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社会文化,婚恋]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诗经中婚恋诗思想内容

诗经中婚恋诗思想内容

诗经中婚恋诗思想内容诗经是古代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战争历史、婚恋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诗经中的婚恋诗思想内容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婚姻观念和婚恋情感,传达出了对婚姻和爱情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将结合诗经中的具体诗篇,探讨其婚恋思想内容。

诗经业经载歌,民谣,赋诗,它广泛融会了古人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关注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婚姻和恋爱是每个个体都会经历和关注的阶段,因此,诗经中关于婚恋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诗经中展现了对于婚姻的重视和珍视。

例如,《鹿鸣》一诗中写道:“鹿鸣于山,不见其形,求之若何”,表达了男方对于女方的期盼与渴望。

这种追求婚姻对象的心态,体现了古人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

同时,在《击鼓》一诗中,通过描述男方的心情变化,表达了对婚姻的珍视和追求。

这些诗篇中,抒发了男女之间追求和期盼婚姻的真挚情感。

其次,诗经中描绘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扶持。

比如,《邶风·顿连山》一诗中写道:“君子居之,妻之。

此室家如何”,表达了丈夫对妻子的珍爱和对家庭的承诺。

这种相互关爱和责任感在古代婚姻观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诗经以其独特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此类情感。

此外,诗经中也描绘了婚姻生活中的困扰和挣扎,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婚姻的现实性。

例如,《羔裘》一诗中写道:“羔裘如濡,洵直且泽。

如霜之露,如坚如铁”。

通过用衣物的比喻来形容夫妻之间的冷漠和疏离,折射出婚姻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困扰。

这种反思和思考让人们深入思考婚姻的本质和维持的困难。

此外,诗经中还探讨了婚姻中的忠诚和责任。

例如,《葛生》一诗中写道:“亦有和亲,南奔走尹。

尔其奔走,暴慢予心。

亦有旨酒,和皇君食,尔其奔走,不遑启处。

”这里讲述了一个维护婚姻的追求和责任感,反映了婚姻中的忠诚和对伴侣的责任。

总的说来,诗经中的婚恋诗思想内容广泛而丰富。

它不仅仅记录了古代婚姻观念和婚恋情感,更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婚姻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诗经》中的婚恋诗浅析

《诗经》中的婚恋诗浅析

《诗经》中的婚恋诗浅析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是人们广为传诵摘要的,这不仅仅体现其真挚的表达方式和自然的艺术魅力,更因为它反映出周代婚俗与现代人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境界。

本文尝试从《诗经》婚恋诗的内容体现出来的周代姻恋爱现象这一角度,分析了《诗经》中婚恋诗的类别、具体表现。

关键字:关键字:诗经婚恋诗周代婚俗类别历史价值《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婚恋诗占有一定的比例。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1] 情者也。

” 男女言情,在《诗经》中占了三分之一、婚恋诗是《诗经》中内容最多、最有价值的部分,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言:“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壁……[2]他们的光彩竟照得全部的《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眩目起来。

” 《诗经》中有许多反映了周代婚恋情况及成婚礼俗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当时社会人们的爱情生活、婚姻制度、社会问题等,都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一《诗经》中的婚恋诗类别<诗经>中表现男女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约有50余篇,根据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三类:(1)爱情诗即描写恋人之间互相爱慕、欢会、思念、烦恼的诗作。

由于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男女婚恋禁忌少,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自由活泼,生动地再现了男女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2)婚嫁诗婚嫁诗又可分为三类:一是描写结婚仪式与结婚情景,表达对结婚者的祝愿与礼赞:二是表达在婚嫁后的欢乐、幸福等情感;三是写女子嫁后对亲人的思念。

描写结婚的场面或对新娘的赞美。

如‘卫风·硕人’、‘鄢风·君子偕老'、‘周南·桃天》等。

这是赞美和祝福新嫁娘的诗,不但赞美她的美丽,而且隐含着多生子嗣的祝愿。

还有的是描写男女主人公喜悦的心情或夫妻间的和谐幸福。

《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

《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

《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珍品之一,其中许多诗歌涉及婚姻和恋爱。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传达美好情感的工具,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古代,婚姻和恋爱是重要的社会事件,因此很多的婚恋习俗和传统在《诗经》中得以反映。

一、涉及婚嫁习俗许多《诗经》的诗歌都描述了婚姻仪式。

例如《卫风·氓》中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这描述了男女迎亲时要用绸带捆绑柴薪,表示两人在一起团结而坚定的决心。

《国风·周南·关雎》中则有“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这描述了新娘在离开家乡前,向家族告别的场景。

这些诗歌不仅仅描述了婚礼的细节,更深层次的表达了家族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婚姻的祝福和期待。

二、反映爱情观念在《诗经》中,恋爱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幸福感受,更是社会决定性的因素。

例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闵其信,温其色,以远方来,遡其初。

”这描述了男女通过书信感情的发展过程,瓜子则成为他们的信物。

在这个故事中,瓜子既是爱情的见证,也是婚姻的预兆。

此外,在《国风·周南·关雎》中,男子用“踟蹰”来表达对恋人思念的程度。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是当时一种新的方式,男子在得到恋人的认可之前,会保持这种矜持。

三、体现命运和宿命观古代中国婚恋的一个关键词是“姻缘”,意思是婚姻的命运和安排。

在《诗经》中,也有很多诗歌反映了这种宿命观。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曾不识,来访故乡,乡人万户,相得益彰”这描述了在异地生活的恋人,在陌生环境下却能发现彼此,相遇相知,这种看似巧合的事实其实是前世的命运安排。

这种命运安排对中国人的情感堆积和寄托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虽然《诗经》是一本古老的诗歌集合,但其中描述的婚姻和恋爱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传播爱情之美的载体,更是社会历史和人类文化的珍品。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珍品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涉及婚姻和恋爱的诗歌。

浅析《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

浅析《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

浅析《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著作,不仅影响了大量后代文学家,而且在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等方面也探索了一些深刻的思想。

它的作品涉及到了婚恋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也把婚恋的文化内涵带入了一定的宗教信仰和思想经验,这是写《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的重要文献。

首先,《诗经》在婚恋诗中表达了一种自尊自爱的精神。

它不但强调婚恋的互惠互利,而且婚恋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双方都有权利及义务的平等关系,以此来实现真正幸福美满的婚姻。

同时,《诗经》也进一步强调了婚恋本质上是一种爱情,追求真爱,而不是凭空捏造的爱情。

此外,《诗经》中所表达的诗意婚恋思想也体现了它对婚恋的一种认真对待,不让伴侣失望,不要负担比起责任的人,也不应该让伴侣沉迷于爱情的欢乐之中,而要让双方都能够充分地满足婚恋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诗经》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社会文化结构,以及中华文化中严格的家庭道德规范,它对婚恋的思想和文化解释,以及对婚恋的克制和管理,都让我们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萌芽。

总之,《诗经》在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方面的影响仍然非常深远,它不仅提倡爱情的互相尊重和家庭的尊严,也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深化个人对婚恋的情感与思想的真诚原则,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婚恋关系的持久稳定,让双方都能够在被尊重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
的价值。

因此,我们今天可以从婚恋信仰中发现《诗经》的许多精神内涵,借鉴它的精神能量,为今后的婚恋提供更好的保障。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文化的审美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敏总集,其自产生以来,代代相传,朝朝传诵,被称作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

从整体说,主要原因是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蕴含思想的深邃,以及杰出艺术成就和灵活的艺术表现手法所决定。

但它所描述的全人类的共同情感之一——爱情婚姻,无疑也构成了吸引历代读者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写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

男女情感不管是从古代至现代,甚至将来,永远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男女言情的诗歌在《诗经》中占了作品数量的三分之一,尤以“国风”中数量最多。

周银韦复说:“《诗经》中数量最大、最为人称道的,恐怕还是爱情诗(包括恋爱、婚姻各种题材)。

光是‘国风’部分,这类作品就有六十多首。

它们数量虽多,却面目不同,恍如百花竞艳,各各呈现动人的风姿。

”这些爱情诗全面、细致地反映人们的婚姻、爱情生活和当时的社会婚俗、民俗,肯定和赞颂了对爱情、婚姻的专一与忠诚,表现劳动人民在爱情婚姻上的强烈的个性自由意识和大咀的'爱情追求,更体现爱情的含蓄美与朦成关,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一、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风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深巷瞰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的咏歌,各吉其情也。

”《诗经》的爱情诗是普递平民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很多诗篇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婚姻的专一。

《B 风·柏舟》写道:“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旺席,不可卷也。

”诗中的女子尽管“觊闵既多,受悔不少”,但始终忠诚于自己的丈夫。

《庸风·柏舟》中也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专一,如“实维我仪,之死矢席它”这句话是女子喜欢那个男子,发誓一定要嫁始他。

对爱情的忠实不单是女子的专利,在《B风·击鼓》同样写出男子对爱情婚姻的专一。

诗中的男主人公将要远征,与妻子依依惜别之际,立下诺言“生死契线,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倍老”,表达对爱情的忠诚。

诗中发自峨啼之声,生死相随的爱情宣吉多么感人,多么美好啊!所以千古传诵至今。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族诗歌总集,编纂于西周时期。

它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深刻的意象闻名于世。

其中,婚恋诗意象作为《诗经》的主要题材之一,通过诗歌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婚恋、情感和家庭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对《诗经》中婚恋诗意象进行文化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一、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展现了一种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婚姻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诗经》中的诗人通过表达对婚姻仪式的赞美和重视来传递这种观念。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同和推崇,将婚姻视为美好而神圣的事物。

二、男女角色的描绘在《诗经》的婚恋诗中,男女角色的描绘常常突出了男子的英俊和女子的美丽。

这一特点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社会注重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这种价值观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国风·邶风·车胤》中的“东方之日兮,彼姝者也。

在我室兮,於良人也。

”中的彼姝者即指女子的美貌,於良人则对应着男子的英俊。

三、家庭关系的表达《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还展示了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古代社会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家庭关系的和睦,这一观念贯穿于《诗经》的婚姻诗中。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中的“有艳丽兮,如那令兮。

令兮者,舜之丞。

”中的舜之丞表达了家庭的关系和重要性,凸显了家族的延续和家庭的和睦。

四、爱情与人性的探索除了展现婚姻与家庭关系,婚恋诗意象也通过爱情的描绘和人性的探索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揭示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内心的纠结。

例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这一句通过对待异性心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尚未相遇的爱人的期待和思念之情,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深沉、复杂的思考。

《诗经》 婚恋诗

《诗经》 婚恋诗

《诗经》婚恋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集结了先秦时期各个地区的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婚恋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篇章,通过描绘婚姻和恋爱的点滴,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风俗和人们对爱情的渴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诗经》中的婚恋诗歌。

首先,婚恋诗歌中的男女形象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在《诗经》中,男子常常被描述为阳刚有力,英勇果敢的形象。

比如《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其妻,美人之儿”,展现了男子对美丽女性的向往和追求。

而女子则被描绘为柔弱、婉约的形象,以及她们对婚姻的期待和祝愿。

比如《邶风·击鼓》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击鼓其卒,踊跃摇旄。

土国有赔,我独南宫。

”女子的行为虽然不同寻常,却是为了寻找真爱,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持和勇敢。

其次,婚恋诗歌中的婚姻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家族和社会的关系纽带,因此,婚姻观念在《诗经》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例如在《周南·关雎》中,男子对女子的深情告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达了男子对婚姻的诚挚期盼。

而女子也对婚姻抱有积极的态度,比如《邶风·扬之水》中的“扬之水,狂风淫雨。

扬之水,沂之浒。

我欲家之,请舍归止。

”女子借助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婚姻的渴望和希冀。

此外,婚恋诗歌中存在着丰富的婚礼仪式和习俗描写。

在《诗经》中,婚姻被视为一个庄重而神圣的仪式,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

例如,男子迎娶女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迎亲”、“求娶”等环节,这些程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婚姻习俗和礼仪规范。

同时,婚姻诗歌中还涉及到了婚姻生活的点滴琐事和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诗经》的婚恋篇章,也为后世的婚姻观念提供了借鉴。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婚恋诗歌通过男女形象的刻画、婚姻观念的表达以及婚姻仪式和习俗的描写,展示了古代社会婚姻风俗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这些诗歌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婚姻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当代社会对待婚姻和爱情提供了启示。

分析《诗经》的婚恋诗

分析《诗经》的婚恋诗

分析《诗经》的婚恋诗分析《诗经》的婚恋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析《诗经》的婚恋诗,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共计305篇,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学遗产,它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对当时社会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同时以它独特的文学修养、文学表现方法和文学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影响了无数诗人作家。

有关恋爱婚姻的诗篇《诗经》105篇,是其中最具生命力、最为强烈的旋律。

这些诗篇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了几千年来的无数欣赏者。

究其内容,可将此类诗篇分为两大类:情恋诗与婚姻诗。

情恋诗主要表达男女恋爱期间的喜悦悲伤,而婚姻诗则主要表现夫妻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情恋诗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也是文学作品永远歌颂的主题。

《诗经》中的情恋诗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追求、约会私赠、欢谑逗乐乃至爱情受阻和失恋的哀痛,接触到全部爱情生活、爱情心理。

它们发自恋人的肺腑,既有大胆直率的表白,也有微妙婉曲的心理活动;或借助纯真无邪的对话,描绘出情人邀约的风俗画;或借助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出恼人的情思。

1.表追求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的诗篇,表达对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的向往,亦有对倾慕者由衷的称赞。

例如《诗经》首篇,《周南·关雎》,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诗中的称谓和场面,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主人公是社会上层人物。

诗中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中,轻盈的身姿和娴熟的手法激起了贵族男子的强烈爱慕,致使他朝思慕想,辗转反侧,坐立不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爱情诗
宋代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1]由此可见,歌咏爱情是《诗经》创作的重要主题。

而《诗经》中的爱情诗写得真实、细腻、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里有男女互相爱慕的诉语;有相爱男女之间的热烈、激情;也有恋爱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先秦时期礼教初设,礼教的兴起使得伦理道德思想开始占据人们的思想,在这样一个充满禁锢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自由的。

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留影响尚存在,甚至当时的一些礼教也建立在民间的风俗之上,略微宽松的社会环境也给予了男女感情发展的土壤。

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恋和相思,是《诗经》中爱情诗最主要的部分。

如《邶风静女》中就描绘了男女相会的恋爱场景:静女其殊,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描写了相恋的男女幽会的场景,从男方的视角表达了对女子美好的德行以及美丽的外表的称颂,使得一位活泼善良的女子形象跃立于前。

而诗中也句句体现了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表现出男子沉浸在爱情的美好之中,整首诗都透露着热烈欢快、真挚动人的情感。

《诗经》中不仅描写了男女情投意合的美好,也描写了在相恋过程中的矛盾与惆怅,如《郑风遵大路》中就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矛盾。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诗作刻画了相恋多年的男女,男子反目离开,女子抓住男子的衣袖苦苦哀求他留下的场面。

整首诗没有头尾,只刻画了这么一个场面,但却活灵活现,仿佛就能看到这样一对男女正在路边拉扯,大片的留白寄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使这首诗有着意味绵长的风韵。

《诗经》中的爱情诗丰富多彩,除了以上的内容,还有许多优秀的篇章。

如《周南关雎》表露了男子对一个淑女的日夜思念;《王风木瓜》体现了男女之间对对方深情的心意的报答;如《曹风候人》反映了女子苦苦的单相思等。

《诗经》中的丰富多彩的爱情诗,生动的再现了先秦时代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展现了质朴而又自由的民风,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精神文化发展初期的面貌。

然而先秦时期礼教初设,伦理思想的禁锢一定程度上桎梏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自由追求。

《诗经》时代的青年男女的感情,已经开始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压迫,少有能自由择偶的权利了。

如《郑风将仲子》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仲子的劝告,担心这样的幽会会被父母兄弟及邻里发现,受到他们的指责和社会舆论的压迫。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开始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禁锢,也使得千百年以来,青年男女逐渐直至完全失去了追求爱情的自由。

但《诗经》中还描写了受到压迫的青年男女们为了追求自由爱情发出的反抗,如《鄘风柏舟》中,女子对于不能自主择偶,嫁给心上人而喊出了反抗的呼声,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更有写那些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下幽会甚至私奔的篇章,如《鄘风蝃蝀》中讽刺了一位不顾母命,携郎私奔的女子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这些都是爱情诗篇中最具有思想价值的诗篇,表达了人们不畏强权的自由抗争思想。

二、婚嫁诗
《诗经》中的婚嫁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婚嫁场景的描写,表达对新婚者的祝愿与礼赞,二是表达婚嫁时的喜悦、快乐以及之后的失望、怨恨等情绪。

在《诗经》中有大量的诗篇来描写嫁娶场景。

《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婚礼的六个步骤:一纳采。

采择女也。

二、问名。

问女之姓氏,归以卜其吉凶。

三、纳吉。

卜于庙而吉,使使者往告。

四、纳徵。

使使者纳币以定婚。

五、请期。

告婚期。

六、亲迎。

往迎妇。

[2]男女婚嫁的六礼在《诗经》中就有体现。

如《邶风匏有苦叶》中雝雝鸣雁,旭日始旦。

中记载的就是男人带着嘎嘎鸣叫的大雁,赶往女方家纳采的情形,再如《卫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中反映的就是问名后占卜的情况。

其余几礼在《诗经》中均有体现。

通过《诗经》的这些婚恋诗,我们更能清楚的了解《诗经》时期人们严守六礼的思想,体现了人们对礼的尊崇。

除了婚嫁仪式外,《诗经》中的婚嫁诗还包含了祝愿礼赞之诗,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中以灼灼动人的桃花来比喻新嫁娘的美貌,以果实丰硕、枝繁叶茂来表达对新嫁娘会给家族带来人丁兴旺、家业兴盛的祝愿。

此外,如《郑风女曰鸡鸣》中记载了男女和睦美好的婚后生活;《唐风绸缪》中描写了男女成亲时的喜悦满足;再如《齐风东方之日》中写道新郎对新娘的赞美以及新娘对新郎的依恋等。

然而婚姻生活并不一定全是喜悦和快乐,尤其是对女子而言。

如《邶风燕燕》中就描写了新娘远嫁,兄长依依难舍的送别,想到从此与家人离别万里,无论是新嫁娘还是亲人都有说不出的惆怅。

同样,《邶风泉水》也是描写了女子远嫁他国,怀念亲人与家乡,郁郁不得的感伤之情。

婚嫁诗在《诗经》中占有较大数量,一方面它让我们深层的了解了那一时期的婚姻习俗及其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家庭生活的重视。

婚嫁诗独特的内容以及高超的艺术手法,至今惠及着后代的文学创作。

三、弃妇诗
《诗经》中还有大量描写了婚姻不幸甚至破裂的诗,并成为后代同题材诗词散文的典范。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3]于是,婚后夫妻感情的破裂,往往使得女性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如《邶风柏舟》中就描写了女子对于自己不幸婚姻的哀叹。

然而即便如此,女子也摆脱不了如此痛苦的婚姻,獲得自由。

婚姻破裂最坏的结局就是女子被弃,表现这一现象的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

由于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作为弃妇的命运实为最悲惨的。

《诗经》中最典型的弃妇诗就是《卫风氓》。

诗中的氓以忠厚老实的样子骗得了女子与他成亲,但当他取得了女子及她的财物时,就显出了原形。

而婚后女子不嫌弃氓的贫穷,还任劳任怨的操持家务,得到的回报却是氓的负心、虐待最后甚至抛弃。

这首诗以叙事展开抒情,生动地表达了女子相恋到被弃的过程的痛苦不堪,也展现了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幸。

如《邶风古风》中描写了女子婚后辛苦操持家庭,而男子却喜新厌旧,最后甚至把女子赶出家门的不堪现实;又如《小雅谷风》中女子唾骂男子的无情以及对他的怨恨;再如《王风中谷有蓷》中女子反复咏吟遇人之艰难矣遇人之不淑矣,感叹自己遇人不淑,不幸被弃,追悔莫及的痛苦等。

从这些诗中,都表达了被弃妇女的悲惨命运,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当时社会女子地位的低下以及对女子的压迫与残酷。

纵观《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整部《诗经》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部分之一,它们在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的同时,有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值得当代人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