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妆容第六步描斜红

合集下载

唐代女子服饰改后1

唐代女子服饰改后1

10
拜倒在石榴裙下 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传说杨贵妃非常喜 爱石榴花。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 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 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 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 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 杨贵妃,往往对她拒不施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 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 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 对臣妾侧目而视,不施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 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 妃一律施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凡见到 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于是“拜倒在石榴 11 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22
髻 唐代独创的发髻
唐代还有一种比较怪异的发髻叫拔丛髻,据《唐 语林》:‚唐末妇人梳髻,谓‘拔丛’;以乱发为 胎,垂障于目‛。 此外,唐代还有多种发 髻,但大都不如前述髻 式流行,故此不再赘述。
23
唐代妇女发式繁多的原因
(一)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 历史上少有的开明王朝之 一。在繁荣的“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奠定的经 济背景和物质基础上,唐代 女性敢于冲破传统的禁锢, 在发式上敢于仿效、勇 于创新。 (二)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文 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有近 两百年的融合交流,丰富的 文化交流为唐代妇女繁多 的发式提供了具体样板及 想象空间。其时,北方游牧 民族纷纷南下,胡汉文化在 彼此的碰撞中形成了民族 24 大融合的潮流。

唐代妇女服饰

唐代妇女服饰

唐代妇女服饰一、服饰特点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唐代统一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

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那时的强盛。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多种变化,其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图1),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图1)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图2、图3),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图2)(图3)短襦长裙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图4),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图5),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

“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

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女服的领子(图4)(图5)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二、唐代女服(图6)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图6)1、襦裙-基础概要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俗称上衣下裳)的传统装束。

浅析唐代乐舞

浅析唐代乐舞

浅析唐代乐舞作者:侯丽园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6期摘要:现如今,我国舞蹈演员与观众对乐舞的服饰与妆容的审美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此,笔者以唐代著名的舞蹈家杨玉环表演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舞》为例,结合自身体验,分析唐代乐舞服饰与妆容的情形,同时立足现当代潮流,回看盛唐时期的服饰与妆容与现代的异同以及对现代的影响。

通过分析使舞蹈演员不仅认识到舞蹈本身的千姿百态,也认识到乐舞服饰与妆容的魅力,提高舞者的审美感觉。

关键词:唐代服饰与妆容审美影响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030-03中国舞蹈的发展史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自原始社会,人们在群体中生活,共同劳动以获取维持生活的物质材料,人们用手势及其他形体动作辅助发音,用肢体动作传情达意,因此孕育了舞蹈,舞蹈在夏商时代逐渐步入表演领域。

两周时期,西周出现了制礼作乐的态势,宫廷祭祀乐舞发展突出,东周礼崩乐坏使得民间舞尤为繁盛。

舞蹈在汉代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汉代的舞蹈活动非常兴盛,汉朝是我国乐舞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混乱,从而导致了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使得汉族乐舞文化与少数民族乐舞文化得到了长期交流,在魏晋南北朝的过渡下,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舞蹈活动更加兴盛,渗透在方方面面,舞蹈艺术高度发展。

宋代是舞蹈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发展繁荣。

一、唐代历史文化背景唐代(618年—907年),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十分发达,文化交流频繁,政治文明、军事力量强大。

唐代乐舞经过了原始社会、夏商周、汉、魏晋南北朝,集前代乐舞之大成。

唐朝几代君王都喜爱乐舞并大力提倡,唐太宗、唐高宗、武后喜歌舞,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乐舞发展最为成熟,唐玄宗为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唐玄宗不仅是位优秀的政治家,更是杰出的音乐家,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玄宗他在执政期间完善了乐舞机构,创立了太常寺、教坊、梨园等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集中了一大批艺人进行训练和表演,客觀上提高了唐代乐舞的发展。

唐代妇女面部妆容

唐代妇女面部妆容

唐代妇女面部妆容
隋唐妇女的面部妆饰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

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

《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广眉。

左1图为“花钿妆”妇女;
左2图为“黛眉妆”妇女;
左3图为“花黄妆”妇女;
左4图为“面靥妆”妇女;
左5、6图为“花钿妆”妇女。

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

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

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

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者。

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竞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

(责任编辑:南山抚菊)。

各代妇女妆容

各代妇女妆容

各代妇女妆容花黄与花钿北朝《木兰诗》里,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始归。

她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闺房,就急忙“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诗中花木兰所贴的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

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就是指额黄。

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

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

”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 古时还时兴过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

’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

与花黄相近的额饰还有花钿,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亦真亦假的美丽传说: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殿前梅树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五出花瓣状。

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于是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

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

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

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

”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

隋唐工艺美术

隋唐工艺美术

眉形与实物对照图
花钿

画黛眉后。。。
贴花钿(dian) 。。。
唐朝的女子流行在额头贴、画以花钿,以此来增 加美感,同样花钿的图形也是多种多样。



贴、画以花钿。 多种多样的花钿。
彩色图解
花钿
贴面靥

面靥(ye):古代妇女面部的妆饰。 面靥是 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 也称妆靥。起初并 不是为了妆饰, 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 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脸 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 ,即不用列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妆饰,而专门在 嘴角边所点的,即是面靥。


唐朝是版图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
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塞北各族尊为天
可汗,并借由羁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等民族,还征调漠北
地区的突厥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且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国学习自身的文 化与政治体制。
胡服平面展示图
典型的胡服衣 着偏好小窄袖、 紧腰、足登小 皮靴,朱唇赭 颊,是时尚的 打扮。这种服 式通常是锦绣 饰玉浑脱帽, 翻领窄袖对襟 衫袍和条纹小 口裤,足穿锦 靴或皮靴,腰 上通常系革带, 带下垂挂着若 干香囊及各种 小饰物。
隋唐服饰

4、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18] ,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
的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 乐家李龟年等[19]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

为什么说唐代化妆术领先世界千年?

为什么说唐代化妆术领先世界千年?

为什么说唐代化妆术领先世界千年?传说在唐代,有个50多岁的歌舞明星──庞三娘,本来已经年老色衰,满脸皱纹。

可当她在脸上贴上轻纱,涂上云母粉蜜后,皮肤却变得像剥壳鸡蛋一样,宛若少女。

有一天客人上门,庞三娘没来得及化妆,就说:“她是我外甥女,你明天再来吧!”第二天打扮一番,竟又摇身一变成为窈窕淑女,客人一点都没认出来。

几千年前,唐代的化妆术就已经“堪比整容”了,当时女性对涂脂抹粉的热衷,可以说毫不逊色于今人。

有诗云:“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传说杨贵妃洗脸也能染红一盆水……从卸妆,就能看出唐代女性对化妆的热爱了。

可是,在那个没有粉底、没有100种唇膏色号的年代,她们是如何化妆的呢?唐代诗人元稹在《恨妆成》里,大致将女子化妆概括为7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化面靥、贴花钿、描斜红、点口脂。

敷铅粉,相当于现在打粉底。

唐代女子喜欢用很厚的铅粉从额头一直敷到脖颈,使肤白如雪,以此为美,古称铅华,“洗尽铅华”就这么来的。

不过铅粉很干,没有什么黏度,一阵风吹来就会掉一地粉。

于是,人们将粉末加进杏膏里,改良成粉膏再涂在脸上,不仅可以美白,据说还有遮瑕作用呢。

但铅粉毕竟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的话会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变黄脸婆。

可这不仅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她们还会在铅粉里掺入西域香料,叫“迎蝶粉”,幻想吸引蝴蝶环绕,像《还珠格格》的香妃一样……▲ 唐·《胡服美人图》除了美白,唐代还盛行“抹红”,即是敷面之后用手晕开胭脂,涂在两颊,浓的叫“酒晕妆”,淡的是“桃花妆”,显得气色十分红润。

而且她们的胭脂抹得很厚,据说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汗都是红色的。

但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卸妆时就跟擦泥一样,洗完之后,盆里的水像泡了一层厚厚的红色泥浆。

▲ 唐·《胡服美人图》中国古代女子化妆不画眼妆,但很重视眉妆,他们认为眉是“七情之虹”,是一张脸最传神的地方。

《全唐诗》中的唐代女子妆饰考共7页文档

《全唐诗》中的唐代女子妆饰考共7页文档

《全唐诗》中的唐代女子妆饰考一.《全唐诗》中对时世妆的概述时世妆为人们所熟知,主要是因白居易的《时世妆》(第427卷)。

元稹也在《恨妆成》(第462卷)写到:“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

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

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

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

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

”这些诗歌反映了时世妆的风采,在发式、化妆等方面体现出丰富艳丽的特色。

二.花样繁多的发式唐代妇女发式丰富,花样繁多。

《全唐诗》中出现的发式约有20种。

1.云髻。

刘方平《新春》(第251卷):“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云髻,如天上云朵,发式卷曲。

2.反绾髻。

将头发拢至脑后,挽成发髻后反挽于头顶。

顾况《险竿歌》(第265卷):“翻身挂影恣腾蹋,反绾头髻盘旋风。

”3.螺(佛)髻。

和凝《宫词百首》(第735卷):“螺髻凝香晓黛浓”。

形似螺壳的发式,有单螺髻、双螺髻之分。

双螺髻是未婚女子的发式。

4.双髻(鬟)。

阎选《谒金门》(第897卷):“双髻绾云颜似玉,素娥辉淡绿。

”双髻式样也有多种,一般是少女或婢女发式。

女孩儿出嫁前将头发分两股,从正中分开,各扎成一结,把剩下的头发挽起编入耳后头发内,这样使两个辫子分垂耳旁。

5.三角髻。

挽有三个发髻的发式。

如李白《上元夫人》(第181卷):“磋峨三角髻,余发散垂腰。

”6.鸦(丫)鬟。

未婚女子或婢女发式,头上丫角和双鬟的并称。

如李白酬《张司马赠墨》(第178卷):“黄头奴子双鸦鬟,锦囊养之怀袖间。

”唐代女子年幼时多梳丫髻,成年后改梳丫鬟,出嫁时改为发髻。

7.宝髻。

章孝标《贻美人》(第506卷):“宝髻巧梳金翡翠,罗裙宜著绣鸳鸯。

”因发式上缀有金钗、步摇、簪子、玉蝉等饰物,得此称。

8.插梳髻。

因发式上插梳子得名。

如崔涯《嘲李端》(第870卷)“独把象牙梳插鬓”,提到了这种发式,一般用金、银、犀、玉、牙等不同材料做成。

9.高髻。

高耸在头顶的发式,又称“峨髻”。

刘禹锡《赠李司空妓》(第365卷)“高髻云鬟宫妆样”等诗句中提到高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步:描斜红
斜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梳妆时宫中新添了一名 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 里,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 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 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 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 及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 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 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第七步:涂唇脂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 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 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 的喜爱。
《唐书·百官志》中记:“腊日献口脂、面 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 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 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口脂 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 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 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