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妆容发展史
隋唐妇女面部化妆与发饰演变

隋唐妇女面部化妆与发饰演变
隋唐妇女的面部妆饰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
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
《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广眉。
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
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
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
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者。
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竞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
左1图为“花钿妆”妇女;左2图为“黛眉妆”妇女;左3图为“花黄妆”妇女。
左4图为“面靥妆”妇女;左5、6图为“花钿妆”妇女。
妇女发髻的演变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
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
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
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左2、3图为初躺妇女的发髻。
左4、5图为盛唐妇女的发髻;左6图为中唐妇女的发髻。
左7图为中晚唐妇女的发髻;左8图为晚唐妇女的发髻;右图为五代妇女的发髻。
唐代妆容的演变

中唐时期
安史之乱后,女子妆 容经历了数十年的平 和过渡期,其间并未 产生太多新式样;只是 面妆变得浅淡,花钿 不再如盛唐那般抽象 艳丽,多是作小小花 草形态或是直接略去
晚唐时期
女子妆容重回到纤丽 精巧的轨道上,主流 是以长长柳眉、小小 朱唇为喜好。眉形和 唇妆作为化妆的重点
花子式样
初唐时期
起初只是简单的形 状绘制和晕染
谢谢观看
逐渐向丰满、秘 丽、圆润发展
盛唐时期
丰满、稂丽、圆 润的唇形达到顶 峰
中唐时期
晚唐时期
流行唇式变为圆 且小的“樱桃 式”,又产生了 乌膏注唇一类的 奇特唇色
唇式名目极多, 其中更已有了特 别强调晕染效果、 由唇心向外晕染 开来的唇式
斜红式样
初唐时期
起初只是呈简易 的垂直伤痕状
武周时期
在武则天时代演 变出云形、花形 等繁丽的式样
武周时期
在武则天花钿的样 式逐渐变得复杂, 出现了形式各样的 花子
盛唐时期
盛唐开元年间,花 子式样相较简化, 出现了图案叠加花子样式逐渐趋近 于形状的单一化, 但是颜色相较于前 期有所改变
花子样式主要以多 瓣组合的花朵样式 为主
唇式
初唐时期
初唐唇式以纤小 秀美为尚
武周时期
武周时期
女子妆容大体延续着 贞观末年的时尚柳眉 白面,眉眼双颊涂红 额上的花钿与两颊的 斜红愈加浓艳,产生 了更丰富的花式
盛唐时期
开元前期的妆容都较 为柔和,眉形细长如 柳叶,斜红形如新月, 面靥可贴在嘴角及眼 下承泪等处。开元末 年以来,女子的妆容 变得明艳多样,直至 天宝年间,妆容再度 变得柔和
唐朝妆容
《菩萨蛮》 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开始用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1、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
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
《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
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
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审美意识。
人们普遍追求红唇。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汉桓帝时,大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
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
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妆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
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
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
唐代妆容的演变

唐代妆容的演变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妆容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代妆容的演变可以从唐初的素雅妆容到盛唐时期的繁复妆容,再到晚唐的清新妆容,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在唐初,妆容以素雅为主。
当时的女性追求朴素自然的美,注重皮肤的养护和保养。
她们注重保持皮肤的白皙和光滑,使用一些天然的植物粉末来遮盖面部的瑕疵。
同时,她们也注重修眉和染唇,使眉形更加清晰,唇色更加红润。
这种素雅的妆容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体现了唐初女性的朴素美。
然而,随着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开放,女性的妆容也开始变得繁复多样。
盛唐时期,妆容的色彩丰富多样,注重突出面部的立体感。
女性开始使用各种颜料和化妆品来修饰面部,如红色的胭脂、黑色的眼线和唇膏等。
她们还喜欢使用假发和假发饰品来增加发型的丰盈和华丽感。
此外,盛唐时期的女性还注重眼妆的修饰,使用一些颜料和细线来勾勒出双眼的轮廓和神采。
这种繁复的妆容给人以浓郁的艺术感和宫廷气息,展现了盛唐时期女性的风华绝代。
然而,随着唐代的衰落,妆容也开始回归简约清新。
晚唐时期,女性的妆容逐渐简化,追求自然和清新的美。
她们注重保持皮肤的透明感和自然光泽,不再使用过多的化妆品和颜料。
她们注重修眉和涂唇,使眉形更加清晰自然,唇色更加鲜艳。
此外,晚唐时期的女性还注重脸部的轮廓修饰,使用一些细致的线条和颜料来突出脸部的立体感。
这种清新的妆容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展现了晚唐时期女性的纯美风采。
总的来说,唐代妆容的演变可以从素雅到繁复再到清新,展现了唐代女性的多样美。
从素雅的唐初妆容到盛唐时期的繁复妆容,再到晚唐的清新妆容,每一种妆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唐代妆容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美丽和自信。
唐代妆容的演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唐代女子妆容

• 花钿的起源有一说出自于南朝宋皇帝之女寿阳公 主,她一日倦卧在殿庭屋檐下,有一朵梅花飘落 在额上印出了花瓣形状,洗都洗不掉,宫人们竞 相仿效,制成花子贴面,这种花子叫「梅花妆」。
• 一说是唐代上官婉儿所创,她触怒武则天,在额 上留下伤痕,后来用花子掩饰。
五、点面靥
• 面靥,也称「妆靥」,是施于面颊 酒窝处的一种妆饰。据说原本是宫 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一 后妃例假来临,不能 接受帝王御 幸又难于启齿时,祗要在脸上点上 两个小点,女史见之,即不列其名。 以后这种作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 成为一种妆饰。
唐代女子妆容
前言
• 唐代经济兴盛,国家与民族之间交流频繁, 其服装与妆容成为亚洲国家仿效的对象, 唐代女子也热衷于追求流行。如同现代时 而流行粗眉、时而流行咬唇妆一般,不同 的时期,唐代女子的妆容也有不同变化。
以胖为美,崇尚富丽
• 唐代女子以珠圆玉润、丰满为美,从唐代 壁画、雕塑及各类艺术品中可以看出,唐 代女子脸蛋圆润、妆容精致。
• 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 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 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 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 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 至今已知的眉型就超过10种!
• 黛眉一词的「黛」,指的是画眉的材料, 类似于现代的石墨,古人画眉时喜欢剃掉 原本的眉毛,重新画上符合当时流行的眉 型。
• 部落客Gatita示范的唐朝眉型
• 通常用胭脂点染,妆靥的具体形状, 在盛唐以前,一般均作成黄豆般的 两颗圆点。盛唐以后,面靥的范围 有所扩大,式样也更加丰富。有的 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 如杏桃,称为「杏靥」。讲究的在 原来面靥的周围,还饰以各种花卉, 俗称「花靥」。多用朱红色,也有 黄色、墨色。
《唐代时期的妆容》课件

。
在现代文化中的应用与再现
影视作品中的唐代妆容
现代影视作品在还原历史背景和人物形 象时,经常采用唐代妆容作为参考,再 现了那个时代的美丽与风采。
VS
时尚界的唐代元素
在时尚界,唐代妆容的元素经常被运用在 各种创意设计中,为现代妆容注入古典之 美。
《唐代时期的妆容》ppt课件
目录
• 唐代妆容概述 • 唐代妆容的主要类型 • 唐代妆容的色彩与元素 • 唐代妆容的材料与工具 • 唐代妆容的影响与传承
01
唐代妆容概述
唐代妆容的特点
01
02
03
浓艳
唐代妆容色彩丰富、浓烈 ,追求华丽的效果。
多样
唐代妆容形式多样,包括 面妆、眉妆、唇妆等,每 种妆容都有多种样式。
眼线与眼影
眼线
眼线是唐代女性眼部妆容的重要部分 ,主要成分是石墨和胶水,能够突出 眼部轮廓,使眼睛更加有神。
眼影
眼影是由各种颜色的粉末制成,主要 成分包括铅、汞等有毒物质,能够增 加眼部层次感和色彩感。
唇膏与唇彩
唇膏
唇膏是唐代女性常用的口红产品,主要成分是蜂蜡和色素,能够增添嘴唇的色彩和光泽 。
总结词
柔美、娇嫩、浪漫
详细描述
粉色系妆容在唐代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它能够展现女性的柔美和娇嫩。女性使用 粉色系的粉底涂抹脸部,再搭配上淡淡的腮红,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黄色系妆容
总结词
高贵、典雅、端庄
详细描述
黄色系妆容在唐代常被用于展现女性的高贵和典雅。女性使用黄色系的粉底涂抹脸部,再搭配上金色的饰品和华 丽的头饰,使妆容更加端庄。
揭秘!唐朝不同时期的女性妆容都有哪些特点?

揭秘!唐朝不同时期的女性妆容都有哪些特点?作者 | 人生北斗一个《唐宫夜宴》的节目带我们梦回盛唐,重新领略了大唐热烈奔放的美。
大唐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诗仙李白的诗词里,古代文人的字画里,还有唐朝女子的妆容中。
而朝代历史文化又会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女子的妆容面貌。
今天人体工程学给大家讲讲关于唐朝的妆容!一朝代思想文化影响妆容人体工程学认为,相由心生。
一个人的心态气质和所处环境,对人的外貌妆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唐朝三百年,妆容变化巨大。
初唐、盛唐、中晚唐的妆容各不相同。
而不同时期的妆容不同,就跟其中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1.初唐唐朝历经五胡乱华以及南北对峙等等动乱,终于建立大一统王朝。
经济社会百废待兴,百姓安居乐业,女性的妆容特点也趋向自然,淡雅的风格。
2.盛唐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开元盛世,都让唐朝成为了一个国运昌盛的朝代。
盛唐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唐朝甚至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
而在这时期的女性妆容就极其艳丽精致。
唐朝有位诗人王建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讲述盛唐女子卸妆的诗句:“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
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拨红泥”。
虽然运用了夸张手法,但也不难想象出盛唐女性妆容到底有多浓厚华丽了。
3.中晚唐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败。
中唐时曾出现一股追求怪异、怪诞的妆容风潮,白居易还专门写了一首《时世妆》。
据诗中所载,当时女子流行画八字眉,嘴唇不涂口红而涂成黑色,脸上不施朱粉和胭脂,而是涂上赭粉。
白居易认为,这种“赭面”妆容不符合汉族传统妆容审美,看起来“似含悲啼”,是“乱世之相”。
盛唐社会繁荣昌盛,处于鼎盛时期,百姓心态积极,女性的妆容和精神面貌都是焕然发光的;而当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女性的妆容也从华丽的风格变成了消极、怪诞的风格。
由此可见,朝代的昌盛或衰败也在影响着女子的容貌特征。
二唐朝妆容特征唐朝三百年,妆容变化巨大,而《唐宫夜宴》里宫女的妆容,更趋近于盛唐前后。
唐代仕女图妆容发式

六、面料
绫锦 斜纹为基本织纹 缂丝 绫(素) 缭绫
唐朝官员在宴会服
作业
找三款以唐代服装元素设计的现代服装, 解释其中的元素
以胖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隋唐美女的主 导性标准。 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 是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
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 感”倾向。
质料贵,色彩艳,式样多,装饰精美 腰节线
掩乳高腰线 乳下高腰线 自然腰
上身无内衣,披纱罗
唐后期
长: 拖地 丰: 多幅为佳 6幅 面料:丝织品/鸟羽 颜色
石榴红 深红、杏黄、绛紫、月 青、草绿 间色裙
4)半臂与披帛
半臂
最先宫女用→民间←家规严、不用/中唐后渐少 短袖 长至腰节以上 对襟 胸前系带 少 数套穿
12丶血晕妆:“血晕妆”是唐代长庆年间 京师妇女中流行的一种面妆。以丹紫涂染 于眼眶上下,故名“血晕妆”
13丶北苑妆:“北苑妆”是缕金于面。略 施浅朱,以北苑茶花饼粘贴于鬓上。这种 茶花饼又名“茶油花子”以金箔材料制成, 表面缕画各种图纹。流行于中唐至五代期 间,多施于宫娥嫔妃。
面妆
早在战国时期,女性们就开始“着粉施朱”。 在古代多以白粉来做妆粉, 妆粉的原料为:米粉、铅粉、石膏粉或滑石粉。
2)胡帽演变
幂褵 →帷帽→胡帽 浑脱帽
初 游牧之家,小牛 上开一孔,去骨肉 以皮充皮→皮馄饨 唐人 较厚锦缎或乌羊毛制成 帽顶尖
3)流行
《唐书.五行志》: 天宝初 贵族及士 民好为胡服胡帽 妇人则簪步摇钗, 领袖窄小 裙腰→自然腰节位 置 披帛→窄如飘带 秀润妖媚之气→盛 唐雍荣丰腴之风 缠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妆饰之唐朝时期的妆饰
唐朝是中国封建文明的鼎盛时期,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文教昌盛,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而且,唐朝与世界各国的使臣,异族同胞亲密往来,对外交流频繁,中外经济文化的往来,交流也促进了妆饰文化的发展。
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式盛唐没人所独有的,唐朝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迷醉。
一:化妆
1.面妆
(1)洒晕妆:唐朝流行浓艳的红妆,红妆中最为浓艳者当属洒晕妆,亦称“醉妆”,这种妆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
脂(图2-16)。
(2)桃花妆:其妆色浅而艳如桃花,花钿如桃花状而得名(图2-17)
图2-16 洒晕妆图2-17 桃花妆
(3)飞霞妆:其妆色浅淡,比较自然,多见于少妇使用(图2-18)
(4)胡妆:唐朝当时比较开放,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频繁,尤其与少数民族亲密往来,在化妆领域,亦出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胡
风妆饰(图2-19)
图2-18 飞霞
妆图
2-19 胡妆
1.面饰
(1)额黄:额黄在唐代尤为盛行,这一时期,额黄的外部形态如花朵,花蕊一般,额黄与眉式相匹配,或高或横向发展,色彩有
深浅的变化,花姿妖娆,异常艳丽,极富想象力(图2-20)
(2)花钿:花钿之俗从秦汉之初的简单的一个圆点发展到唐代已经有各种花鸟飞禽以及各种抽象的图案了。
花钿与额黄在妆饰部
位上非常相似,都以修饰额部为目的
图2-20 额黄,花钿
(3)斜红:斜红之俗虽然始于南北朝,但却并未普及,直到唐代才开始广泛流行。
斜红一般描绘在太阳穴部位,有形如弦月者,
也有状似伤痕者(图2-21)。
唐朝末期,斜红逐渐销声匿迹。
(4)面靥:面靥在唐代盛行一时,起初面靥是点于嘴唇两边的酒窝处,通称笑靥。
盛唐后,面靥的样式变得更加丰富:有的形如
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有的制成各种花卉的形
状,俗称花靥(图2-21)
图2-21 斜红,面靥
晚唐五代之时,妇女的妆饰风气更是疯狂,有人认为晚唐时期的妇女妆饰,已经超越了一般审美的范畴,妇女对装扮已经是如痴如狂。
唐朝妇女对装扮大胆追求,超凡的想象力把原本以实用性,修饰性为目的的装扮行为上升到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这一时期唐朝妇女打破了传统审美观念,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审美尺度与标准,不但为中国历代妆容史留下了最璀璨光辉的艺术财富,也影响着世界各国,日本,韩国就是深受其影响的国家。
唐朝的妆饰一直到今天都是造型师艺术创造的灵感源泉。
二,发式
唐朝是我国发式发展的辉煌鼎盛时期,发式作为妆饰的一部分,在继承传统发式的同时,唐朝妇女创造了很多丰富多彩的高髻发式造型,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的审美风尚。
(1)惊鹄髻:惊鹄髻的前身是流行于南北朝的惊鹤髻,梳理方法是将长发盘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用棉或丝带缚住,矗竖
于头顶,这种发式在唐代颇为流行(图2-22)。
图2-22 惊鹄髻
(2)反绾髻:有两种形式,一种采用双高髻的形式,为了使头发不下垂而从头的两侧各引出一绺头发,并向头后反绾,然后
高矗于头顶。
另一种则不属高髻,只是集发于后,绾后一髻。
这是
初唐较为流行的一种发髻(图2-23)
图2-23 反绾髻
(3)螺髻:螺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在前面的发式介绍中已经提到,这种发髻在唐代盛行于武则天时代,并有双螺
髻,单螺髻之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思潮对唐朝影响很大,
唐朝继承了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妆饰习俗,螺髻就是其中有代表
性的一种(图2-24)。
图2-24 螺髻
(4)双环望仙髻:该发式由正中分发,将头发分成左右两股,于底部各扎一结,然后将发弯曲呈环状,发梢编如而后发内,是少女发式的一种(图2-25)
图2-25 双环望仙髻
(5)半翻髻:其形状像翻卷的荷叶,尤从侧面看时最为相似。
梳发时自下而上,掠至头顶,然后朝一侧翻转。
其髻高矗顶部
并向一边倾斜(图2-26)
图2-26 半翻髻
总之,唐朝是我国梳高髻鼎盛时期,无论是从高度还是优美的造型以及华丽的发饰,都是前无古人的。
唐朝除了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外,还有大家非常熟识的在唐代绘画作品中经常描绘的娥髻(图2-27)和抛家髻(图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