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气馁的屠呦呦
勇于挑大梁的屠呦呦作文

勇于挑大梁的屠呦呦作文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颗璀璨的明星格外耀眼,她就是屠呦呦。
这老太太可不得了,那简直就是科学界的超级女英雄。
屠呦呦挑大梁的时候,那情况可是相当不乐观。
疟疾就像一个恶魔,在世界上很多地方肆虐,尤其是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地区,无数人被这个恶魔折磨得奄奄一息。
当时的科研条件,跟现在可没法比。
没有什么超先进的设备,也没有一大群人围着转的那种豪华科研阵容。
就像一个人要去打大怪兽,却只给了一把不太锋利的剑。
但是呢,屠呦呦可没被这些困难吓倒。
她就像一个坚定的探险家,一头扎进了传统中医药这个神秘的大宝藏里。
她要在那数不清的中药材里,找到能够制服疟疾恶魔的宝贝。
这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找一颗能打开魔法之门的小珠子,谈何容易啊!她每天都跟那些草药打交道,研究那些古老的医书典籍。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对她来说就像是寻宝图上的神秘符号,她得一个一个地去解读。
她带着自己的团队,做了无数次的实验。
失败就像家常便饭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袭来。
可是屠呦呦就像个打不倒的小强,她每次都从失败里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继续前进。
她心里就想着,“我就不信这个邪,一定能找到对付疟疾的办法。
”这种挑大梁的勇气,可不是谁都有的。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发现了青蒿素。
这青蒿素啊,就像是专门为疟疾恶魔定制的克星。
当这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全世界都震惊了。
这个小小的青蒿素,就像一颗神奇的种子,在对抗疟疾的战场上生根发芽,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那可是实至名归。
她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全世界都在为她鼓掌。
她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一个人挑起了对抗疟疾的大梁,也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树立了一个超级棒的榜样。
她就像一盏明灯,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挑大梁,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屠呦呦的故事就像一个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我们看到她的经历,就会想,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点小困难算什么呢?人家屠呦呦面对那么大的挑战都能成功,我们也要像她一样,勇敢地挑起自己的大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说不定哪天也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呢!。
关于屠呦呦青年学习和成长的作文

关于屠呦呦青年学习和成长的作文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经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屠呦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其中的一颗耀眼明星。
屠呦呦的青年时期,并非一帆风顺,却充满了坚韧与执着。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优越的条件。
然而,正是这样的起点,让她更加懂得努力和坚持的价值。
在求学的道路上,屠呦呦面临着诸多困难。
那时候的学习资源可不像现在这样丰富,书籍稀缺,实验设备简陋。
可她从不抱怨,每天早早地就跑到图书馆占座,只为了能多借几本专业书籍。
我仿佛能看到她在那略显昏暗的图书馆角落里,全神贯注地阅读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做着笔记,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她和那些书籍。
还记得有一次,学校的实验设备出了故障,为了能完成实验,她和同学们一起想办法。
没有现成的工具,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
屠呦呦拿着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拆卸着零件,额头上布满了汗珠,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设备终于修好了,那一刻,她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比春日的阳光还要灿烂。
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为了找到最佳的提取方法,她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又不断重新开始。
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她从未想过放弃。
那一间小小的实验室,见证了她无数个日夜的奋斗。
有一回,为了观察实验反应的全过程,她连续几天几夜都守在实验室里。
困了,就靠在椅子上眯一会儿;饿了,就随便吃几口面包。
眼睛紧紧盯着实验仪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
当实验终于取得突破时,她激动得跳了起来,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屠呦呦的青年时期,没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没有轻松悠闲的假期。
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和研究中。
这种专注和投入,让她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在挫折面前从不放弃。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舒适的学习环境,先进的学习设备,可有时候我们还会因为一点点困难就打退堂鼓。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屠呦呦的励志故事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着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
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坚定信念屠呦呦作文

坚定信念屠呦呦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在看似不可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最终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屠呦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说起屠呦呦,大家都知道她是青蒿素的发现者,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可你知道吗,她成功的背后,是那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一路披荆斩棘。
当年,疟疾在全球肆虐,无数人深受其害。
为了寻找抗疟的有效药物,屠呦呦临危受命,投身到这项艰巨的任务中。
那时候的科研条件,别提有多艰苦了。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甚至连基本的实验环境都十分简陋。
但屠呦呦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她心里就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办法,拯救更多的生命。
为了收集各种药方和资料,她一头扎进了古老的医书典籍中。
那一本本泛黄的书籍,散发着岁月的气息,可屠呦呦却视若珍宝。
她逐页翻阅,仔细琢磨每一个字句,生怕错过任何一点有用的信息。
那段时间,她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的阅读而布满血丝,可她毫不在意,只是专注地在书海中探寻着那一丝希望的曙光。
有了理论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实验。
实验的过程那叫一个曲折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团队里的很多人都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但屠呦呦却坚信,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一定能成功。
她不断地调整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方法,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记得有一次,在进行提取青蒿素的实验时,温度的控制成了一个大难题。
稍微高一点,青蒿素就会被破坏;稍微低一点,又无法有效提取。
屠呦呦就守在那台老旧的仪器前,眼睛紧紧地盯着温度计,手里拿着记录数据的本子,一刻也不敢松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可她连擦都顾不上擦。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后,她找到了最适宜的温度,那一刻,她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还有一回,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甚至亲自试药。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身边的人都劝她别这么冒险,可她却坚定地说:“为了能早日找到有效的药物,这点风险算什么!”就这样,她义无反顾地服下了青蒿素,然后密切观察自己身体的反应。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谢谢。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篇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月6日,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2月25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第96939—97570号公报,第31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Tuyouyou)星。
2016年2月,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奖。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篇2“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
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
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
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
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
屠呦呦关于坚持的作文

屠呦呦关于坚持的作文说起屠呦呦,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她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屠呦呦,这个名字或许在多年前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当她成功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巨大贡献时,她的名字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科学界的天空。
她的坚持,并非是那种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在研究青蒿素的道路上,屠呦呦面临的困难那是一个接着一个。
当时的科研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甚至连研究资料都极度匮乏。
但屠呦呦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为了找到对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她一头扎进了古老的医书典籍里。
那一本本泛黄的、带着岁月痕迹的书籍,不知道被她翻阅了多少遍。
她逐字逐句地研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段记载,她能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
眼睛累得发酸,她就揉揉眼,继续看;腰坐得酸痛,她就站起来活动活动,接着再坐下。
实验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
一次次的实验失败,那打击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可屠呦呦呢?她从不气馁。
实验失败了,就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再来。
她和她的团队尝试了无数种方法,调配了无数种配方。
每一次的尝试,都饱含着希望;每一次的失败,都没有让她放弃。
有一次,为了验证一种新的提取方法,她亲自守在实验室里,一步都不敢离开。
那时候正值盛夏,实验室里又闷又热,像个大蒸笼。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头发也湿漉漉地贴在脸上,但她的眼神始终坚定,紧紧盯着实验仪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
经过漫长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在一次实验中,她发现了青蒿素。
那一刻,所有的疲惫,所有的挫折,都化作了喜悦的泪水。
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要让青蒿素真正成为治疗疟疾的良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后续的研究中,屠呦呦依然保持着那份坚持和执着。
她不断优化青蒿素的提取工艺,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
每一个环节,她都亲自把关,力求做到最好。
屠呦呦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成就,更是为了拯救无数被疟疾折磨的生命。
屠呦呦的小故事简短

屠呦呦的小故事简短
嘿,你知道屠呦呦不?那可是咱中国的大功臣呐!
屠呦呦啊,就像是一位执着的探秘者。
她把自己埋在中医药的宝库中,不停地挖掘着那些神奇的宝藏。
你说这像不像一个小孩子在沙滩上找贝壳,不找到最美的那个决不罢休?
当年疟疾那可是个大麻烦,就像一只到处捣乱的小怪兽,让好多人遭罪。
屠呦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呀。
她一头扎进了古老的医书里,从那些泛黄的书页中寻找着对抗疟疾的秘方。
她试过无数种草药,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不断地向疟疾这个敌人发起冲锋。
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失败了也不气馁。
你想想,要是咱遇到这么难的事儿,说不定早放弃了,可屠呦呦没有!
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终于,她发现了青蒿素。
哎呀呀,这可真是太了不起了!这青蒿素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就把疟疾这个大麻烦给锁住了。
屠呦呦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她告诉我们,别小瞧了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里面说不定藏着大宝贝呢!
咱平时遇到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的,和屠呦呦比起来,那可真是太惭愧啦。
她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做出这么伟大的成就,咱还有啥理由不努力呢?
咱得向屠呦呦学习,学习她的执着,学习她的勇敢。
以后遇到困难,咱就想想屠呦呦,告诉自己:“屠呦呦能行,我也能行!”
这就是屠呦呦的小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她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坚韧,也让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难道不是吗?。
我心目中的屠呦呦作文

我心目中的屠呦呦作文
在我心目中的屠呦呦,是一位坚韧不拔、默默无闻的科学家。
她出生于浙江宁波,自小与蒿草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意。
屠呦呦不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还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
她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荣誉的象征,更是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
屠呦呦的研究生涯充满了挑战和失败,但她从未放弃过青蒿素的研究。
在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尽管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但她一直没有放弃过青蒿素的
研究,这真应验了一句名言:"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后,泰山不敢挡"。
她的这种精神,被科研界誉为"屠呦呦精神"。
屠呦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她的成就得益于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她从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成分的方法,并最终发现了青蒿素。
这一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屠呦呦的一生是对科学探索和人类福祉不懈追求的生动体现。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一株平凡的小草转化为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展现了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我心目中,屠呦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言气馁的屠呦呦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15年第47期
1967年5月23日,我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1969年1月,年轻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以组长的身份加入该项目。
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的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
1971年,屠呦呦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因为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拉斯克基金会把2011年度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
这是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表示:“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
”“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
【素材分析】
1.绝不气馁是成功的基础。
屠呦呦是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的。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她失败了190次。
如果是一般人,可能早就灰心了,可屠呦呦没有,她在坚持,直到第191次,成功之神终于被她感动了。
2.永不满足才能更上一层楼。
1971年屠呦呦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但她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继续探索,终于在1992年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3.保持清醒的头脑。
许多人在取得巨大荣誉后,往往会发起“高烧”,说起“胡话”,不认识自己是谁了。
屠呦呦不是这样的人,她表示“拉斯克奖”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素材运用】
适用于气馁、失败与成功、不断探索、团队精神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