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中考历史备考: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中考历史备考: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辽沈战役时间为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淮海战役时间为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平津战役为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实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所以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央决定对国民党实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罗荣桓、刘亚楼等三人,此次战役一共消灭了47.2万余人,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部队,解放了东北全境,同时使得东北野战军成为了一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能够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所以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很多,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此次战役虽然战况激烈,伤亡惨重,但是就胜利意义来说还是非常大的,实现了将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部署,这次胜利之后,已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而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的关键决策

662018·20HISTORY || 历史镜鉴 责任编辑:段培华淮海战役的关键决策□□常浩如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这场气势磅礴的战略决战,不仅早已成为中国辉煌历史的一部史诗,也必将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画卷之中。
淮海战役胜利的因素很多,如: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的支援,两大野战军和军区武装紧密配合,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战,济南战役胜利的基础,辽沈战役创造的有利形势,等等。
但应该说,中央军委、毛泽东、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首长高超的战略运筹与谋划、正确的决策与指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战役构想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及时调整战略,使小淮海的战役变成了大淮海的战役;在战役实施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基础,而歼灭黄维兵团则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
歼灭黄维兵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左右整个淮海战役的战场形势。
如果让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靠在一起,那就不得了,形成一个大集团,战役就不好打了。
在准确评估了战场的轻重缓急的基础上,实施了“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的正确决策,保障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
淮海战役最初的构想规模很小,被称为“小淮海”,但后来由于战场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小淮海”演变成“大淮海”。
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民党军不利,国民党军被迫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的作战方针。
1948年9月16日凌晨,济南城头炮声震耳欲聋。
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被称为“三大战役序幕”的济南战役,并取得了胜利。
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在望的时候,即着手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粟裕认为,豫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9万多人,济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10万多人,证明打大规模歼灭战符合实际。
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就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这种大规模的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三大战役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简介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馀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三大战役(图片放大版)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三大战役详解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打响,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著作

淮海战役著作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8年11月至12月期间在江苏省中部地区胜利发起的一场战役,被认为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
以下是一些淮海战役的著作推荐:
1.《淮海战役》(朱德等著):这本书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人合作撰写的,对淮海战役的筹备、过程和胜利进行了详细描述。
2.《淮海战役记》(彭德怀著):彭德怀是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在这本书中回忆了当时的战争经历,对战役的进程和胜利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3.《回忆淮海战役》(严令琪著):严令琪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将领,这本书是他回忆淮海战役的经历和思考,对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
4.《淮海战役的故事》(陈南莲著):这本书是一部小说,通过讲述淮海战役中的一些人物和情节,生动地展现了这场战争的波澜壮阔和英雄气概。
5.《寒夜里的淮海战役》(罗广斌著):这本书从一个小兵的视角出发,描述了淮海战役的惊心动魄和激情澎湃,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战争小说。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三大战役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1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2解放战争从多少年到多少年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档案解密淮海战役背后的故事

档案解密淮海战役背后的故事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而且可以说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淮海战役背后的故事,欢迎阅读!淮海战役的简介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而且可以说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而解放军以60万正规军与40万民兵打80万的国民党军,最后以少胜多,因此也被许多人评价为不可思议的奇迹。
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11月6日,由解放军向国军党军发动,主要以徐州为中心。
解放军方面主要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支军队,由战时设立的由邓小平、刘毅等五人组成的总前委指挥,但实际上直接指挥军队战斗的是粟裕。
而国民党方面先后总共投入了七个军团和两个绥靖区,指挥的是杜聿明、刘峙等人。
战役经历了两个多月共66天,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解放军迅速发动战役,歼灭国民党军的一个兵团并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第二阶段,解放军继续包围徐州,并先后歼灭其中两个兵团;第三阶段是总攻阶段,解放军又歼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兵团。
战役结束,解放军共消灭或者俘虏国民党军约55万人,不过自身也伤亡有十余万,敌我损失比约4:1。
因此,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的、士兵牺牲也最严重的战役。
淮海战役的结束,标志着长江以北基本得到解放,军队的实力和士气大增,而对于战败的国民党而言,则是恰恰相反,主力兵团全灭,士气受到沉重打击,已经无力与共军决战。
淮海战役的规模很大,国共双方投入的兵力高达160万人。
因此,它的战场也很大,主要是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
因为之前中共方面攻下了国民党重兵设防的济南,挫败了对方的重点防御计划。
就像国外媒体评论的,自此以后,中共已经占据了对战争的自主权。
因此,淮海战役是由中共方面策划和部署的,而战役地点期初也是由他们的选择。
粟裕是最早提出淮海战役建议的人,在他的设想里,战场只限于两淮和海州地区,也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淮安市到连云港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奠定了新中国诞生的基础,已举世公认。
但关于谁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打响第一枪的地点,至少有三说。
一为江苏邳州市运河车站(2009年4月10日龙虎网,王彬《“我们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二是河南商丘张公店(2009年7月1日商丘新闻网—商丘日报,2010年1月6日人民网-河南频道,李艾凌《淮海战役第一枪》),三乃江苏新沂市窑湾镇(2009年8月7日人民网-河南视窗,《“首战窑湾”,一个纵队歼敌一个军》)。
要作出孰是孰非的正确判断,必须首先厘清淮海战役的地域范围,尔后再从时间先后顺序上进行甄别。
一、关于淮海战役的地域范围淮海战役地域范围,现行的说法是:此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继辽沈战役之后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笔者以为,这只是战役结束以后的界定,而并非初始的定义。
(一)从战役名称上辨析。
如果真是如前所说,战役既然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那么,为何不叫商海战役、临淮战役、徐淮战役或徐海战役,而偏偏叫做淮海战役?之所以用淮海战役命名,乃是其初始战役拟发起在淮(淮阴、淮安)、海(州)之间的区域。
这样既师出有名,又名正言顺。
(二)从权威文献上辨析。
早在1948年9月24日7时,粟裕在济南“攻济战斗已突入内城六个团,……估计攻济战斗日内即可完全结束”的情况下,即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攻占两淮(淮阴、淮安),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栗裕军事文集》之《建议进行淮海战役》)军委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今属江苏新沂)、运河之线为目标。
歼灭两淮、高(邮)宝(应)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需要作出说明的是,此时粟裕的目标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百韬部,而不是围歼整个徐州集团,这时的淮海战役设想,后来也被称为小淮海战役。
随着战局发展,总前委审时度势,淮海战役越打越大,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9月28日,毛泽东再次向华野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和中野刘伯承、陈毅致电(《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淮海战役的准备工作》):黄百韬兵团调回新安镇地区业已证实。
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兵团。
新安镇地区距徐州甚近,邱、李两兵团赴援最快。
10月11日,毛主席再次强调:一、战役第一阶段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
二、第二阶段,攻坚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
三、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
(《毛泽东选集》卷四《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10月14日,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在曲阜召开有各纵领导参加的作战会议,确定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以七个纵队向新安镇、阿湖地区(今属新沂)实施突击,歼灭黄百韬兵团;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突击运河车站及其以西地区,分割黄百韬、李弥两兵团之联系;经山东兵团指挥七、十、十三纵队进攻台儿庄之第三绥靖区部队,尔后强渡运河,直出陇海路,切断黄兵团退路,阻击徐州东援之敌,以两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协同中原野战军主力,逼进徐州。
10月15日,毛泽东向饶、粟、谭发出《淮海战役计划不应变更》(《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的电报,要求“首先集结临沂、邹县之线,待邱(清泉)孙(元良)进至相当位置之际,即齐头南进举行淮海战役。
”11月6日戌时,粟裕、陈士榘等致电中央军委:“淮海战役决仍按已定方针执行,围着驱逐与解决沂河以东沿岸少数土顽,便于掩护架桥和主力开进,今日晚即以鲁纵包围、围歼郯城、大埠之王洪九顽部;六纵围歼马头及南北沿河岸之敌;七纵围歼峄县(今属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枣庄之敌;十纵包围临城,逼独立旅(土顽改编)起义”,“广纵及冀鲁豫独立旅向丰县、砀山线前进,以求扫清敌外围。
明晚即迫近敌人,封锁消息,8日晚即完成分割包围,展开攻击(《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之《淮海战役第一仗和第二仗的歼敌任务》注释4)。
”翌日,即11月7日20时,军委即复电(见《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淮海战役第一仗和第二仗的歼敌任务》):完全同意所述攻击部署,望坚决执行。
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第一仗估计需十天左右时间,力争歼灭黄百韬十个师、李弥一至两个师……,以上共计二十一个至二十二个师。
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
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从以上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华野与中央军委往来的电文中,可以得知,一、淮海战役的首战范围限于淮海地区;二、首战对象是黄百韬第7兵团;三、首战地点是新安镇、阿湖地区;四、首战之前先扫清外围之敌;五、歼灭黄兵团,需要西线中野钳制邱、李两兵团增援。
“这一部署的特点是,以宽正面出击的动作,造成合围徐州之势,以迷惑敌在我完成对黄百韬兵团包围之前,无法判明我军的真正意图。
”(叶飞、张翼翔《机智迅猛歼顽敌——记淮海决战中的华野第一纵队》)(三)从组织机构上(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
据《淮海战役大事记》记载,1948年11月“十六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三人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领导一切。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打响,为什么打了10天以后才成立总前委?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印证了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演变过程。
显然,成立由华野、中野主要指挥员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是由战局的变化即黄兵团西移而导致的,以至于发展成后来越打越大的所谓的“淮海战役”,也就是由“小淮海”战役逐步发展、演变成了一场“大淮海”战役。
如果将淮海战役再行扩大化,时空不同,则打响第一枪的地点,相应的也就不同。
(四)从发生的战斗事件来辨析。
在一篇介绍位于徐州西部、不属淮海地区的张公店“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的文章中,它这样写道:1948年“11月5日,邓、陈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先打国民党181师米文和部,复电后决定近日开战。
遵照野战军首长部署,中野一纵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11月6日15时决定,当晚部队分成左右两路向张公店、马牧集进击,乘敌于立足未稳之际,于7日拂晓前将其分割包围,尔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敌181 师在我军追赶下,在商丘县城抢劫大批物资,连夜向东逃窜,6日晚8点逃至张公店周围的26个村庄,在中野一纵的迎头截击下,被迫收缩在以张公店为核心的8个自然村中。
7日,我军中野一纵、华野三纵顺利完成对蒋军181师的合围。
一纵指挥所设在花寺集。
按照中野一纵作战命令,7日17时30分,我军突击队在花寺集北二里陆庄村后,向时庄驻守敌人发起主动出击,打响了淮海战役第一枪。
”殊不知,淮海战役的发起权在华野,发起人也是华野。
那么,华野是几时下达作战命令的呢?是11月6日戌时。
此时,粟裕等致电中央军委:“今日晚即以鲁纵包围围歼郯城、大埠之王洪九顽部;六纵围歼马头及南北沿河岸之敌;七纵围歼峄县、枣庄之敌;十纵包围临城,逼独立旅起义”。
事实也正是如此。
《淮海战役大事记》记载,11月“六日黄昏,华野向黄百韬兵团出击,淮海战役发起。
”当晚,华野鲁中南纵队和华野6纵分别打响山东郯城、马头战斗。
戌时是晚上19至21点之间,而中野一纵于11月6日15时(与大事记所说的黄昏不合)决定,当晚部队分成左右两路向张公店、马牧集进击。
这岂不是说,淮海战役是由远离淮海地区的中野提前发起的吗?显然,这是“小淮海”战役被扩大定义为“大淮海”战役之后的结果。
且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
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6、8、9、13纵队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10、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
陈毅、邓小平当即(注:此时中野才参与进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总前委16日才成立,目的是为了统一协调和指挥华野、中野及参战部队)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
显而易见,中野是后来参战。
将“大淮海”战役范围内的第一声枪响作为打响淮海战役的第一枪是不合适的。
二、不属于战役(淮海地区)范围的战斗初始淮海战役的地区范围应当以当时的隶属关系确定,当毫无疑义。
《新沂县志》记载:1948年5月至1953年4月,原潼阳县、宿北县(现新沂市)隶属淮阴专区。
《宿迁市志》记载:宿北县居西,下辖运河区、占城区、新安区、窑湾区、墨河区、马陵区等10个区。
堰头行政乡归窑湾区管辖。
《邳县志》记载:1953年,占城划入邳县。
《郯城县志》记载,1945年4月至1947年1月,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滨海行署二专署(属山东),1947年2月至1948年10月,被国民党占领。
1948年11月8日,郯城县解放,隶属鲁中南行署第六专署。
1950年5月隶属临沂专属。
《邳县志》记载:“解放战争期间,邳县民主政权辖陇海铁路以北部分,铁路以南与睢宁北部为邳睢县。
东部港上、龙池、纪集、窑湾一带属国民政府占领区,先后划属宿北县、新安县。
”;“1949年10月前,邳县先后属鲁中南第五行政区、台枣行政区;邳睢县先后属宿县行政区、华中第六行政区(淮阴行政区)”《睢宁县志》亦记载,1948年8月至1949年9月,睢宁边县之邳睢县先后隶属“江淮三行署、宿县行署、淮阴行署”。
《贾汪区志》记载,1948年11月8日解放之前,贾汪属于山东鲁南行政区第三专区运河县管辖。
由以上各志,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的淮阴地区,其西北边界为陇海铁路以南、新安-纪集-窑湾-运河一线。
其西、北之贾汪、枣庄、台儿庄、峄县、临城、张公店,东陇海铁道北之邳县、红花埠、郯城、马头、临沂、邹县等地均不属于淮海地区。
不在淮海地区范围内的战斗显然是属于或“声西击东”的钳制或“扫清敌外围”以及消灭土顽的战斗。
三、从战斗发生时间上甄别从以上辨析中,张公店在地理上不属于淮海区域,且在打响战斗时间上明显“超前”,其首打之说不攻自破。
那么,究竟是谁在何时何地打响淮海战役的第一枪呢?邳州运河车站虽然在地理上沾了淮海区域的边,但“在邳州运河车站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之说亦不成立。
因其发生时间滞后。
立此说者在其文章中说:“第二天(即1948年11月9日)上午9点多钟,国民党的飞机发现了行军队列,开始轰炸,所幸没有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