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液化(1)
砂土液化的防治措施

砂土液化的防治措施砂土液化呀,就像是大地突然玩起的一场调皮恶作剧。
好好的砂土,一下子变得像水一样软乎乎的,房子站在上面就跟踩在棉花糖上的小矮人,摇摇晃晃,随时可能摔倒呢。
不过别怕,咱们有好多防治的妙招。
首先呢,换土法就像是给砂土来个大换血。
把那些容易液化的砂土换成强壮的土,就好比把病恹恹的士兵换成了钢铁侠一样。
这些坚强的土一上场,立马就能把阵地守得牢牢的,让大地稳稳当当,不会再轻易变成“软脚虾”。
然后是振冲法,这就像是给砂土做按摩呢。
那些振动器就像小锤子,不停地敲打着砂土,把它们敲得规规矩矩的。
就好像把一群调皮捣蛋的小精灵,通过魔法棒的敲打,变得听话懂事,砂土的结构变得紧密,不再轻易液化。
强夯法更厉害啦,就像是给大地来一场震撼教育。
大铁球从高处落下,“轰”的一声,砂土们就像被吓破了胆的小老鼠,赶紧紧紧地抱在一起,团结起来对抗液化这个大恶魔。
还有桩基础,这可是大地的定海神针呀。
桩就像一根根长长的钉子,把建筑物牢牢地钉在地上。
不管砂土怎么液化,建筑物就像坐在王座上的国王,稳如泰山,动都不带动一下的。
排水法也很有趣,就像是给砂土安装了一个排水管道系统。
一旦有液化的危险,就像打开了泄洪闸一样,把砂土中的水快速排走。
砂土没了水这个“帮凶”,就像没了魔法药水的小巫师,想液化也没那本事了。
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呢,也得留个心眼。
不能把房子设计得像个瘦高的电线杆子,风一吹就倒。
得像个矮胖的小墩子,重心低,这样就算砂土有点液化的小波动,房子也能像个不倒翁一样晃悠两下就稳住。
工程师们就像是魔法师,他们用各种奇妙的方法,来防止砂土液化这个捣蛋鬼。
每一种方法都是一个魔法咒语,组合起来就能保护我们的家园。
而且呀,我们平时也要像照顾小宠物一样照顾大地。
不要过度开采地下水,不然大地就像被抽干了血的病人,容易让砂土液化这个病魔趁虚而入。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这些防治措施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砂土液化这个小怪兽就只能灰溜溜地躲在角落里,不敢出来捣乱啦。
(完整版)砂土液化的判别

(完整版)砂⼟液化的判别砂⼟液化判别基本原理⼀、地震地球内部,聚蓄的能量,在迅速释放时,使地壳产⽣快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扩散、传播称为地震。
诱发地震的因素很多,当地下岩浆活动、⽕⼭喷发、溶洞塌陷、⼭崩、泥⽯流、⼈⼯爆破、⽔库蓄⽔、矿⼭开采、深井注⽔等都会引起地震的发⽣。
但是它们的强度和影响范围都较⼩,危害不太⼤;世界上绝⼤多数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岩⽯受⼒发⽣弹性变形并储存能量(应⼒),当能量聚积达到⼀定的强度并超过岩⽯某⼀强度时,使岩层发⽣断裂、错动,这时蓄积的变形能量在瞬时释放所形成的构造地震;强烈的构造地震影响范围⼴、破坏性⼤,发⽣的频率⾼,占破坏性地震的90%以上。
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仅限于讨论在构造地震作⽤下建筑的设防问题。
(⼀)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波。
1、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为体波。
体波⼜可分纵波和横波,纵波⼜称P 波,它是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
这种波的周期短、振幅⼩、波速快,它在地壳内传播的速度⼀般为200-1400m/s ;它主要引起地⾯垂直⽅向的振动。
横波⼜称s波,是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剪切波。
这种波的周期长、振幅⼤、波速慢,在地壳内的波速⼀般为100-800m/s。
它主要引起地⾯的⽔平⽅向的振动。
2、⾯波在地球表⾯传播的波,⼜称L波。
它是由于体波经过地层界⾯多次反射、折射所形成的次⽣波。
它是在体波到达之后(纵波P⾸先到达,横波S次之),⾯波(L波)最后才传到地⾯。
⾯波与横波⼀样,只有横向振动,没有纵向振动,其特点是波速较慢动、周期长、振动最强,对地⾯的破坏最强的⼀种。
所以在岩⼟⼯程勘察中,我们主要关⼼的还是⾯波(L波)对场地⼟的破坏。
⼆、砂⼟液化对⼯程建筑的危害地震时由于地震波的振动,会使埋深于地下⽔位以下的饱和砂⼟和粉⼟,⼟的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孔隙⽔不能及时地排出,使⼟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呈现液体状。
此时,⼟体内的抗剪强度暂时为零,如果建筑物的地基⼟没有⾜够的稳定持⼒层,会导致喷⽔、冒砂,使地基⼟产⽣不均匀沉陷、裂缝、错位、滑坡等现象。
沙土液化的条件

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粘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由固态变成液体状态的力学过程.砂土液化主要是在静力或动力作用下,砂上中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或剪切刚度降低并趋于消失所引起的。
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有哪些?(1)沙土的组成:一般来说,细砂比粗砂容易液化,级配均匀的比级配良好的容易液化,细砂比粗砂容易液化,主要原因是粗砂较细砂的透水性好,即使粗砂有液化现象发生,但因孔隙水超压作用时间短,其液化进行的时间也短。
(2)相对密度:松砂比密砂容易液化。
在粉土中,由于它是粘性土与无粘性土之间的过渡性土壤,因而其粘性颗粒的含量多少就决定了这类土壤的性质,从而也就影响液化的难易程度。
(3)土层的埋深:砂土层埋深越大,即有效覆盖压力越大,砂层就越不容易液化。
地震时,液化砂土层的深度一般是在10m以内。
(4)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浅的比地下水位深的容易发生液化。
对于砂类土液化区内,一般地下水位深度<4m,容易液化,超过此深度后,就没有液化发生。
对粉土的液化,在7度、8度、9度区内,地下水位分别小于1.5m、2.5m、6.0m,容易液化,超过此值后,则未发生液化现象。
(5)地震烈度大小和地震持续时间: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烈度高,地面运动强度大,就容易发生液化。
一般5~6度地区很少看到有液化现象。
实验结果还说明,如地面运动时间长,即使地震烈度低,也可能出现液化。
砂土液化的机制是饱和的疏松粉、细砂土体在振动作用下有颗粒移动和变密的趋势,对应力的承受从砂土骨架转向水,由于粉和细砂土的渗透力不良,孔隙水压力会急剧增大,当孔隙水压力大到总应力值时,有效应力就降到0,颗粒悬浮在水中,砂土体即发生液化。
物质从固体状态转化为液体状态的液化现象,从力学观点看,可以说是它的抗剪强度在某种条件下趋于捎失的过程。
对于砂土,它的抗剪强度主要依靠固体颗粒间的摩擦阻力。
如果砂土中颗粒间存在摩擦阻力,砂土呈固体状态;如果砂土颗粒间的接触压力等于或趋近于零,摩擦阻力也等于或接近于零,砂土就呈液体状态。
砂土完全液化的 土压力-解释说明

砂土完全液化的土压力-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砂土完全液化是指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砂土颗粒之间失去接触并形成液态状态的过程。
在地震发生时,地面会发生剧烈震动,使土层受到振动,而砂土的颗粒则会失去相互间的摩擦力,导致土体呈现液态的状态。
这种现象在地震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能导致建筑物、桥梁等地下结构受到严重破坏。
本文将探讨砂土完全液化的定义、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以及土压力对砂土液化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砂土液化的机理和特点,为地震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json{"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砂土完全液化的现象进行简要介绍,并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别介绍砂土完全液化的定义、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以及土压力对砂土液化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可能的应用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砂土液化现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砂土完全液化现象中土压力的重要性及影响。
通过对砂土完全液化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将重点关注土压力在砂土液化中的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土压力对砂土液化现象的影响机制,为工程实践中的地基设计和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引起更多对砂土液化及土压力问题的关注,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2.正文2.1 砂土完全液化的定义砂土完全液化是指在地震或其他外界振动作用下,土层中的孔隙水被挤压出土层,致使土体内部孔隙率急剧增大,使土体失去了支撑力和抗剪强度,导致土体表现出类似液体的状态。
砂土完全液化是一种严重的地震灾害,常常会导致建筑物倾覆、桥梁坍塌等严重后果。
在砂土完全液化的情况下,土层表现出类似液态的行为,砂土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被降低到最小,土体失去了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因此很容易发生地基沉降、土体流失等问题。
第七章地震导致的区域性砂土液化祥解

液化等级与液化指数的对应关系
液化等级
轻微
中等
严重
液化指数Iie
0<Iie≤6
6< Iie ≤18
Iie>18
五.砂土地震液化的防护措施
抗液化措施选择原则
建筑类别
地基液化等级
轻微
中等
严重
甲类
特殊考虑
乙类
〔B〕或〔C〕
〔A〕或〔B+C〕
〔A〕
丙类
〔C〕或〔D〕
〔C〕或其它更高措施
〔A〕〔B+C〕
2.可液化砂土层的埋藏分布条件 砂层埋藏条件包括地下水和砂层埋深;其上的非液化粘性土层厚度这两类条件。地下水埋深愈浅,砂层埋藏浅,厚度大,非液化盖层愈薄,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则愈易液化。 具备上述的颗粒细、结构疏松、上覆非液化盖层薄和地下水埋深浅等条件,而又广泛分布的砂体,主要是滨海平原,近代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低阶地及漫滩及古河道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稳定性要求最为严格的工程之一。有关部门规定,在地震烈度为7度及以地区修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必须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水工建筑物应尽可能选择在相对稳定地段,避开不稳定地段,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经济合理。 如二滩水电站,三峡工程 2.核电站工程规划:确保核电站设施安全运行,防止核泄漏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苏南核电站 3.城市区域稳定性评价: 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如深圳,宁波,西安等
专业知识(一)辅导:砂土液化的原因以及防护措施

饱⽔的疏松粉、细砂⼟在振动作⽤下突然破坏⽽呈现液态的现象。
砂⼟液化机制 饱和的疏松粉、细砂⼟体在振动作⽤下有颗粒移动和变密的趋势,对应⼒的承受由砂⼟⾻架转向⽔,由于粉、细砂⼟的渗透性不良,孔隙⽔压⼒急剧上升。
当达到总应⼒值时,有效正应⼒下降到0,颗粒悬浮在⽔中,砂⼟体即发⽣振动液化,完全丧失强度和承载能⼒。
砂⼟发⽣液化后,在超孔隙⽔压⼒作⽤下,孔隙⽔⾃下向上运动。
如果砂⼟层上部⽆渗透性更弱的盖层,地下⽔即⼤⾯积地漫溢于地表;如果砂⼟层上有渗透性更弱的粘性⼟覆盖,当超孔隙⽔压⼒超过盖层强度,则地下⽔携带砂粒冲破盖层或沿盖层已有裂缝喷出地表,即产⽣所谓的“喷⽔冒砂”现象。
地基砂⼟液化可导致建筑物⼤量沉陷或不均匀沉陷,甚⾄倾倒,造成极⼤危害。
地震、爆破、机械振动等均能引起砂⼟液化,其中尤以地震为⼴,危害。
砂⼟液化可能性的判别⽅法 砂⼟发⽣振动液化的基本条件在于饱和砂⼟的结构疏松和渗透性相对较低,以及振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长。
是否发⽣喷⽔冒砂还与盖层的渗透性、强度,砂层的厚度,以及砂层和潜⽔的埋藏深度有关。
因此,对砂⼟液化可能性的判别⼀般分两步进⾏。
⾸先根据砂层时代和当地地震烈度进⾏初判。
⼀般认为,对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砂层和地震烈度低于Ⅶ度的地区,不考虑砂⼟液化问题。
然后,对已初步判别为可能发⽣液化的砂层再作进⼀步判定。
⽤以进⼀步判定砂⼟液化可能性的⽅法主要有3种:①场地地震剪应⼒τa与该饱和砂⼟层的液化抗剪强度τ(引起液化的最⼩剪应⼒)对⽐法。
当τa>τ时,砂⼟可能液化(其中ττ根据地震加速度求得,τ通过⼟动三轴试验求得)。
②标准贯⼊试验法(见岩⼟试验)。
原位标准贯⼊试验的击数可较好地反映砂⼟层的密度,再结合砂⼟层和地下⽔位的埋藏深度作某些必要的修正后,查表即可判定砂⼟液化的可能性。
③综合指标法。
通常⽤以综合判定液化可能性的指标有相对密度、平均粒径d50(即在粒度分析累计曲线上含量为50%相应的粒径),孔隙⽐、不均匀系数等。
沙土液化

砂土地震液化1、砂土地震液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饱和沙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称为砂土液化或震动液化。
地震导致的砂土液化现象在饱水疏松砂层广泛分布的海滨、湖岸、冲积平原,以及河漫滩、低阶地等地区尤为发育。
其危害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1) 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饱水疏松砂因振动而变密,地面也随之而下沉。
(2) 地基失效:随粒间有效正应力完全丧失。
建于这类地基上的建筑物就产生强烈沉陷、倾倒以至倒塌。
(3)涌砂:涌出的砂覆盖农田,压死作物,使沃土盐渍化,砂碛化,同时造成河床、渠道、井筒等淤塞,失农业灌溉设施受到严重损害。
(4) 滑塌:由于下伏砂层或敏感粘土层地震液化和流动,可引起大规模滑塌。
2、砂土地震的液化机理及影响因素饱和砂土是砂和水的复合体系。
在震动作用下,饱和砂土是否发生液化,取决于砂和水的特征,是二者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
2.1砂土地震液化的机理砂土是一种松散物质,主要依靠颗粒间的摩擦力承受外力和维持自身稳定,而这种摩擦力取决于粒间的法相压力:τ=σ·tgφ砂土受地震时,砂粒受到其值等于振动加速度与颗粒质量乘积的惯性力的反复作用。
由于颗粒之间没有内聚力或内聚力很小,在惯性力周期性反复作用下,各颗粒就都处于运动状态,它们之间必然产生相互错动并调整其相互位置,以便降低其总势能,最终达到最稳定状态。
砂土要变密实就势必排水。
在急剧变化的周期性荷载作用下,所伴随的空隙度减少都要求排挤出一些水,且透水性变差。
如果砂土透水性不良而排水不畅,则前一周期的排水尚未完成,后一周期的孔隙度再减少了,应排除的水来不及排走,而水又是不可压缩的,于是就产生了剩余水压力或超孔隙水压力,随着振动时间的增长,剩余空隙水压力不断地叠加而积累增大,使砂土的抗剪强度不断降低,甚至完全丧失,以上就是砂土液化的形成机制。
2.2砂土地震液化的影响因素饱和砂土和地震动是发生振动液化的必备条件,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主要有:土地类型及性质、饱和砂土的埋藏条件以及地震动的强度及持续时间。
工程地质学基础综合测试题答案解析地大考试

综合测试试题一一、名词解释(20分)1.活断层2.砂土液化3.混合溶蚀效应4.卓越周期5.工程地质条件二、填空题(20分)1.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和。
2.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和等。
3.斜坡变形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三种.4.按滑坡动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性所多余的约束。
三、判断题(共20分,每题4分)1.水库蓄水前,河间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蓄水后将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的渗漏.2.斜坡变形的结果将导致斜坡的破坏。
3.在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中,由于边界条件、荷载条件、岩土体强度等难以精确确定,通常在设计上考虑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要性而综合确定一经验值,此即稳定性系数.4.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确定.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土液化时,若某一土层的实际贯入击数大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土层液化。
四、问答题(40分)1.识别滑坡的标志有哪些?2.试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3、从地质方面、地形地貌方面识别活断层的标志有哪些?4.简述新构造运动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试题一答案一、名词解释1、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2、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3、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4、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5、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坡流:在降雨或融雪时,地表水一部分份渗入地下,其余的沿坡面向下运动。
这种暂时性的无固定流槽的陆地薄层状,网状细流称为片流。
片流对坡面产生剥皮式的破坏作用,使高处被削低,称为洗刷作用。
洪流:坡流逐渐集中汇成几段较大的流线水状,再向下形成快速奔腾的洪流。
洪流猛烈冲刷沟底,沟壑的岩石并使其遭受破坏,称为冲刷作用。
滑坡:斜坡上大量的岩土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地质结构,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及其重力的作用下,使部分岩体失去稳定性,沿斜坡内部一个或几个滑动面带整体地向下滑动,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现象。
工程地质测绘方法:路线穿越法,界限追索法,布点法。
砂土液化:饱和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称为砂土液化或振动液化。
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1土的类型及性质(粒度,密实度,成因及年代)2饱和沙土的埋藏分布条件3地震活动的强度及历时。
砂土液化的危害:地面下沉,地表塌陷,地基土承载力丧失,地面流滑。
土的组成及结构与构造:土由三相组成:固相——矿物颗粒和有机质;液相——水;气象——空气。
矿物颗粒和有机质构成土的骨架,也是土中最主要的物质成分,空气和水则填充骨架间的孔隙。
土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a蒙脱石b伊利石c高岭石),有机质。
土中的水:在不同作用力下处于不同的状态,可呈液相,气相或固相。
土中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
结合水分为强结合水(吸着水)和弱结合水(薄膜水)。
自由水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岩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成因,水的作用和风化作用等。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太阳辐射热引起,并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
主要包括风化地质作用,陆地流水地质作用(片流,洪流,河流),湖泊与海洋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成岩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风化作用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称为残积物。
工程勘察的报告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情况确定。
一般包括:a委托单位,场地位置,工作简况,勘察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往的勘查工作及已有资料的情况;B,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包括各项勘察工作的数量布置及依据,以及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取样,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等方法的必要说明;C,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内容,并对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D,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包括各项岩土性质指标的测试成果及其可靠性和适宜性,评价其变异性,提供标准值;E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监控及预防措施的建议;
F,根据地质条件和岩土条件,工程结构特点及场地环境情况,提出地基基础方案,不良地质现象整治方案,开挖和边坡加固方案等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方案的建议,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G,提出对建筑结构设计和监测工作的建议,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应注意的问题,下一步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建议等。
综合分析题:断裂构造,节理和断层:
断裂构造:岩层所受的地应力超过其强度时,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同的裂隙和错断,称为断裂构造。
主要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节理分为1.构造节理:a.剪节理b.张节理 2.非构造节理a.风化节理b,御荷节理c.原生节理岩层沿破裂面没有明显位移或仅有微量位移的成为节理,又称裂隙。
岩层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位移或较大错动的称为断层。
断裂构造是工程岩体稳定性的控制因素。
断层的基本组成成分称为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及断层破碎带,断层线,断盘,断距等。
断层的基本类型指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1地貌及地下水特征2地层特征3构造标志。
褶皱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手受到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绝大多数褶皱构造是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构造是地壳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之一。
褶皱构造的力学成因:水平挤压力作用,垂直力作用,力偶作用。
褶皱构造的各组成部分称为褶皱要素,包括核部,翼,轴面,轴,转折端和枢纽。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
岩体稳定性分析:岩体稳定性主要受到地质环境,岩体特征,地下水作用,初始应力状态,工程荷载,施工及运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地貌条件决定了边坡形态;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性状和其与坡面的关系是岩体稳定的控制因素; 地质构造是影响岩体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包括:区域构造特点,斜坡地段的褶皱形态,岩层产状,断层与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区域新构造运动等:地下水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大多数岩体的变形和破坏与地下水活动有关;
地震作用,爆破振动,气候条件,岩石的风化程度,工程力的作用,以及施工程序和方法等都会对岩体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水位上升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丰水年或丰水期,气候变暖,各种灌溉。
水位升高的危害:使土层的含水量增加甚至饱和,从而改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地基土浸水,软化,承载力降低,使建筑物发生较大沉降或不均匀沉降; 在地下水变动带(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内土层承载力降低,对建筑物产生影响;在地基一定范围内,由于水力坡度较大,地下水渗流加快,对土体产生侵蚀能力,引发地面沉降或坍塌。
水位下降的危害:降低沿海城市抵御洪水,潮水和海水入侵的能力;地面沉降引起桥墩,码头,仓库等下沉,桥位空间减小,不利于航运;会引起建筑物倾斜或损坏。
滑坡的形成条件:几何边界条件包括滑动面,切割面和临空面。
力学条件:在贯通的滑动面上,总下滑力矩大于总抗滑力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