栽培最多, 福建、云南、江西、四川和贵州等省南部地区亦有引种试种。

木薯在生产上通常采用茎段繁殖, 由于其繁殖率低、种茎运输量大, 严重影响了木薯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

木薯基因型高度杂合、花粉育性低、有性杂交后代分离严重等遗传背景使得木薯传统育种方法受到一定限制。

近年来,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查询了时下有关木薯的最新研究方向及成果,总结出了其重要的应用方面,全面评定了其综合价值,并作出了一定的展望。

1发酵木薯渣在养殖上的应用1.1木薯渣综述木薯渣是木薯淀粉或酒精加工后的废料,木薯渣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纤维素,少量的蛋白质。

许多的养殖户经常把木薯渣用来做饲料,木薯渣价格低廉,来源又广,如经过科学地发酵处理,再搭配适量的蛋白质饲料和微量元素,然后用来喂猪,则可以降低成本,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1.2发酵木薯渣的方法(1)第一种发酵方法(纯木薯渣发酵):取一包“粗饲料降解剂”与5公斤以上玉米面(麦粉,薯干粉,木薯粉,高粱粉也可以,数量可以用到50公斤,越多越好),搅拌均匀,用来拌和500公斤的木薯渣,食盐1.0公斤,加入过磷酸钙(即磷肥)和碳酸钙(即石粉,或双飞粉都可用)各1公斤,含水量调控在70%以内(采用“粗饲料降解剂”对于水分含量要求的标准是:手抓一把饲料,轻轻一握,即有少量水滴出,或手指间有水印出即可,这就是最好的含水量,这个含水量一般是50~70%),然后装入池或缸内压实,用塑料薄膜盖好缸口,上面再加一层纺织袋保护塑料薄膜,用绳子扎紧,一般需要发酵3~7天,有甜酒醇香气味,即可用来喂猪。

高中生物教育文献综述

高中生物教育文献综述
生物专业师范生课程体系研究状况
伴随着高中生物教材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生物科学教育也在不断的革新。高师院校的生物专业不仅担任当着培养生物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更重要的任务是对生物师范生的培养。因此,随着新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师范生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韦艳艳于其学位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中提到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体系封闭、人才培养目标单一[6],且教师教育职前、职后脱节等问题。师范生缺乏对教材的全面了解和应用型知识与理论型知识结合起来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我国现行教育观念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方式枯燥,一般以讲授法为主,课程实施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偏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远离学术前沿的情况[7]。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不仅需要扎实地掌握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等[8],还应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了解最前沿的信息动态,在能力上具备由生物学科的实验性所带来的一系列如生物学思维能力、熟练的实验操作及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特殊素养要求[9]。所以在现行的师范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师范生对教材的理解,不断更新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李江林在他的博士论文《高师理科专业教育改革研究》中提到传统师范教育存在教育学科水平不高,培养规格偏低,课程设置陈旧,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弊端,我国的生物学科教学受“知识本位”的影响较深,学生本身的科学素养存在缺陷,他们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10]。这表明在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对师范专业基础课程的选择及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 不是很明确,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在对生物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将师范专业相关生物教材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相对应、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生物课程的过程中把握重要知识点,能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灵活运用,更好的适应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有教师教育体系中,依然存在缺乏内容整体性和概念组织严密性的问题,Anthony T. Milanowski的学术论文里也有对新教师所出现的问题的描述,如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对教材内容的不熟悉以及对教材的分析能力不强[11]的情况。Li-Yun Wang在其论文中提到全面掌握教材对一名优秀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12]。可见,全面掌握教材,把握教材中各知识点的知识框架,对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知识并不是高度抽象的命题性知识, 而是经验性的、境遇性的、带有教师个人风格和特征的整合性知识[13]。2005年,蒙绍权、李桂芳在《生物课程标准与高师教学行为的变革》中提到高师院校应增设如自然、科学等综合理科课程,该课程在各学科综合的基础上, 对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进行综合。其知识既要体现各学科知识体系, 又要充分体现交叉性、综合性的知识内容和实践环节。使准教师获得完整的科学体系成为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一专多能的综合型教师[14]。2004年,张秀云在《高中生物教材改革与生物教育学改革》中明确指出高师院校生物教育学改革必需依据《纲要》精神, 坚持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贯彻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环节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为 21 世纪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师[15]。师范专业院校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适应中学生教育的发展,而针对师范生生物课程的研究对于高等院校培养优秀的生物师范生有重要的作用,也为以后生物师范生的生物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生物资源文献综述

生物资源文献综述

综述:我国生物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邹娜(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前言: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医药资源和中医药产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睛睐。

中药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是21世纪中药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但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大量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贸易和人类的工业化活动加速,诱发过度地采挖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了大量的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

致使我国野生药用资源逐步匮乏,药用濒危资源的供求矛盾愈加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因此,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实施药用濒危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战略,保护濒危野生资源,对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生物药用自然资源的现状1.药用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分布我国药用自然资源由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构成。

一是药用植物:约占全部中药资源的87%,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药材、二级保护植物药材、三级保护植物药材;二是药用动物:约占全部中药资源的12%,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药材、一级保护动物药材、二级保护动物药材;三是药用矿物占全部中药资源不到1%。

我国药用自然资源有规律地分布在三大生态型区:东部季风区域分布的药材种类以喜温喜湿为主要特征,栽培药材的种类多,产量大,是全国的传统主产区,如人参、浙八味、四大怀药等;西北干旱区域的药材分布特点是以旱生植物药材为主,面积较广泛,分布的野生药材如甘草、麻黄、黄芪、黄芩等,栽培药材如党参、当归、枸杞等;青藏高原区域分布的药材具有耐旱耐寒的特点,是藏药产区,特产品如高山红景天、冬虫夏草、麝香等。

2. 药用资源种养业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已建立较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许多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经过系统研究,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其中许多濒危植物已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能基本满足甚至超过市场需求。

药用濒危动物的养殖业也有很大进展。

通过调查研究,人工养殖的鹿产品、熊产品等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还有剩余。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前言抗真菌药物是一类具有灭杀或是抑制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统称。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发展,抗菌药的效果在不断增强。

联苯苄唑乳膏(Bifonazole Cream)为广谱抗真菌类药物,目前广泛被应用于浅表皮肤真菌感染(如: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皮肤念珠菌病等)的治疗,主要成分为联苯苄唑((±)1-(α-联苯-4-基苄基)-1H-咪唑)。

该药品通过抑制细胞膜的合成,从而达到对皮肤癣菌及念珠菌等的抗菌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与使用联苯苄唑,提高其活性,寻找其衍生物,发展更大的可利用空间,现以联苯二甲酸(4,4'-Biphenyldicarboxylic acid)为基础物,对联苯以及苯环上的取代物进行研究。

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抗真菌药物(主要是联苯苄唑)的发展史、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以联苯二甲酸为原料,探究合成其衍生物或是新物质的方法与路线加以概括总结。

一、概述1、发展历史据统计,全世界共有25万余种菌类,其中高等真菌8000-10000种,主要分布在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1]。

真菌对于健康人体而言,通常是条件致癌菌,但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是外部因素不良时,就有可能全身或局部真菌感染。

近几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物质、广谱抗感药物广泛应用,器官移植等治疗手段积极开展,肿瘤等发病率不断上升,使真菌感染的病发率日益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抗菌类药物的应用,真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这直接导致对新的或是具有更佳治疗效果的真菌药物的迫切需求。

从上个世纪的发展情况来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39年,第一个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从微生物青霉菌菌丝中分离提取得到,并于1958年被应用于临床;1944年,报道了唑类化合物的抗真菌的作用;1956年,报道了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活性,四年之后被应用于临床;1958年,上市了第一个唑类抗真菌药物;1962年,报道了氟胞嘧啶的抗真菌活性;1969年,咪康唑(1979年咪康唑制剂在英国上市)和克霉唑(局部)被用于临床;1974年,益康唑被用于临床;1978年,出现了阿莫罗芬;1981年,酮康唑口服制剂在美国通过,第一个烯丙胺类药物萘替芬,于同年进入临床试验;1987年,开始研发多烯类药物的脂质制剂;1988年,开始试验第一个棘白菌素类药物;1990-1992年,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开始在美国使用;1993-1995年,报道了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1995-1996年,通过了第二个烯丙胺类药物特比萘芬,并通过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1997年,通过了伊曲康唑口服溶剂制剂;2001年,第一个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上市[1][3][4]。

科技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科技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植被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地表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因子,通过植被遥感提供的植被宏观变化信息,可为地表系统过程模拟提供关键参数,所以对于植被的遥感研究极为重要。

在近年的遥感研究中,在利用多波段、多时相、高光谱的遥感数据来提高遥感对地物识别能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针对地物双向反射及它的孪生姊妹偏振反射的测量作为新型遥感手段来进行研究,努力使定性遥感走向定量遥感。

通过这些手段得到的信息在资源调查农作物估产、农林牧业发展、军事目标识别、地质勘探、找矿、土壤分析、环境监测、灾害估计、海洋开发利用、遥感数据订正等方面有着特殊意义(乔延利等,2001;杨之文,2004;张绪国等,2008;麻金继等,2009)。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遥感对地和大气的观测主要采取垂直收集数据的方式,利用目标地物的辐射强度来推求目标的表面状态、温度、物质组成及其他一些物理化学特性,以获得地面的二维信息(宋开山等,2004)。

遥感解译的主要依据是根据不同的地物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和发射电磁波的能力来分辨地球表层的地物分布,并假定目标地物的反射光谱在2π空间内分布是一致的,即所谓的朗伯体(赵云升等,2000)。

但实践证明,这种假定引发的结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不尽合理。

另外,随着遥感应用的深入研究,传统的解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现实表明人们不仅需要地面目标的平面信息,如位置和大小,而且还需要了解更高层的信息,即目标的三维信息(赵云升等,2005)。

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Suit G.,Goel N. S., Strahler A. H.及中国的李小文等一小批学者首先开始了分布函数BRDF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 ,即双向反射分布函数)的研究(Li Xiaowen et al.,1985;Lucht W et al.,2000;Wang Jun-Fa et al.,2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文献综述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文献综述引言: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化学基础的科学。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致病因子对生命过程的干扰和破坏;药物的防治是对病理过程的干预。

生物化学通过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过程的化学基础,通过探索干预和调整疾病发生发展的途径和机理,为新药发现中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生物化学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兴研究领域。

哈佛大学的Schreiber博士和Scripps研究所的Schultz博士分别在东西海岸引领这个领域,他们的所在地所形成的重心地位甚至在加强。

从源头来讲,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还有生物学化学都是一样的。

但是由于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习惯称谓,我们通常使用生物化学指蛋白质结构和活性的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指基因表达和控制的研究,用生物学化学指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现象的研究。

三、关键词化学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多学科融合;科研创新;虚拟实验;多方向研究;综合性实验四、主题综述:化学生物学使用小分子作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或通过干扰、调节正常过程了解蛋白质的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使用小分子调节目标蛋白质与制药公司发展新药类似。

但是,当所有公司的目标蛋白质到目前为止仅是约450种的时候,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我们带来了至少几万个目标蛋白质。

最终的目标是寻找特异性调节素或寻找解开所有蛋白质之谜的钥匙,但这需要更系统和整体的方法而并非传统方法。

化学生物学看起来是有希望的答案。

系统的化学生物学仅仅诞生于90年代中期,部份是由于基础条件到那时才刚刚完备。

代表性的技术进步包括机器人工程,高通量及高灵敏度的生物筛选,信息生物学,数据采集工具,组合化学和芯片技术例如DNA芯片。

化学生物学更普遍的被叫做化学遗传学,而且它正在扩展到化学基因组学。

和经典遗传学相比较,小分子并不是取代或超越基因表达,而是被用于抑制或活化翻译过程。

化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在生物芯片技术、计算模型方法与基因网络设计等方面构成了现代系统生物学与系统遗传学的重要技术基础。

五、研究法方向及方法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分为了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

在正向法中,目标生物学现象第一次被定义,然后引起被寻找现象的分子选择自许多被应用的分子。

被选择的分8子能被附到某些蛋白质上而且抑制/活化它们,引发重要的修饰,然后与分子相连的蛋白质被检查并研究。

下面是使用正向法发现和发展肌基质蛋白的例子Nat。

首先,为了获得足量得化合物以引发要得到的现象,通过组合化学的合成方法制得嘌呤文库。

多种化合物可与放射性研究引起的不同变异相比较。

已经分化的神经原细胞和肌肉细胞很少被增殖。

因此,一旦受伤,细胞长不好,恢复很难。

这项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找到一种化合物来引起改变肌肉细胞分化,达到再生目的。

分化的肌肉组织构成交织的管状结构。

几百个嘌呤类化合物被在96孔圆片上植入潜伏肌肉组织中,找到了能够分离相连接的组织的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自肌管隔断嘌呤命名为肌基质蛋白。

事实上,肌基质蛋白并不仅切断肌管分离细胞,而且洗涤化合物并添加必需的养分以帮助增殖。

更令人激动的是如果增殖的细胞开始分化,它们又造出肌管。

换言之,如果这种化合物被注入组织,一部分肌肉细胞就可期望再度生长并增殖,因而产生新的肌肉组织。

虽然发现能够诱导需要的现象的化合物是最重要的前步骤,对与化合物反应的目标蛋白质的细致检查然后理解其活性和角色才是真正的辛苦工作。

如果需要的现象定义得好,是否存在活性化合物的研究结果可以在短时间内显示。

在肌基质蛋白的例子中,当细胞结构迅速改变时,预计细胞结构的构建蛋白质受到进攻,可以使用带有荧光标记的抗体观察细胞图像。

然后是染色的肌球蛋白,它是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的是肌球蛋白,蓝色的是核。

肌基质蛋白处理前后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在肌基质蛋白处理之前,细胞被统一连接,但是处理后,可以看到细胞相互分离。

然而,是否肌球蛋白是目标蛋白质还不能确定。

一些骨骼蛋白质是染色了的但是结果是相似的。

可是,当使用微管蛋白使微管染色的时候,却得到了有趣的数据。

同样,绿色是微管蛋白,蓝色是核。

在被肌基质蛋白处理之前,与先前的照片类似,细胞与微管紧密相连,但是以肌基质蛋白处理过的细胞表现出破裂的微管。

因此,一般猜测肌基质蛋白直接的或间接的攻击微管蛋白或微管。

微管是个管形结构,含有a,b微管蛋白组合,它参与了支持细胞结构和染色体运动。

微管蛋白有GTP连接位点,也是制造微管过程中GTP水解制得GDP的GTP酶。

微管含有增长+末端和消除-末端。

在细胞分裂中,染色体转移需要良好控制的微管的形成和破坏。

天然物质破坏微管或阻止微管蛋白的合成,干扰正常细胞的分裂。

Colchicines是被用于无核西瓜的物质。

从另一方面来说,紫杉酚过度稳定微管并阻止其动力学变化,也因其停止正常细胞的分裂而被用于抗癌药。

为使微管正常工作,微管联合蛋白(MAP)也非常重要。

所以,还不清楚肌基质蛋白直接在微管蛋白还是其它MAP上发生功能。

为了检验这一点,从Cytoskeleton中提取了纯净的微管蛋白,它在特种溶剂中制造微管。

当微管被插入时,管形结构明显消失。

所以,这证实了肌基质蛋白直接在微管蛋白或微管上发生作用。

根据以前的经验,已证明微管蛋白在体外被肌基质蛋白进攻,但是在体内怎么样呢?为了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与之成键的蛋白质,普通大小的固相树脂被用于活性分子的亲和力矩阵,然后蛋白质被钓出。

肌基质蛋白上被加以连接分子,然后与固相树脂相连做成钓索。

然后浸入细胞质混合物一段时间,蛋白质与树脂相连并被分析。

然而,由于肌基质蛋白的活性和蛋白质合成现在被中止,这项工作不容易。

这是化学生物学方法中众所周知的问题。

在肌基质蛋白的例子中,如果不是使用连接分子与树脂相连,叫做链霉抗生素蛋白的生物素与蛋白质强烈成键,一种强活性官能团的亲核分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引入了亲和分子,简单的将其插入活细胞内就可与目标蛋白质成键,而不是把细胞研碎而混合蛋白质。

如果目标蛋白质与分子成键,化学活性基团将以共价键与蛋白质的亲核部分结合,因而可以通过生物素使链霉抗生素蛋白体与目标蛋白质成键。

已证明实验后体内微管蛋白与亲和分子成键。

综上所述,由筛选系统发现的肌基质蛋白使得已分化的肌细胞再生成为可能,已证明微管蛋白引起了这种现象。

与经典遗传学相比,人们可以掌握出现的目标基因并甚至得到控制目标蛋白质活性的小分子开关。

这种肌基质蛋白,在经过实验后,可被用作新的药物候选者。

在逆向法中,目标蛋白质受到化学物质进攻,首先被分类,然后可以通过观察插入相关化学物时的结果作用来分析目标蛋白质的体外功能。

这里有一个这种方法的实例:purvalanol 的发展和应用。

细胞分裂是多种完备功能的蛋白质的和谐演出。

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是每步细胞分裂中的控制开关蛋白质,其中,CDK2参与了G1到S而CDK参与了G2到M。

一些寻找它们特定功能的研究非常活跃,正在进展。

所以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决定寻找能够抑制CDK1或CDK2功能的化合物。

以正向法制得的嘌呤文库被用于在纯净的CDK1和CDK2上筛选酶抑制剂。

之所以使用嘌呤是为了让嘌呤类物质通过辅酶与ATP竞争结合位点。

为了加速筛选过程,通过使用放射性标记的ATP和组蛋白在96圆片上使酶活化,然后测量磷酸基自用硝基纤维素滤纸过滤出的蛋白质转移到组蛋白这过程中的所有的放射性。

由olomocine起始,几步重复之后我们得到约1000倍活化的purvalanol系列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同等程度抑制CDK1和CDK2。

这是因为两种酶都是通过非常相似的路线建立起来的,它们的ATP结合位点也相似。

如果CDK1和2被抑制,将有什么发生呢?由于众所周知的事实,这些酶在有丝分裂的每一步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观察对易于观测有丝分裂的青蛙卵提取物的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注入激素以诱发更多排卵,从卵中提取出必要的物质。

当植入从青蛙精子提取的DNA时,卵细胞误识其为受精,并模仿细胞分裂。

通过控制中期(metaphase)Ca的数量可以中止细胞分裂。

卵细胞对这个实验非常有用,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蛋白质。

为了使图片清晰,核DNA染成蓝色而微管蛋白染成红色。

在正常阶段,DNA折叠以形成染色体并排成一行。

然后微管连到其上将其分到两边。

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加入purvalanol,DNA不会完全折叠,微管就找不到它们的连接位点。

这应该是进攻了G2到M的步骤。

可以说,对CDK1的抑制强于CDK2。

另外,如果肌基质蛋白同时被加入,DNA一点也不折叠,而且微管结构完全消失。

这可能是G2阶段后紧随的M阶段的微管受到进攻。

为了查证哪一种蛋白质与purvalanol成键,使用了琼脂树脂亲和力柱钓出未知的蛋白质。

通常,在亲和力柱中,由于柱中其它碱性物质的存在,甚至一些没有任何选择性的蛋白质也与目标蛋白质一同获得。

为了分离这些不要的蛋白,使用了以purvalanol类无亲和性物质做成的相对亲和力柱。

培养的卵提取物经柱子处理后过滤,亲和力柱在应用purvalanol前后(A)表现出非常相似的结果,但是相对亲和力柱出现了正常有丝分裂的步骤(B)。

结果说明亲和力柱仅吸附重要的蛋白质,参与正常的有丝分裂,在过滤步骤中与卵提取物分离。

因此,一个可行的测试是到重新注入认为已被去处的蛋白质,检查正常有丝分裂是否再次发生。

由于已发现purvalanol抑制CDK1或CDK2,当每个酶被用于(A)情况的时候,CDK不显示任何变化,但是CDK1清楚显示了紊乱有丝分裂步骤。

这个结果明确解释了CDK1是(A)状态的不足因素。

另一方面,(A)和(B)柱吸附的蛋白质被过滤而且以阴离子洗涤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处理,然后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

两柱都吸附的蛋白质被忽略,考虑到它们在柱子上随机附着,或者通常与嘌呤结构成键,只有亲合性柱吸附的蛋白质被证实是CDK1。

为了检查肌基质蛋白和purvalanol在卵提取物以外的其它活细胞上的作用,也处理了U937,一种白血病细胞。

蓝色是染色的DNA,绿色是染色的微管。

小盒子是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

在普通的中期,着丝点分裂到细胞两边,DNA折叠中的微管在中间排列。

微管与它们连接然后将它们牵引到细胞的两端。

肌基质蛋白在没分裂的细胞上不产生作用,但是通过破坏微管为离散结构而影响分裂的细胞。

同时,以purvalanol处理的细胞表现出未收缩的DNA和已经分裂为两个但没有到达指定位置的着丝点。

这是在G2-M期中止的结果。

另外,细胞变得比正常细胞大。

这是因为尽管中止了细胞周期,细胞仍然进行蛋白质合成和新陈代谢。

六、参考文献:《化学进展》2003年第5期《生物界面上的化学过程——关于化学生物学研究前沿的讨论》——王夔《化学进展》2003年第6期《化学生物学新前沿——化学蛋白质组学》——周家兴《化学进展》2004年第2期《从生物有机化学到化学生物学》——张礼和《化学进展》2006年第4期《如何从化学学科的角度理解化学生物学的内涵》——马林《化学进展》2007年第12期《化学生物学中识别与组件的若干问题》——沈家骢吴玉清《化学进展》2007年第12期《迈克尔反映受体分子化学生物学研究》——赵勤实丛玉文《大学化学》2004第1期《纳米尺度和单分子水平上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王柯敏何晓晓唐志文《国际学术动态》2010年第5期《核酸和糖化学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席真《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年第9期《以金属蛋白酶APN/CD13为靶点的抗癌药物的化学生物研究》——张涛徐文方《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年第12期《化学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岳荣彩严诗楷张卫东《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研究》2008年第10期《化学生物学——新世纪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刘德立王玉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