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应对就诊患者实行唯一标识,如门诊ID号病案号、住院ID号/病案号、医保卡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非医保患者医联码等。
(2)接诊室护士接到住院单时必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医保卡等有效证件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与病历首页及入院须知一并送至相应科室。
(3)病区护士接待新患者时,核对腕带上打印的信息与患者本人身份准确无误。
(4)所有患者住院期间须全程佩戴腕带,如患者腕带丢失、损坏、字迹不清等,需及时更换。
(5)在为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转科、转运及手术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核对时应由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
(6)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手术室、麻醉恢复室等特殊科室以及意识不清、语言障碍、新生儿等患者,重点流程如手术、有创操作、采血、输血、给药等,必须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标准版)

门诊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一、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制度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二、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除核对床头卡、腕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四、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五、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阳谷县人民医院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病人标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由于病人标识的使用范围涵盖医疗机构的各个相关部门,因此这种标识必须是准确而且统一的。
(2)病人标识应确保病人与其医疗档案和各种治疗活动的明确对应关系。
(3)应使用科学可靠的标识产品进行病人标识,确保该标识不会被调换或丢失,从而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回避医疗风险。
二、结合我院实际,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实施唯一标识管理。
常用标识有:就诊卡、病历号。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六、填写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八、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一)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3、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必须如实填写就诊身份信息,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门诊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4、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姓名、手机号,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挂号后盖预约就诊章,安排优先就诊。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常用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有床头牌识别、腕带识别、就诊卡识别、患者家属及陪同人员识别、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识别等。
二、门、急诊就诊患者根据姓名+年龄进行患者身份识别。
三、住院患者病历唯一标识(病案号)管理。
四、医务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本院规定对住院患者使用床头牌和腕带上的“床号+姓名”进行身份识别,其他科室以“姓名+年龄”进行身份识别,并采取反问式询问方式,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五、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六、对重点患者,如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痴呆、镇静期间、MECT、急诊、急救、输血等患者,在诊疗操作前必须核对腕带,让患者、家属或工作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七、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在急诊、病区、MECT室等之间的转接,需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严格执行转科交接流程,
健全转科交接登记。
八、对无有效证件证明或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使用“腕带”身份识别,在腕带上填写“住院临时姓名”、床号等信息;在病历上注明无法识别身份的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注:患者“住院临时姓名”,根据医院“三无”精神病患者入院命名管理规定,“三无”精神病患者姓名前两字统一使用“党恩”,末一字按照《“三无”精神病患者姓名备选字库》依次选择,并做好标记,不得重复使用。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结合我院实际,门急诊患者以门诊号、姓名、住院患者以住院号、姓名作为患者唯一标识管理。
三、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四、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五、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六、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床头卡、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七、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实行双校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诊断等。
由病房责任护士填写。
九、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注意观察佩带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是否良好。
根据门诊和住院就诊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根据门诊和住院就诊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
度规定
本文档介绍了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医疗机构在处理门诊和住院就诊时所使用的身份标识。
以下是相关规定的概要:
1. 门诊就诊者身份标识制度规定
-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门诊就诊者设立唯一的身份标识。
- 身份标识可以采用病历号、电子健康卡号或其他可唯一标识患者身份的方式。
- 医疗机构应确保门诊就诊者的身份信息安全性,禁止泄露或滥用。
2. 住院就诊者身份标识制度规定
-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住院就诊者设立唯一的身份标识。
- 身份标识可以采用住院号、病案号或其他可唯一标识患者身份的方式。
- 医疗机构应确保住院就诊者的身份信息安全性,禁止泄露或滥用。
3. 身份标识的应用
- 门诊就诊者和住院就诊者的身份标识应用于医疗记录、医嘱、费用结算等相关医疗活动中。
- 身份标识有助于医疗机构准确记录和维护患者的就诊信息。
请注意,具体的身份标识制度规定可能因不同医疗机构和地区
而有所差异。
本文档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相关制
度规定执行。
以上是根据门诊和住院就诊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的概要
介绍。
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医疗机构相关人员
或法律专业人士。
> 注:本文档提供的内容是基于常规情况下的身份标识制度规定。
具体实践中,应遵循当地、具体医疗机构的规定,并确保信息
安全和合法性。
门诊、住院医疗人员身份标识制度

门诊、住院医疗人员身份标识制度一、背景和目的门诊、住院医疗人员身份标识制度是为了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保护患者权益而制定的一项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明确医疗人员的身份,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提供针对个体医疗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二、应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门诊、住院环节的医疗服务,包括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医疗人员。
三、制度内容1. 身份标识医疗人员应佩戴有效的身份标识,该标识应包含医疗人员的姓名、头衔、照片等信息,以便患者和其他医疗人员可以清楚地识别身份。
2. 身份确认在进行医疗服务前,医疗人员需要进行身份确认。
患者或其他医疗人员有权要求医疗人员出示有效身份标识并核对身份。
医疗人员应积极配合身份确认工作,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3. 信息记录医疗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应准确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诊断、治疗方案等,以便后续医疗服务的衔接和跟进。
4. 沟通和协作医疗人员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医疗人员之间应及时共享患者信息,共同制定治疗计划,并及时将治疗进展和预后情况反馈给患者及其家属。
5. 个性化服务医疗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医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医疗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选择,合理安排医疗流程,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四、责任和义务医疗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据医院的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监督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患者和其他医疗人员有权对医疗人员的身份标识制度进行投诉和反馈。
医疗机构应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六、实施和推广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进行相关培训,确保医疗人员熟悉并遵守本制度。
医疗机构还应积极推广本制度,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共同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六、填入腕带的识别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七、腕带填写的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息。
八、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一)门诊、急诊患者:在进行各种手术之前,医务人员必须与患者和/或其家属核对患者息。
(2)昏迷、神志不清和无独立能力的患者:入院后由病区护士和家属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必须核对以上项目。
(3)手术患者:手术前,病房护士要给患者带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病历和手术通知单必须清楚地标明手术部位,包括左侧/右侧;作业前讨论确定作业方式;前麻醉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前,主刀医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以及包括左/右侧在内的手术部位,以确认拟采用的手术方式。
回病房后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交接核对病人息,麻醉清醒后,病房护士再次核对病人息。
(四)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PICU室、MECT室、检验科之间):查看患者病历或检查申请单,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等息,核对患者腕带息,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各项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1)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5)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19)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结合我院实际,利用身份证号码作为就诊患者唯一标示管理。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六、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八、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一)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3、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4、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姓名、手机号,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挂号后盖预约优诊章,安排优先就诊。
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医疗卡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5、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检查单及处方。
6、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7、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9、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情况的检查,门诊部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检查并记录。
(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1、对就诊患者住院病历实行唯一标识管理,如使用医保卡、新农合医疗卡编号或身份证号码等。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3、ICU、病情危重、意识丧失、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4、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确认患者身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7、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有工作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臵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废物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一、医务人员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实施唯一标识管理。
门诊病人以门诊号为标识,住院病人以住院号为标识,不得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门诊号和住院号作为病人标识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由于病人标识的使用范围涵盖医疗机构的各个相关部门,因此这种标识必须是准确而且统一的。
(二)病人标识确保病人与其医疗档案和各种治疗活动的明确对应关系。
(三)应使用科学可靠的标识产品进行病人标识,确保该标识不会被调换或丢失,从而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回避医疗风险。
三、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一)对昏迷、神志不清、老年人、7岁以下儿童、特殊情况(智力问题、脑萎缩等)、手术病人、告病危及重症监护的患者佩戴腕带标示。
(二)填写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诊断、入院时间、过敏史,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楚、填写准确。
填写完毕后应2人核对无误后才可使用。
“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若损坏需及时更换,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处置时应核对以上项目。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佩戴腕带标示实行班班交接,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四、护士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治疗处置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
常用标识有: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等,不得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询问患者全名时须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
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五、完善并落实护理各项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六、不同病人身份识别的方式:(一)意识清楚,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使用床号、姓名两种结合的方式识别身份。
(二)对同姓名的患者除应分开收住外,进行各项处置时应严格查对制度,用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身份证号五种病人信息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准确无误。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结合我院实际,利用门诊号作为就诊患者唯一标示管理。
患者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惠民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检查单及处方。
五、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7 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七、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八、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情况的检查,医务科、护理部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检查并记录。
“腕带”识别标示制度一、为使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更加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对于新生儿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和急诊抢救室患者、入院时神志不清或昏迷、无自主活动能力、急诊手术、交流障碍患者,入院时即刻佩戴腕带;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一日佩戴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
二、腕带上标明患者基本信息,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等,防走失患者腕带上标明病区电话号码。
三、佩戴前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腕带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腕带不可以自行解除,在转科或出院后,由原科室的护士负责去除。
四、佩戴前须经双人核对信息,认真识别患者身份,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对无法沟通患者,请在场家属陈述患者的身份,无误后方可佩戴腕带,记录护理记录单并双签名。
五、腕带一般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腕带松紧以放入食指为宜,多余长度可剪去。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情况,防止10摩擦破溃、血液循环障碍等意外事件发生;水肿患者应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
六、医护人员进行各项诊疗护理工作前,须核对腕带上的信息,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七、如有脱落、损坏或自行解除,应及时补上新腕带,同样需要经双人核对。
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结合我院实际,利用住院号作为就诊患者唯一标示管理。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11六、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