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的内容及含义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的含义与发展

旅游文化的含义与发展
路”。
《中国旅游文化》
5.航海旅行
❖ 秦汉时期我国与日本、朝鲜、越南和印度就有 海上往来。
❖ 东汉未年,康泰和朱应就从海路出使过南洋各 国,撰写了《扶南传》,记述了南洋的景物。
❖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30个国家和地区。 他亲自绘制了《郑和航海图》,成为我国第一 部海洋地理图册。
❖ 旅行记有随员马欢著的《瀛涯胜览》,费信著 的《星槎胜览》和巩珍著的《西洋番国志》等。
《中国旅游文化》
❖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足迹遍布西汉版图疆域,撰写了名 著《史记》;
❖ 唐宋时期漫游文人的游记甚多,苏轼的《石钟山记》、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 著名的游记;
❖ 学术考察旅游著作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明朝医 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遍游全国名山大川,考察16省区,著 有《徐霞客游记》,他被世人称为“千古奇人”,他的 书则被称为“千古奇书”;
《中国旅游文化》
法显(334年—420年)西天取经
唐玄奘西行
鉴真六渡日本
《中国旅游文化》
3.文人漫游
古代的文人学者、隐士大夫,包括一些思想家、文 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了探寻某方面的学术文化和 实现人生志向,通过寻访游历、寄情于山水来实现对人 生目标的追求,这些文人在漫游过程中所创造的山水画、 山水诗及散文游记,丰富了我国的文艺宝库。
文官仕游 商业旅游 革命旅游
《中国旅游文化》
文官仕游 商业旅游 革命旅游
《中国旅游文化》
❖ (三)现代旅游文化
劳作性旅游 休闲性旅游 商业、治学旅游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活动需求的阶段及特征
历史阶段 时间 旅游需求
古代旅游 1840年之前 个体需求

旅游文化的内容及含义

旅游文化的内容及含义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1)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它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传媒、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旅游文学、中国饮食文化等。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旅游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因此,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可以分为:旅游文化主体成分、动机的复杂性;旅游文化客体形态、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旅游文化媒体形态、分布的广泛性等特点。

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

人们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特色文化,品尝各地的特色小吃等都属于对旅游文化综合性的解读,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旅游文化的综合性进一步的认识。

3)由于旅游本身,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特性,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人们对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品的认识不同,使旅游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格局。

含义:“以山比德,以水比智”是一种以道德眼光去寻找人与自然山水内在精神契合的审美观。

根据儒家孔子“比德说”,是将自然审美对象的特征同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相对照,从中意会到自然物中所表征的某种道德人格。

即自然界的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自然界物质之所以美,是因为其某些属性特征与人相通。

所以所见景物与人的性格相媲合。

比如《管子·水地》中说,“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

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

”管子对水的审美观,实质上表现出他对君子美好品格的审美观,以对象物的外在特征来象征和比况某种人格精神。

“近游观”中,推崇“郊游”是以孝为道,即父母在,不远游。

中国旅游文化知识点

中国旅游文化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总论之间相互碰撞1、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文化的层次结构:文化有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即通常所说的行为文化;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3、文化与旅游的关系: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题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征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5、细碎知识点:①三皇五帝:伏羲、神农、女娲后世称为三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di ku)、尧、舜为五帝②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③姓氏的作用:姓的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起源于母系氏族氏的作用在于“明贵贱”,起源于父系氏族④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前三名称谓状元、榜眼、探花)⑤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合称干支,可配为六十对,所以六十年一个甲子⑥帝王的号:谥号: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庙号:帝王死后,继位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扬性的称号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年号陵号:封建帝王陵寝的名称⑦古代把每月初一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大月十五、小月十六叫“望”注:其他的如名、字、号、十二生肖等内容看书,以上内容结合书学习第三章中国建筑文化6、中国建筑文化的特点:(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拥有完整的木架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2)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3)中国古建筑造型优美(4)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协调7、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表现在:1、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突出的特点之一, 2、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3、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8、宫殿的布局: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3、前寝后殿9、宫殿外陈设:1、华表;2、石狮,有辟邪的作用,三王狮(狮子所蹲之石刻着鸟中之王凤凰和花中之王牡丹);3、日晷;4、嘉量;5、吉祥缸、6、鼎式香炉;7、铜龟铜鹤10、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式住宅的代表,最基本的四合院是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11、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的表现:1)敬天祭祖的礼制思想,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思想,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反映;2)中国古代建筑重在以平面结构为特色;3)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特点,并辅以砖瓦12、古建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1)螭吻(chi wen),龙的九子之一;2)仙人走兽(走兽指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 ni)、獬豸(xie zhi)等;3)四灵(龙、凤、麒麟、龟);4)四方之神(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代表东南西北);5)石人石马(主要是起仪仗、驱魔、保卫的作用)6)吉祥寓意图案13、古代房顶的类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级别: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演攒尖顶、单檐庑殿顶~~~第四章中国园林文化14、中国园林的定义: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等而建的,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馆、榭、轩、楼、台、阁、亭、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

旅游文化学+第二章++旅游的文化传统

旅游文化学+第二章++旅游的文化传统

文人士大夫——游学与宦游
文人士大夫 贵族与文人漫游
---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洒脱玄远,纵情恣意的旅游风尚 谈游:边游边清谈,玄学哲理 评游-边游边评价和议论。顾恺之,游会稽,评人文山川之美,“千岩 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胧其上,若云兴霞蔚” 咏游-边游边吟咏,触景生情。曹操《观沧海》。陶渊明、谢灵运寄情 山水,吟诗作赋 啸游-边游边长啸,宣泄情绪。-优哉游哉的漫游,镇定玄远 纵游--纵情旅游
二、古代旅游文化的三个层面
旅馆:周先祖,在规划新都城时即有设计,“庐旅”。另 有专门接待国宾的食宿设施 “馆”-- 后将旅馆建设与 道路修筑结合,每十里建庐舍,提供饮食,并建为旅行者 寄宿的寓所“寓望”。《周易》“旅”卦。
驿站、驿传机构,唐宋元达鼎盛。唐宋私营餐饮与酒店繁 荣,酒店茶肆众。唐,张籍,《宿江店》,“野店临江浦 ,门前有桔花。停灯待贾客,卖酒与渔家”
买卖商游
李白:唐长干里,《长干行》:“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门 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 明清时期,城市工商业勃兴,商人市民的旅游迅速崛起。 徽州,明代重商轻士,“却是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科第反在次着。”
市民郊游
市民郊游
先秦,社会礼治和伦理思想开始对 休闲性旅游设定规范 ,对漫无节制的享受性旅游,加以抵制和约束。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古代旅游文化的三个层面
旅游物质文化 —先秦时期 ,已经出现官方驿站和少数私人逆旅(旅馆
)等最早的旅游设施和旅游中介 道路 • 《诗经》,前10世纪,周即拓修道路。《大雅·大东》, “周行”,“君子所履,小人所视”--专供帝王和贵族 使用。 • 秦始皇 大规模修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穷齐燕 ,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 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研究的深入
80年代,旅游人类学家将旅游者作为一个需要休闲、为摆脱一些社会 束缚而远游的人来研究,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论证。 进入90年代,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 论著方面,尤瑞的《旅游者的凝视》(1990);亚利· 里德的《旅 行者的心灵:从基加马治到寰球旅游》(1991);玛丽· 路易· 普拉特的 《帝国主义的眼睛:旅行写作与跨文化的演变》(1992);卡伦· 卡普兰 的《旅行质疑:后现代对位移的讨论》(1996);杰姆· 克勒福德的《旅 行文化》(1997);C.T.威廉斯的《旅行文化》(1998)。 □专业研究刊物方面,除《旅游研究年报》(1973年创刊)外、还出现了 英国的《旅游管理》、澳大利亚的《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0 年创刊)等一大批专业性强、内容全面深入的旅游文化研究刊物。 □ 学术交流上,除了定期的旅游文化国际年会,各国、各地区还有为 数众多的各类研讨会。
沈祖祥: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即是通过对 旅游内部三个相互关联、运动的结构的演变过程进 行 系统研究,描述旅游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运动 规 律(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1999)。 喻学才先生: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 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喻学才,《旅游 文 化》,2002)。 章海荣:旅游活动实际促成的是一种文化进入到 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事实。旅 游 文化的研究视野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旅游主体 文
二、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一)主要观点 加法利(Jafar Jafari)等:目的地国民族文 化,客源国文化,以及主体和客体、媒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交 际碰撞产生的文化都是旅游文化的研究范畴(肖洪根,1994)。 马波: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本质以 及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与旅游学有着一 个基本共同的结构(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1998)。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应抓住旅游主体----中介体----客 体----社会环境的各个环节,研究旅游主体文化人格和民族旅 游 性格的塑造过程(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1999)。

旅游文化说课稿

旅游文化说课稿

旅游文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旅游文化》。

下面就本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程选自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旅游文化》,主要介绍了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社会生活及其他因素的关系,并从总体上阐述了旅游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意识日益增强,而旅游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已经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越来越多的中职生愿意去了解各地的旅游文化,欣赏当地的旅游风光。

本课程从原来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这两个较狭隘的概念拓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使得中职生更易于接受。

根据中职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中职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各地的旅游文化,从而丰富中职生的知识。

另外,也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旅游文化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明确旅游文化的概念1.描述旅游文化的含义; 2.简单叙述旅游文化的分类; 3.举例说明旅游文化的特征。

(二)了解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社会生活的关系。

(三)了解旅游文化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四)理解旅游文化的重要价值,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操。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能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来认识旅游文化。

2、知道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社会生活的关系。

3、知道旅游文化的重要价值,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操。

4、能分析说明旅游文化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旅游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是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把握的。

鉴于此,我将其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道旅游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分析

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分析

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分析摘要:旅游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关系,既具有融合性,又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旅游已成为经久不衰的旅游资源,从而成为了旅游业的内核和本质。

文章就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及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旅游文化特征含义未来前景一.旅游文化的概念当下,我们本土的旅游文化研究已经轻车熟路,出现了很多关于旅游的书籍和剧作,而且有许多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教材以及大量学术论文,但是人们在一些场合或者一些地方上使用“旅游文化”或是“文化旅游”这一词汇的时候,对于它本身的定义或者外部意义都是不知道的,或者是说不清楚的。

笔者就就自身研究的和所查到的一些认识和大家研究研究。

闭上门,自己说国内的旅游文化大家对概念比较不清楚、国外的就更不知道了。

所以可以看出,国外旅游文化研究大都处于“先生下孩子,不给取名字”的一种情况,所以说绝大多数的论文虽然有旅游文化之实,但是却毫无旅游文化之名。

笔者觉得: 要是按照人类的说法,旅游文化是很多文化的主体碰撞接触过程中所形成的全能性的综合性的系统。

很多文化的主体碰撞是广义的旅游主体,包括旅游者在内的一切旅游参与的人,通过他们一些五彩缤纷的快乐自在的旅游活动,旅游文化才能出现和生存。

我们将冻结在旅游和文化事件或形成阶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区别。

于是区分定旅游游文化就简单多了。

旅游文化是自己我发生的能够自我调节的一个系统。

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最初始的集体性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说它是独立的文化,尤其自有其独特的意义。

第一,我们要注重旅游文化的内在发生。

这还得不包括他们借助的一些外界的东西,如一些名胜遗迹、烈士陵墓等有形文化和一些什么宗教信仰、舞台乐曲等无形的文化,因此不属于旅游文化。

第二,作为一个游客,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

旅行不是关于在外地看到什么风景,品尝到什么佳肴,消费了什么纪念品,不是你携带了什么行头,不是花费了多少假期和金钱,不是你拍回多少漂亮的照片,不是追逐飞行公里数及护照本上的印章页。

旅行其实是关于你在什么样的年纪站在哪里,遇见过什么样的人,你的感觉、想法,你关心和发现的新东西,你和别人的生活方式、观念的排列,你和未知世界的对话,你对自己内心的发问。

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带着真挚去寻找。

不管旅途还是人生,收获一定很多。

编后语:那句话说的很好,旅行看的不只是风景,感受的更多的是社会风情,社会文化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旅游的意义 1. 忘记一个人 2.期待一个与之心动的伴侣 3.美丽的邂逅 4.放松且找回自己 5.心在路上 6.寻找一种灵感7.释放工作生活中的压力8.无目的,单纯地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2. 旅游是人们放松自我、调节紧张工作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越是繁忙,旅游越是凸现魅力,而今天,自助旅游让你享受旅游过程中最本真的快乐,让你细细体味情感的含蓄与细腻,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成了拍照、购物和放松的代名词。

旅游,不存在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故事,只有数码相机留下的缺少情趣与细节的机械影像。

自助游它更重视游的过程,既“旅游的过程和旅游的目的地同样重要”。

要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探寻旅游的本真,进而实现旅游本质的精神回归。

对自助游者而言,旅游不再是购买一些纪念品,拍几张照片,而是要带回来一个故事。

将自身置于一个遥远、偏僻、陌生的世界,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体验新奇的民俗,这种经历的深度和质量比参观任何大牌景区都更有吸引他们。

旅游是人的天性,旅途是天才的摇篮。

只有在旅途中,人类的天才智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就是旅游人生的特殊意义。

当今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正在扼杀人类的天性,割断了自然的纽带,囚禁了人类的灵魂,精神错乱,性情浮躁,智慧泯灭,感觉麻木,于是,返璞归真,向往自然,这就成为人类的本能需求。

在旅游过程中,置身于天地之间,融会在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宇宙之间波澜壮阔的旋律,在气势磅礴的生态流中获得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只有在广阔的生态旅游中才能实现人类灵魂的自由!在旅途中,有新奇的感受,有神奇的发现,心旷神怡,离尘绝俗,生活的改观,人生的超越,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创造一种新的状态,在平凡中升华,塑造伟大的人生品格,这就是旅游的人生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它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传媒、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旅游文学、中国饮食文化等。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旅游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因此,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可以分为:旅游文化主体成分、动机的复杂性;旅游文化客体形态、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旅游文化媒体形态、分布的广泛性等特点。

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

人们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特色文化,品尝各地的特色小吃等都属于对旅游文化综合性的解读,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旅游文化的综合性进一步的认识。

3)由于旅游本身,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特性,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人们对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品的认识不同,使旅游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格局。

含义:“以山比德,以水比智”是一种以道德眼光去寻找人与自然山水内在精神契合的审美观。

根据儒家孔子“比德说”,是将自然审美对象的特征同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相对照,从中意会到自然物中所表征的某种道德人格。

即自然界的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自然界物质之所以美,是因为其某些属性特征与人相通。

所以所见景物与人的性格相媲合。

比如《管子·水地》中说,“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

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

”管子对水的审美观,实质上表现出他对君子美好品格的审美观,以对象物的外在特征来象征和比况某种人格精神。

“近游观”中,推崇“郊游”是以孝为道,即父母在,不远游。

“远游观”中,提倡“游而有方”是游而怀有大志。

表现的哲理思想: 在“以山比德”中,是景仰山的博大和无私奉献的胸襟。

在“以水比智”中,智指的是有智慧的人,水的丰富变化欲指人的丰富变化,象征德,仁,理义,智,勇等人文精神。

山给人以沉稳庄重的静态美感,可视为仁者风范。

水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的享受,象征智者的胸襟。

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有这么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用周流不滞的水来比喻智慧人的通情达理,用稳重之山来比喻仁德人的安于义理。

在我的理解中:山可长育万物,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静的特点,因此用山来赞美稳健沉着,无私奉献的品质。

而河水有本有源,可滔滔不绝的奔流,不分地形,不分昼夜等来说明似德,似义,似仁,似勇,似知,似察,似礼,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等美好的特征。

如山滴石穿,做为哲理来比喻持之以恒方可成功的哲理。

再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人的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人的高深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