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危急值报告及登记制度
医院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一、背景医院危急值是指在病因病理生理方面发生急性危险或有生命威胁的临床情况。
危急值报告的及时准确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合理的医院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制度内容1.危急值报告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危急值报告工作的管理。
危急值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心脏病急性发作;•器官功能失败;•骨折、脱臼等创伤;•突发失明、失语等神经系统疾病;•产科急症等。
2.危急值报告管理的职责和要求(1)医务部门:•负责制定危急值报告的分类、标准和影响因素等;•负责危急值报告数据的汇总、分析和反馈;•负责危急值报告处理结果的行政审核和落实。
(2)临床科室:•管理本科室的危急值报告工作;•负责危急值报告的确诊和治疗。
(3)检验科、影像科等辅助科室:•及时发现和报告检验、影像等相关危急值。
3.危急值报告的流程和要求(1)危急值的认定:临床医生通过相关检测、观察、评估等方法确定患者的危急值报告,包括两种情况:•直接诊断患者的危急值;•社会反应度高、医学意义重大,需及时反映并处理,被称为高危险因素的患者。
(2)危急值报告的程序:•发现危急值后,医生及时向科室、院内的危急值中心报告,同时通过电话或传呼机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由危急值中心及时确认、记录并通知相关人员,同时督促临床科室按要求及时处理报告。
(3)危急值报告的时间要求:危急值报告及时快速的处理十分重要,临床科室应在15分钟内向危急值中心报告并启动处理程序。
4.危急值报告的绩效评价和管理医疗机构应每日对危急值报告工作的情况进行绩效分析和评价,并据此作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危急值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医院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是医院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本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医院危急值报告工作的准确度和及时性,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为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特制订“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
一、“危急值”的定义:指当出现这种实验和检查结果时,患者需要临床紧急处理。
二、“危急值”的目的:第一时间将某一病人的某一项目或几项检验、检查“危急值”通知临床,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生命安全。
三、“危急值”报告项目及报告范围。
(一)检验科“危急值”项目:(二)放射科“危急值”项目:X线片:1)消化道破裂:立位腹平片显示膈下游离气体。
2)心影巨大,或伴双肺水肿。
3)外伤、胸廓塌陷、双侧多发肋骨骨折,大量血气胸。
4)支气管异物;5)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CT:1)大量脑出血。
2)脑干出血。
3)颅底多发骨折。
4)双侧多发肋骨骨折伴大量血气胸。
5)大量心包积血。
6)肝、脾破裂,腹腔大量积血。
7)椎体爆裂骨折、脊髓破损或椎管内见骨碎片。
8)其他危重影像征象。
(三)超声影像科“危急值”项目:1、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子宫大出血、清宫术中大出血等。
2、腹腔、盆腔内出血;3、儿科急症如肠套叠、梗阻、阑尾穿孔;4、产科妊高症、临产患者;5、脐带缠绕严重;6、羊水过少,AFI≤5cm。
(四)内科“危急值”项目:1、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急性发展期);2、急性心肌缺血;3、各种严重心率失常;3.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3高、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3.4病窦综合症(心室率<35次/分钟);3.5快速心房纤颤(心室率>150次/分钟);3.6心室扑动,心室颤动;4、动态心电图出现窦性停搏>3秒或多次>2秒者;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速>5秒者。
四、报告程序和要求:1、检查、检验人员一旦发现病人检查结果达到上述“危急值”,应对标本质量和该项目的室内质控是否达标进行审核,并对危急值进行复核。
2、结果经审核后,属门诊病人的立即电话通知开单医生,属病区病人的立即电话通知该病区值班医师或者护士,医护人员将病人信息和检验结果登记在统一的“危急值”登记本子上,并记录医护人员姓名和通知发送科室人员姓名。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危急值数值(3篇)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危急值数值(一)“危急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
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验、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危急值”项目表及制订“危急值”界限值,并每年对“危急值”项目进行总结分析,修改、删除或增加项目,以逐步建立起适合于我院病人群体和临床工作的“危急值”项目表。
科室如对“危急值”标准有修改要求,或申请新增“危急值”项目,应将要求书面成文,科主任签字后交医务科审查同意后检验检查科室修改,检验检查科室将申请保留。
应重点关注来自急诊重症医学科、手术室、心血管内科等危重病人较集中科室的标本与检查。
(三)“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循“谁报告,谁记录,谁负责”的原则,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应分别建立“危急值”登记本,对“危急值”相关信息做详细记录。
(四)各医技科室人员在发现“危急值”后,应立即进行复核确认,按“危急值”报告流程,____分钟内实行双形式报告(即电话通知相应临床科室,同时在lis系统上发布报告),并在《“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检验日期、检验项目、检验结果、临床接收人姓名(工号)、联系电话、电话联系时间、报告人等。
(五)临床科室人员接收到“危急值”报告电话,并按要求复述一遍结果后,必须在《“危急值”接收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内容包括接收电话时间、患者姓名、科室、住院号、检验检查项目、检验检查结果、检验检查报告人等。
护士在接获“危急值”电话时,除按要求记录外,还应立即将检查结果报告主管医师(或当班医师),同时记录汇报时间、汇报医师姓名。
(六)临床医师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进行识别,根据该患者的病情,结合“危急值”的报告结果,____分钟内对该患者的病情做进一步了解,对“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估。
心内科危急值报告及登记制度

心内科危急值报告及登记制度
为了确保心内科病患的紧急情况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心内科医疗
机构需要建立危急值报告及登记制度。
该制度是指一套完整的流程和程序,包括报告、登记、通知和跟进处理等环节,旨在提高心内科危急值处理的
效率和质量,最大程度地减少病患和医务人员的风险。
首先,危急值报告及登记制度应明确危急值的定义和范围。
心内科危
急值是指可能对患者造成重大损害或生命威胁的检测结果,在一定时间内
必须得到医务人员的立即关注和干预的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其次,制度应规定危急值的报告程序。
医务人员在接收到患者的检测
结果后,如果发现有危急值的情况,应当立即向指定的医师或主管护士报告,并填写危急值报告表。
该表应包含以下信息:患者姓名、住院号、检
测项目、结果值、危急值判定标准、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最后,危急值报告及登记制度还应包括监督和评估机制。
医疗机构应
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时,通过收集和
分析危急值处理的数据,评估制度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以进一步提高危
急值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心内科危急值报告及登记制度是保障心内科病患安全的重
要一环。
通过明确危急值的定义和范围,规定报告、登记、通知和跟进处
理流程,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心内科危急值的处理效率和
质量,保障心内科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健康。
心内科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心内科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背景心脏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疗心脏疾病过程中,心内科危急值检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旦心内科危急值检测不及时、不准确,将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的心内科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目的制定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心内科危急值检测结果的及时、准确、统一和科学,提高心内科危急值检测及报告管理的水平,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心内科内患者心内科危急值检测及报告管理的全过程。
管理流程1.心内科危急值检测采集。
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对患者开展心内科危急值检测采集工作,采集样品后,将样品标识好并交由检验科进行处理。
2.心内科危急值检验处理。
检验科接到样品后,按照《检验科操作规范》进行心内科危急值检验,将检验结果录入电子信息系统,并标注患者信息和采样时间等相关信息。
3.心内科危急值报告生成及审核。
检验科将检验结果上传至信息系统,并生成心内科危急值报告。
报告审核人员根据医嘱,对心内科危急值检测结果及报告进行审核,确保内容准确完整。
4.心内科危急值报告通知和传递。
报告审核问题,将心内科危急值报告电子复制一份,并通过信息系统发送给心内科医师。
5.心内科危急值结果查询。
医师和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查询心内科危急值检测结果和报告。
6.心内科危急值记录与保存。
信息科会将患者心内科危急值检测结果整体统计,形成心内科危急值管理记录,并将记录保存在电子文档中以备查阅。
职责分工1.检验科:负责心内科危急值检测采集及检验处理工作。
2.报告审核人员:对心内科危急值检测结果及报告进行审核工作。
3.心内科医师:负责解读报告,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4.信息科:负责心内科危急值检测个体管理记录的保存及查询等工作。
管理要求1.心内科危急值检测的采集必须按照规范要求标注患者信息和采样时间等相关信息。
2.心内科危急值检测结果及报告审核必须认真负责,确保内容准确完整。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报告流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报告流程一、“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CriticalValues)是指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目的(一)“危急值”信息可供临床医生对生命处于危险边缘状态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患者意外发生出现严重后果。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能有效增强医技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提高医技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增强医技人员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服务意识,促进临床、医技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三)医技科室及时准确的检查、检验报告可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
三、“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等。
(二)心电检查“危急值”报告范围:1.心脏停搏2.急性心肌缺血3.急性心肌损伤4.急性心肌梗死5.致命性心律失常①心室扑动、颤动②室性心动过速③多源性、RonT型室性早搏④频发室性早搏并Q-T间期延长⑤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⑥心室率大于180次/分的心动过速⑦6度II型及二度II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⑧心室率小于40次/分的心动过缓⑨大于2秒的心室停搏。
(三)医学影像检查“危急值”报告范围:1.中枢神经系统①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②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③脑疝、急性脑积水④颅脑CT或MRl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⑤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或MRl出血或梗塞程度加重与近期片对比超过15以上。
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1.危急值定义危急值是指某项检查、检验异常结果,当这种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正处在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师需及时得到结果,迅速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干预或治疗,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2.检查科室值班人员对出现的危急值必须立即通知相关人员:2.1 门诊患者,立即电话通知门诊分诊台护士,由分诊台护士及时通知当班医师,门诊下班期间则通知急诊门诊,急诊门诊护士通知当班医师做好接诊准备;医学检验科危急值同时通过手机号码向患者和接诊医师自动发送信息,告知患者某项检查结果明显异常,需即刻至接诊医师门诊或急诊门诊就诊。
急诊患者,立即电话通知急诊分诊台护士,由分诊台护士及时通知当班医师。
2.2 住院患者,立即通知病区值班护士,由其及时通知医师。
2.3危急值检查结果报告方式:医学检验科通过信息系统和电话两种方式,医学影像科、输血科、心电图室、病理科、无痛内镜部采用电话通知。
2.4 报告危急值检查结果的科室在专用记录本上记录日期、时间、患者姓名及病案号、检查项目及其结果、接电话人员的姓名等。
3.接报:3.1 信息系统接报:医学检验科通过信息系统通知病区值班护士,接报人详细记录危急值检查结果内容,及时通知医师,如5分钟系统未回复,立即改用电话通知。
短信通知开单医师或病区负责人作为信息系统接报的备份。
3.2 电话接报:值班护士应先记录危急值检查结果的内容,然后读出相关内容,经报告人确认记录无误后,及时通知医师。
3.3 床旁检查:床旁进行的任何检查危急值结果,由检查者立即通知医务人员。
3.4 接报后值班护士在专用记录本上记录日期、时间、患者姓名及病案号、检查项目及其结果、报告者的姓名等。
4.接到危急值通知的临床医师,必要时请示上级医师,结合患者病情及时给予处理,并应将危急值检查项目、结果、处理措施及病情分析记入病程记录。
处理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危急值项目。
“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一、前言医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医疗机构,医院每天接收到大量的患者,每天都会有很多病人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由于医院的工作量很大,医生和护士没有办法即时照顾每一个患者,在这个情况下,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就变得尤其重要。
危急值是指在实验室检查中出现的一些异常值,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需要医生立即处理的值。
因此,建立和完善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
二、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是指在实验室检查中出现的一些异常值,通常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需要医生立即处理的值。
危急值通常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危急值(即刻通知医生处理)、二级危急值(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和三级危急值(尽快通知医生处理)。
危急值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严重感染、高血糖、低血糖、高血压、低血压、出血等。
三、危急值的管理制度1.责任人员明确:医院应明确危急值报告的责任人员,包括实验室技术人员、医生、护士等。
实验室技术人员负责检测出危急值,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医生负责及时处理危急值,并与患者进行沟通;护士负责记录危急值的处理过程。
2.报告流程规范:建立规范的危急值报告流程是保证危急值得到及时处理的关键。
医院应建立完整的危急值报告流程,包括检测、通知、处理、记录等环节,并明确各个环节的时间要求。
3.设定时间限制:医院应设定危急值的时间限制,即各环节的时间要求。
例如,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在发现危急值后15分钟内通知医生;医生应在接到通知后15分钟内处理危急值等。
4.建立监督机制:医院应建立监督机制,监督危急值报告的执行情况。
定期对危急值报告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对执行不到位的人员进行处理。
5.建立培训机制:医院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危急值报告的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的处理流程、危急值的时间要求等。
培训后应进行考核,确保相关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的意义1.提高医疗质量:建立和完善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危急值报告及登记制度
一、“危急值”指该检验、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的指标。
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生命。
科室据医院要求及临床具体情况制定本科室危急值项目及界限值,并定期分析、修改。
二、“危急值”报告项目及报告范围
(一)心电检查危急值报告范围:
1、心脏停搏;
2、急性心肌梗死
3、致命性心律失常:①心室扑动、颤动;②室性心动过速;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检验科危急值报告项目及范围:
三、报告及处置流程
1、心内科护士或医生在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后,复述无误并确认后及时通知床位医生(8小时内)或值班医生(8小时外),同时在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详细、规范登记。
2、床位医生或值班医生接到报告后,同相关护士一起核查标本信息,标本留取情况,核实无误后,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应进一步对病人进行检查,必要时重新留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
若该结果与临床相符,应在30分钟内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需讨论、会诊者,及时通知上级医师、科主任甚至医务科。
3、病人的检查结果有可能直接危害到病人的生命,或者是病人
处于一种危险状态时,必须及时告知患者家属,并给予签署书面病重/危通知或特殊抢救治疗、医患沟通同意书等。
4、床位医生或值班医生需6小时内在病程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所采取的相关诊疗措施。
四、登记制度
心内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由医生保管,登记者为接听电话护士或医生,报告与接收遵循“谁报告,谁登记。
谁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心内科依据院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记录。
五、质控与考核
科室认真组织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人人掌握“危急值”报告项目与“危急值”范围和报告程序。
心内科由住院总医生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实施情况的督察,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科室质量考核内容,同绩效考核挂钩。
通过具体实行情况,不断调整“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同检验科等相关科室沟通,并上报医务部,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