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知识点总结
2023届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3)

2023届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3)五、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一)结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时间、空间、情、理、物等);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二)艺术特征抑扬顿挫;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有张有弛;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等。
(三)构思技巧以小见大;线索;点面结合;悬念;意外等。
六、意蕴探究(一)语句哲理意义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
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产生该句的“土壤”。
隐喻意义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时句子产生的临时含意。
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等与本体的关系来进行。
(二)标题1.标题内涵探究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面义或常用义;在理解其本义的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应的关键句。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结合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提炼答案,借用文章中的关键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锤炼语言,整合答案。
2.标题设计原因探究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
标题有时就是一个概念性名词或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
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的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
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
标题常常与文章的材料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
高考语文试卷散文题知识点

一、散文概述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自由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描绘人物、事件、景物,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散文题往往以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考察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分析、鉴赏和评价能力。
二、散文题知识点1. 散文的结构特点(1)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几个层次论述,最后总结全文。
(2)总分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几个层次论述,结尾强调中心论点。
(3)分总结构:中间分几个层次论述,最后总结全文。
(4)并列结构:全文围绕几个并列的论点展开论述。
2. 散文的表达方式(1)叙述: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对人物、事件、景物进行描述。
(2)描写:对人物、事件、景物进行生动、形象、具体的描绘。
(3)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4)议论:对人物、事件、景物等进行评论和评价。
3. 散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2)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思想等。
(3)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
(4)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5)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4. 散文的阅读方法(1)整体感知:把握散文的主题、结构、表达方式等。
(2)局部鉴赏:分析散文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态度等。
(3)评价鉴赏:对散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评价。
三、答题技巧1. 理解散文的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散文的结构特点,找出文章的线索。
3. 鉴赏散文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散文中的词语、句子。
5. 在答题时,注意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观点明确。
总之,要想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取得优异成绩,需要对散文的特点、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知识点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次重要考试,其中语文是考试科目之一。
语文考试中,散文阅读部分是相对难度较大的一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散文的主旨、情感和意义,并能够分析散文的结构和特点。
下面将从散文的定义、分类、特点和解读技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散文的定义和分类散文是一种以散漫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它以平实、自然、白话的文字表达人类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见解,给人以亲切的感觉。
散文根据题材和风格的差异,可以分为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等多种类型。
散文:以描写、抒发感情为主要特点,强调生活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在高考中,大部分出题形式都是散文,因此考生需要掌握如何理解和解读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个人的情感为主要特点,强调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
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和事物发展过程为主要特点,通过事件的叙述来传达一种思想和情感。
议论散文: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争论为主要特点,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散文的特点1. 主题广泛多样:散文可以涉及人物、事件、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话题,主题广泛多样。
2. 体裁自由灵活:散文没有固定的韵律和格式,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发挥,表达方式更为灵活。
3. 表达真实自然:散文注重真实性和自然性,用平实、真实的语言描绘生活和人情世故。
4. 运用修辞手法:散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三、解读散文的技巧1.理清主旨:读懂一篇散文首先要理清其主旨是什么,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可以通过标题、首段和结尾来推断。
2.把握情感:散文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通过抓住散文中的情感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3.分析结构:散文的结构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框架。
通过分析散文的段落划分、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可以更好地把握散文的结构特点。
4.注重细节:细节是理解散文的关键,通过详细观察散文中的细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知识点汇编课件

2.线索的作用
明线的作用: ①贯穿全文,使故事情节更集中,使文章浑然一体; ②使文章脉络清楚,结构完整严谨; ③能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和主旨。
明暗线交错(双线并行)作用: ①使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 ②明暗线呼应,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使小说主题得到更深刻的揭示; ④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文章内容更丰富,可读性更强; ⑤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发联想。
如何读懂散文
明形
捉线
辨法
聚神
第一,明确何为散文的“形”便于在阅读时“形”
其次,思考“怎么串”这就需要“捉线”和“辨法”
所谓“形”,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
根据文中写的景、物、人、事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
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第三步:分条陈说,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环绕×××(线索),先写 了×××,接着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 ④全文整体上写×××。
PART 03
分析散文线索
线索作用分析题“两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二、意境深邃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 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 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三、语言优美、凝练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艳,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 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 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画诞生动的形象,勾画出动 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人们很难接受与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相悖的信息或想法,因为一个人现有的知识和想法已经被反复筛选,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散文阅读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1(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
“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
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
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2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语句作用题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高中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散文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文体,以自由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在高中阶段,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是学生们常常接触和学习的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高中散文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文体。
一、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散文是指以平铺直叙的方式,用庄重而真实的语言,以及联想、想象和抒发情感的手法,抒发对生活、社会、自然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散文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性:散文没有严格的格式和结构要求,可以根据作者的需要自由组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抒情性:散文常常通过真实而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感和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3. 叙述性:散文以叙述为主要手法,通过讲述故事、描写人物和场景等方式来表达观点和情感。
4. 常见题材:散文的题材广泛,可以涉及人物、生活、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
二、散文的分类散文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 随笔散文:以笔墨流畅自由,没有条理,有时带有主观性,常常抒发情感。
2. 记叙散文:以叙述为主要手法,通过讲述故事、描写人物和场景等方式呈现。
3. 抒情散文:以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和情感体验为主要目的,通过感受和抒发情感来引起读者共鸣。
4. 游记散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描写旅途中的见闻、感受和思考来表达对旅行的感悟和思考。
5. 散文随想:以主题为线索,自由展开思考和联想,引发对社会、人生、文化等问题的思考。
6. 推理散文:以推理和分析为主要手法,通过展开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三、高中散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1. 阅读多样的散文作品:通过阅读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散文作品,培养对散文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注意作者在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象征等,分析其对文章的表达效果。
3.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通过分析散文的语言和段落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4. 注意阅读材料的背景和文化:理解和把握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关注散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
高考散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散文知识点总结高考语文科目中,散文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总结高考散文的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它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和韵律,强调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散文的特点包括:1)内容丰富,涉及面广;2)语言优美、凝练;3)结构严谨,逻辑性强;4)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二、散文的类型高考中常见的散文类型包括:1)叙事散文:以叙述故事为主,通过对事件的描述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2)抒情散文:以表达情感为主,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情感;3)议论散文:以阐述观点为主,通过对社会现象、事件的分析表达作者的观点。
三、散文的结构散文的结构自由灵活,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引子:引入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2)主体:展开主题,深入阐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3)结尾: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散文的修辞手法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1)比喻: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2)拟人:把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3)排比:通过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4)引用:引用经典名句、名人名言等来支持作者的观点。
五、散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散文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2)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3)作者的情感和态度;4)注意文章的用词和修辞手法。
六、散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散文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取合适的主题和素材;2)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手法;3)保持文章的结构严谨和逻辑性;4)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感染力。
以上是高考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也要注意掌握应试技巧,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1、学会“看”生物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生物时,一定要学会“看”,尤其是看书本。
尽管生物有图,有表,但课本上的图表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后是相互的,不能孤立地、支离破碎地死记硬背。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聚);(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抒情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散文不像小说,散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
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聚”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聚”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散文知识点专题大总结
一、散文特点
形散神不散、语言优美、内涵深邃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散文分类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说理、杂感随想、哲理感悟
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抒情性散文(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3、议论文与议论性散文作比较
①语体风格
议论性散文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语体风格。
一般议论文属政论语体,要求以抽象思维为内核的“线状结构”的语言,它更强调清晰的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而议论性散文属文学语体,它用的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片状结构”语言,它要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而且要把自己的观点蕴涵其中。
②论证结构
就结构而言,议论文要求有严密的论证过程(即形成“论证结构”),按照逻辑层层展开,或是起承转合,或是演绎归纳,设置分论点则环环相扣,使用论据则精要概括,总之都强调规整严正、简洁清晰。
议论性散文也是“议论”,也有议论的层次,但它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严格,它往往以内心感受为线索,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
例如下面两段文字,主题都是:赞扬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倡抛弃世俗。
三、阅读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①叙述的技巧:
顺叙:A-B-C按照时间或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使情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倒叙:C-A-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插叙:A-D-B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A-B-D在结尾用少量文字为必要情节进行解释说明,使读者对情节了解更加全面。
平叙:A+A+A“花开数朵,各表一枝”,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一起叙述,使错综复杂的情节条理清晰。
②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增强真实感。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增强抒情性。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述和议论。
2、描写的技巧:
人物描写(5描+1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
侧面注意:对比、衬托
景物描写(5觉+7色+4方):视、听、嗅、味、触+赤、橙、黄、绿、青、蓝、紫+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远近高低、前后左右
侧面注意:虚实(想象为虚、回忆为虚、未来为虚)、动静(“动”包含动作和声音两方面)
3、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4、抒情的技巧: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5、说明的技巧(略)
因为说明语言具有准确、具体的特点,而散文一般是细腻、生动而优美的语言,所以在散文中不单独强调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二)表现手法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铺垫:用来衬托、引出下面主题的。
铺垫一般只有单独的情节,并不重复出现同一内容。
比如你要形容冬天冷,你不直接说冷,而可以通过描叙冬天里万物萧索,一点一点达到目的。
伏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所以伏笔强调的是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待。
你在上文里埋了颗雷,下文说到雷爆炸了,如果上文没提埋雷,直接说雷爆炸了……这不很奇怪?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象征:化抽象A为形象B,文中一般只保留形象B,如我爱她,但不说“我爱她”,而说“我送她一颗苹果”,那么苹果则象征着我的爱。
比喻:也有化抽象A为形象B的作用,一般两者都会在文中存在,且以抽象A为叙述主体,如“我对她的爱就像苹果一样甜蜜”。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修辞技巧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描写形象生动,赋予生命力,表意丰富。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比喻&夸张:比喻是“泪如泉水”;夸张是“泪如泉涌”。
比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是两个名词之间的相通;夸张是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扩大或缩小,因此必须有动作出现。
比喻&拟人:比喻句一般含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拟人句一般只有拟态和它的动作。
句子中出现比喻词一定是比喻。
如“春天像姑娘一样款款而来”是比喻句;“春姑娘款款而来”则是拟人句。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
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强化情感。
对偶:有音乐感,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四)谋篇布局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
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显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5、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3、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
4、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