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合集下载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探讨了汉英散文翻译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介绍了翻译美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然后详细分析了美学在汉英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翻译美学对汉英散文翻译的影响。

接着探讨了翻译美学要素在汉英散文翻译中的体现和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汉英散文翻译策略,以及汉英散文翻译中的美感追求。

最后总结了汉英散文翻译中翻译美学的意义,并探讨了翻译美学对汉英散文翻译的启示和应用前景。

通过这些内容,展示了翻译美学在汉英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翻译美学、汉英散文、视角、应用、影响、要素、体现、策略、美感追求、意义、启示、应用前景1. 引言1.1 翻译美学的定义翻译美学是研究翻译艺术和翻译实践中美的表现形式的学科。

它关注翻译过程中美感的产生和传递,探讨翻译作品中美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翻译美学旨在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使翻译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翻译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翻译的语言美学、文学美学、视觉美感等方面,力求在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美的境界和品位。

通过翻译美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挖掘翻译作品中的美学潜力,提升翻译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品位。

翻译美学不仅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美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翻译美学的重要性翻译美学在汉英散文翻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美学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美学内涵,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对原文的审美特点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翻译美学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美学是翻译的一种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翻译作品应该不仅忠于原文,而且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通过运用翻译美学的理念和方法,译者可以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赋予译文更多的审美价值,使翻译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115[摘 要] 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内容,还要表现出原文的艺术与美。

基于此,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翻译美学;审美再现;《匆匆》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刘子琪一、引言文学是语言层面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无数文学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亦是研究的难点。

如何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输入另一语言系统和文化环境中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质备受重视,成为热门话题,翻译美学的出现也将文学翻译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文拟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探析译文的审美再现。

二、文学翻译与翻译美学文学作品在创作之时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价值,这一独特性也正是文学作品吸引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传达原文的艺术审美信息,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正如茅盾先生所言:“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1]如果忽视了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翻译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无法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翻译。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表现在语言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理解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及句法三个层面,从表象要素切入;然后进入非形式信息,包括情志和意象两个方面,着眼于内在美学介质。

作为翻译学学科下的一个子学科,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2]。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散文是一种修辞性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达要合乎一定的审美标准。

在翻译散文时,要考虑到语言的美感,因为它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汉英散文翻译的问题。

一、音律美音律美是指文字的语音和语调的美感。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汉英的句子长度不同,中文句子较长,英文句子较短。

这是由于英文表达时更注重简洁性,而中文则喜欢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受。

因此,在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音律美,在结构、长度、韵律等方面要尽量和原文一致。

例如:“北风卷起枯叶,飘向往事的眼眶”,这句话由于使用了短句,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

如果翻译成英文时,可以使用并列句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North wind whisks up dry leaves, drifting towards the eyes of the past.”使句子结构简洁并保持英文的语音美。

二、意境美意境美是指通过诗意、意象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的美感。

在散文翻译中,译者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美。

对于使用成语、比喻等修辞的句子一定要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英文表达方式。

例如:“时光是把杀猪刀,无情地割下我们的青春。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表达了青春易逝的主题。

翻译时可以选择使用类似的比喻进行表述,如“Time is a butcher's knife that ruthlessly cuts away our youth.”使原文的意境得以保留。

三、形象美形象美是指很容易让读者形成一定的图像感。

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原文中的人、物、情境等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对于难以翻译的专业术语或领域内的描述,要尽量保留对应的词汇或者使用同义词进行替换。

例如:“深秋的森林中,芦芭河潺潺流过,太阳一点点收起阳光,以天空为组织者,开头接受瑞雾的敬礼。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森林景象,其中“芦芭河”这个地方名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可以保留使用拼音,如“Lubahu River”。

从语言美学视角看汉英小说翻译

从语言美学视角看汉英小说翻译

从语言美学视角看汉英小说翻译
由于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翻译工作者的职责不仅是要准确地理解原文的信息与内涵,并且还要领悟原文的精神和艺术魅力,才能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与想法用恰当的表达方式翻译出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部完美的翻译作品不仅仅要保留原文的意义与情感,而且表达情感的方式和语言风格也要尽量保留。

所以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注重语言细节问题,如表层含义,还有文字的顺序和结构问题。

翻译的这个方面就可以用中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美学来解释。

本篇论文借助于刘宓庆的翻译审美理论中的语言审美这一主线,分析比较了汉语和英语共同的美和独特的美,并以王安忆的《长恨歌》的英译本为个案分析。

首先介绍了语言美学和翻译美学,然后详细论述了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同质美与异质美,其次说明汉译英文学翻译过程中汉语独特的语言美感的磨蚀和在英语中重现的现象。

通过这种描述性质的比较研究分析和个案的译例分析,总结出刘宓庆翻译审美理论在实践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汉语语言美感的磨蚀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通过译者创新性的翻译策略,英语的语言美感是能弥补这种磨蚀的。

从本文的理论依据和译例分析可以看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借助美学策略能够帮助译者完成更高质量的作品,所以文章最后指出,翻译审美理论体系对于指导文学翻译的实践活动有重要意义。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强以及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学翻译日益受到关注。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美学视角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注重通过对原文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保持译文与原文的美学品质。

本文将运用翻译美学视角,对比分析两种英译版本的中国古代诗歌经典《诗经》。

《诗经》是古代中国汉族诗歌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形式。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诗歌,涵盖了从周朝早期到春秋时期的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在翻译《诗经》时,由于中文和英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文学翻译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诗经》中一首名为《关雎》的诗,比较两种译本,一种是2015年彭懿璇翻译的版本,另一种是1976年Arthur Waley翻译的版本。

彭懿璇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Arthur Waley版:通过对比两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彭懿璇的翻译更加接近于原文,她采用了较为自然的语言用词,保留了《关雎》的原诗结构和韵律。

Arthur Waley则更注重于表达意境,他将“雎鸠”翻译为“osprey”,使用了古化英语。

其次,在第二节中,彭懿璇用“寤寐思服”表达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表现出女子内心的痛苦。

而Arthur Waley则使用了“unresting are the thoughts that revolve within her head”,强调女人的内心思考反复不定。

虽然两个版本各有所长,但彭懿璇的翻译在保留原诗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关雎》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一下另一首名为《氓》的诗,两种英译版本分别来自施宾德(Schoolfield)和Bernhard Karlgren。

施宾德版:Bernhard Karlgren版:Lowly thrive the peasants,Measured their holding;Eely their backbone,Fishes their diet.Cutting the rush,Working the swamp-reed,Sorry their life-time,Mind-gnawing cares.对比两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施宾德更加重视对原文中的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他用诸如“bounds of honest toil”和“woe impounded”等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氓的艰辛生活。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涉及到如何准确且有效地传递原作的
美感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翻译策略:
1.采用等值转换:尽量保留原作中的美学元素,如修辞手法、象征意
义等。

翻译时可以选择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作的美感。

2.重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儿童文学通常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翻译
时需要保留这种语言的美感。

可以采用押韵、排比、唱和等手法,使文学
作品在目标语言中仍然具有类似的韵律和节奏。

3.维持文化特色:儿童文学往往带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时需
要尽量保留这些特色,使目标语言读者也能感受到原作背后的文化魅力。

4.采用适合目标读者年龄的词汇和句式:翻译儿童文学时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理解和欣赏的词汇和句式,并且要注意
不让翻译过程中损失原作的美感和意义。

5.适度删减和注释:有时候,为了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儿童
文学作品,可能需要适度删减原作中的内容或者加入注释。

这样可以保持
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并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之,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要尽力保持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特点和需求,以确保翻译能够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介绍《诗经》的翻译历史,从中展现翻译的演变和挑战。

然后深入分析翻译美学视角,揭示翻译中的审美考量。

接着探讨英译诗经的特点和现代翻译对比,从语言、文化和审美的角度考察翻译的表现和限制。

最后总结翻译美学视角的重要性,指出对诗经翻译的启示,展望未来研究。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经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以及翻译美学视角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经》、英译、对比分析、翻译历史、视角分析、特点、现代翻译、语言、文化、审美、重要性、启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In the realm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 have been a subject of great interest and scrutiny. The Book of Songs is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at dates back to the Zhou dynasty,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analysis, we will explore the variou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from a translation aesthetic perspective,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o uncover the nuances and complexities of translating such a revered and intricate work.2. 正文2.1 诗经的翻译历史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情感。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指的是文学翻译中美学要求的翻译技巧、运用及其在实际翻译中的作用。

文学翻译涉及丰富多采的语言文化,
在文化冲击中,文艺翻译者不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传承,还需要将原
文中的文艺美感传递到译文中。

文艺翻译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
原文中的风格、文体、语调等文艺特征,并将其完整地呈现出来,以
便保持其美学属性。

文学翻译要求使用一定的翻译技巧来把原文的美学特色传达到译
文中。

文学翻译家要根据原文的体制特征,进行策略性的翻译,利用
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实现有效的文学翻译,特别是要注意文体、语调、
句式等美学关键点。

在文学翻译中,最核心的任务是翻译精神,超越
语言的藩篱,捕捉原作者艺术形象,尽可能多地用一种语言准确表达
另一种语言,从而达到美学要求。

此外,文学翻译需要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学翻译的目的是把
原文文艺特色传达到译文,这要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者语言文化之间
的差异,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文化补充方法,结合原文
中的文艺特征,营造美学因素,展示原文的精神内涵,以充分体现文
学翻译的美学价值。

文学翻译离不开对其美学特色的理解和运用,翻译者必须特别关
注原文的美学特征,并有效将其传达到译文中,采取合理的翻译手段,来保证文学翻译的美学地位。

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把握好
文艺特色,采取有效的翻译技巧,正确把握文学翻译的美学方向,并
遵循美学原则,从而使译文出现文艺美感,实现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摘要】文学翻译是一种基于原作的再创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原作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解读原作的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从而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和内容。

【关键词】文学翻译表象要素接受美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31-01
一、引言
近年来,翻译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翻译的发展也就更加突飞猛进。

200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了翻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标志着翻译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促进了翻译专业的发展。

对于翻译方面的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和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

文学翻译也是广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从美学的视角进行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而这也是我国文学翻译的一个特色,因为中国文学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

此外,中国浩瀚的文学宝库也需要走向世纪,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瑰宝是我们新一代翻译学者的使命。

二、理解—文学翻译的基础
文学翻译是一种立足于原作的再创作,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不仅仅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述,而且要具备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译作读者体会到与原作读者相同的阅读美感和艺术享受(邓景茹:2010,135-137)。

译者(审美的主体)
在翻译原作(审美客体)过程中的关键是要对原作进行充分地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原作的物质层面(文学符号系统)和精神层面(审美过程),即通过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最终满足审美要求,再现原作的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

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普遍研究,其核心是理解。

阐释学循环理论认为只有理解了整体,才能理解局部;只有理解了局部,才能理解整体。

理解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被理解对象内部与整体的关系,即语言层面与审美层面的关系;被理解对象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审美客体与主体及其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理解者的先见与理解者的整个活动之间的关系。

施莱尔马赫认为对文学作品而言,阐释学的三种关系演变为:单个语言单位与整个语篇之间的关系;文本与译者心理状态的关系;文本所属的种类与类型的关系。

现象学对2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它的核心是通过阅读产生对作品的重构。

这种重构的基础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存在形式,效果体现在作品的审美价值。

它的代表人物英加登将阅读分为三种:前审美阅读、审美阅读和后审美阅读。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

以现象美学和阐释美学为基础,并吸收了布拉格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卡洛夫斯基的“空白论”思想,对“读者反映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性语言,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

而这个不确定性与空白
即是文本的召唤结构。

因此文学翻译的译者要在对原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审美意境,并给译文的读者留下一定的空间,再现原作的永恒魅力。

三、再现—翻译的宗旨
对于文学文本的译者而言,他既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作的作者,担负着双重的审美身份。

因此译者要对原作有充分地理解,从美学要素上把握原作的特色,理解原作的美学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

表象要素指的是原作语言形式上的美,从现象学来看具体是指:字音层、意义层、图示层和被再现客体(刘宓庆:2005)。

一篇优美的散文读完后使人心旷神怡,它必然体现在作家的遣词造句和音韵结构上。

那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依附于原作的形式,即翻译形式的依附性;将原作的形式美迁移于译作中,即翻译形式的迁移性;翻译的形式美应统一于译文的整体审美价值中,局部的、外在的形式美要与整体的、内在的审美意识协调、适应、要与接受者因素协调、适应,即翻译形式美的统一性。

而非表象要素指的是文本的意境或气质,是对原文本的整体审美意蕴的领悟和欣赏,虽未被赋予具体的词、句、篇,是非物质形态的、非直观的,但它们在总体上却又是可感的。

在翻译之前需要审美主体的文化素养和意识来感知,译者要克服“前理解”的消极影响,与原作达到视域融合,把原作从形式到内容上进行审美的再现。

译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要经过对原作的前审美阅读把握其形式
上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审美阅读完善内容上的美感,最后通过后
审美阅读进行反思性认识,再次完成从内容到形式上的逆向认识,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文学文本的理解和接受从字音层面开设,始于形而至于质;而文学文本的翻译,尤其是翻译的表达阶段,则是应始于形而上质而至于形。

翻译有两个视角:首先是文学视角,然后是语言学视角。

译者在翻译的表达阶段一定要牢记原作的审美意境,使译文成为真正的文学文本。

意境是文学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重要特征,它是指如崇高、悲壮、神圣、凝重、飘逸、潇洒、婉约等那种既非客体属性亦非主体心态特征,但却“通常在复杂而又往往根本不同的情境或事件中显露出来,作为一种氛围弥漫于该情境中的人物之上,并以其光芒穿透万物而使之显现”。

意境将文学文本与普通文本在内容上区别开来,因为文学文本不但具备了英加登现象学的四个层面:字音层、意义层、图示层和被再现客体,还包括非表象要素。

非表象要素与语言形式没有直接的关系,通常是非直观的;也是“不可计数的”,常被称谓“非定量因素”。

语言形式的审美构成是可以计数的,如一个语段里的排比句、音韵词、修辞格等,所以我们说是定量的。

而一篇文章的意境像神韵、气势、韵味、风貌等审美构成很难得出定量,更谈不上计数了,因此是非定量的。

我们将选择文学文本的不同译文进行分析和比较,衡量不同译者的审美意识和标准,以及前理解对于译者的影响和制约,从而论证译者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质感之美。

四、结语
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它要求译者用另一种语言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享受,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是文学翻译的最终
追求。

作为原作的读者和译作的作者,译者应尽其所有地将原文本准确而完美地解读并迁移成目的语,使目的语读者从文本中获得最大的审美体验。

作为审美表现之一,文学翻译特别需要意识的主动控制和思维的积极参与,因而需要美学意识与各种翻译思维的互动。

文学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语言特性对文学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两个层面把握文学翻译,译出佳作,更好地再现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使我们的国学走出中国,走入世纪,使其在世界文学的殿堂里绽放美丽容颜。

参考文献:
[1]邓景茹. 文学翻译的非表象要素[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3.
[2]刘宓庆. 文体学翻译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