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的婚恋习俗
《诗经》中的婚恋诗浅析

《诗经》中的婚恋诗浅析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是人们广为传诵摘要的,这不仅仅体现其真挚的表达方式和自然的艺术魅力,更因为它反映出周代婚俗与现代人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境界。
本文尝试从《诗经》婚恋诗的内容体现出来的周代姻恋爱现象这一角度,分析了《诗经》中婚恋诗的类别、具体表现。
关键字:关键字:诗经婚恋诗周代婚俗类别历史价值《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婚恋诗占有一定的比例。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1] 情者也。
” 男女言情,在《诗经》中占了三分之一、婚恋诗是《诗经》中内容最多、最有价值的部分,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言:“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壁……[2]他们的光彩竟照得全部的《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眩目起来。
” 《诗经》中有许多反映了周代婚恋情况及成婚礼俗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当时社会人们的爱情生活、婚姻制度、社会问题等,都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一《诗经》中的婚恋诗类别<诗经>中表现男女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约有50余篇,根据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三类:(1)爱情诗即描写恋人之间互相爱慕、欢会、思念、烦恼的诗作。
由于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男女婚恋禁忌少,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自由活泼,生动地再现了男女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2)婚嫁诗婚嫁诗又可分为三类:一是描写结婚仪式与结婚情景,表达对结婚者的祝愿与礼赞:二是表达在婚嫁后的欢乐、幸福等情感;三是写女子嫁后对亲人的思念。
描写结婚的场面或对新娘的赞美。
如‘卫风·硕人’、‘鄢风·君子偕老'、‘周南·桃天》等。
这是赞美和祝福新嫁娘的诗,不但赞美她的美丽,而且隐含着多生子嗣的祝愿。
还有的是描写男女主人公喜悦的心情或夫妻间的和谐幸福。
浅谈《诗经》的婚恋诗

浅谈《诗经》的婚恋诗【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
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
这些与时代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诗中的反映的内容和情调,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述。
1.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讴歌爱情的甜密,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
爱情是什么,是永远存活在乌托邦的国度里而又始终受到深陷其中的男女所顶礼膜拜的一种微妙感觉。
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无疑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经》中婚恋习俗浅谈【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诗经》中婚恋习俗浅谈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社会状况,真实地保留了当时的民俗民风。
其中婚恋诗占很大一部分,婚恋诗包含着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对婚姻生活的描述。
大量的婚恋诗形象的反映了男女交往从宽松自由走向严格拘谨的趋势,聘娶婚这种缔结婚姻的主流形式,一夫一妻制与媵妾制并存的社会现实,这些都体现了《诗经》时代的婚恋习俗。
现代社会的婚恋观已经有天翻地覆的差异,但是和《诗经》中的这种婚恋观又有割舍不断的关联,我们依旧有一套完整的聘娶礼节,总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等等,还有自由恋爱,其中精华的部分被人们保留下来一直流传至今,对我们的婚恋生活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仪礼.士婚礼》记载了周代聘娶婚礼的全过程,分为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步骤,这些都在《诗经》婚恋诗中有清晰地描述。
《诗经》中的婚恋诗还反映了各地婚恋习俗存在差异,礼仪教化的程度并不一致,齐、卫两地因地处偏远而受周朝礼仪教化的影响较少,保留了自己本地的婚恋习俗,而这些婚恋诗习俗给人不一样的印象。
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对《诗经》的研究都是从婚恋诗入手的,因为婚恋诗是《诗经》的主体,占了很大一部分,了解了婚恋诗就能很好的了解《诗经》体现的社会习俗,对现在保留下来的婚恋习俗产生的影响,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历代对《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我们看到了远古时代的婚恋习俗与现代的婚恋习俗有很大的差异。
西周初,周公旦就在“分帮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通过对前代文明的总结、继承,系统地建立了一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是为《周礼》。
《诗经》中的婚礼,据《仪礼.士婚礼》记载,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相当于现在的订婚、订亲,由男方家向女方家送一点小礼物,一般是一只雁,表示一个家族向另一个家族要求建议婚姻关系。
《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

《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珍品之一,其中许多诗歌涉及婚姻和恋爱。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传达美好情感的工具,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古代,婚姻和恋爱是重要的社会事件,因此很多的婚恋习俗和传统在《诗经》中得以反映。
一、涉及婚嫁习俗许多《诗经》的诗歌都描述了婚姻仪式。
例如《卫风·氓》中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这描述了男女迎亲时要用绸带捆绑柴薪,表示两人在一起团结而坚定的决心。
《国风·周南·关雎》中则有“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这描述了新娘在离开家乡前,向家族告别的场景。
这些诗歌不仅仅描述了婚礼的细节,更深层次的表达了家族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婚姻的祝福和期待。
二、反映爱情观念在《诗经》中,恋爱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幸福感受,更是社会决定性的因素。
例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闵其信,温其色,以远方来,遡其初。
”这描述了男女通过书信感情的发展过程,瓜子则成为他们的信物。
在这个故事中,瓜子既是爱情的见证,也是婚姻的预兆。
此外,在《国风·周南·关雎》中,男子用“踟蹰”来表达对恋人思念的程度。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是当时一种新的方式,男子在得到恋人的认可之前,会保持这种矜持。
三、体现命运和宿命观古代中国婚恋的一个关键词是“姻缘”,意思是婚姻的命运和安排。
在《诗经》中,也有很多诗歌反映了这种宿命观。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曾不识,来访故乡,乡人万户,相得益彰”这描述了在异地生活的恋人,在陌生环境下却能发现彼此,相遇相知,这种看似巧合的事实其实是前世的命运安排。
这种命运安排对中国人的情感堆积和寄托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虽然《诗经》是一本古老的诗歌集合,但其中描述的婚姻和恋爱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传播爱情之美的载体,更是社会历史和人类文化的珍品。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珍品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涉及婚姻和恋爱的诗歌。
浅析《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

浅析《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著作,不仅影响了大量后代文学家,而且在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等方面也探索了一些深刻的思想。
它的作品涉及到了婚恋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也把婚恋的文化内涵带入了一定的宗教信仰和思想经验,这是写《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的重要文献。
首先,《诗经》在婚恋诗中表达了一种自尊自爱的精神。
它不但强调婚恋的互惠互利,而且婚恋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双方都有权利及义务的平等关系,以此来实现真正幸福美满的婚姻。
同时,《诗经》也进一步强调了婚恋本质上是一种爱情,追求真爱,而不是凭空捏造的爱情。
此外,《诗经》中所表达的诗意婚恋思想也体现了它对婚恋的一种认真对待,不让伴侣失望,不要负担比起责任的人,也不应该让伴侣沉迷于爱情的欢乐之中,而要让双方都能够充分地满足婚恋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诗经》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社会文化结构,以及中华文化中严格的家庭道德规范,它对婚恋的思想和文化解释,以及对婚恋的克制和管理,都让我们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萌芽。
总之,《诗经》在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方面的影响仍然非常深远,它不仅提倡爱情的互相尊重和家庭的尊严,也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深化个人对婚恋的情感与思想的真诚原则,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婚恋关系的持久稳定,让双方都能够在被尊重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
的价值。
因此,我们今天可以从婚恋信仰中发现《诗经》的许多精神内涵,借鉴它的精神能量,为今后的婚恋提供更好的保障。
《诗经》中的婚姻观

《诗经》中的婚姻观
《诗经》中的婚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遵父母之命,行媒妁之言。
《诗经》所处的时代,婚姻大事往往不是由青年男女自己决定的,而是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并且要通过媒人的介绍和撮合。
《诗经》中有多篇诗歌反映了这种婚姻观念,如《齐风·南山》中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和《幽风·伐柯》中的“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都强调了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在婚姻缔结中的重要性。
2. 重视婚姻的道德和礼仪。
《诗经》中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的道德和礼仪,认为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礼仪。
例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强调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而《鹊巢》中的“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则描述了婚礼的盛大场面和礼仪程序。
3. 追求真挚的爱情。
《诗经》中也有不少诗歌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等诗句,描绘了一位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深情追求和美好憧憬。
这些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真挚爱情的认可和尊重。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婚姻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既有对婚姻缔结的规范和礼仪的重视,也有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这些观念在当时社会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诗经》中的婚姻观是特定历
史时期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
诗经中的婚恋文化

诗经中的婚恋文化《诗经》有许多关于我国古代婚恋情况的诗歌,从男女初识、相恋、订婚、结亲、相思、生怨、到解除婚恋关系,我国古代的婚恋文化都能从诗经中窥见一斑。
我们都知道古代对于男女关系都十分严谨,男女双方一般自己做不得主,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一直到洞房花烛之时才第一眼见到对方容颜。
而在《诗经》中,我们却能看到许多自由恋爱的案例。
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女子对男子的爱恋,都可直接表达出来。
如《关雎》中,男子的大方表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身姿绰约的淑女啊,我是多么地思慕于你,每夜辗转反侧,无法将你忘记。
如此热切直白的爱恋虽有些不合礼法,却也是无比地浪漫动人。
而将比起男子的表白,女子见到情郎,也是异常快乐,如《风雨》一篇。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中关于男女幽会的诗篇不在少数,如《静女》一篇,男女约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不见,男子心慌,女子赠与男子彤管,男子便认为彤管甚美,男女之间的约会轻快鲜活,美好有趣。
而《野有死麕》写男女幽会的兴奋与紧张。
男子赞女子如美玉,女子嗔男子太急躁。
男女之间的约会并不像我们所认为被禁止,而是分外风行。
郑国有风俗,于三月上巳之辰,采兰水上,祓除不祥。
《溱洧》写的就是在上巳节男女游历之乐,尤其是女方非常主动,邀请男子再去观赏。
可见男女约会已成风俗,并不少见,并且女子也不总处于被动方面。
在《诗经》的时代,女子的出嫁也有一定的习俗要遵守。
周礼中关于婚嫁习俗由此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
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
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
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
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读书心得——《诗经》婚恋习俗探析

读书心得——《诗经》婚恋习俗探析《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但它的内容却远不限于这个时间范围,而大量保存了此前社会乃至原始时代的痕迹,诸如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宗教礼仪等”。
《诗经》记载了先民的情感世界和婚恋习俗,是研究上古婚恋习俗的宝贵资料,本文试从恋爱和婚姻的角度进行探析。
一、恋爱生活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诗经》中的恋歌从不同角度还原了社会大背景,展示了先民恋爱生活的情绪心理和相处细节。
(一)执着专一的感情观《诗经》中的爱情淳朴而真挚,再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对待感情执着专一的态度,今天读来依然鲜活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郑风·出其东门》虽然赞美众多女子美得“如云”“如荼”,但是主人公不为所动,“虽则如云,匪我思存”①“虽则如荼,匪我思且”,颇有后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坚贞与专一。
《王风·大车》以掷地有声的誓言,表达对感情的忠贞:“榖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即使被爱情折磨得食不甘味、夜不能眠,《郑风·狡童》《周南·关雎》《陈风·泽陂》的主人公们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同样是大河阻隔了爱情的进展,《秦风·蒹葭》《周南·汉广》表达了痴情守望的坚守。
《郑风·子衿》《王风·采葛》抒发了望眼欲穿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时至今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依然是人们表达别后思念的首选名句。
(二)馈赠传情之风恋爱中的人们会赠送对方一些物品寄托情意,这些物品既有随处可见的花草瓜果,又有随身携带的佩饰。
花草瓜果类。
恋人们借助寻常可见的花花草草表达感情,洋溢着原始、淳朴的田野气息。
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俯拾皆是的彤管和荑草,因为是恋人所赠,便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经》中的婚恋习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可以说它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态人情、民族风习等等,都有形象的表现。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诗歌可以分为祖先颂歌、农事诗、燕飨诗、政治抒情诗、战争诗、婚恋诗等。
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画片。
这里,我着力于谈《诗经》中的婚恋诗,尝试从这些诗歌中探讨当时的婚恋习俗。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周礼·媒氏》)在《
诗经》中有
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
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
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
《
诗经》中的婚恋诗。
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
这些诗在《大雅》和《颂》里一首也没有,《小雅》里也很少,几乎全在《国风》里,是《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这些反映婚姻恋爱的诗篇数量多,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既有反映男女执著的相亲相爱、爱慕相思的,如《秦风。
蒹葭》;也有反映女子出嫁,男子迎亲的热闹场面,如《召南。
雀巢》;也有表现夫妻温情缱绻的幸福婚姻的,如《郑风。
女曰鸡鸣》;也有表现婚姻不幸、妇女被弃的弃妇诗,如《卫风。
氓》。
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也是文学作品永远歌颂的主题,爱情是人类心灵上的需要,对爱情的追求也是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在人类从有意识起就在心灵上和行动孜孜以求的理想。
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周代,虽然婚姻不自由,但是恋爱却是自由的。
青年男女敢于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己的幸福,《诗经》里的这些恋歌,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追求、约会私赠、戏谑逗乐、乃至爱情受阻和失恋的哀痛,接触到全部爱情生活、爱情心理。
它们发自恋人的肺腑,既有大胆直率的表白,也有微妙婉曲的心理活动;或借纯真无邪的对话,描绘出一幅情人邀约的风俗画;或借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出心底恼人的绵绵情思。
不同情性的恋人呈现出不同的异彩。
《诗经》中大多数婚恋诗体现的是平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情愫。
《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子唱道:“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这名男子在东门外如云的游女中,只爱那位白衣青巾的女子。
《邶风•击鼓》中的那位戍边思家的士兵低吟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
偕老。
”他心中牵念不忘,发誓白头偕老、生死与共的人是他唯一的妻。
这些诗歌从正面表现了普通百姓专一执着的爱情观。
另一方面,那些著名的弃妇诗也反映
出了平民的道德观念和婚姻状况。
《卫风•氓》中的女子被三心二意的丈夫休弃,她愤怒地斥责丈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我做妻子没差错,你的行为有二心。
你这个人太放纵,三心二意没德行)、“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说得多诚恳,没想今日会变心),可见要求爱情的专一在当时已成为通行的道德观念,并往往以誓言来坚定这一信念。
《邶风•谷风》中的女子与丈夫一起度过了贫困的日子,家庭富裕后,丈夫却另有新欢,而她被迫离开了家门:“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走在路上慢腾腾,脚步向前心不忍。
不指望你送多远,可你只送我出门。
)《小雅•我行其野》中女子的丈夫“不思旧姻,求尔新特”(不
念结发妻子,却把新欢找寻)。
那女子独自行走在返乡途中,无限凄凉却又强自宽解:“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你不好好待我,我就回我老家。
)“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你不好好待我,我就回我娘家。
)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出她们的丈夫见新弃旧,身边不能二女并存的婚姻状况。
《诗经》中那些被历代统治阶级和经学家斥为“淫诗”的作品,实际上是一曲曲含泪带笑、歌泣相兼的风雅恋歌,它为我们展示了与当时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生生的恋爱婚姻生活图景,
对我们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史和民风习俗有着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认识作用。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反映了三千年前周代男女的婚恋习俗:从自由交往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相识相恋到嫁娶成婚,甚而变心离弃。
情感的波澜、“六礼”的程序、妻媵妾并存的格局具有史的价值,爱情和婚恋习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东西有待我们我发现去探索。
宛如一幅幅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展现在后人面前,让我们去欣赏、深思、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