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童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
少儿经典国学故事精选七篇

少儿经典国学故事精选七篇少儿经典国学故事精选一《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
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
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
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
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
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
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
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少儿经典国学故事精选二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
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
“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
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
儿童故事-少儿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精品

少儿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每讲述一个人物,故事中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有的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的真善美品质,激励完善自己的人格。
【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教的故事。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
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铁杵磨成针】讲的是勤学的故事。
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子路借米】说的是尊老爱幼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林则徐禁烟】说的是爱国爱民的故事。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那么有关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有哪些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伴随着儿童的成长,故事中的真善美也逐渐在孩子心中萌芽。
有经验的老师都深切得感觉到,与其对孩子空洞地说教,还不如利用那些故事来浸润儿童的心灵,那么,故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篇一:陆绩怀橘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
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篇二:元觉劝父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篇三:铁杵磨成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中华儿童美德故事

中华儿童美德故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因素,最具凝聚力、最具亲和力。
那你知道中华儿童美德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华儿童美德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儿童美德故事:子仪见酋郭子仪是唐朝杰出的将领,从小就喜欢读兵书、练武功,常常全神贯注、废寝忘食。
年轻时就立志要做一个保家卫国、统兵作战的将帅。
他非常欣赏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郭子仪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
他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被封为汾阳王。
有一次,回纥国进兵侵略,郭子仪就差了李光瓒去对他们讲,叫回纥主动自己退兵。
回纥人说:“郭公既然在这里,可以让我们大家见见面吗?”郭子仪就要出去同他们见面。
左右的人说:“外国戎狄的野心,哪里可以相信呢?”郭子仪说:“他们的军队,比我们多几倍,现在照力量上讲,是打不过他们的,所以我将对他们表示一种至诚。
”就脱去临阵的头盔,出去见他们的魁帅,回纥人就把兵器都放下了,大家对他施礼说:“果然是我们的郭爷爷啊!”郭子仪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二十余年,对巩固唐王朝的安定起了重要作用。
中华儿童美德故事:朱晖许堪朱晖是东汉南阳人,在太学读书时,即以人品高尚、尊师爱友受到学友们的尊敬。
他很早就没有父亲,可是他为人处事,却很有气节。
他的同乡张堪,潜心儒学,素有学行,曾在太学见到朱晖,内心很欣赏他的为人,与他结为忘年交。
有一次,在太学里又见到了朱晖,就把着他的手臂对他说:“以后我想把妻儿托付给你照顾。
”朱晖听了这句话,因为责任很重大,所以不敢对答。
等到张堪死了,家里妻儿非常穷苦,朱晖就亲自去看望,并且很丰厚地周济他们。
朱晖的儿子名叫朱撷②问道:“父亲往日不曾和张堪做朋友,为什么忽然这样周济他们呢?”朱晖说:“张堪曾经说过知己的话,我的心里已经相信他是我的朋友了。
中国传统儿童故事

中国传统儿童故事中国传统儿童故事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智慧。
这些故事不仅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经典的中国传统儿童故事。
故事一,《三只小猪》。
从前,有三只小猪,它们分别建造了三座房子,一座是用稻草搭建的,一座是用木头搭建的,还有一座是用砖块搭建的。
一天,大灰狼来到它们的房子前,先是吹倒了稻草房子,接着又把木头房子给撞倒了,最后,它来到了砖头房子,但是砖头房子坚固无比,大灰狼无法撞倒它。
最终,大灰狼无奈离去,三只小猪也得以幸免于难。
故事二,《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有德行的学者,有一天,他和朋友们一起吃梨,孔融看到一位年幼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梨,于是他主动将手中的梨分给了孩子。
孩子吃完梨后,感激不已。
后来,孔融的朋友们劝他说,“你是学者,应该多吃梨来滋补身体。
”孔融却笑着说,“我吃的是梨,滋补的是身体;而我让梨给孩子吃,滋补的是心灵。
”。
故事三,《捉鸡魔术》。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学会了一种捉鸡的魔术。
他用一块布遮住自己的手,然后对着鸡念咒语,鸡就会被“捉”住。
小明把这个魔术表演给了村里的人看,大家都惊叹不已。
但是,有一位老者看穿了小明的魔术,他告诉小明说,“你的魔术只是表面的技巧,真正的本领在于用心去照顾鸡,让它们信任你。
”小明听后深有感悟,从此以后,他不再用魔术去捉鸡,而是用心去呵护它们。
这些传统儿童故事不仅寓意深刻,而且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和启迪。
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们可以学会勇敢、善良、聪明,懂得珍惜和关爱他人。
希望这些经典的中国传统儿童故事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教益和欢乐。
幼儿园讲传统文化短篇故事 幼儿园传统文化

幼儿园是培养和教育孩子们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也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教育。
在幼儿园讲传统文化短篇故事,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几个传统文化短篇故事,希望能够对幼儿园的老师们有所帮助。
1.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孔融,他是孔子的后代,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天,孔融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饥寒交迫,孔融见状,立刻掏出自己的梨子送给了老人。
后来,孔融的家人得知此事,责备他浪费食物。
孔融解释说:“我能吃,但他不能,所以我要把我的梨子让给他。
”教育意义:通过讲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关爱他人,懂得与他人共享,懂得帮助别人。
孔融为了帮助老人而把自己的梨子让给了他,这种行为是积极向上的,能够感染孩子们,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善良品质。
2. 《十八学士》故事内容:唐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魏征,他有一个儿子叫魏知古,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天,魏知古与十七位同学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考试当天,其他同学都能够记得诗词文曲,唯独魏知古一无所知。
意识到自己输在知识的积累上,魏知古立誓要从此刻起用心学习。
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大家公认的才子。
教育意义:通过讲述《十八学士》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用心学习,不能因为自认为聪明而懒惰,也不能因为一时失败而灰心丧气。
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得更远更久。
3. 《愚公移山》故事内容:相传在古代,有一个愚公,他的家门正对着两座大山。
每天出入都要绕道而行,很不方便。
于是他决定搬山。
邻里的人都以为他是疯了,只有一个老者给了他一些建议。
后来,普天同庆的景象出现了,两座大山真的被搬走了!教育意义:通过讲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只要有恒心、毅力和智慧,就能创造奇迹,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三篇】分享 一年级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三篇】分享一年级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启迪: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篇二】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启迪: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篇三】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不过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中华传统美德事例

中华传统美德事例一、尊老爱幼1. “孔融让梨”- 故事内容: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有一天,家里吃梨,孔融的父亲拿了一盘梨,让孔融先拿。
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
父亲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拿大的。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孔融回答:“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 体现的美德:这个事例体现了孔融从小就懂得尊敬兄长、爱护幼弟的美德,这种尊老爱幼的品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教育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要尊重长辈,关爱年幼者,以和为贵,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2. “黄香温席”- 故事内容: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
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
”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
”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儿童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千年文明史中积淀了高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精神。
那你知道中华儿童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华儿童传统美德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儿童传统美德故事:彭陈辞姻诗曰:陈氏有子,巨商爱之,欲纳为婿,婉言以辞。
明朝时彭鹤祯的妻子陈氏,是广东番禺①县人,很早就守了寡,她抚养孩子守着贞节,并且教子有方,凡是志向所在总要处处符合义理,所以她的儿子受了母亲的教化也很贤明、很能干,并且讲究德行。
那时候,有个富商想用几千两银子,叫她儿子去做上门女婿,被陈氏辞谢了。
有人劝她说:“你把儿子给富商做女婿,那么就可以长久享受富裕的生活,比现在常常处于贫穷的境地,不是好得多吗?”陈氏说:“骤然得到了钱财,并不是吉祥的事,并且娶媳妇是应当讲德行的,哪里可以讲钱财呢?”终于竭力拒绝了。
【注释】①禺:yú。
中华儿童传统美德故事:乐妻婉谏诗曰:乐羊子妻,激耻指迷,夫还所拾,姑弃其鸡。
汉朝乐羊子的妻子为人很有操守。
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人家遗下的银子,就拿回家来给妻子。
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
人,有志气的不肯饮盗泉里的水,就是因为那个泉的名字不好;廉洁的人不肯吃嗟①来之食,就是因为他呼唤得太没有礼貌了。
现在你为什么去拾人家遗失的东西,拿来污辱自己呢?”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觉得很惭愧,就把拾来的银子丢在田野里。
有一天,邻舍人家的鸡走到她家的园里来,婆婆就把这只鸡杀了准备吃掉,乐羊子的妻子对着鸡流着眼泪不肯吃。
婆婆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她是什么缘故,乐羊子的妻子回答:“我自己悲伤着家里贫苦,不能够做好的菜来供养婆婆,以致婆婆吃着别人家的东西。
”她的婆婆听了很是惭愧,就把这只鸡丢掉了。
【注释】①嗟:jiē。
中华儿童传统美德故事:御妻求去诗曰:齐相御妻,窥夫拥盖,意得气扬,羞其骄泰。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的驾车人给晏子张了伞盖出来,他的妻子在门缝里看到自己的丈夫很洋洋得意的神气。
过了一会儿,驾车人回来了,他的妻子就要求丈夫和她离婚。
驾车人觉得很奇怪,就问妻子:“你为什么要我和你离婚呢?”妻子说:“晏子身体还不到六尺高,可是在齐国里做了宰相,名誉传遍了天下的诸侯。
但是我看他出来的时候,他的态度是那样谦和,常常好像自己不及他人的样子。
现在你的身子有八尺高,只是个给人家驾着车的奴仆。
但是你出来的时候,趾高气扬,很有得意的神气,你只能做着卑贱的人,因此我要离开你。
”从此以后,驾车人就很谦恭了。
晏子觉察他的行为忽然改了,心里很奇怪,就问他是什么缘故。
驾车人把这件事的原委老老实实地告诉了
晏子,晏子很称许他能够改过自新,就荐他做了齐国的大夫。
中华儿童传统美德故事:李林却枋诗曰:李妻林氏,夫妇节廉,却枋再四,守命清严。
明朝时,有个宰相李廷机告老还乡,临终的时候,家里只有四十四两银子。
李廷机没有去世的时候,对他的妻子林氏说:“我遗下的银子,二十两去买口棺材;二十两做丧事的费用。
”这时候他有个姓蔡的门生,正做泉州太守,就送了两副棺木来,一副上等的,一副次等的,预备叫林氏去选用。
林氏说:“采办棺木,办理丧事,太师都有遗命的,你难道还不了解太师生平做人的清廉吗?”送了来,还了去,这样的有好几次,终于不肯收受。
蔡知州就说:“从前孔子的门人厚葬了颜渊,孔子也不能禁止他们,难道我在这里做了地方官,哪里敢去薄葬我的先生呢?”林氏推辞不掉了,不得已就用了一副次等的棺木来葬。
中华儿童传统美德故事:班昭女诫诗曰:汉室班昭,常惧黜辱,赐①号大家,宫中教督。
东汉有个才女,姓班名昭,是曹世叔的夫人,她是著名学者班彪的女儿,早年守寡,很有节操品行和法度。
她的大哥班固作《汉书》,还没有完成就亡故了。
汉和帝就下诏书叫班昭继续做完。
后来又屡次召她到皇宫里去,那时候邓皇后和宫里的许多贵人们都用事奉先生的礼节对待她,称她一个美号叫“曹大家②”。
她曾经说:“我嫁到曹家四十几年,时刻小心恐惧戒谨,常常恐怕有过失,受黜辱,以致丢了爹娘的丑,增加里外的连累。
又恐怕几个女儿嫁到人家里去失礼,以
致羞辱班家的宗族,于是做女诫七篇。
”
【注释】①赐:cì,给,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晚辈。
②家:ɡū,同“姑”,“大家”是古代对女性长辈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