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卡夫收购吉百利
吉百利09年业绩强劲增长 卡夫收购前景未测

吉百利09年业绩强劲增长卡夫收购前景未测不能赢得芳心,希望能得到身体。
这是卡夫对吉百利的目标。
1月12日,全球第一大糖果公司英国吉百利一如既往地拒绝了卡夫食品“没有吸引力”的敌意收购。
拒绝理由是:吉百利2009年业绩获得强劲增长,并预计2010年将更上一层楼。
吉百利称,卡夫正预备以“低得可笑”的出价“偷走”一家具备“诱人前景”的公司。
2009年9月,世界第一大饼干制造商美国卡夫公司第一次向吉百利发出收购要约,当时吉百利“想都没想”便断然回绝。
此后尽管卡夫不断更新收购条件,但仍旧屡遭拒绝。
眼下,距离2月2日,即吉百利股东接受收购邀约的截止日期已经越来越近了。
这场巧克力世界的并购大战如何收尾,外界屏息以待。
巴菲特:我反对吉百利在1月12日正式发布了2009年业绩说明。
数据显示,吉百利销售额2009年增长了5%,运营利润率提高155个基点至13.5%。
吉百利认为,公司2009年的表现好于预期,在2010年也具有强劲的增长动力。
吉百利的董事长罗杰卡尔(Roger Carr)在随后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卡夫的收购要约仍是“嘲弄式的”。
他强烈呼吁股东阻止卡夫以“低得可笑”的报价偷走这家公司。
此前,吉百利就一直在努力抵御卡夫于2009年9月提出的现金加股票收购要约。
按照卡夫最初102亿英镑的开价,即相当于每股吉百利股票762便士,而吉百利股价近日收于781便士。
吉百利希望能够在价格上获得更多的谈判空间。
甚至还在此前伸开双臂热情邀请雀巢、好时等食品巨头共同进行竞价。
但是,情况似乎变得越来越不乐观。
逆转发生在1月5日。
当天,按捺不住的卡夫主动修改了收购条件,即把对吉百利每股收购价中的现金部分从原来的3英镑提高至3.6英镑。
此外,卡夫还提出将出售北美的匹萨业务部门,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为了抬高给吉百利的“聘金”。
但是,几个小时后,此举很快遭到卡夫最大股东——“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反对。
他称:“卡夫拼命追逐吉百利根本就是一个错误,因为那潜在的收购对象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消化能力。
案例使用说明

案例使用说明1教学目的与用途(1)本案例主要适用于投资分析、企业管理等课程(2)本案例是一篇有关公司并购的案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探讨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使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中涉及到的企业战略问题,以及在选择并购方式时,如何确定对收购公司的报价,以达到最优。
熟悉公司战略及公司并购有关的知识点,从当事双方的角度分析收购的合理性,并提出备选的进一步发展公司的解决方案。
2启发思考题(1)在本案例中,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卡夫开始考虑强强联合,针对经济危机中消费者在食品业消费偏好的转变,试分析在这一阶段中,卡夫还有可能哪些机遇,能够减小经济危机对它的影响。
(2)卡夫在第一次开出110亿英镑的报价,被吉百利拒绝,随后的最终协议收购价提高,而巴菲特认为这是“不划算的交易”,你对此有何看法?(3)案例中提出,卡夫与吉百利合并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食王国,试分析这对卡夫自身和行业其他生产者分别有什么影响?(4)卡夫收购吉百利后,仍然需要在整合过程中做出一些调整。
对于案例中提到的诸如妥善安置职工,以及被迫减少在某些国家的市场份额等困难,试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3分析思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目的)来灵活使用本案例。
这里提出本案例的分析思路,仅供参考。
1.由于受到了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卡夫09年的营业额必然呈现下滑的趋势,但是经济危机的影响是广泛的全球性的,并不仅仅是卡夫一家公司,因而对此卡夫不必过于慌张,然而经济衰退期更能够暴露初公司的弱势所在,此时进行公司决策的调整不失为一个好时机,同时经济衰退期公司的财富值普遍缩水,进行收购将花费更小的成本得到预期的效果2.巴菲特作为卡夫的第一大股东,持有公司9.4%的股份。
因为这一层利害关系,必然对这笔巨额收购案相当在意。
如表1所示,卡夫在对吉百利的收购方案中涉及到了增发新股,这必然会稀释大股东的权益,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巴菲特极其不看好这桩交易。
3.正如案例中提到的那样,合并后的卡夫将成为超越玛氏箭牌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公司,加之卡夫和吉百利的市场互为补充,这将进一步扩大卡夫的规模,产生规模经济。
卡夫收购吉百利的实例分析

Cadbury
Cadbury Birmingham, a veteran(资格老 的) British candy manufacturer founded in 1824, was ever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confectionery company with a total of 2500 types of products and an annual turnover(营业额) over £ 1 billion in the UK . After the merger of a drink company Schweppes(玉泉) in 1969 , the company named Cadbury.
组长:张照炜
组员:李庆源 刘龙宇 李帅 纪鑫
杜汶奇
Kraft Foods
Kraft , who produces coffee, candy, dairy products, is now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food company. In 1982 and 1984, it entered into Taiwan and China mainland market.
Implications:
1. 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 Only with a sense of change, can the enterprises survive in the competition. 2. The companies need proper management.
卡夫收购吉百利案例分析

09金融班王树程20091222030卡夫收购吉百利案例分析2004年年末,卡夫公司以14.8亿美元现金将自家糖果业务出售给玛氏-箭牌,如今糖果市场的快速发展,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而且利润可观,其中巧克力的利润更是达到200%。
巨大的利润诱惑着卡夫想再次进入糖果市场。
吉百利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糖果公司,也是惟一一家同时拥有巧克力、糖果及口香糖产品的公司,如果两家公司合并,其规模将超过眼下排名全球第一的玛氏-箭牌公司。
2009年9月,卡夫正式向吉百利发出现金加股票的收购要约,开价为102亿英镑,约合每股7.45英镑。
该要约的具体操作为,3英镑现金加0.2589股卡夫新股换购吉百利一股股票。
当时,吉百利似乎“想都没有想”就断然回绝。
不甘心失败的卡夫于11月9日对吉百利发起了恶意收购,这一次的收购要约与上一次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卡夫的股价有所下跌,因此收购总价反而降至98亿英镑,吉百利又一次拒绝这样的收购要约。
按捺不住的卡夫不得不在2010年1月5日修改了收购条件,卡夫将其美国和加拿大的匹萨饼业务出售给雀巢,成功套现了37亿美元,打算提高对吉百利收购报价中的现金部分。
即把对吉百利每股收购价中的现金部分从原来的3英镑提高0.6英镑至3.6英镑,但维持总收购价不变。
然而,此举遭到卡夫最大股东沃伦·巴菲特(9.4%)出乎意外的反对,巴菲特公开表示反对卡夫通过增发大量股票来筹措并购资金。
并发出警告说,卡夫的股东们将不会批准该提议。
尽管如此,吉百利还是坚决认为,这种修改等于没有修改,因为这意味着股票部分会相应减少。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如果双方收购与被收购的“拉锯战”再持续下去,吉百利可能会渐渐处于不利地位,而失去被收购的最佳时机。
2010年1月7日,吉百利这只蓝筹股在伦敦股市差点以低于卡夫的收购价收盘。
当天,吉百利的股价曾跌至每股7.66英镑,低于卡夫对吉百利的现金加股票约为每股7.71英镑的收购价。
卡夫成功之道

奥利奥经典广告
奥利奥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推广
• 卡夫食品公司亚太区总裁Pradeep Pant:首先从公司 层面上卡夫意识到不一定要在全球推广统一的配方, 这是奥利奥进入中国市场战略的基础,其次卡夫中国 消费者的习惯进行了创新,比如说中国人不太习惯太 甜的饼干,因为甜品的中式菜肴中并没有很多,所以 卡夫意识到中国人还是喜欢淡一点的奥利奥的饼干, 于是就进行了改造。 • 对中国消费的口味进行了深入研究, 使得卡夫奥利奥 在口味上首先是站对了路子。但是,卡夫并没有停止 对奥利奥推广策略的创新。在改变口味的基础上,卡 夫还针对特别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奥利奥饼干的 “变型款”。
卡夫的“孩子们”
The Ways to Succeed of Kraft
——卡夫经典决策分析
卡夫“求婚”吉百利
• 2009年9月,卡夫宣布欲斥资167亿美元收购吉百 利,遭到吉百利的严词拒绝。在之后4个月的时间 内,卡夫频频示好,但屡遭拒绝。其间向吉百利 送上“橄榄枝”的企业不在少数,雀巢、好时、 费列罗都曾是“绯闻”竞购者。在一番追捧之下, 吉百利身价一路攀升,最后报价高达195亿美元。
• 尽管报价涨了15%,但这起交易对 于卡夫来说还是值得的。吉百利公 司是全球第二大糖果公司,也是惟 一一家同时拥有巧克力、糖果及口 香糖产品的公司。在25个国家拥有 生产厂,其巧克力和糖果产品广销 近200个国家。 • 2008年玛氏收购箭牌之后,以接近 15%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世界糖果业 老大,而卡夫的糖果业务只占了 4.5%的份额。在全球口香糖领域, 吉百利市场份额接近30%,仅次于 玛氏名列第二,而卡夫的口香糖市 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 与吉百利的结合从战略的高度看会 是双赢的
• Pradeep Pant:对于奥利奥饼干在中 国的推广卡夫采取的第二步是设计了 奥利奥多种款式的产品,比如卡夫威 化饼干,这是为中国市场独家特别定 制的,后来又从中国市场推广到了全 球其他市场。 • 现在 ,卡夫在中国的饼干市场,已 经占据了很大的一块市场份额,大约 为20%。特别是卡夫旗下的奥利奥饼 干,很受中国消费者欢迎。对此,中 国烘焙业公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刘科元 认为:卡夫奥利奥的成功,很大程度 上来说 ,是一种营销战略的成功。
卡夫营销案例研究完结版

跨国过企业经营学课内专题报告[卡夫的营销与发展]简介首先用几个数字来介绍一下卡夫:72个国家拥有159家工厂和9万多名员工。
卡夫食品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食品公司。
卡夫公司的三大核心产品系列为咖啡、糖果、乳制品及饮料。
它的著名的产品有:麦斯威尔、太平梳打、奥利奥,达能,果真。
卡夫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唯一的食品制造公司。
美国总公司历史创办人占士·卡夫(James L. Kraft)于1903年在美国芝加哥开展干酪批发事业,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生意渐上轨道,自1924年起上市,期间不时收购其他公司,并扩展至非食品业务。
1988年Altria集团的前身菲利浦莫里斯收购卡夫食品,1989年菲利浦莫里斯将旗下的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与卡夫合拼为Kraft General Foods。
2000年菲利浦莫里斯收购纳贝斯克后再拼入卡夫食品[6]。
2007年1月卡夫食品脱离Altria集团独立。
2007年7月收购竞争对手达能(Danone)的饼干业务。
卡夫食品由艾琳·罗森费尔德(Irene B. Rosenfeld)女士执掌,她在卡夫服务超过20年,曾专责卡夫和纳贝斯克 (Nabisco) 的合并,2001年更协助卡夫食品成功上市[8]。
2003年集团母公司Altria(其前身为菲利浦莫里斯)宣布提升两名主管贝斯·豪顿(Betsy D Holden)和戴洛梅迪(Roger K Deromedi)担任联合首席执行长(Co-CEO)之后,她过档百事旗下的薯片生产分部Frito-Lay。
自2006年6月起回朝任行政总裁,2007年3月兼任公司主席。
她在2008年福布斯全球100位权力女性排行榜中名列第6[9]。
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100位权力女性排行榜中名列全球第1.卡夫在中华区的历史1982 -- 通用食品(后并入卡夫)和统一在台湾成立合资公司。
1984 -- 卡夫在中国大陆成立了两个合资公司生产固体速溶饮料和咖啡;纳贝斯克与北京义利食品公司成立合资企业。
卡夫“逼婚”吉百利谁胜出

卡夫“逼婚”吉百利谁胜出文/林岳如果卡夫食品(Kraft Foods )能够成功收购吉百利(Cadbury ),将造就全球最大的糖果公司,这起并购无疑是史上最“甜蜜”的牵手,其引发的行业震荡和变革是巨大的,所以美国的好时(Hershey )、意大利的费列罗(Ferrero )以及瑞士的雀巢(Nestlé)都加入了“抢婚”的阵营,真心实意也好,充当搅局者也罢,吉百利的“婚事”至此已变得扑朔迷离。
2009年12月5日,卡夫食品向吉百利发出收购文件,声称正式进吉百利与卡夫,谁是谁的幸福?吉百利又是谁的黄粱美梦?Corporation公司│战略入并购程序,并重申2009年11月份提出的167.3亿美元的收购条款,但卡夫并没有像坊间普遍猜测的会提高收购价格。
另一方面,好时则传出可能与雀巢联手竞购吉百利的消息,而在此之前费列罗一直被认为是它的合作伙伴。
由于卡夫一直不愿意提高报价,这引起吉百利公司从上到下的强烈不满,甚至连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也出面向卡夫发出警告,如试图低价收购吉百利,卡夫将会遭到强烈抵制。
合并的战略意义规模仅为卡夫四分之一的吉百利(Cadbury PLC )总部位于英国的伯明翰,创立于1824年,年销售额超过10亿英镑,目前位列玛氏之后为全球第二大糖果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巧克力、糖果和口香糖的企业。
吉百利在2003年收购了在拉美拥有很大市场的口香糖公司亚当斯(Adams ),得到了令卡夫艳羡的新兴市场——其拉美和非洲业绩正以两位数的比例在增长;在印度,吉百利是最受欢迎的巧克力品牌;荷氏(Halls )在泰国非常畅销;而在中国,吉百利则并购了无锡的利夫糖果,占领了魄力口香糖在亚洲的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吉百利在中国大陆还有两家工厂,主要生产吉百利巧克力、怡口莲太妃糖、嘉绿仙、荷氏等系列糖果。
在2008年的销售额中,发展中的新兴市场为吉百利贡献了60%以上的销量,可以说,吉百利正掌握着最有发展潜力的“金砖四国”市场。
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以卡夫食品在中国为例

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以“卡夫食品在中国”为例黄金金摘要: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同时,在华跨国公司也面临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两难选择。
很多学者认为,在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适时性的、灵活的本土化战略被认为是众多跨国公司在华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从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理论出发,对卡夫食品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帮助我们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的经验,为中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卡夫食品一、跨国公司本土化理论背景随着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及其本土化经营的不断发展。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众多跨国公司纷纷从生产制造、产品品牌、人力资源、营销管理、资本运营、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在中国大力推行本土化经营战略,提高在中国业务的各个阶段功能性能力,确定中国式经营系统。
本土化又称本地化,从微观角度看,它是跨国公司经营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从宏观角度看,它是跨国公司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形式之一。
正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国资本进入东道国本土化的发展,而本土化的成功则反映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深化。
1、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本土化有以下几方面的动因(1)成本驱动在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运营成本这一因素。
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及土地资源等都大大地降低了跨国公司的运营成本,同时,中国作为跨国公司的重点目标市场,本土化生产还可以有效节省运输等中间流通费用,提高其利润水平。
所以在跨国公司在实行本土化战略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成本因素。
(2)市场驱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因此跨国公司为了抓住市场机会,更愿意花费更多的资源和能力培育这个市场,通过贴近目标市场,更加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并缩短流通时间,以增强跨国公司快速反应能力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收购吉百利-案例分析.企业兼并案例分析---卡夫收购吉百利班级:XXXXXXXXXX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提及世界级的食品行业公司,就不得不提玛氏,卡夫,雀巢,好时,费列罗,百事,箭牌,吉百利这几家巨无霸,而其中任何一家的变化都会对食品行业的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故而,卡夫收购吉百利绝对影响空前,也必然引起商界,金融界的关注。
案例描述:2010年1月,世界金融界传出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英国吉百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会终于同意接受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递上的收购要约,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终于如愿和英国糖果业巨头吉百利走到了一起。
其实,卡夫收购吉百利的历程可谓是历尽艰辛。
2009年9月初,卡夫向吉百利提出了103亿英镑的收购价,约等于对吉百利股价溢价31%,被吉百利以出价太低为由拒绝。
2009年11月初,在英国收购委员会的最后期限前,卡夫递交了对吉百利的收购建议,仍维持9月时的方案,因卡夫自身股价下跌实际报价不涨反降,吉百利对此作出讥讽回应。
2009年11月下旬,收购传闻四起,其间向吉百利送上“橄榄枝”的企业不在少数,雀巢、好时、费列罗都曾是“绯闻”竞购者。
2009年12月14日,吉百利猛烈抨击卡夫食品的敌意收购,敦促投资者不要让卡夫“窃取”他们的公司,呼吁股东拒绝卡夫提出的103亿英镑敌意收购报价。
到2010年1月19日,卡夫同意以每股8.4英镑,收购价包括5英镑现金及0.1874股卡夫新股换取1股吉百利股票总价值约117亿日,卡夫在其公司网2月2年2010收购吉百利。
亿美元)197英镑(.的股东接受了71%站上宣布,在稍早时进行的吉百利股东表决中超过亿美元的交易已经获这起高达190117卡夫亿英镑的要约收购报价。
个多月来的讨价还价。
联姻结束了双方4得了吉百利董事会的首肯,这样的规模足以多个糖果品牌,后的新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拥有40新的糖果帝国即将诞生。
而这两家食品,-和玛氏箭牌『1』分庭抗礼企业的强强联合将改变全球糖果市场的格局。
说起卡夫食品,可谓是老少皆知,超市里也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年在美国芝加哥开展干酪批发事业,经历1903创办人占士·卡夫于年起上市,期间不时收购192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生意渐上轨道,自集团的前身菲利浦1988其他公司,并扩展至非食品业务。
年Altria年菲利浦莫里斯将旗下的通用食品莫里斯『2』收购卡夫食品,1989年菲利浦莫里斯收购纳贝Kraft General Foods。
2000与卡夫合拼为集Altria年1月卡夫食品脱离斯克『3』后再拼入卡夫食品。
2007 月收购竞争对手达能的饼干业务。
年7团独立。
2007太平梳鬼脸嘟嘟,卡夫旗下产品主要有麦斯威尔咖啡,趣多多,打消化饼,乐之,卡夫奇妙,菓珍,奥利奥,达能,卡夫菲力乳酪,,可口,欧斯麦,卡夫芝士粉(纯巴马瑞士三角牌巧克力,Planter145奶酪粉)。
卡夫食品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食品公司,在全球在全球莫里斯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之一。
个国家开展业务,是菲利普·聘用约六万多名员工。
卡夫公司的三大核心产品系列为咖啡、糖果、个70乳制品及饮料。
卡夫在超过个国家开展业务,其产品全球150卡夫2007年128.6%月底,毕菲特旗下的巴郡持有国家有售。
截至卡夫目前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是持股量最多的机构投资者。
股票,剔出道琼斯工业平AIG月』宣布于道琼斯『42008年922日起,将使卡夫成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均指数成份股,由卡夫食品取代,唯一的食品制造公司。
而吉百利,也是不可小瞧的食品巨头。
吉百利旗下产品有吉,魄力口香糖,使百利纯牛奶巧克力,怡口莲,荷氏和维果-C立消,天宝粒粒糖。
吉百利史威士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性公巧(推广及分销糖果集团公司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司,主要生产、及饮料产品。
集团公司总部设在英)克力、糖制糖果、口香糖等.多个国家。
20055000名,产品遍布全球国伦敦,目前全球雇员有年,是英国伯明翰老牌糖果制造商,是英国1824吉百利创立于历史最悠久的巧克力品牌之一,也是英国最大的巧克力生产商。
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糖果公司,第二大口香糖公司,第三大软饮料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巧克力、糖果及口香糖产品的公司。
然而,这两家食品行业的大公司,基于共同利益以及公司的长远发展,在历经多次艰辛后,终于走到了一起。
而这两家食品企业的强强联合将改变全球糖果市场的格局。
而这两家企业的强强联合,必然有着其商业经营的深层原因。
以下,对卡夫收购吉百利作如下商业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卡夫收购吉百利,首先可以获得规模经济。
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和英国糖果业巨头吉百利走到了一起,这样就扩大了生产和销售的规模,从而降低了平均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年度成本至少能够节省6.25亿美元,并能通过整合分销体系和新产品开发来提高营收。
此外,可以获得财务上的规模经济效益,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更容易向银行融资、贷款的利率也往往更低。
而且双方合并后在税收、成本方面能节省6亿多美元。
其次,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
卡夫和吉百利的强强联合,使卡夫成为新的糖果帝国。
目前卡夫是排名第二的食品集团,而吉百利在糖果行业排名也是第二。
如果两家公司合并,其规模将超过眼下排名全球第一的玛氏-箭牌公司。
更重要的是,在卡夫视为心病的新兴市场,吉百利占有极大销售份额。
在印度,它是最受欢迎的巧克力品牌;在非洲和拉美,它的销量正在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
在整个吉百利2008年销售额中,新兴市场就贡献了2/3。
2004年年末,卡夫公司以14.8亿美元现金将自家糖果业务出售给玛氏-箭牌,如今糖果市场的快速发展,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而且利润可观,其中巧克力的利润更是达到200%。
巨大的利润诱惑着卡夫想再次进入糖果市场。
吉百利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糖果公司,也是惟一一家同时拥有巧克力、糖果及口香糖产品的公司。
在.25个国家拥有生产厂,其巧克力和糖果产品广销近200个国家。
吉百利糖果的品牌价值和公司实力很受行业认可,谁拥有了吉百利,谁就拥有了在糖果市场的话语权。
卡夫收购了吉百利之后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糖果业的老大。
卡夫目前在咖啡、饮料、乳品和饼干方面都已经处在领先地位,但自从将糖果业务出售后,公司糖果的产品线就一直是空白。
通过对吉百利的兼并,实现了他在糖果业的新发展。
在经济运行方面,卡夫收购吉百利之后,可以触进竞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调整产业存量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企业兼并,生产要素得以向优势企业集中。
集两家公司的优势于一身,包括员工、市场开拓经验、市场潜力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共同携手在零售、糖果和方便食品领域打造全球的强大集团。
卡夫公司的理想状态是:卡夫食品公司与吉百利公司的结合,打造出一个全球零食、糖果和方便食品领域的强大王国。
合并后的卡夫食品公司,年收入近5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公司,产品在全球160多个国家销售。
旗下拥有11个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标志性品牌,包括奥利奥、纳贝斯克和LU饼干、Milka和吉百利巧克力、Trident 口香糖、雅可布和麦斯威尔咖啡、Philadelphia奶油芝士、卡夫芝士、晚餐和色拉酱、以及Oscar Mayer肉类食品等。
除此之外,卡夫食品还拥有70多个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品牌。
但同时也可能造成卡夫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
卡夫和吉百利两个大企业之间的横向兼并很可能使兼并后的企业获得强大的市场支配力量,主要表现在提高产品价格,采取行动阻止新企业进入或驱逐竞争对手。
卡夫是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而吉百利是全球第二大糖果生产商,这种兼并,使得卡夫成为全球最大的零食王国。
其次,会造成进入壁垒的形成。
这种纵向兼并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生产过程高度一体化这样无疑会大大提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资金投入和经营风险,这实质上就是一种阻止其进入的壁垒。
注释:『1』玛氏-箭牌:玛氏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食品生产商之一,是全球巧克力、宠物护理、糖果等行业的领导者,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品牌。
在这些品牌中,价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品牌就包括德芙、玛氏、MM豆、士力架、UNCLE BEN'S、益达、傲白、宝路、皇家、伟嘉和特趣。
2008年10月,玛氏联手股神巴菲特,斥资230亿美元收购口香糖制造商箭牌,迅速得到一个充分全球化的网络,以及与主业巧克力相比更具有健康形象的业务。
与此同时,由家族控股的玛氏糖果,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糖果制造商,控制全球糖果业的14.5%的市场份额。
『2』菲利浦莫里斯: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简称PM)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烟草公司,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为一家大型跨国公司。
它既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烟草制造商,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食品制造商。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主要经营烟草、食品、啤酒、金融房地产等业务,拥有五个主要经营子公司及其在世界各地的一百多家各种类型公司,业务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PM直接控制的六大经营子公司分别是:(1)菲利普·莫里斯美国公司经营美国国内烟草业务。
(2)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经营美国以外的国际烟草业务。
(3)卡瓦夫食品公司,主要从事美国及北美地区十几大类、数百种食品的加工和销售业务。
(4)卡瓦夫国际食品公司,主要从事国际十几大类、数百种食品的加工和销售业务。
(5)米勒啤酒公司,经营啤酒业务。
其产品在美国啤酒市场的占有率为21.5%。
(6)菲利普·莫里斯资本公司,从事金融信贷和房地产业务。
房地产业务由该公司所属的米松·威久公司经营,在金融信贷方面,主要是为菲利普·莫里斯的其它经营公司及其客户提供信贷服务和支持。
『3』纳贝斯克:纳贝斯克公司是世界著名的饼干和休闲食品品牌,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Chip Ahoy!、Oreo、Ritz等。
Nabisco公司原本是由美国几间烤面包公司于1898年合并而成,原本名称是National Biscuits Company,现在则是隶属于卡夫食品公司,总部设于美国新泽西州。
『4』道琼斯:道琼斯公司是世界一流的商业财经信息提供商,同时也是重要的新闻媒体出版集团,总部在美国纽约,旗下拥有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服务,在全球拥有超过1500名记者。
道琼斯编发的股票价格指数更是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