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是对中考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阅读能力等。

其中理解能力是这些能力的核心。

理解是指领会并作解释。

从这个解释来看,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词句的含义是必考题目,无论是哪种文体的阅读,都会涉及到这一考查内容,因此掌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掌握理解词句含义的规律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理解词句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包括短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如何快捷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含义,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呢?除了掌握词语的基本义之外,还要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

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主要是了解汉语的语法知识。

了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意。

知识讲解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有其基本意义的,这些基本意义都是抽象的。

但是,运用在具体而特定的语境之中,词义的内涵或外延会有所放大或缩小,因此,词语的意义就具体化了。

它或者被赋予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含义,或者承担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责任,或者具有了与词语本义相关的特定含义……这样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会变得复杂一些。

那么,怎么理解如此复杂的词语含义呢?方法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

在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副词和代词的含义,还要注意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考查理解词语意义,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要在理解词语辞典意义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上下文、上下句和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等,细心体会玩味,准确地把握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它的语境意义。

体味词语意义和作用答案

体味词语意义和作用答案

《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5.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6.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b不要单一地理解c不要孤立地理解中考阅读考核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指导——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角度: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

【备考策略】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这是理解全文重点句子含义的前提。

2、关注词语,重点突破(1)围绕文章主旨(整体或局部)今天语文答题的开放性越来越强,有很多答案看上去都有点道理,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只有那些围绕文章主旨的答案才是合适的答案。

(2)联系人物形象有些词语往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品质,所以理解这些词语时,要结合人物的具体形象及性格特点,把握词语正确意义和作用。

(3)深入体味、获得启迪有些经典的句子能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示,我们把这种启示、感悟写出来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品味。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活题巧解,方法提炼。

活题巧解:【例题1】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著出对世界医学有极大贡献的《本草纲目》。

今天,那些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一、常见考查形式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2、表述词语的指代义(①代词指代义和②非代词的指代义)3、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4、分析词语所表达的作用5、赏析词语的妙处二、常用的答题技巧(一)前瞻后顾,寻找指代①代词指代义:②非代词的指代义:(二)识别修辞,理解词义第一步:比喻:弄清它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双关:要明白是谐音双关还是语音双关;第二步:代入法检验,提高答题安全系数如: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母亲呵,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三)结合主旨,理解词语有的词语的含义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或主旨有密切的关系。

如:《寒冷的味道》(四)删除压缩,对比效果用删除词语的方法,去比较删减后的句子与原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以此来领会词语的意思。

(五)结合情境,区别褒贬要准确理解特定含义,就要结合语境,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去揣测词语的感情色彩。

如:结合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选自魏巍《我的老师》(六)筛选提炼,归纳整合例: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

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选自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七)结合语境,同义替换(或解说)结合具体的语境,用浅显明白的词语去替换与之意义相同的或相近的另一同义词语。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一、什么是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主要指:①表明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④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⑤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有指代意义的词语;⑦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二、考查重点: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和表达效果【知识链接】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4)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白天的时间很久。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要紧密联系词语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或句子,或段落,或全篇,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推断词语的含义1)分析词语的表现作用。

有些词语本身并没有深刻的含义,但用词精当,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表现作用,对事物的形状特征表现得充分而又生动,应作为重点体味的对象。

(2)分析词语的特殊含义。

有些词语褒义贬用或者贬义褒用,有些词语正话反说,或者具有潜台词等,由于作者采用了特殊的表意手法,因此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或者表达出了某种特殊的意味,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理解瑞靡,重视词语的活用、感情色彩的反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等附加意义。

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篇: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庙滩中心记叙文一.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思路:动词、形容词的品析答题技巧:指出这些动词或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情感例题:1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二品味句子的修辞手法解题思路: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答题方法:指出所用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情感例题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例题4.: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三其他类解题思路:判断句子的类型再答题5:悬念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6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环境描写句: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8心理描写句: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9侧面描写句: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0含义深刻句: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说明文词句的作用答题步骤及格式:1.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格式:不能。

“XX”表限制(修饰、程度、时间限定等),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句子:运用了____说明方法(修辞),突出说明了******特点。

(作比较、在突出之前应写出“把***和***”加以比较;打比方,“把***比作***”,还要加上“生动、形象”4个字)。

例:1、“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体味的意思和造句

体味的意思和造句

体味的意思和造句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应该口诵心惟,细加体味,才能领略其妙处。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体味的意思和造句,希望大家喜欢。

体味的意思:【拼音】tǐ wèi【解释】指仔细体会。

动物或人散发的特殊而天然的气味。

【出处】语出明高攀龙《自序》:“第举吾幼所诵读者,切身体味之而见矣。

”体味造句:1) 走过崎岖的小路,才可以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可以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暴风雨之后,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只有越过那座山,才能看到神奇的海。

2) 赏识别人,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赏识别人,你会感受到命运的公正无私;赏识别人,你会体味前进中的幸福快乐;赏识别人,你会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赏识别人,你定会抵达成功的彼岸!走向超越的只有靠你自己。

3) 拒绝艰苦创新的人,永远不能感受发明的欢乐;拒绝敞开心扉的人,永远不能沐浴友情的甘露;拒绝无私奉献的人,永远不能体味回报的甜美。

4)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好似一枝没有准星的枪,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好似一只到处纷飞的羽毛,往往有时候我们都有一双攀天巨足,往往有时候我们都有一双腾飞的翅膀,唯独没有一双洞察人间迷雾的双眸和一个体味人生百态的心房。

5) 当劳动成为一种享受,成为实现大众财富的同时改善个人生活路径的时候,我们才真切地体味到劳动的价值;当通过劳动改变了生活改变了环境改变了社会改变了过去的时候,我们才真切地明白,劳动伟大,劳动光荣。

6) 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

一张小红脸体味辛苦所留下来的东西!苦难地过去就是甘美的到来。

7) 读书是学习,读书是充实,读书是体味文化,读书是回顾历史,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读书是思想的驰骋,读书是与前人会心的交流,读书是自我灵魂的感悟。

8) 伴随着夕阳西下,夜晚来临,此刻只愿化作自己,体味天空的洋溢着青春的媚姿,便想明月几时有?明月在属于我的天空,领带着星星点点的装饰,水映月,心中生忧愁,愿作相思泪,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体词的作用

体词的作用

体词的作用
体词是指在文本中反映作者态度、情感或观点的词语。

它们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立场、情感色彩以及对所描述事物的态度。

体词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社论等不同类型的文本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体词的几种常见作用:
1. 描述情感和态度:体词可以传达作者对事物的喜欢、厌恶、赞赏、批评等情感和态度。

通过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作者可以引导读者对特定事物产生共鸣或情感反应。

2. 增强描写效果:体词可以丰富文本的描写效果,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通过使用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具有感官特征的词语,作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描述对象的外观、声音、味道和触感等。

3. 表达观点和立场:体词可以帮助作者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通过选择特定的词语,作者可以向读者传递特定的信息,引导读者对某个主题或议题形成特定的认知和理解。

4. 引起共鸣和情感共鸣:体词可以触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其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通过使用与读者有共鸣的词语,作者可以增强读者对文本的情感参与和体验。

总而言之,体词在文本中起到了丰富、情感传递、意义表达和引发共鸣等作用。

它们是作者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理解和感受文本的重要线索。

体味——让语文回归本真

体味——让语文回归本真

体味——让语文回归本真作者:黄南生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9年第01期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吹进了强劲的改革之风。

一年多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从未有过的力度,进行着大变革。

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但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许多老师在具体操作上存在着流于形式、自得于表面等现象,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在实践教学中迷失了自我。

应该怎样才能真正让语文回归本真,将课堂还给学生呢?笔者想到了“体味”。

何为体味呢?古人认为,体味即是在读书为文之时,讲究含英咀华,在吟诵与品味中,体会文字的底蕴。

学生体味之功愈深,愈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语文”的独特与魅力。

一、读书作文,离不开“体味”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味也。

”我们读书,有时候是抓住重点词语,反复体味,才理解了文章的思想蕴含,领略了文字的风采韵味的。

有时候是从重点段落或篇章结构入手,经过体味,才领悟到文章布局的严谨或作者的匠心的。

还有的时候,吟罢文章掩卷而默想,由文字幻化成的景象会在眼前油然而生。

那图像把我们带进了特定的情境,心也不禁随着文字的脉搏,起伏跳动了。

偶尔,也许还会在体味中突然兴奋异常,拍案而起。

此时不是灵感来扣思维之门,就是对某个苦苦思索的问题产生了“顿悟”。

阅读作文离不开“体味”,学习语文离不开读写,两者从来就是相通的。

在语文教学中,体味是培养理解、表达,提高认识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想而知,学生们掌握了体味文章的方法、思路,自学能力就会迅速加强,学习质量也会迅速提高。

二、语文教学,应强调“体味”体味的“体”指的是体察、体验;体味的“味”指的是玩味、品味。

语文教学要强调“体味”,是因为它具有双重价值。

一方面体味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体味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

首先,体味是在教师点拨、诱导下的学生自我探求活动,是学生为尝到“梨”的滋味,去亲口品味“梨子”。

体味的过程实际是头脑中的组合加工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历年来在中考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对于文章,我们都能看得见,感觉得到,但做起题来总有点抓不住、摸不着,心里没底。

其实,也不用害怕,所谓锁再坚固,也总有能打开它的钥匙,只要你愿意去找,善于去找,就一定能找到这把钥匙。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寻找阅读理解解题的钥匙。

当然,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需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去积累,那就离成功不远了。

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南京市中考阅读考核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指导——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角度: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活题巧解,方法提炼。

活题巧解:—【例题1】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著出对世界医学有极大贡献的《本草纲目》。

今天,那些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

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数学峰巅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事迹,早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

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吗那整整六麻袋的稿纸就是他“勤”的最有力的见证。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

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最后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什么【解析】这两题都是考查对词语浅表意义的理解。

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一概都不能例外。

【方法提炼】理解浅表含义可用“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例题2】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

文中“从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中的“气”具体指的是什么【解析】这也是一道考查对词语特定含义理解能力的考题。

“气”说起来虽然是很玄妙的,但句中给了我们很明显的提示,只要细细一下破折号前后的句子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精神力量"【方法提炼】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

【例题3】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

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凝重地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

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

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37度,要想在野外熬过一夜几乎是不可能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比喻意义的理解。

根据前后文所述的特定环境,其比喻意义不难推断。

联系下下文,说说“无底深渊”比喻的心境。

失望到了极点【方法提炼】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

【例题4】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

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

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趟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

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一句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感情(朗读)$【解析】这一题是考查理解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对词语深层含义理解的一种。

“竟”是语气副词,有“出乎意料”之意。

结合文中特定的环境和“眼前一亮”“不可能”“不顾一切”“大声叫喊”“英雄”等词,就能领悟到作者发现泥沼中的小花时那种惊讶、喜悦、敬佩之情。

惊讶、欣喜(敬佩)【方法提炼】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

(朗读体味)【例题5】品味词语妙用然而,尽管菜摊上的菜都是一色的新鲜嫩绿,但买菜的人多自己动手。

这时,卖菜人的手便是多余,在空中愣了一下,然后,徐徐地缩回去,眼睁睁地看买菜人的手挑三拣四,把摊子翻个遍。

若是你摇摇头走开了,你背后的目光便暗淡下来。

如果你仔细点,定会听到一声轻轻的失望的叹息。

此时,我总觉得:他们好可怜,不买他们的菜,仿佛做了件亏心事。

对卖菜人的动作、神情的描写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中有些用得很准确,很传神,请举一例说明。

【解析】找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来赏析均可。

如:用“愣”“缩”写手的细微动作,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卖菜人的热心遭到冷遇后的尴尬与无奈。

¥【方法提炼】格式:用……动词(形容词),准确、传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可从表达效果和内容效果两方面来赏析赏析运用修辞的,则可抓住修辞分析【例题6】词语选用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这里“找”字能否换成“看”字不能。

“看”是普通地“望”,而“找”则是带有目的性地看,在这里父亲的背影混入到人群里后,“我”仍带有目的性地寻找他的背影,“找”更能准确传神地写出我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方法提炼】思路:先判断选词,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

<方法归纳:(1)理解浅表含义,可用 “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2)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3)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4)品味词语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5)品味词语妙用,抓富有表现力的词从表达效果和内容效果赏析,若运用修辞则抓修辞分析;(6)词语选用,先判断,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

刚才我们一起弹探讨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但最关键的不是找到方法,而是学会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下面我们就来小试牛刀,显显身手。

$小试牛刀:阅读下面语段,从画线词语中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

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

它们从历史烟尘中逶w ēi 迤y í而来,浸满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弥散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那霏霏细雨,浸湿了祭祖怀亲的心绪,使中华历史长卷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思。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节选自《在节日里徜徉》 (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悄然走来”,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染”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之大。

$知能转化升级: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题目:1.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2.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

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3.“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

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4.“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5.“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6.“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7.“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8.“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钱去了,我就现在要!”9.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

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子这里瞅上一眼。

10.“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11.“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扭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子的屁股上。

娃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2007年苏州中考题)1、说第1小节加点的“那个”能否换成“冰激凌”为什么不能。

“那个”代指冰激凌,但表明孩子不知道他想要吃的东西叫什么,意味着他从来没吃过,这里用“那个”则更加符合他家的境况。

2、第11节加点处作者为什么用“拍”不用“打”请说明理由。

这两个词在表达意思的程度上不一样,“打”比“拍”程度要重,所以用“拍”才能恰当的表现母亲既生气但又不忍过分责罚孩子的矛盾与无奈之情。

`巩固提升: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题目:①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

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花红点点,煞是迷人。

它牵动我的灵感,撩拨我的文思,久而久之,我竟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

②可是,有一个早晨,我推窗而望,蓦然发现,昨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剥蚀得面目全非。

立时,一种“繁花落尽”的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我不由感慨系之:在人生道路上磕磕绊绊,几经周折,几度沧桑,又一次次地失落了许多至爱的朋友,生命不正如同这随风而逝的繁花么!③这件事过了些时日,也就渐渐地淡忘了。

一次,我远游归来,感觉到室内空气有些沉闷,就不经意地打开了窗户,顿觉眼前一亮,在洗尽铅华的芙蓉树后,又一树火红的三角梅映入眼帘,它在夕阳的背景下定格。

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不能自制,我诧异,当初在落英的背后,为什么竟没有发现这萌动着的不屈的生命呢④是的,芙蓉的最后一叶花瓣凋落了,人们对它的嘉许也遗忘在往昔的记忆里,可是三角梅却成长了,那火焰般灿烂耀眼的红色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更迭与延续。

⑤谁能说,失去与获得不是一曲交响乐呢⑥我久久地伫立窗前,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传送着希望的序曲。

——王其忠《窗外》?1、“面目全非”意思是:,在本文第②段中和“”一词相照应。

样子和以前完全不同;繁花落尽。

2、第②段中的“磕磕绊绊”一词,指的是:。

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失败挫折。

3、第③段中“顿觉眼前一亮”中的“亮”字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突然见到三角梅时的喜悦之情。

4、第②段“……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一句中“掠”字用得很好,请具体解说。

“掠”字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悲凉之情涌上心头之快。

5、第③段最后一句中的“萌动”一词换成“孕育”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孕育,本指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而萌动指(植物)开始发芽,(事物)开始发动。

“萌动”比“孕育”更有动感,在这里更能体现出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