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婚恋诗的思想情感美

合集下载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篇章,收录了大量的婚恋诗歌。

这些诗歌主要涉及婚姻、爱情、婚礼等话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追求与感悟。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婚恋诗歌: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贻我思君;君子之求,求於何事?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子的美貌,引发了诗人对于思念心上人的情感。

这种婚恋诗歌多以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期盼、感动等情感为主题。

《国风•邶风•青蝇》:青蝇几时落,恨不相逢便相识;隔座送钗子,送到座前分不辨。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男子和女子之间的相遇和相知,表达了对于相爱的渴望和不能相见的痛苦。

《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是对于前面提到的《周南•关雎》的续作,仍然描述了男子和女子相爱的场景,并继续赞美了这种美好的姻缘。

总之,《诗经》中的婚恋诗歌是古代中国文学中反映婚姻和爱情的珍贵文献,它们以细腻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留恋、追求和感悟。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族诗歌总集,编纂于西周时期。

它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深刻的意象闻名于世。

其中,婚恋诗意象作为《诗经》的主要题材之一,通过诗歌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婚恋、情感和家庭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对《诗经》中婚恋诗意象进行文化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一、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展现了一种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婚姻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诗经》中的诗人通过表达对婚姻仪式的赞美和重视来传递这种观念。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同和推崇,将婚姻视为美好而神圣的事物。

二、男女角色的描绘在《诗经》的婚恋诗中,男女角色的描绘常常突出了男子的英俊和女子的美丽。

这一特点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社会注重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这种价值观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国风·邶风·车胤》中的“东方之日兮,彼姝者也。

在我室兮,於良人也。

”中的彼姝者即指女子的美貌,於良人则对应着男子的英俊。

三、家庭关系的表达《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还展示了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古代社会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家庭关系的和睦,这一观念贯穿于《诗经》的婚姻诗中。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中的“有艳丽兮,如那令兮。

令兮者,舜之丞。

”中的舜之丞表达了家庭的关系和重要性,凸显了家族的延续和家庭的和睦。

四、爱情与人性的探索除了展现婚姻与家庭关系,婚恋诗意象也通过爱情的描绘和人性的探索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揭示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内心的纠结。

例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这一句通过对待异性心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尚未相遇的爱人的期待和思念之情,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深沉、复杂的思考。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婚恋是文明社会中人的一段最为重要的人生经历,因而婚恋也被文学家作为了永恒的文学主题,而在上古社会的诗歌中,婚恋诗止如千百年来那样表达养人们在恋爱婚姻之中的酸甜苦辣《诗经》中的婚恋诗表现了人们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许,再到相弃相别的人生境遇,木文也主要把其分为恋爱诗和婚姻诗两大类。

中国人对于感情的表达是含蓄的,但在西周时期,社会礼教并非十分严厉,因而男女婚恋还较为自由,因而在《诗经》中,其对爱情的描写是细腻而真诚的,其在诗歌之中描述了恋爱之中男女心理、神态与动作等,例如《诗经》中的《邶风·静女》就极为细腻地描写了男女幽会的场景以及主人公的心理这首诗从男子的心理启程去描绘他与女子约于“城隅”,而“静女”却以“不见踪影”去戏耍男子,使男子“搔首蜘躇”,写下了女子的烂漫与开朗,而男子“搔首”的憨态也跃然纸上。

要到女子去了,并将“彤管”赠送给男子,男子便十分惊讶,男子真的女子获赠的“彤管”十分可爱和美丽,而实际上男子对于礼物的钟爱并不是真的以为女子的礼物存有多贵重和可爱,而是因为它就是“美人之贻(获赠)”罢了,这又写下了爱情中的男子爱屋及乌的一种心态。

中国后来的爱情诗极少存有从男子的口吻与角度去写下,这首诗虽是以女子为题,但是却是从男子口吻写下,感情抒发得十分柔和和生动,虽然语高肤浅,但却把男子在约会中急切等候的心理、挠头斜阳的神态描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把男子对女子的钟爱之情写的真诚感人。

整张诗气氛随心所欲悠扬,而且情趣盎然,把一幅年长男女幽会的图景形象地展现出在我们而前。

除了表达男女甜蜜的约会或分离的相思之外《诗经》中还有描写情侣闹别扭的“彼狡童兮,不与我高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写出情人与作者闹别扭不讲话,而作者因此而吃不下饭,睡不养觉;还有描写男子思慕女子的,例如《周南·关眼》中那位爱上采若菜女子的君子,因为“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这些发自肺腑的恋歌抒写了《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百态。

《诗经》 婚恋诗

《诗经》 婚恋诗

《诗经》婚恋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其中有很多描述婚恋的诗歌,下面列举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1. 《周南·关雎》: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表达了他对淑女的追求和期望。

2. 《卫风·淇奥》: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描述了一位男子的外貌和品格,以及他与心上人的相会。

3. 《郑风·子衿》: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子对男子的思慕之情,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4. 《秦风·蒹葭》:这首诗以蒹葭为背景,描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苦苦追求,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5. 《邶风·静女》: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男子与心上人的约会,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珍惜和喜悦。

除此之外,《诗经》中还有许多其他描述婚恋的诗歌,如《召南·鹊巢》、《卫风·木瓜》、《邶风·柏舟》等等。

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婚恋的观念和态度,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婚恋诗歌刻画了古代男女之间的情感世界和婚姻观念。

本文将从男性的角度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男性在《诗经》中时常以温柔体贴的方式表达爱意。

古代男性的表达方式常常是含蓄隐晦的,不会过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邶风·击鼓》中的男主角以唱歌的方式向女性表达了自己的心意,通过歌词中的暗示和隐喻,传达出自己对女性的深深爱意。

男性在《诗经》中也常常展现出纯真无邪的情感。

他们对待婚恋关系时,往往没有世俗的杂念和计较,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例如《邶风·燕燕》中的男主角,他以诗意化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思念之情,毫无掩饰和保留,展现了一种纯真而真诚的情感态度。

男性在《诗经》中也存在一些更加开放和豪放的形象。

他们表达感情时直接坦诚,不拘泥于传统的礼教和道德束缚。

例如《鲁颂·门有枢》中的男主角,他毫不掩饰地向女性表露了自己的欲望和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直接的男性情感。

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虽然个性各异,但他们却都表现出一种深情厚意的一面。

他们对待婚姻和爱情始终保持着真诚和执着,无论是在追求心仪的女性上,还是在维护婚姻中,都体现出男性对待感情的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诗经》中的男性在婚恋诗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形象和个性,但他们都展现了一种坚定、忠诚和纯真的爱情观念。

这些形象不仅体现了古代男性的责任感和家庭观念,也表达了男性对待感情的真诚和执着。

通过对这些男性形象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中的婚恋诗,同时也看到了古代男性在婚姻情感中的品质和价值。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诗经》中有许多反映婚恋风俗的诗,它们是《诗经》中晶莹的明珠瑰宝。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中的婚恋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中的婚恋诗一、《诗经》中的《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豳风·伐柯》、《郑风·将仲子》、《卫风·氓》等都属于婚恋诗。

二、比如《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表现出了青年男女还有自由择偶的自由;比如《豳风·伐柯》等诗则反映出平民的婚姻已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婚礼的约束。

三、《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

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

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中的婚恋诗的现代意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

《诗经_国风》_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

《诗经_国风》_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内容摘要: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处于情窦初开、深陷爱河、色衰爱弛等阶段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及其产生原因。

经过研究,笔者得出,相比于封建时期的女性,《诗经》中的女子的性格特点是泼辣大胆,她们不畏惧流言蜚语,没有什么礼教束缚着她们的真实情感。

相比现代女性,她们的爱情真挚纯洁、忠贞质朴,她们的付出不计成败,她们活出了生命的本来色彩。

最后,笔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在《诗经》采集时期,女人仍保有母系氏族时的热情奔放的性格,在劳动生产中仍占有主要地位。

因此,当时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能得到释放,展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之美。

关键词:《诗经·国风》爱情婚姻未受束缚的女性《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前言《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词,按当时所配的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风俗、风谣,也就是地方民歌民谣,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本质。

“风”有160篇,占整部《诗经》的一半。

“雅”是雅乐正声,是传统的宫廷乐歌,多位王公贵族所作,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共105篇。

“颂”是赞颂的意思,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有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来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从内容主题来看“风”无疑是最能体现民风民俗的,最能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思想状态的文字资料也是非“风”莫属了。

而生活的本质无非是饮食男女,因此爱情婚姻的诗篇在“风”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较高;因此本文以“风”里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透过这些作品去了解,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还有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思想状态,以及所处地位。

《诗经》中的美好婚姻祝福

《诗经》中的美好婚姻祝福

《诗经》中的美好婚姻祝福作者:肖丽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2期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描写爱情婚姻的诗篇,这些诗篇描写了古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人生境遇,也透露了几千年前婚恋的风俗。

这些风俗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至今还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试以《周南·桃夭》为例,展示《诗经》中的婚恋风俗以及对当今婚姻的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当今婚姻的思考。

关键词:《诗经》;《周南·桃夭》;婚姻祝福;启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作品305篇,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在《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方面的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约有60首,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这些诗意境优美、朗朗上口、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这风者,多出于里巷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可以说,《诗经》是一部五光十色的婚恋风俗史。

一、《周南·桃夭》《桃夭》是《国风·周南》中的一篇,写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一个美丽的姑娘出嫁了,是《诗经》中婚恋诗的一首: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桃夭》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都是人们对新娘的婚姻祝福。

二、美好的婚姻祝福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依靠夫妻来战胜灾害。

两性之间的情感关系古已有之,所以才有了那么多歌颂爱情婚姻的诗篇。

(一)多子多福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对生产力的重视远远高于现在,由于生产效率的底下,人口众多便成了满足生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子孙满堂、人丁兴旺成为了人们最普遍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缡 
DI
E--mail:zSChiyezUSazhi0s1 co

rn 
f论坛 编辑l杨睛I : 63. 1.,l一 ‘ 

论《诗经》婚恋诗的思想情感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中描写男女爱情生 
活的诗篇,可以分为恋爱诗和婚姻诗两大部分。婚恋诗主 
要在《国风》中, 《国风》一百六十篇,反映婚姻恋爱主 
题的将近一半, 《郑风》《卫风》《周南》《召南》中写 
爱情的诗也很多。正如朱熹所说:“所谓风者,多出于里 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诗 经》是周代文化风貌的体现,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中的婚恋诗则是周代恋爱婚姻文化的镜象,是那 个时代爱情婚姻生活方方面面的再现。本文把《诗经》中 的婚恋诗分为恋爱诗和婚姻诗两大部分来解读。 m、《诗经》中的恋爱诗 古代劳动人民从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这时奴 隶多集中在野外,从事耕作。约在冬天至初春为农闲家居 时期,这时主要干奴隶主家内的活,他们的爱情、情歌也 多半发生在这个时期,其主要思想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把握: 1.爱的思摹与追辱 爱情既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有温馨的回忆,更有 刻骨的思念。在邂逅自己心爱的人后,相思这一普遍情状 便会产生, 《诗经》里动人的诗篇算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绵 绵思情了。 《陈风・月出》描写一名男子在月下思念一位 女子,全诗三章,重章迭唱,回环往复,抒发了男子对美 人的无尽相思之情。“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倒兮,舒忧受兮。劳心怪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男子在月下思念美人,称她为“佼人”,想象她的 姿色“僚兮”“倒兮”“燎兮”,她的体态“窈纠”“忧 受…天绍”。在明丽的月光下,男子想像中的她形貌娇 美,体态苗条,举止从容,舒缓安闲。正如《关雎》中所 写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样,这个男子为此“劳心 悄兮”“怪兮”“惨兮”,弄得他忧心忡忡,激动得心怦 怦直跳,急得烦躁不安,一位单相思者的神态活脱脱地呈 现在读者眼前。 《陈风・泽阪》写的是一位善感多情的女子,在池塘遇 文/王保群 见一位身材高大的美男子,她对这个青年一见倾心,不仅 热烈地赞美他,而且忧郁地思念他。由于思念之深,始而 “涕泗滂沱”,继而“中心恫恫”,终了“辗转伏枕”, 慕而不得,由流泪到惆怅,由忧郁到骄躁不安,把一位妙 龄少女怀春而不得的单相思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恋爱中 的青年男女总是希望朝夕相见,终日厮守才好,一时看不 
见对方就十分想念。 
类似的篇目还有《卫风・有狐》《魏风・汾沮洳》 
《秦风・蒹葭》。《蒹葭》一诗的旨意,历来众说纷纭, 
其实它是一首真正的情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主 
人公在萧瑟的秋季来到河边,徘徊、凝望着,焦急地寻找 
他日夜思念的“伊人”,他不顾山高水长,不顾“道阻且 
长”“且跻”“且右”,不畏艰难险阻,既“溯洄”又 
“溯游”,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朦胧的“伊人”。我们 
从诗中看到的是他追求的执着以及求而不得的怅惘,体会 
到的是他灵魂的纯洁,情感的真挚丰富。 
2.失恋之痛苦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爱情亦是如此,有 
热恋时的幸福快乐,就必然会有失恋者的痛苦悲伤。《邶 
风・终风》写一女子感怀自己被男子玩弄抛弃的伤痛,诗中 
的女主人公痛心地感到那个男子虽然和她来往相处,但不是 
真心地爱她。她说“惠然肯来,莫往莫来”,即好像多情的 
要来看我,结果竟然不肯来。即使和她接触也不过“顾我则 
笑,谑浪笑傲”,嬉皮笑脸戏弄她,调笑她,最终离弃了 
她,因而她内心一片阴沉感伤,“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郑风・狡童》也是一首忧伤的失恋歌,他们过去的 
交往还很频繁,关系也很密切,甚至彼此能够常常在一起 
吃饭。但不知什么原因,男子不来找女子了,女子陷入了 
失恋的痛苦之中。她说: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 
之故,使我不能餐兮。(使我不能急兮)”,她抱怨“狡 
童”“不与我言”“不与我食”,为此她怄气而且焦虑不 
安,竟被折磨得白天茶饭不思,夜晚辗转反侧,伤心、痛 
苦到了极点。 

二、《诗经》中的婚姻诗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是人生旅途中的三部曲,家庭 

。 l咽 2O11 8 l■蟹■ 
论坛l 
是人类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先民十 分重视婚姻问题, 《诗经》中也有数量可观的反映婚姻的 诗篇。这些作品或记述隆重的迎亲仪式、繁杂的新婚典礼 和新婚赞歌,再现热烈、喜悦、欢乐的场面;或描写夫妻 间融洽和睦的家庭生活;或描写夫妻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或抒发久别重逢的喜悦;或抒写深切的悼亡之痛;或记录 信誓旦旦的诺言:或记录弃妇们发自心底悲怆的呼声,生 动地再现了三千年前婚姻家庭生活的全貌。虽然婚姻诗和 恋爱诗同属爱情题材,内容却很少重复,凡是恋爱生活里 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在这些婚姻诗里都得到了印证。 婚姻诗的主要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新埒的羹好祝愿 祝贺新婚的诗措词委婉,基调热烈,是十分优美的篇 目。《周南・桃天》表现了对新婚女子美丽、纯洁的歌颂 和对她婚姻幸福的祝愿。诗共三章,“桃之天天,灼灼其 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蒉其实。之子于 归,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 人。”反复吟咏对新娘子的祝福,实际上中心意思不过是 司话:即婚后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多生子女,使家庭人 丁兴旺,生机勃勃。清人方玉润说:“盖此亦咏新婚诗, 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 《关雎》赞美一对新人结百年之好,用“钟古乐 之”“琴瑟友之”喻夫妻恩爱,永不分离。《召南・鹊 巢》则从迎娶的盛大场面来描绘周人的婚礼情形,用 “百两”车来接亲足见婚礼之壮观。而关于《唐风・绸 缪》,陈子展认为, “此诗(《唐风・绸缪》)盖弄 新婚夫妇通用之歌,此后世闹新房歌曲之祖”。新婚 之夜,夫妇乐不可支,有着无法形容的幸福感。在新 娘心中,实在称心如意,简直使她欣喜若狂。人们在此 良宵,赞美新娘,赞美新郎,赞美新婚之夜,为他们祝 福,为他们歌唱。 2.思妇时忧愁与■昔 由于周代奴隶社会婚姻制度的桎梏和频繁的兵役、徭 役,大量的征人在外奔波服役,必然会产生许多独守空闺 的思妇,因而造成“外有旷夫,内有怨女”的社会现象。 思妇们独力支撑家庭,耕种劳作,奉养公婆,担惊受怕, 她们的悲苦之重甚至难以言说,而由于正常的爱情生活被 破坏而导致的精神上的创伤更使她们痛苦不堪。文学艺术 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余 也”。《诗经》中的思妇诗,无论是含情脉脉的期待,还 是以酒消愁的苦闷;无论是怒气冲冲的埋怨,还是激烈铿 锵的誓言,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合理的兵役、徭役制度 给服役者及其家属带来的巨大痛苦。这些诗歌真实、深 刻、感人,具有永久的魅力。 《周南・卷耳》这样写到:“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真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隋。我姑酌彼金 圜I ’ 晷,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 
维以不永伤。陟彼礓矣,我马瘩矣,我仆痛矣,云何吁 
矣。”诗中的女子因丈夫长期从征在外而满腹忧愁,无心 
干活,采了半天的卷耳,连那浅筐都未装满,后来甚至干 
不下去了。悠悠愁怀无法舒解,绵绵的思念飞到了千里之 
外,恍惚之中似乎看见自己那久别了的夫君也正在思念自 
己而借酒消愁。这种“从对面设想”的曲折的感情表达 
法,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思妇的悲伤。 
《召南・殷有雷》《卫风・伯兮》等也是这类题材的 
代表作。 《殷有雷》是写家中妻子想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并 
盼望他归来,诗中妇人想象“在南山之阳”响着殷殷的雷 
声,丈夫在外冒雨服役,真是令人担忧,令人牵挂,她因 
而发出了“振振君子,归哉归哉”的深情呼唤。《伯兮》 
写妻子思念从军远征的丈夫,诗中的女子想象丈夫在战场 
上手执武器,前驱杀敌,气概十分英武,但是“自伯之 
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 
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表现出自夫别后她无心 
梳头,不施脂粉,心疼、头疼地思念自己的夫君,可见其 
思夫真挚、深刻之情。《王风・君子于役》也是思妇诗中 
的一篇代表作,在静谧的黄昏景色中,牛羊都已回家,鸡 
也归巢,可自己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归来?通过环境的渲 
染,表现了思妇对自己服役丈夫的惦念,暗示自己独处时 
孤苦凄凉的心境。 
总之, 《诗经》中的婚恋诗,具有自然率真的情感之 
美。在礼教初设的时代,人们的婚恋嫁娶虽然也有种种规 
矩礼仪的限制,但从心理的层面而言,更多地是秉承了上 
古遗风。男女之情,发乎自然,没有更多的门第攀比、财 
产考虑和其他世俗物质的羁绊,也没有故作矜持的忸怩, 
假扮清高的矫情。他们的爱往往是健康、热烈、大胆、直 
率的,无论是公开的节日宴游,是私下的幽期密约、思慕 
与追求,还是怨恨与悼亡,都直接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真挚 
的情感,没有一点遮掩和矫揉造作。婚恋诗虽然内容丰富 
繁杂,但透过这种繁杂,却可以发现《诗经》时代男女情 
爱关系演化的过程。从原始气息浓郁的男欢女爱的思慕追 
求,到无可奈何的弃妇悲歌,实际上都是人类从野蛮到文 
明的过程,同时也是女性社会地位衰落的过程。随着社会 
伦理规范的形成和男权地位的确立,原始时代自由化色彩 
浓郁的男欢女爱逐步走向了体制化和规范化,女性的附庸 
地位逐渐突出,并最终导致了男性主导一切的婚恋关系的 
产生。 
《诗经》中的婚恋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 
地位,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婚礼仪式 
等,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并且对后世文学起着重大的影 
响作用。在我国几千年的诗歌史上一直闪烁着灿烂的光 
芒,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园苑中一朵奇葩。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技工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