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地得-作做坐座-用法详解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的”“地”“得“用法详解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的”“地”“得“用法详解

小学语文“的”“地”“得“用法详解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的地得用法详解日常工作中,常会有人提到的地得用法的问题,不少学生对的、地、得用法也是含糊不清,乱用一气,作业自然会在的地得用法上出错,并且屡改屡犯。

一、的、地、得用法记忆小窍门的、地、得用法口诀大家都知道,的、地、得是连接文章中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所以,用对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规范的、地、得的用法,并易记好懂,容易掌握,在此提供一组用法口诀供大家参考。

(一)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二)的、地、得快板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词都读de.作文写话用不准,朗读往往会念错。

有趣的活动、绿的树,活动是事,树是物。

事物前面用的字,小朋友们都记着。

认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动作。

动作前面用地字,位置千万不要挪。

看得清,记得准,唱得好,飞得高。

动作后面用得字,补充说明要记牢。

(三)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二、的、地、得用法小析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三、的、地、得的用法补充说明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的地得”的用法口诀详解(附实例)

“的地得”的用法口诀详解(附实例)

“得、地、得”得用法口诀详解(附实例) 小学语文考试中得失分项,“得、地、得”可以说就是最冤枉得了,瞧似简单得三个字,使用频率很高,用法却各有不同,下面详解各种用法。

“得、地、得”得用法口诀得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得花儿绽笑脸,青青得草儿弯下腰,清清得河水向东流,蓝蓝得天上白云飘,暖暖得风儿轻轻吹,绿绿得树叶把头摇,小小得鱼儿水中游,红红得太阳当空照,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名词前面就是“白勺”动词跟着“土也”跑形动后补“双人”到默记五遍脑开窍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几种公式修饰限词“得” 名词修饰限词“地” 动词动词(形容词) “得” 补充说明结合实例,谈谈“得、地、得”得用法。

一、“得、地、得”得基本概念1、“得、地、得”得相同之处。

“得、地、得”就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得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得区别。

更多学习资料请关注ABC微课堂2、“得、地、得”得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得”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得、地、得”严格分工。

50 年代以来得诸多现代汉语论著与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

从书面语中得使用情况瞧,“得”与“地”、“得”得分工日趋明确,特别就是在逻辑性很强得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就是将“得”与“地”、“得”分用。

“得、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得字:在定语后面写作“得”,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的、地、得”, 语文考试出错率最高的三个字(附练习70题及答案)

“的、地、得”, 语文考试出错率最高的三个字(附练习70题及答案)

“的、地、得”, 语文考试出错率最高的三个字(附练习70题及答案)小学语文考试中的失分项,“的、地、得”可以说是最冤枉的了,看似简单的三个字,使用频率很高,出错率也很高。

下面详解”的、地、得”它们的各种用法和例句,还有朗朗上口的用法儿歌!一、“的、地、得”用法①“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②“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③“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注: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一般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二、例句分析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总结如下: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地得在各处的用法

地得在各处的用法

“的地得”的用法分别如下:
-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等。

-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等。

-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

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等。

在运用时,需要根据词语之间的关系正确选择“的地得”,以保证语句的通顺和意思的正确表达。

小学语文“的、地、得”专项练习,附用法解析!

小学语文“的、地、得”专项练习,附用法解析!

小学语文考试中的失分项,“的、地、得”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了,看似简单的三个字,使用频率很高,用法却各有不同。

下面详解各种用法和例句,快为孩子收藏、转发!01“的、地、得”用法小析① “的”后面跟的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② “地”后面跟的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③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注意:1. 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一般用“得”。

2. 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02例句分析,明确用法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总结如下:1.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的地得三个的用法举例 (2)

的地得三个的用法举例 (2)

的地得三个的用法举例一、的地得三个的用法解析中文语法中常用的反义词“不”的变体有“的”,“地”和“得”三个。

这三个字在汉语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使用场景。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三个字的用法,并通过举例来加深理解。

二、“的”的用法1. 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或范围:她去了朋友家→她去朋友家[lde]。

2. 在句子中修饰名词,表示所有关系:我们班上有很多学生→我们班上很多学生[de]。

3. 表示疑问或反问:你怎么还不走?→你怎么还不走[de]?三、“地”的用法1. 被用于动态动词之前表示方式或方法,相当于副词“-ly”:快速跑步→快[di]跑步。

2. 被用于形容词之后,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副词“-ly”: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完成任务[di][di]很快。

3. 被用于否定句中强调性语气前:尽管下雨,他仍然去了→尽管下雨,他[di]还是去了。

四、“得”的用法1. 表示程度、结果或效果:她写得很漂亮→她写[de]很漂亮。

2. 在句子中修饰动词,表示主语做某事带来的结果:他唱歌唱得很好听→他唱歌唱[de]很好听。

3. 表示动作执行完之后所达到的目标或意图:她买菜买得刚刚好→她买菜买[de]刚刚好。

五、示例解析现在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深对“的地得三个”的理解和应用。

对于“的”字,我们可以这样使用:正确:我喜欢学汉语。

→ 我喜欢学汉语 [de lde]。

错误:我喜欢学汉语。

→我喜欢我的学汉语。

“地”字可以这样运用:正确:他慢慢地走到了教室门口。

→他慢[di][di]走到了教室门口。

错误:他慢慢地走到了教室门口。

→他慢慢非常地走到了教室门口。

而“得”字的使用方式如下:正确:她唱歌唱得很动情。

→她唱歌唱[de]很动情。

错误:她唱歌唱得很动情。

→她唱歌唱得将会很动情。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对于“的地得三个”的用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注意使用时的语境和语法要求,以确保句子表达清晰、准确、规范。

必考知识 小学生 作做坐座 得地的用法解析及练习

必考知识小学生作做坐座得地的用法解析及练习小学低年级小朋友在接触到汉字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汉字混淆不清的情况下,尤其是这四个字:“作、做、坐、座”。

现在小编一篇文章给你分析的清清楚楚~ 01 “做” 和“作” “作”和“做”,都是常用字,音同,有时通用,所以使用时让人犯难,不知该用哪个字。

作,是古老的字作这个字,很早的时候就有,最初的含义是“起、发生”,像现在我们仍然使用的“振作”、“一鼓作气”、“枪声大作”中的“作”,都是“发生、兴起”的意思。

在这个意义上跟“做”不会打架,因为“做”无此含义。

“作”和“做”,都有“从事”、“制作”、“充当”的含义,所以容易混淆。

做,是后造字做字,最早出现在宋、元时代,当“即使”“播弄”“做作”讲。

到明代,“做”成了“作”的俗字,渐渐演变成为“作”的同义词。

“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

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

”所以,区分“作”“做”用法的一般规律是:1) 区别的基本标准是:是否是书面语,内容抽象或书面语言色彩重的词语,一般用“作”,成语都用“作”。

2) 做单音节动词用,多数用“做”,少数用“作”的,其宾语内容也比较抽象。

宾语是动名词的(如:报告,调查,榜样,处理,动员,贡献),一般也用“作”。

3) 表身份、成绩、行为等义的“作为”,用“作”。

4) 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写“作”不写“做”,但要做到局部(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统一。

02 “坐”与“座” 座是个名词,而坐是个动词。

坐,是指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这是本来的意思,后来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垫,坐骑。

或者表示乘,搭:坐车,坐船。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坐落,坐北朝南。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坐锅。

物体向后倒:房顶往后坐。

副词a.空,徒然,如“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b.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坐长十倍”; c.遂,即将,如“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d.深,如“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e.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的地得”“作与做”“坐与座”用法

“的、地、得”“作与做”“坐与座”用法01.“的地得”1、“的”:修饰﹢的﹢名词。

()的+名词 {美丽的花、可爱的小朋友、高大的楼房……}这里的“花”“小朋友”“楼房”都是名词,前面形容词的后边就要用“的”;2、“地”:修饰限制﹢地﹢动词或形容词。

()地+动词或形容词 {慢慢地走、天渐渐地冷了、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 }这里的“走”“处理”是动词“冷”是形容词。

前面就要用“地”,而不能用“的”。

3、“得”:动词﹢得﹢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得 {写得好、说得对、干得漂亮冷得要命}简单地说,就是“的”后面跟名词;“地”后面跟动词;“得”后面跟形容词。

规律:1“的”前面常是代词或名词,后面常是名词,如“他的头、狐狸的耳朵”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2“地”前面常是代词或副词,后面常是动词,如“他自言自语地说、轻轻地压”。

结构方式一般为:代词(副词)+地+动词;3“得”前面常是动词,后面常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副词、动词,“酸得受不了、玩得高兴、吃得肚子圆滚滚的”。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修饰动作的短语)。

用法分析:“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数是形容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02.“做”和“作”“作”和“做”,都是常用字,音同,有时通用,所以使用时让人犯难,不知该用哪个字。

小学语文“的、地、得”区分方法(附练习及答案

小学语文“的、地、得”区分方法(附练习及答案)小学语文考试中的失分项,“的、地、得”可以说是最冤枉的了,看似简单的三个字,使用频率很高,用法却各有不同。

下面详解各种用法和例句“的、地、得”用法小析①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②“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③“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注: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一般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例句分析,明确用法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总结如下: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的、地、得”的读音“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各自有着各自不同的读音,但当它们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时候,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作做坐座的地得区别及练习

小学生“作、做、坐、座”“得、地、的”分不清?看这篇就够了, 精华总结!1“做”和“作”“作”和“做”,都是常用字,音同,有时通用,所以使用时让人犯难,不知该用哪个字。

作,是古老的字作这个字,很早的时候就有,最初的含义是“起、发生”,像现在我们仍然使用的“振作”、“一鼓作气”、“枪声大作”中的“作”,都是“发生、兴起”的意思。

在这个意义上跟“做”不会打架,因为“做”无此含义。

“作”和“做”,都有“从事”、“制作”、“充当”的含义,所以容易混淆。

做,是后造字做字,最早出现在宋、元时代,当“即使”“播弄”“做作”讲。

到明代,“做”成了“作”的俗字,渐渐演变成为“作”的同义词。

“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

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

”所以,区分“作”“做”用法的一般规律是:1) 区别的基本标准是:是否是书面语,内容抽象或书面语言色彩重的词语,一般用“作”,成语都用“作”。

2) 做单音节动词用,多数用“做”,少数用“作”的,其宾语内容也比较抽象。

宾语是动名词的(如:报告,调查,榜样,处理,动员,贡献),一般也用“作”。

3) 表身份、成绩、行为等义的“作为”,用“作”。

4) 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写“作”不写“做”,但要做到局部(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统一。

2“坐”与“座”座是个名词,而坐是个动词。

坐,是指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这是本来的意思,后来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垫,坐骑。

或者表示乘,搭:坐车,坐船。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坐落,坐北朝南。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坐锅。

物体向后倒:房顶往后坐。

副词o a.空,徒然,如“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o b.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坐长十倍”;o c.遂,即将,如“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o d.深,如“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o e.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的地得""作做坐座"用法详解
一、“的、地、得”用法小析
①“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
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②“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
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
③“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
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注: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一般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二、例句分析,明确用法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总结如下: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三、“的、地、得”的读音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各自有着各自不同的读音,但当它们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时候,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他们在书面语用法上的不同。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四、用法不同,意思有别
“的、地、得”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明确,用得不对,有时也会产生意思的变化。

比如:
1.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得哭了。

2.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地哭了。

这两句话从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

前一句强调“激动”,“哭了”是对激动程度的补充说明;后一句主要是陈述“哭了”,“激动”是对哭的样子的修饰。

因此两句用了不同的“de”。

“作、做、坐、座”的读音
“作”和“做”,都是常用字,音同,有时通用,所以使用时让人犯难,不知该用哪个字。

1、作,是古老的字
作这个字,很早的时候就有,最初的含义是“起、发生”,像现在我们仍然使用的“振作”、“一鼓作气”、“枪声大作”中的“作”,都是“发生、兴起”的意思。

在这个意义上跟“做”不会打架,因为“做”无此含义。

“作”和“做”,都有“从事”、“制作”、“充当”的含义,所以容易混淆。

2、做,是后造字
做字,最早出现在宋、元时代,当“即使”“播弄”“做作”讲。

到明代,“做”成了“作”的俗字,渐渐演变成为“作”的同义词。

“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

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

”所以,区分“作”“做”用法的一般规律是:
1) 区别的基本标准是:是否是书面语,内容抽象或书面语言色彩重的词语,一般用“作”,成语都用“作”。

2) 做单音节动词用,多数用“做”,少数用“作”的,其宾语内容也比较抽象。

宾语是动名词的(如:报告,调查,榜样,处理,动员,贡献),一般也用“作”。

3) 表身份、成绩、行为等义的“作为”,用“作”。

4) 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写“作”不写“做”,但要做到局部(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统一。

“坐”与“座”
座是个名词,而坐是个动词。

坐,是指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这是本来的意思,后来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垫,坐骑。

或者表示乘,搭:坐车,坐船。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坐落,坐北朝南。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坐锅。

物体向后倒:房顶往后坐。

副词(a.空,徒然,如“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b.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坐长十倍”;c.遂,即将,如“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d.深,如“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e.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座,本义为座位,供人坐的地方,也指位置,座次。

又例如:宝座(指帝王或神佛的座位),上座(坐位分尊卑时,最尊的坐位叫上座),落座(坐到位置上),满座,空座,首座,末座,楼座,茶座,专座,雅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