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
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
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6.1 结构脉络图6.2 本章要点详解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
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
1917年初,陈独秀应聘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
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
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
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陈独秀(1879—1942)陈独秀早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并在国内外组织进步团体和报刊书社。
1903年,陈独秀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1904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一共撰写了1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
其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在主持《新青年》的七年中,一次被捕入狱,两次被抄家罚款,来自社会封建顽旧势力的咒骂与人身攻击更是不计其数。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中兴日报》(98名)2.《民报》3.“国新社”(01新名)4.《新民丛报》5.《中央日报》6.《湘江评论》7.开元杂报8.“一报三禁”报禁(04传名)9.《遐尔贯珍》(99新名)10.牌报二、简答:1.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
(93,01新论涉及)2.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3.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的进步与改革。
4.简述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三、论述:1.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2.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共报刊的发展和办报思想w w w .100x w cb.c om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中兴日报》(98名)答: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
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创办, [胡汉民]、[汪精卫]等担任该报主笔。
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2.《民报》答: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 11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份 [综合性月刊]。
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 [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它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3.“国新社”(01新名)答:1938年 9月,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础,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即国新社。
4.《新民丛报》答: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在于 [“开民智” ],[“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圣才出品】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结构脉络图1.2 本章要点详解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谣谚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
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二、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1.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答:(1)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情况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年9月14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①在上海,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领导创办了《新生活报》,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上海报坛的一席之地。
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党的“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
9月以后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中共在上海出版的报刊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消息》半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
②在北平,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
接着,中国共产党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立即筹办党的新闻事业。
2月22日,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但是,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自创建第一天起就开始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钳制与破坏。
③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1945年11月13日创刊,除了在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马来亚等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巨大影响,最高发行量达2万份。
(2)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意义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报刊,虽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镇压,大多数出版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配合重庆《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了和平、民主、统一的建国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阴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答:“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①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
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其深刻。
②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
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③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开元杂报
2.《循环日报》
3.“苏报案”
4.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5.“第五媒体”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唐朝的官报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2.简述洪仁玕的办报思想。
3.试简述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4.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的经过和意义如何?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论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
2.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的发展及其遭遇。
3.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时代思潮,请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开元杂报
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无正式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新闻史学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2.《循环日报》
答:《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
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
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3.“苏报案”
答:“苏报案”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
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
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4.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答: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于1918年10月4日成立,它的成立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
该研究会是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专门研究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内容的机构。
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璜任副会长,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
该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徐宝璜任编辑主任。
北大新闻研究会的创建同时也是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
该研究会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优秀人才。
5.“第五媒体”
答:“第五媒体”是指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及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
传媒平台。
它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
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唐朝的官报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答:唐朝的官报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这些报状的特点主要有:
(1)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
(2)行文上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3)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4)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2.简述洪仁玕的办报思想。
答: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农民革命。
它虽然没有创办新闻事业,但却有过一些新闻主张和新闻思想。
这些新闻主张和新闻思想主要见于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1)“设新闻馆”
①洪仁玕认为设置新闻机构,可以报道全国各地的时事政治,物价高低,沟通各地政治、经济情况,了解其变化和发展,互通发展。
②洪仁玕揭示新闻纸的社会舆论作用和教育作用,还提到新闻的最重要的原则,即新闻的真实性。
禁止提供虚假的信息。
对伪造新闻者,绳之以法。
(2)“兴新闻官”
①洪仁玕特别强调新闻官的道德品质是诚实不阿。
新闻官的特殊职权是专门收集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的报纸,“以资圣鉴”。
新闻官具有相对独立性,众官无权对新闻官褒贬赏。
可保证言路的畅通。
②该新闻机构,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宣传、舆论机关的职能,而且包含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中、独立于行政体制之外的监察机构的某些属性。
(3)“准卖新闻篇”
洪仁玕认为“准卖新闻篇”可防止上情不能下达、中间“雍塞弄弊”情况的发生。
下情可通过“新闻篇”而“达于上位”。
这样,就能“上下情通”。
3.试简述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答: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苏报》激烈的革命宣传和l902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1)《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1898年冬,因“营业不利”转让给了罢官后蛰居上海的陈范。
陈范对康、梁深表同情。
《苏报》因坚持维新、改革的立场,受到流亡海外的维新党人的推重。
(2)当康、梁转向保皇之后,陈范渐渐转向革命。
《苏报》开辟“学界风潮”专栏,连续报道各地学潮的消息,支持学生反对学校当局干涉言论自由引发的退学风潮,实际上成了当时上海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苏报》
宣布“本报大改良”,增辟和加强“舆论商榷”、“时事要闻”等栏目。
随后,又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的论说《读(革命军>》、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等文,彰显了这家报纸的强烈的革命倾向。
(3)《苏报》的上述革命言论,为清政府所不容。
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
清政府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邹交给清廷审判,但遭到了租界当局的拒绝。
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开始会审“苏报案”,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了。
审讯初期,清政府要求判处章、邹死刑,又遭拒绝。
经过几次审理,1904年5月1日会审作出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4.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的经过和意义如何?
答:(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的经过
①1940年12月30日,解放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其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编辑。
②1940年3月,周恩来从苏联治病回国时带回来一台广播发射机,但由于长途转运颠簸,受到损坏,经多次改装、试调,才适合广播电台使用,实际发射功率约300瓦。
③广播电台的台址设在延安西北20多公里的王皮湾村,在半山腰中开凿出两孔石窑洞作为发射机房和动力间,播音室设在河对岸村子的土窑洞内,只有一张木桌、一个话筒、一本字典、一台手摇旧唱机,隔音墙上钉着延安生产的羊毛毡。
④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为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后增至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