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万虎——《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歌中的婚恋诗词注释原文翻译归类

古诗中的婚恋一、《诗经》中的婚恋《诗经》305篇,表现相思相恋的,约50余首。
这些诗均是表现纯真爱情的民歌,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展示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
《国风》中传唱最多最广的是爱情:1、有描写结婚之前男女间彼此爱慕、约会恋爱抑或失恋分手的情歌,如《关雎》、《卷耳》、《汉广》、《草虫》、《摽(biào落下)有梅》、《野有死麕(jūn獐子)》、《静女》、《将仲子》、《蒹葭》等;2、有描写男女间谈婚论嫁、结合生子、夫妻恩爱的情歌,如《鹊巢》、《殷其雷》、《绿衣》、《终风》、《硕人》、《木瓜》、《女曰鸡鸣》、《常棣dì》等;3、还有描写婚后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分离,甚至走向感情破裂的离妇、怨妇、弃妇之歌,如《汝坟》、《江有汜(sì)》、《日月》、《谷风》、《新台》、《氓》、《采葛》、《小戎》、《东山》等。
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静女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而不见③,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女美⑦。
自牧归荑⑧,洵美且异⑨。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闲雅贞洁。
姝:美好的样子。
②城隅:城角。
③爱:同“薆”,隐藏。
④踟蹰: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⑤彤管:指红管草。
贻:赠。
⑥炜:红色的光彩。
⑦说怿: 喜悦。
⑧牧:旷野,野外。
归:赠送。
诗经里描述的婚恋诗

诗中描述了一位年轻的狩猎者“吉士”在郊外打猎,林间遇到一位温婉如玉的 少女,他把猎得的小鹿用洁白的茅草捆好,赠与这位女子来取悦她。妙龄女子往往 春心萌动,最难抵挡异性的诱惑。于是就发生了“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 尨也吠!”的亲密举动。诗中女子流露出的是半推半就,亦喜亦怯的心情。
在婚礼上,是要唱歌来祝福新娘和新郎的。下面这首就是来祝福新娘的。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中的男子在城隅与心爱的女子相会,可这位女子偏不想给男子那么快地看到, “爱而不见”,在旁边偷看男子的举动,给浪漫的约会增添了几分乐趣。
在《郑风·野草有蔓》中,描写了仲春之际,男女偶然相遇,便两情相悦。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展现了充满生机的早春美景,“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把女子那含情的娇态描摹得楚楚动人。
《王风·大车》的女子却要以实际行动反对阻力。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曒日。
一位赶大车的小伙子和一位姑娘相恋,他要求她私奔(大概姑娘家里有人不同意),她却有点犹疑。 于是,小伙子指天发誓,一定要和姑娘结合,生不能同床,死也要同穴。爱情的强烈、坚定、至死 不渝,大概总可以感动姑娘了。
阶层,并不是严格地受礼教制约。因此,有些诗能反映人们并没有受到太多 的礼法约束,年轻男女可以自由择偶。
《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

《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诗经》中的婚恋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又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一、爱情诗宋代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1]由此可见,歌咏爱情是《诗经》创作的重要主题。
而《诗经》中的爱情诗写得真实、细腻、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里有男女互相爱慕的诉语;有相爱男女之间的热烈、激情;也有恋爱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先秦时期礼教初设,礼教的兴起使得伦理道德思想开始占据人们的思想,在这样一个充满禁锢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自由的。
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留影响尚存在,甚至当时的一些礼教也建立在民间的风俗之上,略微宽松的社会环境也给予了男女感情发展的土壤。
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恋和相思,是《诗经》中爱情诗最主要的部分。
如《邶风?静女》中就描绘了男女相会的恋爱场景:“静女其殊,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描写了相恋的男女幽会的场景,从男方的视角表达了对女子美好的德行以及美丽的外表的称颂,使得一位活泼善良的女子形象跃立于前。
而诗中也句句体现了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表现出男子沉浸在爱情的美好之中,整首诗都透露着热烈欢快、真挚动人的情感。
《诗经》中不仅描写了男女情投意合的美好,也描写了在相恋过程中的矛盾与惆怅,如《郑风?遵大路》中就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矛盾。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诗作刻画了相恋多年的男女,男子反目离开,女子抓住男子的衣袖苦苦哀求他留下的场面。
整首诗没有头尾,只刻画了这么一个场面,但却活灵活现,仿佛就能看到这样一对男女正在路边拉扯,大片的留白寄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使这首诗有着意味绵长的风韵。
《诗经》 婚恋诗

《诗经》婚恋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集结了先秦时期各个地区的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婚恋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篇章,通过描绘婚姻和恋爱的点滴,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风俗和人们对爱情的渴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诗经》中的婚恋诗歌。
首先,婚恋诗歌中的男女形象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在《诗经》中,男子常常被描述为阳刚有力,英勇果敢的形象。
比如《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其妻,美人之儿”,展现了男子对美丽女性的向往和追求。
而女子则被描绘为柔弱、婉约的形象,以及她们对婚姻的期待和祝愿。
比如《邶风·击鼓》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击鼓其卒,踊跃摇旄。
土国有赔,我独南宫。
”女子的行为虽然不同寻常,却是为了寻找真爱,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持和勇敢。
其次,婚恋诗歌中的婚姻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家族和社会的关系纽带,因此,婚姻观念在《诗经》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例如在《周南·关雎》中,男子对女子的深情告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达了男子对婚姻的诚挚期盼。
而女子也对婚姻抱有积极的态度,比如《邶风·扬之水》中的“扬之水,狂风淫雨。
扬之水,沂之浒。
我欲家之,请舍归止。
”女子借助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婚姻的渴望和希冀。
此外,婚恋诗歌中存在着丰富的婚礼仪式和习俗描写。
在《诗经》中,婚姻被视为一个庄重而神圣的仪式,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
例如,男子迎娶女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迎亲”、“求娶”等环节,这些程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婚姻习俗和礼仪规范。
同时,婚姻诗歌中还涉及到了婚姻生活的点滴琐事和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诗经》的婚恋篇章,也为后世的婚姻观念提供了借鉴。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婚恋诗歌通过男女形象的刻画、婚姻观念的表达以及婚姻仪式和习俗的描写,展示了古代社会婚姻风俗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这些诗歌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婚姻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当代社会对待婚姻和爱情提供了启示。
浅析《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

浅析《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浅析《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析《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欢迎大家分享。
浅析《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引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诞生。
《诗经》中的作品大都关注现实,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丰富而深刻,题材多样,尤以表现婚姻和爱情的诗歌最能体现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活动,这类诗歌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从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同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产生长远的影响。
一、从内容方面谈《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1、追求婚姻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开端,《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在那个社会,青年人想要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就要冲破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束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封建的婚姻制度更加剧了女性的苦难。
因此,追求婚姻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成为那时婚姻爱情诗中最为突出的特点。
在表达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方面,大胆而又委婉,其中《氓》最具代表性,“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它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同寻常的悲惨遭遇,体现出了对整个男权社会的不满,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最后的结尾处女子主动提出了与对方决裂,这很明显的就体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2、乐观热情的感情基调和浓厚的民歌特色这些婚恋诗歌健康、乐观的感情基调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劳动生活上的。
《周礼,春官,媒氏》中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写出了二月天气渐暖,人们可以适当在户外活动,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寒冷过程,男女人们身心都得到了适当的舒展,世界万物花草萌发,勾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欲望。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大都出现于十五国风当中。
是由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作,大胆泼辣,体质短小,带有浓烈的民歌特色。
诗经里的婚恋诗

诗经里的婚恋诗诗经里的婚恋诗如下:1、《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4、《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5、《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6、《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摡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7、《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8、《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9、《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诗经》中有许多反映婚恋风俗的诗,它们是《诗经》中晶莹的明珠瑰宝。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中的婚恋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中的婚恋诗一、《诗经》中的《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豳风·伐柯》、《郑风·将仲子》、《卫风·氓》等都属于婚恋诗。
二、比如《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表现出了青年男女还有自由择偶的自由;比如《豳风·伐柯》等诗则反映出平民的婚姻已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婚礼的约束。
三、《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
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
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中的婚恋诗的现代意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国风·齐风·东⽅之⽇【注释】①姝:貌美。
②履:同蹑,放轻脚步。
即:通“膝”,古⼈席地⽽坐,安坐则膝在⾝前。
③闼(tà榻):内门。
④发:⾛去,指蹑步相随。
⼀说脚迹。
【译⽂】太阳升起在东⽅。
有位姑娘真漂亮,进我家门在我房。
进我家门在我房,踩在我的膝头上。
⽉亮升在东⽅天。
有位姑娘真娇艳,来到我家门⾥边。
来到我家门⾥边,踩在我的脚跟前。
国风·齐风·甫⽥【题解】想念远⽅的⼈,⼗分苦恼,⼏时不见,那个⼩孩当已长⼤成⼈。
【注释】①⽆⽥(diàn 佃)甫⽥:不要耕种⼤⽥。
⽥(diàn 佃),治理。
甫⽥(tián),⼤⽥。
②莠(yǒu 有):杂草;狗尾草。
骄骄:犹“乔乔”,⾼⼤貌。
③忉忉(dāo ⼑):⼼有所失的样⼦,⼀说忧劳貌。
④桀桀:借作“揭揭”,⾼⼤貌。
⑤怛怛(dá达):悲伤。
⑥婉、娈:⽑传:“婉娈,少好貌。
”⑦总⾓: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
丱(ɡuàn 贯):形容总⾓翘起之状。
⑧弁(biàn 辨):成⼈的帽⼦。
古代男⼦⼆⼗⽽冠。
【译⽂】⼤⽥宽⼴不可耕,野草⾼⾼长势旺。
切莫挂念远⽅⼈,惆怅不安⼼惶惶。
⼤⽥宽⼴不可耕,野草深深长势强。
切莫挂念远⽅⼈,惆怅不安⼼怏怏。
漂亮孩⼦逗⼈怜,扎着⼩⼩⽺⾓辫。
才只⼏天没见⾯,忽戴冠帽已成年。
国风·陈风·泽陂【注释】①泽陂(bēi):池塘堤岸。
②蒲:⾹蒲,多年⽣草本植物,多⽣在河滩上。
③伤:因思念⽽忧伤。
按《尔雅》注引《鲁诗》作“阳”,《尔雅·释诂》:“阳,予也。
”④涕泗:眼泪⿐涕。
⑤蕑(jiān):兰草。
⑥卷(quán):⽑传:“卷,好貌。
”马瑞⾠《⽑诗传笺通释》:“卷即婘之省借。
……《⼴雅》:…婘,好也。
”朱熹《诗集传》:“卷,鬓发之美也。
”兹取朱说。
⑦悁(yuān)悁:忧伤愁闷的样⼦。
⑧菡萏:莲花。
⑨俨:庄重威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婚恋诗摘要:诗经》是我国结集最早的歌诗总集,《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
研究《诗经》婚恋诗,不仅可以做文学的解读,还可以做历史的考证,追溯《诗经》时代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状况。
本文研究立足于对诗歌文本的解读。
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周的历史研究,通过对婚恋诗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进一步分析,认为《诗经》中的婚恋诗歌由于受礼乐文化的影响,体现了礼制制约下“发乎情而止乎礼”的温婉含蓄的理性思维和不受礼制束缚的率性质朴、自由平等的二元婚恋观。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礼乐文化;婚恋观一、引言自先秦开始乃至今天,中外《诗经》研究学界对《诗经》婚恋诗的研究虽然为时已久,但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目前全面深入研究《诗经》婚恋诗的还比较少,《诗经》婚恋诗不仅向我们后人展示了远古先民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婚恋生活,而且具有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信息和深远的文化意蕴,承载着浓厚的宗教内涵和文化观念,这些需要我们后世学人深入探讨、揭而出之。
《诗经》中的婚恋诗数量众多,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它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本论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在充分体会具体的文化语境的基础之上,交叉研究,立体透视,将微观考量与宏观剖析有机结合,从一些特定的侧面、特定的文明时空,揭示出其背后所蕴含的大量的远古文化信息,去探求古朴的诗情背后所记录的人类的蒙昧时期和原生态。
以此来探究作为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源头的《诗经》究竟对国人性格的形成,对传统的中华民族情感基调的奠定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
二、《诗经》婚恋诗的界定《诗经》有着许多有关婚恋的诗篇,那么《诗经》中到底哪些诗篇属于婚恋诗?这一问题历来分歧较大,没有一个区别标准,从四五十首到上百首,尚无定论。
我们的标准是以诗篇的整体意境为出发点,以“礼”和诗篇所表现的感情为基础,以字词训话为依据,综合地界定诗篇的归属。
以这样的标准对诗篇进行考定,前人已经作了很多工作。
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对婚恋诗的界定,主要采用程俊英和蒋见元《诗经注析》中的分析与认定。
程俊英、蒋见元作《诗经注析》,合理利用《诗序》,结合历史实际,以传统注疏为理解《诗经》诗篇的基础,在诗歌内容的分析的基础之上作题解,结论公允。
他们认为《诗经》中内容明确与婚恋有关的诗共76首。
我们依据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将这些婚恋诗的篇名列出:《周南》:《关雌》《卷耳》《谬木》《桃夭》《竿首》《汉)’一》《汝坟》《召南》:《鹊巢》《草虫》《了露》《殷其雷》《捺有梅》《江有记》《野有死庸》《何彼稚矣》《邪风》:《柏舟》《绿衣》《日月》《终风》《雄雄》《鲍有苦叶》《谷风》《简兮》《静女》《新台》《膝风》:《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缀蟀》《卫风》:《氓》《伯兮》《有狐》《木瓜》《王风》:《君子于役》《扬之水》《中谷有摧》《采葛》《大车》《丘中有麻》《郑风》:《将仲子》《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棒兮》《狡童》《寨裳》《东门之埠》《风雨》《子拎》《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漆消》《齐风》:《鸡鸣》《著》《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敝苟》《载驱》《唐风》:《绸缪》《有杖之杜》《葛生》《秦风》:《小戎》《兼蔑))《晨风》《陈风》:《东门之扮》《东门之池》《东门之杨》《防有鹊巢》《株林》《日出》《泽破》《桧风》:《素冠》《幽风》:《伐柯》然其中《周南·苹首》、《邺风。
饱有苦叶》和《王风·扬之水》细考《诗经》原文可以发现,《周南.苯首》只是对妇女采摘“苹苔(车前草)”的描写;《甲风.鲍有苦叶》中的“人涉印否,印须我友”,其中的“友”解作朋友更恰当;而对《王风.扬之水》的主题,高亨的《诗经今注》和陈子展的《诗经直解》理解得更准确,只是戍边者思归之歌,与婚恋无关。
’因此,《诗经》中以婚恋为主题的诗篇共计73首。
在本文的以下论述中,就主要是从对这些诗歌的分析入手,考察其中并存的两种不同的婚恋现象:礼笼罩下的婚恋诗和带有野性之美的婚恋诗。
三、《诗经》婚恋诗的礼乐文化背景(一)礼乐制度下的婚制与婚恋范文澜曾指出,周代文化是一种“尊礼文化”。
“礼”,本为原始宗教的礼仪,即祭祀时用什么牺牲、乐舞、祭器、什么时候奏乐、跪拜等仪式规范。
这一仪式规范,原本不具有什么政治内涵。
但随着国家的产生,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统治者将等级制度贯注其中,作为社会政治制度。
于是“礼”在具有原来宗教性质的同时也具有了政治的属性。
到西周时期,随着礼制的逐渐完备和统治者对礼的强化,礼渗透入中原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祭祀、衣食、起居等等,连青年男女之间的相互交往、婚姻的缔结都受到了礼的规范制约,礼教樊篱已经树立并深入到人们的意识当中。
礼规定的众多伦理道德规范,犹如一根根绳索羁绊着人们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手脚,改造着人们的原始人性。
周礼集中体现于“三礼”:《仪礼》、《周礼》和《礼记》。
《仪礼》详尽地记载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周礼》则着重反映了体现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礼仪制度;《礼记》则重在阐述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及其意义。
清代经学家邵懿辰在其《礼经通论》中说:“冠昏丧祭射乡朝聘八者,礼之经也。
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丧以仁父子,祭以严鬼神,乡饮以合乡里,燕射以成宾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觐以辨上下。
”可以看出,《仪礼》的规范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其社会教化功能也在尊礼而行的秩序化过程中得到实现。
礼制和乐制融为一体,是礼的等级制度的艺术实践形式。
据《周礼》等古籍记载,西周用乐的场合主要是在祭祀、宴飨、射礼、“王师大献”和“行军田役”,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渗透到政治、宗教、军事、教育等各种重要领域之中。
由此可见,西周统治者对于利用音乐的社会功能来巩固其自身的统治地位,已有了相当明确的认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而礼乐制度的实质,就是周代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
《诗经》时代,礼乐制度已经建立并日趋完备,礼制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开始在社会中推广。
在这种道德规范下,男女间的自由交往、恋爱结合是绝对禁止的,如所谓“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他们讲的是“发乎情,止乎礼”,否认由情而欲是男女交往的必然结果。
在这种思想的统治下,人们忘记了自己作为具体的人应该具有的生理上和情欲上的正常要求,而认为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天经地义。
男女间的自然真情被视为邪恶、羞耻,甚至被斥之为淫。
这些观念及意识明显反映在《诗经》婚恋诗篇中,如男女恋爱婚姻常常受到父母或社会的阻挠;贵族女子出于“合二姓之好”的目的出嫁后,欲归宁而不得;女子不允许干预政事;男子可休妻或娶三妻四妾;婚姻要有“媒妁”为中介等等,都是礼教在《诗经》中的反映。
由此可见,《诗经》时代的男女婚恋已经受到礼制的限制和制约。
(二)远古婚俗的继承和反映由于礼制文化在下层普及程度不高及对稳定社会秩序的高度关注等原因,所以周代礼法对男女关系的约束并不是十分森严,男女的隔离也不是那么绝对,远古时期的一些婚恋习俗在《诗经》婚恋诗中也有反映。
如“春会男女”与“采摘投赠”。
1.春会男女周代有春日会男女的习俗。
从生理本能来说,春天是个令人兴奋的季节,积蓄了一冬的能量有宣泄的欲求;气候回暖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也给青年男女户外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可能。
于是便有了每年二月男女可以自由约会的婚恋习俗。
在那荒郊僻野、山川丛林中,一对对青年男女无拘无束,尽情欢愉。
周时嫁娶也多在春天,因为古人认为“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
”(《白虎通·嫁娶》)春天为阴阳交接之时,此时万物始生,天地交,是最适宜婚配的好时机。
当时的郑国,在农历三月初三日就有男女踏青交往的习俗。
如沈约《宋书·礼志》引《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祓禊不祥。
”“溱与洧,方涣涣兮。
”《郑风·溱洧》仅仅七个字便描绘出一幅春会男女的景象:暖日晴云之下,解冻的溱、洧河水带给青年男女的是掩饰不住的兴奋和欢乐。
春水渐涨,“士与女,方秉菅兮!”男女青年成群结队,手持香草,理直气壮地寻觅爱人、表达爱意。
在民间还有许多名目的春日集会,例如郑国的修褉节、陈国的巫风舞、卫国的桑林祭等,都是男女青年欢聚的好机会。
而春耕之前的二月初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期间,男女也可自由进行恋爱活动。
《国风》中的《郑风·有女同车》、《郑风·箨兮》、《郑风·溱洧》、《陈风·东门之枌》、《王风·君子阳阳》和《卫风·木瓜》等就反映了在春游、祭祀中男女相识相知的这种现实。
2.采摘投赠远古时代,男女在采摘等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采摘投赠以表示男女情爱的风习。
这种原始古朴的婚恋风貌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依然存在,如云南白族的“绕山林”,四川彝族的“阿细跳月”就是属于类似的情况。
《诗经》婚恋诗中有很多反映着男女投赠以表示情爱的习俗。
其中许多写采伐活动的诗篇,表达着男女间相互爱悦思慕的主题。
采摘是为了寄托相思之情,如《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掬。
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女子因思念外出的丈夫而出来采绿草。
行役之夫逾期不返,她也无心打扮,可见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许多美好的爱情建立在劳动中,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随手掐的一根茅草,顺手捋的一把花椒,刚刚猎到的一头小野鹿都可成为浪漫爱情的载体和幸福的寄托。
如《邶风·静女》,姑娘和小伙子约会,姑娘送给他一支白茅草,小伙子喜不自禁,夸赞这白茅草太美了,因为这是姑娘送的。
《郑风·溱洧》中的一对青年男女离别之时互赠芍药为爱情信物,“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可见,爱情不是以贵重的礼物来衡量的,普通的一花一草一果也能成为真爱的见证。
正是由于远古婚俗的影响,《诗经》婚恋诗中才有了那么多热烈真挚的情歌,如《郑风·褰裳》、《郑风·溱洧》、《周南·关雎》、《秦风·蒹葭》、《卫风·木瓜》等等,可以说,《诗经》就是一个爱的世界,也正是由于爱的存在,才使得这些诗歌在含蓄中显示出理性,大胆中显示出细腻,温柔敦厚中透露着爱情的真挚。
那月下的“佼人”;逾墙的“仲子”;在水一方的“伊人”;墙隅的“静女”……,似乎在轻轻吟唱着最古老动听的情歌。
要之,由于礼乐婚制及远古婚俗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诗经》婚恋作品中的情感具有双重因子,一方面体现了情感欲望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礼乐文化束缚下的屈服和妥协。
这种双重因子造就了《诗经》爱情婚恋诗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既有“发乎情,止乎礼”诗学观念的反映,亦有人性本能在礼乐文化精神中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