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5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相见欢》教学课件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PPT素材:/sucai/
PPT背景:/beijing/
PPT图表:/tubiao/
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小结
作者在最后调侃自己,利用淡 淡的口吻,轻轻道出一切只因 为离愁而起,不过在这淡淡的 背后,却隐藏着作者极深的哀 痛,在无可奈何的环境中,在 离愁的煎熬下,痛极而无泪的 感觉,后主只潇洒豁达的说出, 又是另外一种滋味在心里头, 至於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就须 我们慢慢的去品味了!!
尘埃落定,一梦浮生。天降李煜于滚滚红尘 中,也不过只为了结人世一段债罢了:情债、 文字债、国家债。
作者简介
李煜,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 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
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
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
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
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 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 相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课件

朱敦儒
作者简介
•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 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 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 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 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 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 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诗词赏析
• 1、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的表达效果。
• 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 夕阳中。
• 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 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诗词赏析
• 2.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
阙。
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
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
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 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背诵诗词
•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成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诗词理解
•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 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 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 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 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

思考与讨论
1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间?分别从 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
(夏季.黄昏) (“藕花”“日暮”)
2 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
(常记) (愉快.欢乐)
(常 ) (沉醉)
3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 4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
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 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 的占领区。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 “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如梦令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 人。号易安居士,齐州 章丘(今山东)人。所 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 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世,寓故国黍离之悲, 情调感伤。给辛稼轩、 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 的影响。 李清照词,令慢均 工,擅长白描,善用口 语,被称为“易安体”。 现传《漱玉词》。
•
鉴赏:
•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
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
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
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朱敦
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既不是发“思古之幽 情”,也不是为区区个人之事,而是感叹国家 生死存亡的命运。
鉴赏:
• 接下来,作者写自己秋色中倚西楼远眺。“清
中考链接
1.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 中“惊”字的妙处。 2.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 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 慌失措的情态。 2.愉悦、欢快、热爱生活;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一、教材分析《相见欢》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继第六单元25课《渔家傲》后,又一首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八上《教师用书》第351页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诗词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2.欣赏品味,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3.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诗词的方法就是朗读,给学生学习诗词指明方向。
环节二:品读诗词,层层深入。
一读——知音韵通过轻声朗读,默读,抽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设计三个逐层拔高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平仄,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倩qìng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训练(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上《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一、教材分析《相见欢》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继第六单元25课《渔家傲》后,又一首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八上《教师用书》第351页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诗词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2.欣赏品味,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3.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诗词的方法就是朗读,给学生学习诗词指明方向。
环节二:品读诗词,层层深入。
一读——知音韵通过轻声朗读,默读,抽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设计三个逐层拔高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平仄,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倩qìng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2019/9/23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5
谢谢欣赏!
2019/9/23
•
诗词理解
•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 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 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 “几时收?”抒 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 (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 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 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 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诗词理解
•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
•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 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 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诗词理解
• 2.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 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 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相见欢
朱敦儒
作者简介
•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 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 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 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 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诗词赏析
• 4.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扬州”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作简要分析。
•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 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7

课题: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授课时间:一课时学校:教者:教材分析:《相见欢》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阙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阙一个“乱”子,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
“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充满无限悲慨。
这首词会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不朽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基调;2.品味语言,通过想象和移情,还原、丰富画面,感受词的意境美;3.联系比较,感受到词人独特的“悲”。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词;2.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一、飞花令节目,激发学习兴趣《中国诗词大会》中“飞花令”的节目,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们把班级分两组,也来一场“飞花令”比赛,主题词是“秋”。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和“秋”有关的宋词,一起学习朱敦儒的《相见欢》。
《相见欢》是这首词的什么?(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慢慢读词,感受音韵之美1.指名读或背词,学生点评。
2.自由慢读全词,用“/”划分诗歌的节奏,用“△”标出韵脚。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这首词节奏的划分有什么特点?可以自己去读一读,去感受一下这首词节奏上的特点。
4.归纳你们看,这个节奏是二四三的节奏,二四三这个节奏让我们有一种什么感觉?(顿挫感)还有其他发现吗?字数上有没有看出什么特点来?师范读。
每一个九字句都是跟在三字句的后面,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有一种愁苦的感觉在心头绕啊绕的,就像一个人在不停地长吁短叹。
)大家齐读一下,一起来感受这种韵律。
(投影)刚刚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长短错落、低回唱叹、音韵婉转的韵律。
三、想象画面,品味意境1.有人说,这首词自成一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
【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基本要求选摘】
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能在朗读中逐步理解诗词的内涵并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
1.运用诵读诗词的基本方法,反复诵读《相见欢》,读出感情。
2.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作品中的画面。
【课文】
相见欢
【五代·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书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清秋:清冷的秋天。
一般:一种。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的愁思。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课前导学】
1.了解作者李煜的时代背景。
2.朗读课文,2—3遍。
翻译并背诵这首词。
3.《相见欢》上片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课堂探究】
1.《相见欢》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寄寓了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上阕中“月如钩”换成“月如盘”好不好?为什么?
3.被锁着的是清秋,还是人?一个“锁”字表现诗人的()。
4.假设——你是词人李煜,此时站在高高的西楼,你看到什么?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词人剪的是什么东西?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假设你是一位心理医生,现在穿越到古代对李煜说一句鼓励的话——
101
【课后练习】
一、基础训练
1.《相见欢》作者,国主,字,世称。
本篇是时作的,借以表达。
其感情基调是。
2.《相见欢》描写词人孤独身影的句子。
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
3、词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4、词中写景简练有序:一句是写仰视之景,一句是写俯视之景。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俯视之景所表现的画面。
5、“锁”用的怎样传神巧妙?
6、“剪不断,理还乱”是用比喻,这一比喻有何好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
7、这是一首抒写的词,从入手,形象地表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参考资料】
1.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没有年号,世称李后主。
他苟安于江南一隅,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2.《相见欢》写作背景:李煜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
“相见欢”为词牌名。
【教学反思】
《相见欢》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全词语言简介、精炼,写出了李煜作为五代南唐的最后一代君主,当他成了亡国之君之后,“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惨淡生活。
亡国的悔恨,对江南的思念,伴随着孤独,悲凉的心境,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篇阅读赏析课文,所以本课侧重于手语通读诗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诗词的意境:
一、借助手语,读演词作,引导学生轻松走进文本。
手语有着直观形象的特点,在演绎情节发展,抒发情感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因此,在本课中教者比较关注的是学生在读诗词的时候对学生手语的要求。
朗读中,要求读出节奏,读准词义,读通文中情节,读出作者感受,通过学生入神的手语演绎,引导学生轻松走进文本。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102
后主李煜有着传奇性的人生境遇,因此,在进行诗词背景介绍时,我创设了李煜前期奢靡享乐,中期肉袒出降,后期泪眼洗面这样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李后主的生活环境,读通诗词的意义,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走进文本的背景和主题。
三、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词的上片,我引导学生抓住“西楼、钩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的共同点,去体会作者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自己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词的下片,我重点指导学生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其中的“离愁”、“滋味”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这首词的主题: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四、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学会自学。
本节课,我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按照导学案的引导课前上网收集李煜词作,通过广泛阅读,感悟李煜词作的特点;课堂上探究问题让学生在上课前进行充分小组合作准备;课后的练习则侧重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反思消化。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突破了难点,抓住了重点,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足之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稍显不足。
为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应做如下调整:首先,调整时间,开头的背景介绍可以稍加压缩,只占用课堂一两分钟即可;其次是调整内容,教师应把李煜被囚禁的生活补充得再详细一点,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再次是调整方法,放手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