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实用教程PPT (10)[40页]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 ppt课件

文学理论教程  ppt课件

PPT课件
12
文学活动本质论
•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 然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同,在性质上必然 有其独特之处,而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 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 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PPT课件
13
文学创作论
• “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 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 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 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 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 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及批评传统》
文学发展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 文学本质论
文学理论任务与文学活动结构关系相对应 文学活动结构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
本书的逻辑线索
PPT课件
11
文学发展论
•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 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 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 不同的特征,那么文学发展的根由是什么 呢? 我们今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又有何规律 呢? 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PPT课件
14
作品构成论
• 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 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 的结构,其中像题材、形象、语言、结构、 类型、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 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 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PPT课件
15
文学接受论
• 作家笔下的文字作为文本如果被束之高阁, 不与读者见面,那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 活的审美对象,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 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 的生命体。
PPT课件

文学理论教程PPT课件

文学理论教程PPT课件
这样,从理论上说文艺学的分支就不是三个, 而是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小结)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五个分支之一,它与 其它四个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 横向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 的普遍的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它分支 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 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 上。
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它体现了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 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
对于过去时代和西方各国的文学理论,我们要采 取批判地继承和有分析的借鉴态度。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 事物,决定了文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 性。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 出不同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 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 也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以新时期文学为例)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之二:
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家在总结实践经验时,总是要依据一定 社会集团的观点。文学理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当然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的过程是一个从艺术生产到艺术价值生 成再到艺术消费的过程。这就是说文学活动在意 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文学创作——文学 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作品价 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正是由于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 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就形成了多样化 形态。
我们要强调的是,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是 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 然分开的。

文学理论PPT课件

文学理论PPT课件
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0年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弗莱
文学理论
.
1
绪论
一、学习文学概论的意义
1、研究文学的需要
2、提高个人理论思维能力的需要
二、如何学好文学概论
1、认真听讲
2、广泛阅读
3、勤于思考
4、积极实践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
.
2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
3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以文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从中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 律的科学。
.
4
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四个方面:
世界
读者
作家
作品
.
5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从实践产生 实践中完善 为实践服务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坚持唯物和辩证的方法
.
6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
7
文学概论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美] 雷 韦勒克、奥 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吴中杰:《文艺学导论》, 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陈传才 、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二、专著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 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 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0年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 英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 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9版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PPT (12)[54页]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PPT (12)[54页]

一、文学传播的形式
(一)人际传播
文学的人际传播指的是个体之间直接的文学信息 交流行为。如个体之间通过面对面交谈、书信往来 、说书人说书等进行的文学交流都是人际传播的方 式。文学的人际传播有着鲜明的特点。
首先,双方或多方能借助语言、表情、姿态等 进行交流,接受者可以调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 官捕捉信息。
广播剧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广播剧以声音为 主要手段,以音乐和音响来塑造氛围,具有很强 的情境性。第二,广播剧传播范围广,转瞬即逝, 不易保存。第三,广播剧比较个性化、口语化、 通俗化,能适应不同社会阶层收听的需要,具有 雅俗共赏的特点。
电影和电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为文学的 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首先,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 改编拍摄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和电视艺术品,从而 进一步促进了文学的普及与发展。其次,适应影视产 业的需要,作为新兴文学样式的电影剧本和电视剧本 正在兴盛繁荣。
第三,作品不易保存。在多年的传播过程中, 仅有少数不断被补充和润色,经由文字记载流传 下来,大多则已失传,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第四,早期的口传作品多是由民间百姓创作,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没有明确的作者,所谓的早 期文学作者大多是才华横溢的作品整理者和编纂 者,而非独立创作人。
第五,文学的传播受到很大的时空限制,既无 法长久地流传,也无法广泛地传播。
第一节
文学传播概观
文学传播指的是作者以及媒介机构通过媒体 与受众展开的文学交流和沟通行为。它涵盖了从 作家创作到出版社等机构编辑、发行、宣传、零 售,再到读者购买或借阅、阅读、批评等一系列 过程。
具体说来,文学的传播包括如下几个要素: (1)传播者,主要是创作者以及相应的传播机构,既 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多个人和组织机构。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因此教材所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本”结构层 次。
精选ppt
文学文本形象基本特征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 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等四个方面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 征,严格说是在文学形象具体化过程中的形 象特征,不是文本中的“形象层面”。
❖ 间接性是文学文本形象的基本特征,文本提 供的只是图式化外观的“形象”。
论》第152页,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
精选ppt
文本的层次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
——王弼:《周易略例》 注意:这里所讲的不是文学文本。“象”是指卦象,不是
➢ 从属作者、社会现实—表现论、反映论——作品; ➢ 独立性—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论——作品或文本; ➢ 开放性、互文性—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文本。
精选ppt
资料:
➢ “从‘作品’转到‘本文’,这是从视诗或 小说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理解这些 意义正是批评家的任务——转向视它们为不 可还原的复合物和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固定 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 指游戏。”(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
精选ppt
图式化外观与作品的具体化
❖ “文学形象”是言语描述的,并不表示真正的存在, 而仅是意向性相关物,须经读者的想象它们才能以 感性的形象呈现出来,才成为“文学形象”。
❖ 就作品(文本)而言,所谓“形象”只是处于潜在 的准备状态,言语描述提供了一些确定点以构成 “图式化”外观,留存的不定点、空白则有待读者 填充,这是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PPT (6)[81页]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PPT (6)[81页]

从上述心理学理论可以看出,这种跃迁式的认知 与艺术直觉体验其实是一致的,不过艺术直觉是基 于感觉、知觉的直观本相,而跃迁式认知则是基于 综合把握的认知程序跨越。
艺术直觉说的是感悟的方式,是相对于逻辑思维 而言的;而跃迁式认知针对的则是感悟的内在机制, 是相对于渐进式认知而言的。
二、作家的艺术感悟力
例如曹植创作《洛神赋》自言“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 遂作斯赋”(《文选》卷十九)。其实此赋的创作体现了他 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爱情的向往,是其自身生命体验的结果。
再如屈原在被谗言毁誉、遭受放逐的不幸境遇中积累了 满腔怨愤不平之气,怀着对生命的感悟,创作了千古传唱的 不朽之作《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 屈原 “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有的学者指出:
感悟,也就是一种有深度意义又有清远趣味 的直觉,是心灵对万物之本真的神秘的默契 和体认,它以返本求源的方式,切入生命与 文化、人生与宇宙的结合点,电光火花,千 古一瞬。
作家对现实人生产生的感悟是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摇荡、 诗性的感召,在整个感悟过程中灌注着灵动、充沛的生命之 气。这种生命之气往往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积蓄所致, 一旦触景生情,便借助语言文字抒发出来。
(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作家艺术家与常人的不同大概在于他们大都具有敏锐的 艺术感受力,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或事物中得 到独特的艺术感受。
我们通常说诗人大都 “多愁善感”,诗人自己也常说有 着 “敏感的诗心”,其实就是指他们具有独特的艺术感受力 。一次事不关己的偶遇可能引起他强烈的关注,甚至造成终 生难忘的心灵烙印。
中国诗学和诗歌创作传统中,“悟”是学诗、作诗 的不二法门,论诗主悟的言论比比皆是。
今人提倡感悟,自然包含对悟的强调,根据现代教 育学、心理学认知理论,悟是一种跃迁式的认知行为, 它是调动各种内部心理机能对认知对象进行综合整合、 全面运作而实现认知跨越的一种心理活动。

文学理论教程全部[优质PPT]

文学理论教程全部[优质PPT]

二、文学作为文化
三、文学作为审美
四、文学作为惯例
惯例,在这里是指人们 在使用文 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 地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地 规范。
五、文学界定地困难及解决办法
第二节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这里指由人类社会生 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 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第一节 文学概念辨析
一、文学概念三义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 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 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才识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 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 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
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又难以归 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 中义文学。
(1)文学创作论
(2)作品构成论
作品 (中介)
(3)文学接受论
作者
读者
文学活动模式图
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 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 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 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文学理论ppt

文学理论ppt

典型人物
意境(抒情性作品的至高追求)
刘勰《文心雕龙》 王昌龄《诗格》 晚唐司空图《诗品》 情:离别 清王国维(大成) 1景中藏情式eg李白《送孟浩然》送别景 情中见景eg《登幽州台》情 招贤之景(台上燕昭王招贤的场景) 1情景交融 <表现特征> 情景并茂式eg《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收蓟北(景)+涕泪满裳(景)
2、主观评价隐藏在场面情节人物中 逼真性 1、酷似对象、不夸张变形
理想型
社会 主义 2、平凡的人和事、熟悉的陌生人 1自我表现 现实 文学 1超越现实 浪漫主义 2主观创造想象 表现性 2突出抒情表现功能,常直抒胸臆 18c末 幻想 1夸张变形情感的逻辑
虚幻性 2超凡的人和事 象征型 :写A不是A,超越A的

文学高级形象3种
1叙事性文学中的典型(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
2抒情性文学中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
画面与情
实境
3象征形文学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文论独创) 刘勰《文心雕龙》 王昌龄《诗格》
虚境 晚唐司空图《诗品》 清王国维(大成)
典型的审美特征(叙事文学至高的 美学追求)
1“总特征”eg:阿Q的总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实(如在目前):景(真境)、形(事境)、境(物境) 2虚实相生 <结构特征> 虚(见于言外) 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扩大 (境) 情(境)、神(境)、意(境) (意) eg叶绍 翁 《游园 不值》
3韵味无穷 <审美特征>
意象(象征型文学的至高追求)
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最早源自《周易.系辞》 1心理意象 1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 1本质特征:哲理性(用形象直接 表达哲理的意象艺术)eg艾略特 《荒原》卡夫卡《变形记》 2表现特征:象征性eg《变形记》 中大甲虫、余光中《夸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历史贡献
评判一部作品的价值高低,还要将其放在特 定的历史坐标点上进行考察:
一方面考察其是否反映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 面貌,对这一历史时期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有无深刻的描绘和揭示,以及对具有重大意义的 时代问题是否有所回应和反思;
另一方面则看其在艺术形式、人物形象、内在 意蕴等方面,与前人及同时代人相比,有何独特 创造与新的贡献。
第十三章
文学批评
本章概要
以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与重视探究文学原理、文学规律的 文学理论不同,它是在潜心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文学标准,对文 学作品进行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其创作特征等方面的分析。
依据不同的理论方法,可对文学作品予以多角度的分析探讨。但不论 运用什么方法,都应紧扣文学作品的实际,如语言的文学性、意象组合、 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等方面的艺术技巧以及达到的境界层次,进行实事求 是的深入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空发议论上,尤其 不能抓住一点,大加发挥,将批评文章写成一般的读后感。
女性主义批评
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席 卷欧美的女性主义运动中孕育诞生的一种文学批评理 论。英国作家伍尔芙和法国作家波伏娃等被视为西方 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先驱。
女性主义批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19年,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伍尔芙发表了女性主 义批评的奠基之作——《一间自己的屋子》。在这部著 作中,伍尔芙指责男性将女性视作次等公民,并控制着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学的结构,主张妇女应争取独立 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
在从事文学批评活动时,可遵循以下基本标准: 一、艺术水平 二、境界层次 三、历史贡献
一、艺术水平
文学既然是一门艺术,要判定其价值高低, 当然首先要看其达到的艺术化程度,如语言的文 学性、技巧的娴熟性与精当性等。
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区别是其语言 性,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
文本批评
以1915年至1930年兴盛于俄国的形式主义批评与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等国家占据统治地位的 “新批 评”为代表。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 森,后者的主要理论家有英国的瑞恰兹、艾略特,美国 的兰色姆、韦勒克等人。
英美新批评,实际上是在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下发 展起来的,与之有着大致相同的批评主张,这就是,从 “文学本体论”出发,将文学作品看成独立的、客观的, 与作者、读者及其他社会因素绝缘的自给自足的有机体。 与之相关,在文学批评活动中,更注重对文本中的技巧、 手法、语义等进行分析探讨。
精神分析批评
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 20世纪初开创的一种批评方法。在研究 精神病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 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无 意识的性本能在起支配作用,人的精神 疾病即与性本能受到压抑有关。
在研究精神病的同时,弗洛伊德亦将自己的理论 用于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得出了人类的文学艺术 是其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 “升华”,文艺创作类 乎人的白日梦等著名论断。
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以来活跃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 理论,代表人物是费什和布莱奇等。与文本批评 将文学作品视为自足的语言系统的主张不同,读 者反应批评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诉诸历史的理解, 其意义只存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之中。
依据这样的理论视角,文学批评也就由以文本 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接受为中心。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密切相关。人们在从事文学 批评活动时,常常是从某一理论视角出发,按其相 应的理论观念进行的。这类视角与观念,即文学批 评的理论方法。
在中外文学批评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 方法是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着眼,重在分析评 论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这类批评通常被称为 社会学的批评。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已有许多新的理论方法产生,具有代表性并被广泛 应用的有精神分析批评、文本批评、原型批评、读 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批评等。
原型批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批评流派。这种批评 深受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荣格的原型 理论影响,亦借鉴和运用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
这一理论方法的开创者——加拿大学者诺斯洛普·弗 莱 (NorthropFrye)在《批评的剖析》等著作中提出, 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含着后世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 与主题。在此意义上,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 (archetype),他把不同的文学作品联系起来,并帮助 我们将文学经验予以整合。原型批评认为各类文学作品体 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 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
深度思考
以科学立场而言,文学批评的标准,应具有广泛性 与普适性。但因文学作品本身毕竟是与某一民族、某 一时代的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的,因而具有人文社会科 学属性的文学批评活动,亦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一般科 学,总要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审 美趣味,以及特定时代的读者需求与社会价值等。这 一特征,要求我们在按照基本标准从事文学批评活动 时,还应注意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动态眼光,从民族性 、时代性等多角度判定作品的价值。只有如此,才能 对作品做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技巧的娴熟性与精当性是指作家基于对某一文 体特征的把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才能。
艺术性,是文学艺术之为艺术的前提。
二、境界层次
境界层次是指诗人、作家通过一定的艺术手 段,凝铸于特定艺术形象中的关于现实、人生、 宇宙的体察、感悟与沉思的有无及深浅。
概而言之,文学作品中,常见依次由低到高的 自然、功利、道德、天地这样四重境界。我们认 为,这样的境界层次,更便于用作文学批评的标 准。
1949年,法国作家波伏娃发表《第二性》,书中认 为,法国以至整个西方社会都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的 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是“他者”。波伏娃还 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所虚构的 “女人的神话”,批判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从而 在思想观念和批评实践上为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实例。
由于批评者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文化视野与批评能力的差异,文 学批评会表现出不同的境界层次,有高下之别。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 家,应像中国历史上的刘勰、王国维,俄国的别林斯基、巴赫金那样,不 仅以独特的眼光对许多诗人、作家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且在批评过程中, 开拓文艺理论的思维空间,创建新的文艺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