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体会
速效救心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患者治疗效果依据 《 消化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疗效
果分为显著有 效 ,有效和 无效 。 1 . 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 有患者 的临床资料 均采用S P S S 1 8 . 0 统 计学软件 处理 ,
[ 3 】 龚举君. 香医药杂
志, 2 0 0 9 , 2 5 ( 1 1 ) : 7 4 4 .
速效 救心丸治疗稳定型 心绞痛效果 的临床观察
蒋丽弟
( 长春市莲花 山生态旅游度假 区劝农 山镇 中心卫生院 ,吉林 长春 1 3 0 1 2 5 )
3讨
论
参考 文献
胃溃疡 的病 因是由于 胃消 化液消化 胃黏膜造成 超过黏膜 肌层的组
[ 1 】 范爱红.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对6 0 例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 分析[ J ] . 中外医痘 2 0 1 0 , 2 9 ( 3 6 ) : 1 4 6 .
[ 2 ] 范新 成 枷 昧 香 砂六 君 子汤 配合 雷 贝拉 唑治 疗 胃溃 疡疗 效观 察 [ J 】 . 陕西中医, 2 0 1 2 , 3 3 ( 4 ) : 4 2 7 — 4 2 8 .
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组间对比采用 检验,P < 0 . 0 5 为差异具有显著 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患者 治疗 中, l 例 患者 出现便秘 , l 例 患者 出现恶心 不 良反 应发生 率 为2 . 6 %,患者治疗效果 具体见表 1 。 表1 7 5 例 患者 治疗 效果
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香砂六君子汤 ,、木香 6 g 、白术1 2 g 、 党参2 0 g 、陈皮 1 2 g 、甘草3 g 、半夏9 g 、茯苓 1 5 g 、砂仁6 g ,依据患者 的 病情需要进 行药物增减 ;胃部剧痛者 加用延胡索 1 5 g ,对湿热症状 重的 患者在此基 础上加黄连5 g ,胃酸 患者 加用海 螵蛸1 5 g 。以上药方每 日加
【心血管 病例讨论】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治体会

辅助检查
胸片正常 心超:LVEDD
45mm LVEF 61%
RR interval=0.82s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
冠脉造影:
LM远段60%狭窄、分叉前90%狭窄 LAD近段弥漫性狭窄50-70%、中段 60%
LCX近段30-50%
RCA开口70%,远段60%
诊断
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率管理
② ①
入院 手术
平片
ZOK ZOK
12.5mg 71.25mg 47.5mg
bid
ZOK 47.5mg
③
ZOK
71.25mg
出院
MAPHY研究发现Metoprolol降低高血压人群死亡风险22% BEAUTIFUL研究提示HR≥70bpm是MACE的独立预测指标 TNT研究发现HR≥70bpm时全因死亡率增加40% CLARIFY证实HR≥70bpm与心绞痛、缺血事件独立相关
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高血压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 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 一般速度在平地步行200-400m以上或上一层以上楼梯时受限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 一般速度在平地步行100-400m或上一层楼梯时受限
谢 谢!
Ⅳ级:不能无症状进行任何体力活动,甚至休息时也可出现心绞痛
风险分层
左心室功能(EF) 冠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病变血管数量) 近期冠脉斑块破裂的证据(临床症状) 一般健康状况及非冠脉疾病情况
左心室功能不全对存活率的影响
EF >50% 12年存活率 73% EF 35-49% 12年存活率 54% EF <35% 年存活率 2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自我监测
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监测,包括监测心绞 痛的症状、发作频率等,以及时发现异常情 况。
应急处理
指导患者掌握心绞痛发作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如立即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以缓 解症状并降低病情加重的风险。
05
CATALOGUE
预后和长期管理
预后评估和管理目标
要点一
预后评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心脏影像学 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心绞痛严重程度和预后。
03
CATALOGUE
治疗和管理
药物治疗
01
02
可以防止血栓形 成,降低心肌梗死等风险。
硝酸酯类药物
如硝酸甘油,可以扩张血管, 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绞痛症
状。
β受体拮抗剂
如美托洛尔,可以降低心率, 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
症状。
他汀类药物
如辛伐他汀,可以降低血脂, 稳定斑块,预防心肌梗死。
要点二
管理目标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管理目标包括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 量、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
长期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药物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患者 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 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生活方式调整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的控制和治疗非常重要,包括戒烟、控制体
向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帮助其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整
生活方式
鼓励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 烟、限制饮酒、适当运动等,以降低心 绞痛发作的风险。
VS
饮食调整
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高盐 、高糖等不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 含纤维的食物。
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作者:夏云龙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35期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改善预后;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改善生活质量。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首先考虑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
此外,应积极处理危险因素。
改善预后的药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TXA2)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所有患者只要没有用药禁忌证都应服用。
研究证实,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血管性死亡的风险。
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范围为75~150 mg/日。
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出血或对阿司匹林过敏。
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氯吡格雷通过选择性的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ADP受体而阻断ADP依赖激活的G蛋白Ⅱb/Ⅲa复合物,有效地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主要用于支架植入后及对阿司匹林有禁忌者。
服用300 mg后,2小时即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常用维持剂量为75 mg/日,1次口服。
β受体阻滞剂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心脏保护作用较差,推荐使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应个体化,从较小剂量开始,逐级增加剂量,以能缓解症状,心率≥50次/分为宜。
常用β受体阻滞剂见表1。
调脂治疗从TC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严密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肝脏损害和肌病。
采用强化降脂治疗时,更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参见表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应该使用ACEI。
所有冠心病患者均能从ACEI治疗中获益,但低危患者获益可能较小。
临床常用的ACEI见表3。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减轻症状及改善缺血的药物应与预防心肌梗死的药物联合使用,其中有一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同时兼有两方面的作用。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例 ) 和单 纯 药 物 治 疗 组 ( 3 118例 ) ,经 25~7 . ( 平均 46 年 的 临 床 随访 ,2种 疗 法 的 病 死 率 、 .) 非 致死性 心 肌 梗 死 发 生率 、卒 中或 因 A S而住 院 C
议 作一 简述 ,供 临床参考 。
[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阿司林 1受体阻断药 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经皮 冠状动脉介入 治 疗
冠状动脉 旁路移植 术
1 引 言
流行 病学 资 料 指 出 ,一 般 人 群 中约 2 ~4 % %
均不 主张用更小 或更 大的剂量 。如存在 阿 司匹林 禁 忌证 ,可改用 氯吡格雷 7 d 5m 。在 安装 药 物释放
18 1
新 医学 20 09年 2月第 4 卷第 2期 | D
2 4 他 汀类药 物 .
心 绞痛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P I 药 物 治 疗 组 ( 4 C加 1 19
他 汀 类 药 物 能 有 效 降 低 体 内 总 胆 固 醇 和
L LC,同时具有抗 炎作 用 ,因此可 延 缓冠 状 动脉 D. 病变 的发展 ,使动 脉粥样 斑块稳 定 ,降低心 血管事 件发 生率 。
尿病 、心力 衰竭 、左 心 室 收缩功 能 减低 、高 血 压 、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减 退的高危患者更应使用 A E。但有学者指出低危患者从中获益 的可能性 CI 较小 口 。另外 ,A B对治疗 稳 定 型心 绞痛 可 能 具 R
有与 A E 相 似 的作 用 ,但 尚需 进一步 研究 。 CI
新医学 20 0 9年 2月第 4 第 2期 羊 o卷
羊 羊
l7 l
综 述
稳 定 型 心 绞 痛 的 治 疗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血管事件 发生率 ,改善 生活质量以及 减少疼痛。所有患者都应服 用他 汀类降胆 固醇药物和阿 司匹林抗
血小板。氯吡格雷可作为阿 司匹林用药禁忌患者的替代治疗 。对置入 支架的患者 ,术后 除 同时接 受 阿 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二联 抗血小板治疗 ,还应接 受 B受体阻断药及 A C E I 改善预后 ,尤其对 于合 并 高血 压、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及 心力衰竭的患者。在此基础上 ,如患者仍有心绞痛发作 ,需考虑行血管重 建术 ,包括 P C I 治疗和 冠状动脉 旁路移植 术。E E C P也是 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新 医学 2 0 1 3年 6月第 4 4卷第 6期
3 5 9
述 评
性稳 定 型 心 绞痛 的治 疗
吴 芳 马 虹 【 摘 要】 慢性稳 定型心绞痛是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性心脏 病 ( 冠心病 ) 心肌缺血 引起 的胸 前 区
不适感 ,邻近 区域也可能波及。通常 因冠 状动脉 粥样硬化 狭 窄,在 心脏 氧耗增 加 时无 法充分供 氧所 致。该文重点讲述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以及药物治疗的选择策略 ,并 简述非药物治疗方法如 血管重建、增强型体外反搏 ( E E C P ) 以及危 险因素 的预 防。该病 的治疗 目标是 降低死 亡率及其他 心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i e s t o s u p p l y a d e q u a t e o x y g e n t o t h e h e a r t u n d e r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i n c r e a s e d e ma n d . T h i s r e v i e w a ti r c l e f o c u s e d o n t h e me d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o f c h r o n i c s t a b l e a n g i n a, wi t h a f o c u s o n n e w s t r a t e g i e s o r
体外反搏疗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及对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62《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1年第19卷第5期•临床医学・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者OAA/S评分、Aldrete评分的对比拔管后15min,麻醉组患者的OAA/S评分〔(4.69±0.35)分〕、Aldrete评分〔(9.39±0.79)分〕均高于参照组患者的OAA/S评分〔(4.13±0.49)分〕、Aldrete 评分〔(8.25±0.49)分〕,P v0.05,t=7.1433、9.4194o 2.2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的对比麻醉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的时间〔(10.03±3.13)min〕、术后拔管的时间〔(12.69±3.25)min〕、术后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9.35±2.03)min〕均短于参照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的时间〔(17.59±3.35)min〕、术后拔管的时间〔(18.35±5.13)min〕、术后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16.35±5.35)min〕,p v0.05,t=12.6659、7.1589、9.3964o 2.3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麻醉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39%)低于参照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7.12%),P v0.05o3讨论临床研究指出,对接受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进行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可有效地控制其麻醉深度,从而可减轻对其生理机能的影响,有利于其术后恢复[3]o为了进一步探讨对接受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进行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临床效果,笔者对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118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拔管后15min,麻醉组患者的O A A/S评分、Aldret e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患者,P v0.05o 麻醉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的时间、术后拔管的时间、术后 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患者,其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P v0.05o综上所述,对接受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进行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其术后恢复。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论文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076-0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
心绞痛也可发生在瓣膜病(尤其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患者。
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
某些非心脏性疾病如食道、胸壁或肺部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内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
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
在收集与胸痛相关的病史后,还应了解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二 . 体格检查:稳定性心绞痛体检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哕音。
1.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包括tc、hdl—c、ldl-c及t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7-08-01T14:53:39.6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2期作者:王艳兢
[导读] 如怀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时,应尽早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黑龙江盛德肾脏病专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之间收治的3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
痛患者的临床治疗。
结果:本组收治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
结论: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可减轻患者症状,降低本病致残率与病死率。
【关键词】心绞痛;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046-0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暂时且急剧的心肌缺血缺氧,从而产生阵发性、持续时间短暂,并于休息或硝
酸酯制剂后可得到缓解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牲的综合症[1]。
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之间收治的3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57.21±2.43),病程在1.5~3.5年之
间,平均病程(2.3±0.6),全部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并行以下治疗措施。
1.2 方法
1.2.1硝酸酯制剂①硝酸异山梨酯:5~20mg/次,3次/d,口服,常于用药后0.5h开始起效,药效可持续3~5h,缓释剂:20mg/次,2次/d,药效可持续12h;②单硝酸异山梨酯:20~40mg/次,2次/d;③戊四硝酯:10~30mg/次,3~4次/d,口服,常于用药后1~1.5h 开始起效,药效可持续4~5h。
④长效硝酸甘油制剂:2.5mg/次,8h/次,口服,作用持续而缓慢,常于0.5h开始起效,疗效可持续8~12h[2]。
为防止夜间心绞痛发作,还可在胸前或上臂皮肤贴上或涂抹橡皮膏贴片或油膏。
1.2.2 β受体阻滞剂竞争性地阻断细胞膜上β受体的儿茶酚胺作用,可减少心肌收缩力、房室传导速度、窦房结频率,从而减缓心率与
心肌收缩力,并减少心肌耗氧量,以缓解疲劳及其他刺激所引发的胸痛反应,延长了舒张间期,使冠脉灌注时间增加[3]。
常用药物包括:①美托洛尔,25~50mg/次,2次/d,缓释片100~200mg/次,1次/d;②阿替洛尔,12.5~25mg/次,2次/d;③纳多洛尔,40~80mg/次,1次/d;④比索洛尔,2.5~5mg/次,1次/d;⑤塞利洛尔,200~300mg/次,1次/d;⑥卡维地洛,25mg/次,2次/d。
如患者无禁忌证时,应当尽早开始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为进行性静息性疼痛的高度危险患者时,应先静脉应用,再改成口服;如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应谨慎应用β受体阻滞剂[4]。
需注意的是,停药时应逐渐减量进行,避免因突然停药而诱发心肌梗死。
1.2.3钙通道阻滞剂此种药物抑制钙离子可进入细胞内,也可抑制心肌细胞兴奋一收缩偶联中钙离子的利用,从而抑制心肌收缩,降低
心肌耗氧量。
常用药物包括:①维拉帕米:40~80mg/次,3次/d,或缓释剂240mg/d,易出现头晕、呕吐、恶心、便秘、血压降低、心动过缓、P-R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
②硝苯地平:缓释剂20~40mg/次,2次/d,易出现头晕、头痛、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控释剂(拜新同)30mg/次,1次/d,不良反应较少。
③氨氯地平:5~10mg/次,1次/d。
④地尔硫卓:30~60mg/次,3次/d,或缓释剂90mg/次,1次/d,易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等不良反应[5]。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胸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血、尿常规、血脂、肝肾功能等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无复发;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发作
频率延长,持续时间缩短;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6]。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本组收治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显效者19例,有效者9例,无效者2例,故总有效率为93.33%。
3.讨论
心绞痛患者常伴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多因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而造成。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主要特点是疼痛,多因体力
劳累使心肌需氧量增加而诱发的,常于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即刻消失。
本病患者的发作性质在1~3个月内无变化,即每日与每周疼痛发作的次数基本相同,引发疼痛的活动及情绪激动的程度一致,每次疼痛发作的部位与性质无变化,疼痛持续时间多在3~5min内,并于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后,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缓解[7]。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时应遵循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和减轻心肌的氧耗、同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将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缓解或消除症状作为治疗目标,为达到此目的,首先应试图减缓并中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注意防治并发症,尤其是血栓形成,因此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价值[8]。
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时,首先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尽量避免各种明确的诱发因素,同时注意饮食调节,进行合理的体力活动,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应用作用持久的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酯制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以防心绞痛发作。
总而言之,如怀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时,应尽早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参考文献】
[1]吴芳,马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J].新医学,2013,44(6):359-362.
[2]苏国海,张运.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的理念和选择[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5,3(1):4-5.
[3]吴宗贵.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如何合理选药[J].中国全科医学,2010(10):69-70.
[4]王印.慢性稳定型心绞痛21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8):97-98.
[5]范芮,王芙蓉.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和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393-394.
[6]杨海涛.曲美他嗪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30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53.
[7]左伟东.浅谈69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2):73.
[8]黄明,刘文富,吴红书,等.阿托伐他汀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老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11(5):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