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病毒的治病机理及预防
科普丨痘病毒—可感染猪、鸡、绵羊三种动物的病毒

科普⼁痘病毒—可感染猪、鸡、绵⽺三种动物的病毒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痘病中最被⼈所熟知的当属“天花”,天花是⼀种烈性传染病,发⽣疫情时每4名病⼈就会有1⼈死亡,未死亡也会留下严重的痘痕,在18世纪的欧洲导致了超过1.5亿⼈的死亡。
直⾄1796年,英国⼈琴纳发明了⼈⼯接种⽜痘的⽅式预防天花,才将天花逐步控制住,经过长时间的努⼒1979年12⽉26⽇,世界卫⽣组织宣布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天花,⽽天花也成为⼈类在世界范围内消灭的⾸个传染病。
痘病毒是病毒颗粒最⼤的⼀类DNA病毒,痘病毒科中含有脊椎动物痘病毒和昆⾍痘病毒2亚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绵⽺痘病毒属、野兔痘病毒属以及猪痘病毒属6个属和未定属的成员。
其中⽐较常见的就是感染猪、鸡和绵⽺三种动物的痘病毒。
绵⽺痘绵⽺痘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病⽺感染后会导致⽪肤和粘膜上发⽣特异的痘疹,可见到斑疹、丘疹、⽔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
绵⽺痘会导致羔⽺的死亡率⾼达100%,但是多数成年绵⽺可以耐过,死亡率较低。
绵⽺痘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破损的⽪肤或粘膜感染。
⽽且所有品种、性别和年龄的免疫均可感染,但不会传染给⼭⽺及其它家畜。
另外冬末春初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季节。
绵⽺痘的潜伏期平均为6-8天,除此感染的⽺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若呈地⽅流⾏性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
该病不同阶段的临床症状不同:a、前驱期:体温升⾼到41-42℃,有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孔流出。
b、发痘期:约经1-4天后发痘。
痘疹多发⽣于⽪肤⽆⽑或少⽑部分,开始为红斑,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肤表⾯。
丘疹逐渐增⼤,变成淡红⾊结节,并在5-7天之内变成⽔疱。
c、化脓期:由于⽩细胞的浸润以及化脓菌的侵⼊,⽔疱的内容物发⽣混浊,继之变为脓性,体温再次上升,⼀般持续2-3天。
d、结痂期(痊愈期):没有其它病原菌侵⼊⽽继发并症时,化脓期很快转⼊痊愈期,即脓疱内容物逐渐⼲涸,痘疹处形成褐⾊或⿊褐⾊的痂⽪,好像⽣锈的铁钉钉在⽪肤上⼀样。
医学免疫学牛痘原理

医学免疫学牛痘原理免疫学是研究机体抵抗疾病的科学,而医学免疫学则是将免疫学应用于医学领域,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其中,牛痘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天花。
本文将从牛痘的发现、原理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牛痘的发现牛痘(即牛痘病毒)最早是在18世纪末由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的。
当时,天花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而牛痘则是一种只感染牛的疾病,但对人类无害。
詹纳观察到,那些接触过患牛痘的人,再次接触天花时并未感染该病,因此他推测牛痘可能具有预防天花的作用。
二、牛痘的原理牛痘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免疫系统的两个关键概念:抗原和抗体。
抗原是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而抗体则是免疫系统为对抗抗原而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
当牛痘病毒进入人体时,它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应答。
免疫系统会识别牛痘病毒的抗原,并产生相应的抗体来中和病毒。
此时,人体已经建立了对牛痘的免疫力。
当接触到天花病毒时,人体免疫系统可以迅速识别该病毒的抗原,并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阻止天花病毒的侵入和复制,有效预防了天花的发生。
三、牛痘的应用牛痘的发现和应用对于预防天花病毒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们广泛使用牛痘疫苗来预防天花。
牛痘疫苗是由活的牛痘病毒制成,通过接种疫苗,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应答,建立对牛痘的免疫力,从而预防天花的发生。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牛痘疫苗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病毒变异、副作用等。
因此,后来逐渐采用了痘苗疫苗,即用牛痘病毒的变种进行免疫接种。
这种病毒变种不会引起严重的疾病,但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产生防御天花的抗体。
牛痘的原理也对免疫疗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免疫疗法是指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根据牛痘原理,科学家们研发出了多种免疫疗法,如白细胞介素疗法、单克隆抗体疗法等,用于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
四、结语医学免疫学牛痘原理的发现和应用是人类战胜天花病毒的重要里程碑。
痘病毒

天花临床表现主要为严重毒血症状(寒战、高热、 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体温急剧升高 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皮肤成批依次出现斑疹、 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 天花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对未免疫人群感染后 15~20天内致死率高达30%。
2020/3/27
12
防
制
❖ 绵羊痘:治疗无特效药,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可 控制并发病。绵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可作预防使 用。
❖ 山羊痘;预防可用绵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或山羊 痘细胞化弱毒疫苗。
❖ 猪痘:病猪及时隔离,可试用康复猪血清或痊愈 血治疗。尚无有效疫苗,但康复猪可获得坚强免 疫力。
❖ 禽痘:发病隔离病鸡,轻者治疗,重者淘汰,死 者深埋或焚烧,健鸡紧急接种。预防可用鸡痘鹌 鹑化弱毒疫苗。
❖2020加/3/27强饲养管理,定期接种,做好消毒,保持饲场 13
2020/3/27
天花smallpox
古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五世死于天花,我
国宋真宗时发现了人痘接种法,英国人
Jenner 1896年发明了天花的人工接种,
以后各种畜禽的痘病相继发现。WHO于
1980年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消灭”,这样
地理分布
美、欧、澳
全世界
西非
全世界
全世界 全世界 全世界
4
形态结构
❖ 痘病毒呈椭圆形或砖块形,长 度为200-400nm,是目前发现的 动物病毒中最大的。
❖ 大多数病毒粒子有一由管状物 组成的外层结构,其内是哑铃 样的芯髓,核心两面凹陷内各 有一个侧体。
❖ 某些毒株具有囊膜,其囊膜含 有宿主细胞的类脂成分及某些 病毒特殊蛋白。
❖ 通常一年四季都可发生,饲养管理不当,长 途运输,养殖密度过高,营养不良均可促使 本病发生和病情加剧。
水痘的诊治、预防、护理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全身症状轻微和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为其主要特点。
易感儿接触水痘患儿后,几乎均可患病。
预后良好,患儿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但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1]。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D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该病毒唯一的已知自然宿主,病毒侵入人体后存在呼吸道及血液中,并可在疱疹液中长期存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对乙醚敏感,不能在痂皮中存活。
2、发病机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由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感染者疱液或输入病毒血症期血液而感染,VZV经呼吸道和口咽粘膜进入机体后,在呼吸道和局部粘膜组织中短暂复制,而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
播散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再次经多个繁殖周期后,再次进人血液(第2次病毒血症)。
由于病毒入血是间歇性的,导致患儿皮疹分批出现,而且各类皮疹同时存在。
疱疹只局限于表皮的棘状细胞层,细胞裂解、组织液渗出,形成水泡,故脱屑后不留瘢痕。
部分病人患水痘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跟神经节及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受药物、创伤、恶性肿瘤、放射线等因素的影响,病毒被激活后复制,再次发病,可表现为带状疱疹。
【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皮肤黏膜斑疹及疱疹液中。
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及强,对易感人群的感染率在90%以上。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感染者可通过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污染的用具而感染,孕妇分娩前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在出生后2周左右发病。
3、易感人群和免疫力: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有母体抗体的保护,较少见。
痘病

粘 膜 型
多发于小鸡,病死率较高,小鸡可达50%,病初 呈鼻炎症状。病禽萎顿厌食,流鼻汁,初为浆性 粘液,后转为脓性。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鼻 炎出现后2-3日,口腔、咽喉等处粘膜发生痘疹, 初呈现圆形黄色斑点,逐渐扩散成为大片的沉着 物(假膜)随后变厚而成棕色痂块。痂块不易剥 落,强行撕脱,则留下易出血的表现,上述假膜 有时伸入喉部,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甚至窒息 而死。
“猴痘”病毒引发的症状同天花非常相似, 感染者通常出现发烧、头痛、咳嗽等症状, 并且全身出现疼痛的皮疹水泡,其传播方式 一般通过接触传染。但“猴痘”病毒的传染 性没有天花病毒那么强,其危害性也没有那 么大。
发现的19起“猴痘”感染病例中,威斯康星 州的密尔沃基市占了17例。原因是这里的两 家宠物商店的草原土拨鼠都来自那位宠物经 销商。而这些感染者不是在宠物商店工作过, 就是同这些动物有过接触。 大部分患者体内不产生抗体。
痘疹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如眼周围、唇、 四肢和尾内侧。 开始为红斑,1~2d后丘疹,突出皮肤表面, 随后丘疹逐渐扩大,变成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状 的隆起结节。 结节在几天之内变成水疱,水疱内容物起初像淋巴 液,后变成脓性,干燥成棕色痂块,成为红斑。
在前胃或第四胃黏膜上,往往有大小不等的 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的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 有的病例还形成糜烂或溃疡。 细菌性败血症变化,如肝脂肪变性、心肌变 性、淋巴结急性肿胀等。 病羊常死于继发感染。
对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用镊子除去痘痂, 涂上碘甘油,日二次。也可用0.1%高锰酸 钾溶液冲洗痘疹,然后涂以1%龙胆紫溶液。
禽痘
皮肤型和黏膜型 前者以皮肤(尤以头部皮肤)的痘疹,继而结 痂,脱落为特征 后者可引起口腔和咽喉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 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名禽白喉,有的 病禽两者可同时发生。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15年第7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尤为必要。
4.3加强组织的领导,强化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政策方面,农业部门要绝对支持秸秆还田的相关工作,要加强秸秆还田工作技术上的指导,确保秸秆还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资金方面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增加扶持力度,对秸秆还田方式利用得当的予以相应的奖励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
4.4建立和健全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制度,严禁秸秆焚烧建立和健全相关保护土地和环境的制度,加大政府的行政干预,对焚烧秸秆的行为进行严惩。
5结论综上所述,秸秆还田这一技术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普及应用,可以为全县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土壤肥力,降低环境的污染做出重要的贡献,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1]吕小荣,努尔夏提·朱马西,吕小莲;我国秸秆还田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J];现代化农业;2004年09期[2]陈天友、窦晓黎等编;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技术.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3]维明,保卫民,云南农业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云南科技出版社科研◎畜牧兽医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措施袁绍有(云南省会泽县驾车乡畜牧兽医站,云南会泽654218)[摘要]山羊痘对养羊业危害较大,本文总结山羊痘的发病原因、机理及预防治疗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羊痘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7-0271-01山羊痘病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和黏膜发生丘疹和水疱。
1病原山羊痘属于山羊痘病毒科,DNA 型痘病毒,一般呈砖形、圆形或卵圆形,长约300~325nm,宽约170~250nm,其核型为RNA。
生存条件高,只能在有生命的活细胞中繁殖,在寄生的细胞中产生嗜酸性或嗜碱性的包函体。
山羊痘病毒对寒冷和干燥抵抗力很强,在此环境中,可存活数周到半年,而对腐败的抵抗力很弱,如3%石炭酸、碘酊、2%福尔马林,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绵羊痘的病原、预防与治疗

流行因素
病毒的传播
绵羊痘病毒主要通过直接 接触病羊或被污染的环境 传播。
季节性因素
气候变化和环境湿度对病 毒的存活和传播有一定影 响,冬季和春季是绵羊痘 的流行季节。
饲养管理
饲养环境的卫生状况、饲 料营养和羊群的免疫力等 因素也会影响绵羊痘的流 行。
流行的季节性特征
冬季和春季是绵羊痘的流行高 峰期。
临床观察
通过观察病羊的临床症状,如发 热、精神沉郁、皮肤病变等,初
步诊断为绵羊痘。
病理学检查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观察病理变 化,如皮肤、内脏器官的病变等
,进一步确认诊断。
实验室检测
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等 ,检测病毒核酸,以确诊绵羊痘
。
鉴别诊断
与口蹄疫鉴别
口蹄疫主要侵害牛、羊等偶蹄类 动物的口腔、蹄部,不侵害皮肤 。而绵羊痘主要侵害皮肤和黏膜 。
绵羊痘的病原、预防与治疗
汇报人: 2023-12-02
• 病原学 • 流行病学 • 临床症状与诊断 • 预防和控制 • 治疗策略 • 研究进展与挑战
01
病原学
绵羊痘病毒的特性
病毒形态
绵羊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是一 种大型的DNA病毒。
病毒结构
由核心DNA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 组成。
病毒特性
绵羊痘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变异 性。
与羊快疫鉴别
羊快疫是急性传染病,发病急、 病程短,死亡率高。而绵羊痘病 程较长,逐渐恶化。
04
预防和控制
疫苗接种计划
疫苗选择
选择高效、安全、抗原匹配的疫苗,根据当地流行病株的特点进 行选择。
接种时间
定期进行接种,一般春秋两季进行,对于易感群体和高危群体应优 先接种。
猴痘的认知与预防知识

猴痘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随着科研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能够解析猴痘病毒的全基因 组结构,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遗传特性和变异机制。
猴痘病毒的传播机制
研究猴痘病毒的传播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其传 播。目前研究发现,猴痘病毒主要通过含毒的大量呼吸飞沫 而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部位或通过污染的物品(如 被褥、布巾等)间接接触传播。
03
猴痘的应对策略
猴痘疫情的监测和报告
建立完善的猴痘疫情监测体系
01
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和社区等多渠道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
例。
加强病例报告制度
02
一旦发现疑似猴痘病例,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确保疫
情信息的及时传递。
定期评估疫情态势
03
根据监测数据和病例报告,定期评估猴痘疫情的发展趋势,为
防控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
猴痘疫情的预测和防控策略研究
猴痘疫情的预测
通过收集和分析全球猴痘疫情数据,科研人员正在尝试预测未来猴痘疫情的发展 趋势。这将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
防控策略的研究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猴痘疫情,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各种防控策略,包括提高公众对 猴痘的认识、加强入境检疫、提高病例发现和报告率等。这些策略将有助于减少 猴痘病毒的传播,保护公众健康。
猴痘疫苗的研究进展
猴痘疫苗的研发
目前,全球有多家机构正在研发针对猴痘病毒的疫苗。其中,一些疫苗已经进 入临床试验阶段,并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猴痘疫苗的生产和分发
随着猴痘疫苗的研发取得进展,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在加强合作,以确保疫 苗的生产和分发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这将有助于控制全球猴痘疫情的蔓延。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痘病的症状及预防
• 绵羊痘:治疗无特效药,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可 控制并发病。绵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可作预防使 用。 • 山羊痘;预防可用绵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或山羊 痘细胞化弱毒疫苗。 • 猪痘:病猪及时隔离,可试用康复猪血清或痊愈 血治疗。尚无有效疫苗,但康复猪可获得坚强免 疫力。 •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接种,做好消毒,保持饲场 清洁卫生,尽量减少动物应激反应及外伤等也很 重要。
痘病毒结构图
痘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理化性质
• 对热抵抗力不强,55℃20min或37℃24h可丧 失感染力。对冷及干燥有抵抗力,冷冻干燥可 保存3年。 • 在pH=3的环境下,病毒可逐渐失去感染能力。 • 直射日光或紫外线可导致灭活病毒。
基因组的复制及周期
• 整个增殖过程全部在胞浆内进行,并在20小时内完成 一个复制周期。 • 其复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痘病毒粒子与细胞表面接触后,被细胞吞 饮到吞饮泡内,在吞饮泡内被水解酶系酶解,进行第 一阶段脱壳(脱去外膜),使病毒的核心等释放入胞浆. 第二阶段 为痘病毒DNA的复制和结构蛋白大量合成阶 段。早期合成的蛋白中含有DNA聚合酶、胸苷激酶等 与DNA复制相关的酶系. 第三阶段 为病毒粒子成熟阶段。
痘病毒 Poxviridae
痘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理化性质
• 痘病毒呈椭圆形或砖块形,长 度为200-400nm,是目前发现的 动物病毒中最大的。 • 大多数病毒粒子有一由管状物 组成的外层结构,其内是哑铃 样的芯髓,核心两面凹陷内各 有一个侧体。 • 某些毒株具有囊膜,其囊膜含 有宿主细胞的类脂成分及某些 病毒特殊蛋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因组的复制及周期
侵入细胞→脱壳→早期基因表达→病毒DNA 复制→晚期基因表达→病毒颗粒组装→释放
痘病的症状及预防
• 典型痘疹的共同特点(除犬、猫外)是在皮肤 上呈现丘疹、水泡、脓疱和结痂。禽痘常在禽 的头部皮肤或口腔上出现特殊的痘疹,产生增 生性和肿瘤样病理变化。 • 痘病多为局部性反应,有的呈全身性反应,通 常取良性经过。
痘病毒的治病机理及预防
姓名:蒋帅 专业:生物技术 学号:2011211744
• 一:痘病毒的概述及分类
• 二:痘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理化性质
• 三:基因组的复制及周期 • 四:痘病的症状及预防
痘病毒的概述及分类
痘病毒(Poxviridae)为哺乳动物的最大及最复 杂的病毒(170nm×950nm)。感染人和动物后常 引起局部或全身化脓性皮肤损害。 痘病毒脊索亚科 (Chordopoxvirinae) 痘病毒昆虫亚科 (Entomopoxvirin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