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合集下载

浅谈《诗经》的婚恋诗

浅谈《诗经》的婚恋诗

浅谈《诗经》的婚恋诗【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

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

这些与时代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诗中的反映的内容和情调,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述。

1.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讴歌爱情的甜密,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

爱情是什么,是永远存活在乌托邦的国度里而又始终受到深陷其中的男女所顶礼膜拜的一种微妙感觉。

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无疑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的除了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的作品。

在一百五十篇国风中大约有五十多篇是写婚恋内容的诗歌,这些婚恋内容的诗歌大致可以分这么几类。

一,青年男女的恋歌。

如《关雎》、《汉广》、《野有死麕》、《匏有苦叶》、《简兮》《静女》、《桑中》、《木瓜》、《采葛》、《女曰鸡鸣》《大车》、《丘中有麻》、《有女同车》、《萚兮》、《东门之墠》、《溱洧》、《蒹葭》等。

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贵族青年失恋时所唱的情歌。

闻一多《风诗类抄》“《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

”很多学者认为诗的主题应该是歌颂“后妃之德”。

把诗中君子比作周文王,淑女指太姒,这种说法不能够让人信服,我们知道周文王是古代的一位贤明的君主,可以说周兴八百年文王是开始,一个日理万机的圣王可能不太会有闲暇的时光去追求淑女,即使真的确有其事好像也不会出现“求之不得”这种结局。

孔子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这或许才是称作“君子”真正原因。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来自生活中的爱情故事更能真实地体现其中的意味而被人们所铭记。

《关雎》兼用赋比兴与一体,不是叙述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而是“求之不得”使的全篇情调变的虚幻与唯美,大大地体现出诗的妙处。

所以说无论是二千多年前的周代还是现代对于爱情这两个字人们普遍持以欣羡的目光,如果永久停留在孔子的评语中或许才是最完美的。

《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

《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

《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诗经》中的婚恋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又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一、爱情诗宋代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1]由此可见,歌咏爱情是《诗经》创作的重要主题。

而《诗经》中的爱情诗写得真实、细腻、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里有男女互相爱慕的诉语;有相爱男女之间的热烈、激情;也有恋爱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先秦时期礼教初设,礼教的兴起使得伦理道德思想开始占据人们的思想,在这样一个充满禁锢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自由的。

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留影响尚存在,甚至当时的一些礼教也建立在民间的风俗之上,略微宽松的社会环境也给予了男女感情发展的土壤。

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恋和相思,是《诗经》中爱情诗最主要的部分。

如《邶风?静女》中就描绘了男女相会的恋爱场景:“静女其殊,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描写了相恋的男女幽会的场景,从男方的视角表达了对女子美好的德行以及美丽的外表的称颂,使得一位活泼善良的女子形象跃立于前。

而诗中也句句体现了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表现出男子沉浸在爱情的美好之中,整首诗都透露着热烈欢快、真挚动人的情感。

《诗经》中不仅描写了男女情投意合的美好,也描写了在相恋过程中的矛盾与惆怅,如《郑风?遵大路》中就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矛盾。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诗作刻画了相恋多年的男女,男子反目离开,女子抓住男子的衣袖苦苦哀求他留下的场面。

整首诗没有头尾,只刻画了这么一个场面,但却活灵活现,仿佛就能看到这样一对男女正在路边拉扯,大片的留白寄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使这首诗有着意味绵长的风韵。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看周代女性的情爱观程莉蓉内容提要:婚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的作品,而《国风》中的婚恋诗占全部恋诗的百分之九十九强。

本文从《国风》婚恋诗中提取周代女子在爱情、婚姻中的不同表现,体会与感受周代女子情感的纯真和执著追求,感慨她们被遗弃的悲惨遭遇,昭示周代女子情爱的质朴自然与丰富多彩。

关键词:《国风》婚恋诗情爱观女性《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国风》一百六十篇是其精华所在。

其中有半数的作品着墨于女性,而且多半出自女子之口,主要反映她们的爱情婚姻生活。

这些爱情婚姻诗不仅使人们看到了几千年前女子的爱情婚姻生活及其社会风貌,也使人感受到《国风》中那些平淡无奇的周代女子的情爱观。

她们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女诗人。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与情感是它的生命。

对此《诗大序》已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刘勰也认为“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

”(《文心雕龙·情采篇》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她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追求,加之感情丰富强烈,情动于衷,自然要发乎于声了。

透过《国风》中的婚恋诗可以窥探到周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或爱得情深,如:《周南·草虫》、《王风·狡童》;或爱得奔放,如:《郑风·褰裳》、《邶风·匏有苦叶》;或爱得无奈,如:《卫风·氓》、《召南·江有汜》。

这些诗歌有的反映了华夏民族女子本来的性格面貌,率直、大方、活泼、热烈,对于爱情的追求大胆无畏,具有反抗斗争的锋芒;有的反映了遭受礼教束缚、被欺凌,性格发生变异的女性,她们毫无生气,优柔寡断,畏缩而柔顺,不敢爱己所爱,屈服于悲苦的命运。

(详见《求是学刊》1987年第1期《略论<诗经·国风>中的恋女形象》)由此可见,《国风》中婚恋诗给我们塑造的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是值得后辈们探讨,其婚恋观值得一议的。

浅谈《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内容摘要: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

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

在《诗经?国风》的诗作中,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婚嫁、离弃、哀悼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爱情喜剧和悲剧。

关键词:《诗经》国风爱情诗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题材,特别是在诗歌作品中更为常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达70多首,为我们展示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描绘了人间纯美的感情世界。

这些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

可谓异彩纷呈,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情窦初开、一见倾心的爱情诗所有男女的爱情,也许是偶然跟巧遇。

但是从缘份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缘份就是一种巧合的结合。

在《诗经?国风》中反映这类题材的爱情诗为数不少。

如《诗经?国风》中的第一首诗《周南?关雎》,它描绘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河边采择荇菜,引起一个男子深深地爱慕的故事。

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描写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然后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

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

诗中从“君子好逑”到“寤寐求之”再到“琴瑟友之”最后“钟鼓乐之”文中主人公对姑娘爱慕之情很大胆的自然表露出来。

全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描写细致。

孔子曾赞叹《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外,在《诗经?国风》中还有许多描写这类主题的爱情诗,如《卫风?芄兰》、《有女同车》、《汉广》、《考》、《野有蔓草》等等,这些诗歌活泼、大胆而又质朴。

二.密约幽会、坠入爱河的爱情诗男女之间有了初次相见的心动,便很自然而然地要进行约会。

《诗经?国风》中有许多描写男女约会的爱情诗。

他们或相会于杨柳依依小河边,或相约在芳草萋萋城之南,或相见于六木森森山野间,或约会在凉风习习明月夜,如《邶风?静女》便是爱情诗中描绘密约幽会最完整的一首: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婚恋是文明社会中人的一段最为重要的人生经历,因而婚恋也被文学家作为了永恒的文学主题,而在上古社会的诗歌中,婚恋诗止如千百年来那样表达养人们在恋爱婚姻之中的酸甜苦辣《诗经》中的婚恋诗表现了人们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许,再到相弃相别的人生境遇,木文也主要把其分为恋爱诗和婚姻诗两大类。

中国人对于感情的表达是含蓄的,但在西周时期,社会礼教并非十分严厉,因而男女婚恋还较为自由,因而在《诗经》中,其对爱情的描写是细腻而真诚的,其在诗歌之中描述了恋爱之中男女心理、神态与动作等,例如《诗经》中的《邶风·静女》就极为细腻地描写了男女幽会的场景以及主人公的心理这首诗从男子的心理启程去描绘他与女子约于“城隅”,而“静女”却以“不见踪影”去戏耍男子,使男子“搔首蜘躇”,写下了女子的烂漫与开朗,而男子“搔首”的憨态也跃然纸上。

要到女子去了,并将“彤管”赠送给男子,男子便十分惊讶,男子真的女子获赠的“彤管”十分可爱和美丽,而实际上男子对于礼物的钟爱并不是真的以为女子的礼物存有多贵重和可爱,而是因为它就是“美人之贻(获赠)”罢了,这又写下了爱情中的男子爱屋及乌的一种心态。

中国后来的爱情诗极少存有从男子的口吻与角度去写下,这首诗虽是以女子为题,但是却是从男子口吻写下,感情抒发得十分柔和和生动,虽然语高肤浅,但却把男子在约会中急切等候的心理、挠头斜阳的神态描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把男子对女子的钟爱之情写的真诚感人。

整张诗气氛随心所欲悠扬,而且情趣盎然,把一幅年长男女幽会的图景形象地展现出在我们而前。

除了表达男女甜蜜的约会或分离的相思之外《诗经》中还有描写情侣闹别扭的“彼狡童兮,不与我高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写出情人与作者闹别扭不讲话,而作者因此而吃不下饭,睡不养觉;还有描写男子思慕女子的,例如《周南·关眼》中那位爱上采若菜女子的君子,因为“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这些发自肺腑的恋歌抒写了《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百态。

论文《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优秀范文五篇)

论文《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优秀范文五篇)

论文《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论文《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论文提纲论题:《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论点:通过对《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的分析,论述其中爱情、婚恋诗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婚恋风俗。

这些诗歌表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那种真挚纯朴的思想感情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干涉婚姻的反抗。

论证过程:一、论述《诗经》的价值与地位;二、简介《诗经.国风》;三、分析《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诗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出来的婚恋风俗,对待爱情的正确态度。

附参考书目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伟大的作品,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活和情爱中创作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305篇作品。

根据其用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在这其中爱情、婚恋方面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流传。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这风者,多出于里巷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男女言情,在《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大约60多首。

在其他部分也存在,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一部五光十色的婚恋风俗画。

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依靠夫妻来战胜灾害。

婚恋之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的轴心了。

”(恩格斯《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就是《诗经》中婚恋诗甚多的基本原因。

《诗经》中的恋诗描写了男女间这种“最天然的关系”的历程。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
1、《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恋诗描写了男女间这种“最天然的关系”的历程。首先,描写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类似的《慵风桑中》描写了一对青年在桑林中幽会,在上宫拥抱,在淇水依依惜别的甜蜜回忆。而《唐风绸缪》、《郑风野有蔓草》等诗,更狂热地、不可抑制地倾吐邂逅成功的喜悦。《绸缪》说:“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野有蔓草》则说:“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而《召南野有死麇》写男女爱恋成功的狂喜也异常生动:
当然,古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方面),直接产生的流弊就是大量弃妇诗的出现。如《邺风谷风》、《邺风柏舟》、《邺风日月》、《卫风氓》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我们来看一下《卫风氓》这首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又如《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杰出的男慕女的恋歌: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是一首樵子的恋歌。全诗三章,抒发了一位在汉水之滨砍柴的小伙子的痴情。首章前四句以乔木不可休为喻,点出所恋之女不可求,后四句又以江、汉广不可渡,喻求女无望,在反复“不可”的失望声中表达了他倾慕游女的深情和理想无法实现的苦恼。诗中情景交融,浩淼的江水,不但激荡着樵夫的情怀,而且与绵长的情思浑然一体我,真所谓“富情于景而情愈深”。诗人还用巧妙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使樵夫这一痴情男子汉的形象栩栩如生。同类诗还有《邶风简兮》、《陈风宛丘》等。
如果上述诗篇尚未写出男女不得相见的原因,那么《鄘风柏舟》便交待了这一症结:“泛彼柏舟,在彼河中。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位女子的自由恋爱,遭到了父母的阻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青年男女真诚相恋的桎梏。而《郑风将仲子》说得更明白些: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篇充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的叙事诗。诗的层次,全按事态发展的经过安排。始而定约,继而成婚,继而任劳,继而遭辱,继而见弃,继而归家,及至兄弟取笑,终乃自悼。她愤怒地揭露和斥责氓“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同时,从中感觉到女子强烈而复杂的性格变化:从一开始“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直到后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由温柔可爱到痛苦伤心达到失望诀别„„这是令人深思的婚姻悲剧。在远古时代,就有这种薄情负义的事,深刻地说明了妇女地位从古到今都是属于从属的位置。女主人公在现实面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氓的用情不专,因此她并没有一味地沉溺于痛苦的深渊里,而是振作起来,凭自己的勇气生活下去,体现了她刚强、坚韧的性格。由此看来,《氓》又展现了女性精神发展可喜的一面,具有典型意义。
《召南摽有梅》也是一首杰出的爱情畅想曲。全诗三章,描绘了主人公对爱情和家庭幸福的热烈追求: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女主人公对爱情和家庭幸福的追求热烈、勇敢,不仅是其个性的体现,也反映了西周时期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不是很大。梅子的成熟、坠落和拾取包含着对青春时节到来、爱情成熟和不能及时成婚的焦虑的比况和暗示。全诗分为三章,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梅子渐尽喻芳华易逝,以递进的方式写女主人公日益急切的心情。女子呼唤追求者及时迎娶的直白,既是率真果敢个性的表现,也是人性和时代特征的崭露。寥寥数笔便使多情少女异常珍惜自己美好的青春,盼望着如意情郎及时前来求婚的情状跃然纸上。
其次,《诗经》中有些诗描写了青年男女幽会密约的欢乐与幸福。如《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男女幽会的情歌。全诗三章,一、二章写姑娘之美,和他与姑娘幽会的经过与感情的变化。他本来与情人约定在城角相会,然而他如约而至,她却故意躲起来。他非常失望着急,抓耳挠腮,彷徨不安。正在此时,她却突然出现,且向他赠送心爱的彤管,以表深情。他喜出望外,视为珍奇,赞美不已。第三章写她再赠情物,献上荑草,他异常珍视,欢喜无比。诗中惟妙惟肖地记述了这一幽会情景,表达了热恋中的青年的纯洁真挚、幸福甜蜜的感情,成功地再现了天真活泼、聪慧美丽的古代多情少女和憨厚淳朴的痴情郎的形象。此诗具有真率自然的艺术风格,诗人极善于描写人情物态,他能抓住人物刹那间真实的心理活动和显露于外的行为,用简练、质朴、清新的语言,刻画入微,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他或她的倾慕、疑虑、焦灼、惊喜、幸福的复杂感情和天真风趣的情态,给人以美感。
论《诗经
摘要:《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伟大的作品,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活和情爱中创作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305篇作品。根据其用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在这其中爱情、婚恋方面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流传。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这风者,多出于里巷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男女言情,在《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大约60多首。在其他部分也存在,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一部五光十色的婚恋风俗画。
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
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全诗三章,重章见义。首章三句劝情人勿越里墙,看似拒绝情人,实则语含隐痛,苦衷难言,四、五两句批露肝胆,申说因由:怕被父母、兄长、他人发现幽会的踪迹,招致责难。六、七、八三句倾诉她对“仲子”的爱恋深情,这是深潜于内心的深情。真情既露,又怕父母等知晓,心情极为矛盾。这就反映了虚伪的礼教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束缚和摧残,也表现了青年一代冲破礼教的要求和愿望。此诗边叙边议,把敢于“逾里”“逾墙”“逾圆”大胆追求爱情的小伙子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而且诗人善于描绘心理活动,把少女热恋与恐惧的矛盾心情,写得层次分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是一首杰出的恋歌。全诗共五章,它描绘的是一位在河中采荇菜的美丽善良的姑娘引发了一位小伙子强烈的爱慕之情。她那劳动时的轻盈姿态和娴熟技巧,使小伙子日思夜想,辗转反侧,陷入了绵绵无尽的思恋中。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所谓比兴,并非诗人直接采取的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乃是采取诗意化的情景,作为思想感情的媒介,由此产生联想,与主题合拍,使之典型化。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整首诗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
再次,《诗经》中还有些诗描写青年男女恋爱受阻失败的苦恼与相思之情。如《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人面对当空的明月,忆起那位姿态艳丽的姑娘,倾诉了不能相见的焦灼的心情。《陈风泽陂》首章写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人倒在床上无法入睡,那池塘岸边美丽的莲花,更令他想起那美如芙蓉的姑娘,但是思而不得,使他伤心得泪流成河。其中《秦风蒹葭》是最著名的一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扑簌,野有死麇。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水兮,
无使尨也吠。
这是一首反映初民风俗和意识的情歌。那时打猎是生活的重要本领,因而男子向女子求婚,往往要向女方献上猎物,如果女方接受了,就表示她接受了男子的爱情,而猎物就成了求婚的媒介。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婚礼中的“六礼”,有献雁和献鹿皮的作法,就是这种风俗的遗留。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正是这种风俗的反映。诗中的“吉士”打死了獐鹿,说明他是个善射的英雄,同时他也是一位美男子,他的天赋和才能对那时任何少女都有巨大诱惑力。因而,姑娘看到他,便产生了向他求爱的春情。当然,这姑娘是纯情美丽的少女,所以她很自然的得到猎人的钟情。于是,他向她献上了獐鹿,喜出望外地结合了,姑娘欣喜之余,真诚地告诫情人,莫要狂喜过度,不要拉扯她的蔽膝,以免惊动了狗,招来他人,干扰他们幸福的幽会。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场景的描绘,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既是热烈的、坦率的的,又是真挚纯洁的,表现了他们最纯真的感情。这类诗还有《郑风有女同车》、《郑风丰》、《陈风东门之杨》、《王风君子阳阳》等。这些诗都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礼法和道德观念尚未达到十分严酷的程度,而有的诸侯国实际上并不特别重视对男女情爱关系的束缚,因此这种“天然”的男女之情才得以自由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