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

合集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115[摘 要] 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内容,还要表现出原文的艺术与美。

基于此,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翻译美学;审美再现;《匆匆》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刘子琪一、引言文学是语言层面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无数文学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亦是研究的难点。

如何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输入另一语言系统和文化环境中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质备受重视,成为热门话题,翻译美学的出现也将文学翻译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文拟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探析译文的审美再现。

二、文学翻译与翻译美学文学作品在创作之时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价值,这一独特性也正是文学作品吸引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传达原文的艺术审美信息,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正如茅盾先生所言:“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1]如果忽视了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翻译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无法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翻译。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表现在语言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理解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及句法三个层面,从表象要素切入;然后进入非形式信息,包括情志和意象两个方面,着眼于内在美学介质。

作为翻译学学科下的一个子学科,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2]。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探究——以《人生颂》三个汉译本为例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探究——以《人生颂》三个汉译本为例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一、引言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一生著作颇多,尤其是他的抒情诗和歌谣,享有“美国牧歌之花”的美称。

《人生颂》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英语诗歌。

作为同一时期的翻译家,杨德豫、黄新渠、黄杲炘对《人生颂》的翻译各不相同,在译文中体现出了各自的取舍。

比较这三个译本,分析同一时期,不同译者由于审美接受和读者关照的不同,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对译文美学效果和读者接受程度产生的影响,对未来诗歌翻译具有导向作用。

二、接受美学与翻译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它主要研究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接受、反应及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杨武能(转自许钧.2000:227—228)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重新解释翻译过程,建立了文学翻译特有的翻译模式: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

新的翻译模式强调了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强调了在二度创作中译者应从译入语读者美学接受的层面出发,发挥其主体性,这使得文学翻译进入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视界。

三、《人生颂》的三个译本《人生颂》三个汉译本对原作内容都做到了忠实,但在表层结构的处理上却各不相同,以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三个汉译本中对原作艺术风格的处理。

3.1 措词诗歌第二节中“grave ” 一词,渠译为“坟场”,炘译为“一抔黄土”,豫译为“荒坟”。

这三种译法中“一抔黄土”虽然改变了原作意象,但在汉语里这一词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创造意境。

这样的译法更富有蕴味,符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经验。

此外,“一抔黄土”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种译法可以弥补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修辞的缺失。

第四节中“beat ”一词一语双关,不仅指敲鼓,也指心脏的跳动。

对于这一词渠译为“敲响”,炘译为“闷响”,豫译为“擂动着”并在后面增译“一下又一下”。

豫的译法映射出了“beat ”的双层意义,同时也增强了译作的节奏感和音响效果。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王维《使至塞上》两个不同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王维《使至塞上》两个不同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17·从翻译美学角度看王维《使至塞上》两个不同英译本的审美再现张 娅(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摘要:本文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题材,基于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角度,从形式系统的语音层、词语层和句法层的审美信息及非形式系统的意境层和文化层的审美信息出发,分别对G.W.Robinson 和许渊冲先生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翻译美学有助于理解诗歌英译中如何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其审美价值从而实现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歌翻译;审美再现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7-0217-002一、引言此诗作于诗人出塞途中,描绘了边塞的壮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赞颂之情。

与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寂、飘零的心情以及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整首诗无论是韵律创造还是意境渲染,都给读者带来无限的审美体验。

二、翻译美学指导下《使至塞上》不同英译本分析因此,笔者将从翻译美学角度出发,对《使至塞上》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原诗和两个不同英译本展示如下: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On a Mission to the FrontierOff in a single carriage on my mission to the frontierFor dependencies beyond Chuyen now I am carried like thistledown out from the Han defencesAnd wild geese are flying back to the savage wasteFrom the Gobi one trail of smoke straight upIn the long river the falling sun is round At Hsiao Pass I meet our patrols Headquarters are on Mount Yenjian (G.W.Robinson 译)On Mission to the Frontier A single carriage goes to the frontier;An envoy crosses northwest mountains high.Like tumbleweed I leave the fortress drear;As wild geese I come under Tartarian sky;In boundless desert lonely smokes rise straight;Over endless river the sun sinks round.I meet a cavalier at the camp gate;In northern fort the general will be found.(许渊冲译)(一)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1.语音层审美信息诗歌在语音层次的美主要表现在其节奏和韵律方面。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介绍《诗经》的翻译历史,从中展现翻译的演变和挑战。

然后深入分析翻译美学视角,揭示翻译中的审美考量。

接着探讨英译诗经的特点和现代翻译对比,从语言、文化和审美的角度考察翻译的表现和限制。

最后总结翻译美学视角的重要性,指出对诗经翻译的启示,展望未来研究。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经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以及翻译美学视角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经》、英译、对比分析、翻译历史、视角分析、特点、现代翻译、语言、文化、审美、重要性、启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In the realm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 have been a subject of great interest and scrutiny. The Book of Songs is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at dates back to the Zhou dynasty,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analysis, we will explore the variou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from a translation aesthetic perspective,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o uncover the nuances and complexities of translating such a revered and intricate work.2. 正文2.1 诗经的翻译历史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情感。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教育经典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述了道德礼仪、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翻译其内容不仅是文化传播也是翻译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下面将以两种英文版《三字经》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种英文版《三字经》作者是「杨南道中」,翻译整体语言流畅且贴近原文风格,尽可能地将语言翻译成英语。

但翻译中有些词汇可能会让西方读者感到陌生,例如“孝”和“兄”,缺乏解释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第二种英文版《三字经》作者是「Samuel Johnson」,他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使得译文更具可读性和易懂性。

同时也在翻译中增添了一些诗意,比如“Husbands with wives should in love take delight, And never to quarrel give place.”使得翻译更加有趣生动。

综合来看,两种英文版《三字经》翻译在表达上各有优劣。

第一种译本比较注重对原文文字的翻译,相对的译文流畅度较高但缺少一些文化背景的解释;第二种译本则更加注重对西方读者的理解,加入了些许诗意使得译文更加生动活泼。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两种翻译是各自领悟了原文的精髓,并采用不同的译法传达给读者。

这两种翻译在传播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风筝》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文本的三维视域融合

《风筝》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文本的三维视域融合

进经 济发 展
特别 是 商 品 经济 和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带来

得 以完 成


了 多元 的 文化 思 潮
丰 富的生 活 体 验 和 文化 思 想 使 作
,
作者 视域 与 译 者 视 域之 重 合
,
家 的 创作 也趋 向表达 独 特 的 感 受 无论是其所
,
抒发 不 同 主 体对 社
任何 一部 作 品 都 带 有 作 者 的 影 子 处 的文 化
文 化 视点
、、
《 风 筝 》 翻 译 过程申 作者 译 者 三维 视域融 合

女 爱


文 本的


月 舌
,
除文 化差 异 因 素 外

,
作者 所处 时 代 和 其 个人 思 想 亦 是

在翻 译 鲁迅 的作 品 《 风筝 》 时 作 品 的 写 作 时 代
比较 重 要 的两 个 因 素
写 作风 格及 思想 影 响 了 作者 视域 与译 者视 域之 二 维重
即 对 翻 译 的 检验
,
作受 社会 转 型 期 的 影 响 体 价值

,
越 来 越注 重 作 品 和 创 作 的 主
,
在 作者 视域 与译 者视 域 之二 维重 合后
重 合下
,
在 读 者视域 的

,
19 9 0
年 的 社会 转 型 中
多种 经 济 因 素 促
翻译 的过 程

,
即翻 译 文 本 的 产 生 及检 验最 终
思想

,

民 族 时代
,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诗经》二日译版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诗经》二日译版本

40海外文摘1 前言《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最著名的一首恋歌,用水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诗人因思念对象可望不可即而徘徊而思念,不能自抑其无比惆怅的心情,一咏三叹,只在重读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鹭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的思念之情。

从1736年布鲁克斯从法文转译收有《诗经》数首,仅仅是英语译文也有了近百年的历史。

现存的译本中,主要还是英译本及英译研究论述居多。

截至目前,尚未看到以传播学角度为切入点的日本诗经学专著和专论,所以《诗经》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研究还是一片新天地(张永平2014:140)。

本文依据刘宓庆的翻译美学思想,选取了日本汉学大家松冈荣志和目加田诚的日译本,比较分析《蒹葭》原文与译文中美的要素。

通过美学翻译理论的基础对《诗经》的两个日译本进行比较,以期鼓励更多译文的出现,领悟如何在美学翻译理论视角下探究语言美,从而推动中国文学经典文学作品走出去,发掘中国传统经典的内在价值。

2 翻译美学理论美学对翻译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翻译是一种艺术,除了遵从技术的规定,接受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行适度的创造。

对于语言的美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内容上面,也可以表现在形式,音韵,语义等。

正如刘宓庆在《翻译美学教程》中所著,译本必须在翻译审美客体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翻译者的再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再创作的过程中,就少不了词语和文句选择的择善从优,所谓择善从优就是审美操作,即“翻译绕不开审美,翻译学绕不开翻译美学”。

(刘宓庆,1995:130)2.1 形式系统审美要素(语音、词语)形式系统审美要素中的语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即语音美的基本形式手段之一;语言中能承载审美信息的另外一个基本单位就是词,因为词是字、语素和音节的“三结合体”,也就是形、义、音三者的结合体,因此它的审美信息承载能力非常强。

(刘宓庆 2012:92)例文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翻译:风筝 (鲁迅)对比

翻译:风筝 (鲁迅)对比

翻译:风筝 (鲁迅)对比(a) Kite (translation: alexcwlin/edit: adam.L)(b) The Kite (杨宪益、戴乃迭译)(c) Kite (刘士聪译)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a) It is wintertime in Beijing.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thick snow. Leafless tree-branches in greyish-black color reach into the clear sunny sky. A couple of kites floating high in the air at distance saddle me with a feeling of bewilderment and melancholy.(b) A Peking winter dismays and depresses me: the thick snow on the ground and the bare trees' ashen branches thrusting up towards the clear blue sky, while in the distance one or two skies arefloating.(c) When,in late winter in Beijing,there was still snow on the ground and, up in the air,an entanglement of dark-gray bare branches against a sunny sky,a couple of kites were already fluttering up and down in the distance - a sight that filled me with amazement and forlornness.***************************************************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现今社会,翻译作品甚多,翻译理论对只看重翻译实践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而美学这一学科在西方历史由来已久,发展势头较为迅猛,集诸多大家之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学在20 世纪初才在中国被采纳和推广开来,加之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一大批人文学者对其的研究,也使美学这一外来的又年轻的学科与研究语言文字的翻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跨人文学科。

美学对翻译理论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与接受者的关系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再现手段及翻译美的标准的探讨,等等。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和具有宽阔视野的美学相结合,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更要注重内容和风格,实现美的再现。

1. 翻译与美学《风筝》是鲁迅散文诗选集《野草》中的一篇作品,写《野草》之时,鲁迅先生处于极度苦闷之中。

身体每况愈下,又经历了五四运动,但中国整个社会面貌无根本性改变,还是处于愚昧之中。

而在《风筝》中暗含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无奈悲观以及少年时代亲情关系的寄托。

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景仰和崇敬,不乏许多翻译大家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译成英文。

本文将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和刘士聪教授的英译本中的审美再现进行尝试性的比较研究。

翻译中的审美体验一般遵循以下的规律:审美态度(目的性、意向、观念)箭头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认识f对审美认识的转化f对转化结果的加工f对加工结果的再现。

译者对移情感受的加工的结果就是再现。

具体而言,再现就是译者将自己经过识别、转化、加工的审美体验从初始时期的模态定型化为比较稳定的形态,并赋之于目的语、即译文。

散文,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

散文以散句著称,句式多样。

以下将选取《风筝》的几段,从语言和文化的层面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和刘士聪教授的译本之审美再现进行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少不了美感的享受,而美感需要译者高层次的语感来实现。

寓具体于抽象,寓抽象于具体,最终达到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2. 翻译美学与英译《风筝》本文采用对比的分析法,从音美、词美、句美和意美四个方面分析原文和译文,对比翻译过程中美感的再现。

2.1 音美我国南梁文学家沈约早就提出“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

”真实描写了语言的音韵美,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汉字字音的声、韵、调的使用可以提升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也能使内容美和形式美趋于平衡,结构对称,增添美感。

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干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杨、戴译:A Peking winter dismays and depresses me :the thick snow on the ground and the bare tree's ashenbranches thrusting up towards the clear blue sky ,whilein the distance one or two skies are floating.M[译:When in late winter in Beijing , there was still snow on the ground and ,up in the air ,an entanglement of dark-gray bare branches against a sunny sky ,a couple of kites were already fluttering up and down in the distance--a sight that filled me with amazement and forlornness.原文中,“北京的冬季”,地上的“积雪”,“晴朗的天空”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和浮动的“风筝” ,这些都是凄凉孤清的意象,这些意象“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5]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它译成" dismays and depresses ”,用的腹韵的笔法给原文增添了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刘士聪的翻译用一个带时间状语的主从复合句勾勒出相应的画面却没有押韵。

但是似乎第二个译本的翻译更加生动形象,选用“entan gleme nt” “against ”“fluttering ”这些修饰词,具体描绘了意境,更有利于读者理解。

两个英译本各具风格。

汉语这种声调语言惯用叠词,叠词的使用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音乐美感。

例二: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杨、戴译:and that instant my heart seemed to turn to lead and sink heavily down and down. 刘译:turning my heart into a cloud of lead that kept sinking with an increasing heaviness. 原文作者写自己的心“很重很重的堕下去”,杨宪益、戴乃迭译作“ sink down and down ”[6] ,程度副词叠用即保全了汉语原文叠词的韵味,又准确凸显心情的起伏程度。

而刘士聪则简单地用一个“ heaviness ”表达,虽然表意相同,但是缺少了原文行文节奏的一致。

在此翻译上,第一个译本更好的再现出原文的语言之美。

2.2 词美词是构成篇章的基本要素,散文用词更为讲究,为了更好地体现原文的美感,译者选词也比较富有表现力。

例三: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

杨、戴译:The truth dawned on me in a flash. I ran toa smell deserted store-room and ,sure enough,as I pushedopen the door ,I discovered him there in the midst of thedusty debris.刘译:Suddenly ,as if awakened by some prompting ,I rushed to a small room there that was forsaken and usedas a storeroom for odds and ends. I pushed the door openand,as I expected ,found him nestling in the dustysundries. 杨宪益、戴乃迭把“恍然大悟”译成“ The truth dawned on me in a flash" ,选用“ down on”表明理解明白的进程就在瞬间顿悟,就像作者想起自己的小兄弟,突然之间觉得不对劲,在那一瞬间,用“ in a flash ”表明思绪流动之快,霎那间被点醒的感觉就出来了。

而刘译就用“awaken"表示被唤醒,选词直接,“ some prompting ” 是致使“awaken"的直接原因,作者也转词意译,也恰到好处。

2.3 句美俗话说写文章必定离不开遣词造句,词更多涉及到的是内容,而句子则更讲究形式。

散文本来就句式多样,而英文将其散句进行结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例四: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天空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杨、戴译:My young brother was just the reverse. He must then have been about ten ,often fell ill and was fearfully thin ,but his greatest delight was kites. Unable to buy one and forbidden by me to fly one ,he would stand for hours at a time ,his small lips parted in longing ,gazing raptly at the sky.刘译:My younger brother ,however ,about ten yearsof age then ,weak and thin ,frequently troubled with sickness ,was crazy about kites. Unable to afford it anddeprived of the access to it by this elder brother ofhis ,he would stand there ,his tiny mouth open in a gape ,watching upward ,sometimes for hours running.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并没有用however 来表明转折语气,而是用词“ reverse ”来表明,句子结构比较紧凑,行文比较流畅。

而刘士聪的译文考虑原文句子较长,短语较多,因此用了两个英语句子,并对短语作了适当调整和安排,尤其是将原文里的“我又不许放”译成“ deprived of the access to it by this elder brother of his ”,“deprived of" 被剥去这样表明作者当时的蛮横不讲理和后来作者的自责歉意,效果更加明显,而戴、杨的译文程度不及刘的译文程度之深。

2.4 意美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表达相同的意境是很难达到相一致的,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尤其重要,行文基调把握得当,意境之美自然就存于译文之中。

例五: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 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杨、戴译:If a distant crab-like suddenly came down,he would utter a cry of dismay; if the strings of two tile-kites becamedisentangled ,he would jump and skip for joy. This struck me as absurd and contemptible.刘译:When,all of a sudden ,the crab-kite in the distance plummeted,he would gasp with surprise; when two tile-kites got twisted and then taken apart ,he would jump with joy. To me ,all these spontaneities of his were contemptible and despicable.原文属排比句,杨宪益、戴乃迭得译文保留了排比的句式,而译文中的“ dismay”使文章的结尾和开头相呼应,天空中的早春景象与作者悲哀的心情相照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