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婚恋诗浅谈——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

合集下载

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看诗经时代的爱情整理

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看诗经时代的爱情整理

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看诗经时代的爱情整理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看诗经时代的爱情《诗经》时代的植物已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当时低水平的生产力条件下,先人朝朝暮暮的劳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对大自然产生了依靠、敬畏、友爱、观赏等简单情感。

长期与植物亲热接触,先人学会享用植物又爱护植物,用植物医疾保身、祭祀祈福,又用来美化环境,对其价值熟悉和审美意识不断增加,物我交感,天人合一,深情体验到植物的特性,成为他们美妙情感的寄予与象征。

爱情是《诗经》当中描写最多的人类感情,反映婚姻爱情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不但是由于它篇数众多,题材丰富,更因其蕴藉的审美内涵而独具价值。

正如郑振铎先生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评论的那样:"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璧。

他们的光辉竟照得全部《诗经》金碧辉煌,光荣眩目起来他们乃是民间少儿女的行歌互答,他们乃是人间青春期的结晶物。

'一、"花'的美妙爱情花(中文拼音:huā,英文:flower),是一种用来观赏的植物,具有繁殖功能的变态短枝,含有多种种类。

典型的花,在一个有限生长的短轴上,着生花萼、花瓣和产生生殖细胞的雄蕊与雌蕊。

花由花冠、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颜色,有的长得很明丽,有香味。

常用木本花卉:月季花、梅花、桃花、牡丹、海棠、玉兰、木笔、紫荆、连翘、金钟、丁香、紫藤、春鹃杜鹃花、石榴花、含笑花、白兰花、茉莉花、栀子花、桂花、木芙蓉、腊梅、免牙红、银芽柳、山茶花、迎春花。

以花传情,是由于在《诗经》时代已用花卉来喻女子,除其花卉与女子一样娇嫩明丽芳香,还由于花卉等植物是女阴的象征。

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说:"花卉等植物纹样为什么会成为女阴的象征呢?从表象来看,花瓣、叶片、某些果实可状女阴之形;从内涵来说,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很多,具有无限的繁殖力量。

所以,远古人类将花朵盛开、枝叶茂密、果实丰盈的植物作为女阴的象征,实行崇拜,以祈求自身生殖繁盛、蕃衍不息。

《2024年《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范文

《2024年《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范文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篇一《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深远影响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诗经》的众多篇章中,植物意象的描绘与运用独具特色,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深远影响。

二、诗经中的植物意象1. 自然美与植物意象《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多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

这些植物包括草木、花卉、果实等,既有具体的形象描绘,也有抽象的情感表达。

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描绘了女子采摘卷耳的场景,展现了自然之美。

2. 爱情与植物意象在《诗经》中,植物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

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绘了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用以比喻女子的美貌。

又如“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用芣苢(车前草)的采摘过程,隐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3. 道德与植物意象《诗经》中的植物还常被用来表达道德观念。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过描绘芦苇的苍茫景象,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道德精神。

又如“采采芣苢,君子所依”,以芣苢为君子之象征,表达了对品德高尚的向往。

三、《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影响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后来的诗歌、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影子。

这些植物意象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2.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植物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

这些文化传承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3. 对现代人的启示《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同时,《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励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读《诗经》,看古人如何巧用植物“谈情说爱”

读《诗经》,看古人如何巧用植物“谈情说爱”

读《诗经》,看古人如何巧用植物“谈情说爱”来源 / 阳台种菜(ID:Yizaile)活在《诗经》里的植物,不仅有一个个凄美的名字,而且多借以表达男女爱恋的情感。

好好的一棵植物,有时会让人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而现在在现代诗和流行歌曲中,同样少不了这样的托物言情,“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你忽然对我说七里香的名字很美……”满满的,都是延续几千年前的套路啊。

《诗经》是我们感受万物有灵真谛的起点,或普通或神秘的植物在诗句中俯拾皆是,而它们多半是我们常见的杂草,却背负着古人或欢喜、或忧伤的满腹情思。

【芦苇】▼众里寻她千百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在《诗经》里,蒹葭是指没有长穗的芦苇,“深秋的早晨,来到河边,抬首望去,眼前一片白茫茫的芦苇,思慕的美人在哪里?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一种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却求而不得的惆怅跃然诗中。

我们在水边,经常可以见到芦苇,婀娜的身姿,让人的思绪可以飘得很远。

当然,它可不是个“花瓶”。

芦苇的叶子可以用来包粽子,根部可入药,有利尿、解毒、清凉、镇呕、防脑炎等功能。

大片的芦苇还能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

【蒌蒿】▼追随你的心都在这一把草里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国风·周南·汉广》隔着漫漫江水,男子想要表达爱意的第一步竟然是抓起一把蒌蒿喂马。

“蒌”即蒌蒿,其实这把喂马的草,只是为了让马儿的脚步更快地走向爱恋的女子。

虽然相比于一言不合就当礼物送出去的花草,蒌蒿在表达思念之情上要委婉得多,却一点也掩盖不住男子急切相见的心情。

蒌蒿多生于水边堤岸或沼泽中,花期夏、秋间。

作为菊科的蒌蒿,很早就是人们桌上的凉拌菜,富含硒、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春季采收嫩根苗,鲜用。

蒿茶更是集食用与药用于一身的养生佳品,经常饮用能起到明目、生发、黑发、降压、降脂、消炎、解热及防癌等作用。

试论《诗经》婚恋诗中的水和树意象-毕业论文

试论《诗经》婚恋诗中的水和树意象-毕业论文

试论《诗经》婚恋诗中的水和树意象-毕业论文【标题】试论《诗经》婚恋诗中的水和树意象【作者】王霞【关键词】《诗经》婚恋诗水意象树意象意蕴内涵形成原因【指导老师】李金荣【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诗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作305篇,反映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内容充实,体式多样,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诗经》305篇,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一、周民族史诗;二、农事诗;三、燕飨诗;四、战争徭役诗;五、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六、婚姻诗与爱情诗。

[1]对于这六类诗历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就非常多,特别是婚姻诗与爱情诗,它们是《诗经》中的瑰宝,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和评价都是非常高的,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就曾说:“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以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璧,他们的光辉竟照得全部的《诗经》都金笔辉煌,光彩眩目起来。

”[2]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诗经》中的婚恋诗如此得到历代人们的好评呢,笔者认为有一个原因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诗经》婚姻诗中创造了诸多优美而意蕴深刻的意象,使得字字生辉,极妍尽态。

的确,意象之于诗歌,正如情节之于小说,矛盾冲突之于戏剧,是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人们对《诗经》婚恋诗意象的研究也比较多,今天笔者在这里老生常谈,也想试着探析一下《诗经》婚恋诗中的两种常用意象——水、树,希望可以弄清两种意象的意蕴类型以及该意象及其多种意蕴的形成原因。

一、水意象(一)《诗经》婚恋诗中水意象的意蕴内涵水是生命之源,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均最早傍水而生息,依水而繁衍,生活在黄河两畔的华夏民族更是如此,华夏民族对水的感情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诗经》婚恋诗中写到水的地方很多,涉及到的河流有二十多条,除了大家熟知的黄河、长江、淮水、汉水、济水、渭水、泾水之外,还有淇水、汝水、溱水、洧水、汶水等相对陌生的河流和一些不具体的河湖池泉等。

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看诗经时代的爱情

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看诗经时代的爱情

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看诗经时代的爱情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看诗经时代的爱情三、桑的静美爱情商代开国之君成汤曾在桑林雨。

《吕氏春秋·顺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于桑林。

”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曰:“桑林,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

”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认为桑林即宋的高,与楚的高云梦同类,高这祀典,代表着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一种礼俗。

《墨子·明鬼》曾说,“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指出这些地方是巫术通神祭祀高之处,这种场所所用之舞也是富于诱惑性的舞蹈。

这“宋之桑林”,以及《桑林》为名的乐舞,具有情爱性质。

《天问》:“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大与涂山氏之女在桑林间欢会。

闻一多《神话与诗》中认为涂山氏与高唐神女一样,“在各自的民族里,同是人类的第一位母亲,同是主管婚姻与胤嗣的神道”男女欢会是被当时社会礼俗所允许的,桑林成了男女美丽的伊甸园。

《风·桑中》:“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描写了卫国青年男女在桑林中幽期密约。

“桑中”一词成了男女欢会的代名词,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

《汉书·地理志》引此诗,并云:“卫地有桑间上之阻,男女亦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魏风·汾沮》:“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一位采桑女在汾水河岸采桑时,遇到了一位英俊潇洒品质才能超过贵族将军的青年而赞叹不已。

《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是一首甜蜜浪漫的恋歌。

在春意盎然的桑林内,采桑女子悠闲自在,桑女约会恋人一起同行。

十亩桑林之外,采桑人悠闲自在,桑女希望与意中人同去寻一个幽静之所。

诗中桑女多情而浪漫, 爱得自然而纯真。

论《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

论《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

米[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1 — 2 9 [ 作者简介 ] 张艳存 ( 1 9 7 8 一 ) , 女, 河北衡水人 , 河北 民族 师范学 院中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讲师 , 硕士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古代文学 、 训诂 学。 刘 常飞( 1 9 7 3 一 ) , 男, 河北承德人 , 河北 民族 师范学 院中文系副教授 , 硕士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古代汉语 。

括三类: 第一 类 , 比喻女 子 或 男子 的容貌 、 品 质 的植 物 意 象。第二 类 , 寓意求 子的植 物 意 象 第三 类 寓意婚姻 的植物意 象, 表明《 诗经》 婚 恋诗 中所采 r l f 的植物意象与当时的生活. q惯和社会观念密切相关 -

【 关键 词 】 《 诗 经》 婚 恋诗
重, 不仅 数量多 , 而且 内容十分丰富 , 是《 诗经》 中最 喻女 子 的美 貌 。与此 相 似 的还 有 《 召南 . 何彼栋矣》 : 精彩动人 的篇章 。在《 诗经》 的婚恋诗中, 出现了异彩 “ 何彼裱矣 , 华如桃李 ” 写了贵族女子盛极 的美貌正 纷呈的植物意象 .这些与人类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的 如桃李 盛 开一样 端 庄典 雅


比喻 女子 或男子 的 容貌 、 品 质 的植 物 意象 。
物意象 男 女双 方 的特点 更 为突 出 。如 : 《 周南 ・ 樱 木》 : “ 南 有樱木 , 葛蕞 累之 。” 其 中 高达 喻女 子 。葛 蕞缠绕 樱木 . 比喻 夫妻 相依 相偎 《 邶风・ 简兮》 : “ 山有 榛 , 隰 有 苓 。” 其 中 木 质 坚 在《 诗经》 时代 , 男 子在 社 会 生 活 中 已经 居 于 主 观 念 已经 开 始形 成 。 《 诗 经》 婚恋 诗 中 出现 的 比喻 女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集之一,其中的婚恋诗中经常使用植物的意象来描述婚恋关系。

例如,《汉阳》中写到:“鸿雁长飞日,草木长生时。

”在这里,鸿雁被用作一个象征长久关系的意象,因为鸿雁经常飞往遥远的地方,但总是会返回来。

草木被用作一个象征生命力的意象,因为它们可以在各种条件下生长和存活。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婚恋关系的期望:长久而有生命力。

此外,《诗经》中还有许多其他使用植物意象来描述婚恋关系的诗歌。

例如,《白莲》中写到:“白莲出淤泥,而后君王。

”在这里,白莲被用作一个象征纯洁的意象,因为它是一种纯白的花。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婚姻是一种纯洁的关系,而且能够带来繁荣。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表达了人们对婚恋关系的期望:长久而有生命力,并且纯洁而富有繁荣。

最新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

最新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

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摘要】:在《诗经》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意象,并具有丰富的情感。

动植物是上古先民们的习俗、爱情婚姻生活的象征。

本文对动植物意象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探究,认为古人动物的崇拜对动植物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诗经》动植物意象情感表达《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史诗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诗经》不仅反映了我国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呈现出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兴观群怨”的功效说之后,孔子也提出了这种“多识”的要求,希望学习《诗经》,要和自然有一种亲近的关系,保持对鸟兽草木的认识和细微观察。

其实,这些自然之物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它们本身的特质,还记载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通过这些自然物,我们就能了解和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诗经》通过诗中描写的动植物,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人们情感世界和社会风俗,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之象,艺术地表现了诗和时代的一种内在的联系。

一、动物意象及情感表达《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蕴含丰富,《诗经》中写到动物60多处,有一些动物则出现的比较多。

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象征。

这些动物有马、燕、雀、鸠、鱼等。

在《诗经》中成为了爱情婚姻的象征,而在象征的背后,动物象征也具有丰富的情感。

(一)天神信使的化身在《诗经》中,以燕、雁、雀、鸠等作动物的具体形象。

在《礼记月令》:中“燕以来巢,室于嫁娶宜在春天的征兆,借助鸟的雌雄相守等习性来象征婚姻爱情中的现象和遭遇,燕成了婚姻爱情的象征物。

《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

土如归妻,冰未泮”。

诗中写了大雁南飞,成双成对,一行行,一排排,或成人字,或成一字,唱着歌儿飞向南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诗经》就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反映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先人们丰富的精神面貌,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内涵滋润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灵,不仅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带来了美的享受,也为现在的我们了解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风俗及丰富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价值斐然的参考依据。

《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五经中最具文学内涵与艺术魅力的作品。

歌德曾说:“理念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长青。

”正是因为《诗经》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描述了古人鲜活的生活场景和丰富的生命感悟,才使得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经久不衰,如珍藏千年的烈酒,愈演愈香醇,难怪《红楼梦》中作为封建文化的反叛者形象而出现的贾宝玉虽厌恶极了四书五经,却倍爱《诗经》。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发展状况。

从描述的内容上,可以将《诗经》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文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第二类是政治诗,其中有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之作,有描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的战争诗,同时也不乏政治讽谏诗,即对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现象的指责等等;第三类是描述民间百姓的生活习俗和生活风貌的诗作,主要表现在《国风》中的民间歌谣和《小雅》的小部分类似作品,其反映的内容显然体现了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1]。

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数量最多的是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如《秦风·蒹葭》表现了青年对心中的伊人的坚定不移的苦苦追寻,虽然“道阻且长”、“道阻且右”、“道阻且跻”,却依然无法阻止青年追求伊人的决心,犹如梦一般虚无缥缈又轻妙婉转的爱恋情状;《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子对采集女子的相思之苦,“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X 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而愉快的相会情景;《召南·摽有梅》、《卫风·木瓜》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礼品,表达相互之间绵绵不绝的爱慕情意;《庸风·柏舟》、《X风·将仲子》则反映了自由恋爱的两情相悦在遭遇到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干涉之后给青年男女带来巨大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以含情脉脉的笔调书写了弃妇难言的哀怨,愤怒地谴责了男子的背弃前言、忘恩负义,表现了社会生活对妇女的不公及妇女的悲惨命运。

深入研究《诗经》中的婚恋诗可以发现,婚恋诗作描述了不少植物意象,如蒹葭、木瓜、桃花、桑林、荇菜、卷耳、飞蓬、白茅、葛,这些植物意向外形美好,内涵深厚,寄托着远古时代爱情中男女的郎情妾意,并以其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传达出如春风细雨一般细细绵绵、隽永如斯的感受[2]。

本文将对《诗经》中声情并茂的婚恋诗所运用的生动形象的植物意象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借此进一步探析先秦古人在婚姻爱情生活中的精神面貌。

二、《诗经》中植物意象产生的原因在那个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下的年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处在大自然和谐而神秘莫测的怀抱中休养生息,一方面分外依赖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对大自然产生了热爱和敬畏等复杂的感情。

《诗经》中的不少作品都是人们在闲逸时低吟浅唱,表诉情怀的小情歌,或在劳作时鼓舞士气、提升干劲的歌曲。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年代,在大自然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存在着,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人很容易受到大自然的启示,而大自然中那些形象美好的事物同就顺利地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如在《邶风·静女》写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以男子口吻叙说初次约会的乐趣的爱情诗,诗中的男子满心期待性情和容貌可爱的女子的到来,心情之急迫、对女子之爱以涂红的管子和初生的芦苇来传达,初生的芦苇嫩绿,美好,犹如男子与女子之间那种纯洁的情愫。

无疑,芦苇成了爱情的象征,男子爱屋及乌,心中迷恋着女子,连同女子赠送的芦苇都视如珍宝,如此质朴的爱情着实美好,令人钦羡。

在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相对低下,人们对于神秘大自然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是明显不够的,这样,人们很容易产生自然崇拜或生物物种崇拜的心理。

大自然作为严肃而美丽的庞大存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资源。

同时,在生存本能的影响下,人们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对自然的崇拜心理也就油然而生。

人们赋予自然中的职务以丰富的内涵,认为万物皆有灵性。

万物就这样赋予了人的情感与价值观,成为人们歌颂、吟咏的对象[3]。

《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其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中国自古就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传统,中国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中的意象群的建立,最早是从《诗经》开始的。

植物意象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美感,还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先秦时代的人们纯洁质朴的情感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状。

三、《诗经》中植物意象的隐喻意义隐喻是指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人们在认识自然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将对植物的认识与对人自身的认识对照起来,赋予植物以人的性情与情感,同时赋予人以植物那般的天然而然的灵性,这样,自然与人的某些情感和认识就形成了相对的隐射关系[4]。

《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集中体现,即中华民族在其原始阶段对于大自然的最初认识,对于生命的特殊感悟以及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等,其中对大自然的动植物的书写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

《诗经》中的婚恋诗有不少诗作是直接取材于自然物的,其所涉及植物品种数目达到170多种,其中不乏直白性的描述,也有不少是以物载意,通过对植物特性的形象描写,传递恋人们之间的浓郁的爱意,进而形成了美好爱情的象征。

(一)植物意象是美好女子的形象隐喻在《诗经》的艺术世界里,女性是作为被赞美和欣赏的对象而存在的,为形象地描绘出女性美好的形态,诗歌巧妙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即比兴手法,用大自然中种种奇花异草的美妙而纯洁的形象来形容女性,这样,植物意向就作为美好女子的形象隐喻而存在于诗歌中了。

现在,“好”这个词语已经成为现代汉语做常用的汉子之一,其意义得以扩大的同时,也有所变化了。

在古代,“好”的意义带有一点崇高性,如《诗·X风》中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说文》“爱而不释也。

女子之性柔而滞,有所好,则爱而不释,故於文,女子为好”。

在诗歌中,美好的女子自然需要美好的植物来匹配和形容了[5]。

《诗经》中用以隐喻女子之好的植物意象无不是外形美妙、怡人性情,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第一个把花比作没美人的是天才。

”在中国,《诗经》就是这个天才,在一些婚恋诗作品中,就经常用花来比喻形貌昳丽、品德高尚的女子,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在当时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诗歌,它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也传达了旁人对女子的真切的祝福。

“桃花”,颜色略显粉红,鲜艳,亮丽,美丽女子的肤色如同桃花般艳丽。

桃花多于初春盛开,而春季代表着生命的伊始,代表着希望,那时的女子无疑是最富生命力的。

结出累累的果实,象征着女子幸福美满的生活。

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用来比喻女子的容颜及幸福生活,那么诗中的“宜其室家”可以说是女子为人妻、为人母之后所具备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为世人所称赞的。

又如《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这是一首发生在水边的恋歌,“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蒲”,又名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河滩上;“荷”、“蕳”、“菡萏”,都是“莲”的别称,这些多事水生植物,古人常把这些水生植物、阴柔之物比喻女性。

“莲”,用来比喻女子的容貌,体态。

莲花的花冠硕大而且美丽,高高挺立于水面之上,犹如亭亭玉立的女子。

诗中的“有美一人,硕大且俨”,由此可见,先人认为女子美丽的标准之一在于其外形的硕大,充满的生命力。

事实上,在《诗经》的婚恋诗作中,植物意象是美好女子之灵妙的影子一般的存在,植物意象则赋予了女子特殊的性情与美好形象,而女子也似乎带有着那些植物的天然灵气。

曹雪芹在其作品《红楼梦》中借贾宝玉之口表述其女性观:“天地间灵淑之气,之中与女子”、“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诗经》中,有许多用以形容女性的植物意象,如荇菜、蒹葭、桃花、卷耳、女萝等等,在植物的形象比喻下,诗经中的女子似乎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灵气和韵味,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7]。

(二)植物意象是纯洁爱情的象征《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不仅仅衬托了女性的美好形象,同时也渲染了浓郁的抒情环境,是青年男女寄物传情的表现。

恋爱中的男或女彤管相赠,表达爱慕之意;或手持清香的兰花,共同散步在和煦的春光里。

在这类诗作中,植物意象就作为纯洁爱情的象征而存在。

如《诗经·X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在诗中,青年姑娘与小伙子相约去溱水与洧水边散步,青年男女手执兰草,一起漫步于河堤边,沐浴在和煦而灿烂的春光下,热闹场景中窥见二人之间纯洁的爱情,离别之际以兰草、芍药赠与心上人[8]。

在这首诗里,兰,古人所谓的兰是一种香草,X国是有一种风俗,每年三月上巳日男女聚在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执兰草,拔除不详。

芍药是作为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而存在,寄托着他们对于爱情的美好期待,表述着他们心中的悠悠情愫。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往往与当地风俗有很大的关系。

又如另外一篇传诵较广泛的《诗经》名篇《X风·野有蔓草》唱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诗写的是非常浪漫自由的爱情,男子眼中的女子,楚楚动人,尤其是在清丽的环境之中,女子愈发显得娇楚怜人。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清晨的蔓草上还沾着露珠,初日照射,晶莹明澈,正在此时,“有美一人,清扬婉兮”,能够与此女邂逅,顿生爱慕之心。

有惊喜,也有对丘比特之神突然降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只要两情相悦,便互诉衷情,许下终身,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至纯至美的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