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合集下载

冬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冬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冬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冬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获得高产高质的冬小麦,需要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

以下是冬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1.土壤改良:在冬小麦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充分改良。

可以施加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畜禽粪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同时,适量施加矿质肥料,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满足冬小麦的生长需求。

2.田间整地:在冬小麦播种前进行田间整地,确保土壤松散、排水良好。

可以运用翻耕、犁耙等器具进行田地整地,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3.播种选择: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播种。

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冬性强的品种。

通过选择高产、抗逆的品种,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4.合理密度:冬小麦的密度对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冬小麦每亩应保持适宜的植株数目,一般为180—220万株。

密度过大会造成单株的养分竞争,导致产量下降;密度过小则会导致产量稀疏,浪费土地资源。

5.种子处理:对冬小麦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提高播种质量和抗性。

可以使用种子保护剂进行种子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抗病能力。

同时,对种子进行浸泡、启芽等处理,促进种子的发芽和萌芽,提高苗期生长速度。

6.控制病虫害:冬小麦生长期间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如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等。

通过合理施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可以保障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同时,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周期和使用剂量,避免对环境和冬小麦产生不良影响。

7.灌水管理:对冬小麦的灌水管理要合理。

在生长初期,为了促进种子的发芽和苗期的生长,需要保持土壤湿润。

在生长后期,为了避免稻麦穗节生育期间湿度过大导致倒伏现象,应适量减少灌溉次数和水量。

8.施肥管理:冬小麦的施肥需要根据不同的生育阶段和养分需求进行调整。

在播种前施基肥,如磷肥、钾肥等。

在苗期和分蘖期进行追肥,以满足冬小麦生长的需要。

同时,注意施肥的时机和剂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营养过剩或污染环境。

水稻的科学田间管理要点

水稻的科学田间管理要点

水稻的科学田间管理要点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科学的田间管理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稻的科学田间管理要点,包括良好的水田排水系统、合理的施肥措施、适宜的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适时的田间操作等方面。

一、良好的水田排水系统水稻是一种喜湿性作物,因此良好的水田排水系统是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首先,要进行地形调整,建立起适宜的排水梯度,保证水田内部的水分可以顺利排出;其次,要定期清理沟渠,确保排水通畅,防止水稻生长受阻。

此外,还可以采用排灌结合的方式,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提高水稻的生产力。

二、合理的施肥措施水稻对营养需求较高,在田间管理中合理的施肥措施不可或缺。

首先,要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施肥方案;其次,要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要,科学配比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同时,还要注意有机肥的使用,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

要注意在施肥过程中控制用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

三、适宜的灌溉管理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度的水分供应,适宜的灌溉管理是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

在灌溉时要根据土壤含水量和水稻生长需求合理控制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导致水稻生长不良和浪费水资源。

同时,要注意合理的灌水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灌溉,以免造成蒸发过大和病虫害滋生。

四、病虫害防治水稻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保障水稻健康生长。

首先,要定期巡查水稻田,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其次,可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此外,在水稻田周围搭建防虫网,防止病虫害入侵,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五、适时的田间操作适时的田间操作可以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和提高产量。

包括适时的杂草防治,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与水稻的竞争;适时的追肥,根据水稻生长状况和养分需求,在关键生长时期进行追肥,帮助水稻增加养分吸收;适时的整地和翻耕,帮助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提高水稻根系生长。

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主要指穗期及花粒期的田间管理。

其中拔节到孕穗为穗期;开花受粉及成熟期为花粒期。

1、穗期管理(1)及时中耕、锄草、打杈。

玉米孕穗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要以蹲苗为主。

应结合机械或人工中耕松土锄草,不时打去玉米基部孽杈,避免养分无端分散损失。

中耕时要避免伤苗、埋苗和铲苗。

(2)追肥。

当玉米株高60厘米左右,结合最后一次机械中耕,亩追尿素20—25公斤于根旁5厘米、深8厘米处,15天左右灌头水。

(3)玉米螟防治。

在秋翻冬灌、轮作倒茬、青黄贮、当年4月中旬集中碾压焚烧玉米秸杆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生物、化学及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玉米螟防治。

如用BT、白僵菌等农药封闭场院上的玉米秸秆堆;在喇叭口期每亩用BT、白僵菌等生物制剂200克或用高效低毒农药灌心1-2次;在越冬代玉米螟成虫及第一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等,防治或降低玉米螟的危害。

(4)化控。

玉米抽雄前5~7天(即上部7~8片叶未完全展开时),亩用玉米健壮素30克(一支)加水16公斤均匀喷施于叶片,可壮秆较好防止倒伏。

(5)实施头水前揭膜,减轻土壤残膜污染。

当中午叶片暂时萎焉、早晚又恢复正常持续2~3天时即蹲苗结束。

此时,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头水前揭膜,这不仅可提高灌水质量,促进玉米气生根下扎,增强抗倒伏能力,而且更能有效提高玉米地残膜回收率,减轻土壤污染。

玉米大喇叭口期,地膜已基本不起作用,对于不易受旱的下潮地、河坝地以及浇水便利、水源充足的壤土和粘壤土等地,均应全部实施头水前揭膜,且揭膜后确保1~2天内及时浇上水,以免受旱;尤其秋后要采用机械收获的玉米村队,更要加强头水前揭膜工作的力度。

(6)灌水。

揭膜后要及时进行灌水,这次水一定要灌透灌匀。

10-15天及时跟上第二水,抽穗开花时及时浇第三水。

2、花粒期管理(1)适时灌水。

玉米从开花到成熟不能缺水。

要及时灌水,保证充分灌浆。

此期一般应浇水两次,最后一次要控制水量,以防贪青晚熟。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分析玉米是一种经济作物,为了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收成,田间管理技术至关重要。

以下是玉米田间管理技术的要点分析:1. 土壤准备在种植前,需要进行土壤准备。

首先,清除杂草和根系,同时深翻土地。

对于中性和弱碱性土壤,需要进行酸化处理。

而对于酸性土壤,则需要施加石灰或其他中和剂来平衡酸碱度。

从中长期来看,在秸秆还田、绿肥轮作和有效微生物的使用等方面,也可以维持和改善土壤质量。

2. 种子选择种子选择是影响收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应选用耐旱、耐病、高产的品种,同时视土壤类型、季节等条件选择适当品种。

3. 播种时间玉米的播种时间要考虑到气温、降雨情况等因素。

在大多数地区,玉米的合适播种时间是早春至初夏。

如在此时间之前播种,作物会遭受霜冻,而在之后播种,气温过高可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4. 合理施肥玉米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特别是氮肥、磷肥和钾肥。

合理施肥可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玉米产量。

在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的性质和作物种类进行施肥。

施肥的时间和剂量也要适当,应根据作物生长期和土壤状况进行控制。

5. 喷药防治病虫害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蚜虫、螟虫、粉蝶、斑点病等害虫和病菌的攻击。

喷药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病虫害,使玉米健康地生长。

但是,必须注意化学物质的安全使用,以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和人类健康。

6. 及时灌溉玉米对水分需求较高,缺水或过多的水都可能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干旱地区,应加强灌溉管理。

在多雨的季节,要防止积水,必要时要加强排水。

此外,不同生长阶段的灌溉量和频率也应适当。

总之,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是保障订单产的重要因素。

农民应参照以上要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获得理想的收成。

水稻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

水稻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

水稻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也很高。

然而,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以确保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水稻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以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管理水稻田。

一、田间杂草管理水稻田间的杂草是水稻生长的主要竞争因素之一,如果不及时清除,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田间杂草管理是水稻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具体措施如下:1.早期除草。

在水稻幼苗期,应及时进行除草,以避免杂草对水稻的竞争。

一般在水稻出土后7-10天进行第一次除草,第二次除草在水稻拔节期进行。

2.深松耕作。

在水稻生长期间,应进行深松耕作,以破坏杂草的根系,减少其对水稻的竞争。

3.化学除草。

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

但是,使用化学除草剂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水稻的伤害。

二、田间病虫害管理水稻田间的病虫害是水稻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不及时进行管理,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不良影响。

具体措施如下:1.预防为主。

在水稻生长期间,应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环境的卫生和整洁,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2.及时发现和处理。

在水稻生长期间,应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合理使用农药。

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但是,使用农药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水稻的伤害。

三、田间施肥管理水稻田间的施肥管理是水稻生长的重要环节之一。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具体措施如下:1.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要,合理施肥。

在水稻生长期间,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要,合理施肥,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注意施肥时间和方法。

在水稻生长期间,应注意施肥时间和方法,以避免对水稻的伤害。

3.注意施肥量。

在水稻生长期间,应注意施肥量,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和水稻生长不良。

四、田间灌溉管理水稻田间的灌溉管理是水稻生长的重要环节之一。

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要点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田间管理技术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准备、水稻品种选择、田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水稻种植田间管理的要点和技术。

一、土壤准备水稻的生长对土壤要求较高,种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田地进行整地,去除杂草和田间积水,保持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

其次,进行土壤改良,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最后,根据土壤的酸碱度进行调整,使其适宜水稻生长。

二、水稻品种选择水稻的品种选择是决定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水稻品种。

同时,根据种植目的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

三、田间施肥水稻生长期间需要不同阶段的施肥,合理的田间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养分供应,促进植株的健壮生长。

在水稻的生长期内,可以采用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方式进行施肥。

基肥主要在水稻栽培前施用,追肥则在水稻生长期进行补充,叶面喷施可以提供及时的养分供应。

四、病虫害防治水稻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对病虫害的防治是田间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水稻病虫害管理的基本原则。

可以采用种植抗病虫害品种、合理的轮作和间茬、定期病虫害调查和观察、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等方法来进行防治。

五、水田管理水稻种植需要水田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首先,保持适宜的水位,一般情况下,在水稻苗期至抽穗期需要维持10-15厘米的水深。

其次,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中污染物对水稻的影响。

另外,定期进行水质和土壤检测,及时调整水质和添加养分。

六、杂草管理杂草对水稻生长产生极大的竞争,因此杂草管理是水稻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可以采取机械除草、物理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杂草管理。

机械除草可以利用农具进行翻耕和锄草,物理除草则可以采用覆膜等方式阻断杂草生长。

当前作物田间管理要点

当前作物田间管理要点

当前作物田间管理要点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物田间管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具有重大影响。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作物田间管理成为了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作物田间管理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基本理念作物田间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建立合理的生态环境,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条件,提高生产效益和品质。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科学施肥,保证作物的营养需要。

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病虫害防治,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采用绿色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文化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品质。

3.水肥一体化,合理利用水资源。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细化施肥措施,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作物生长的环境污染。

4.按季节进行管理,及时调整措施。

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适时修剪、疏花、摘心、追肥等。

主要内容作物田间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管理、水管理、气象管理、病虫害防治、施肥和修剪等。

土壤管理1.土壤翻耕和深松:利用耕地机具进行翻耕,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有机质分解和微生物活动等。

2.土壤酸碱调节:土壤酸碱度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壤环境和施肥情况等调整土壤酸碱度。

3.土壤养护: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人工干扰,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增加土壤肥力和抗逆能力。

水管理1.确定灌溉量和灌溉时间: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壤水分状况和天气情况等确定灌溉量和灌溉时间。

2.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旱田水肥一体化等,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灌溉水耗,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3.缩短灌溉间隔:利用反复测定土壤水分状况,采用反切灌溉和定时灌溉等方法,缩短灌溉间隔,避免土壤水分波动过大。

气象管理1.科学决策:根据气象预报和实时监测,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措施,最大限度地对自然气候进行利用。

田间补苗管理技术要点,

田间补苗管理技术要点,

田间补苗管理技术要点
一、查苗补栽
在作物出苗后,应定期检查田间的出苗情况,发现有缺苗、死苗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补栽。

补栽时应注意选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幼苗,以提高补栽后的成活率。

二、间苗除草
为了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应及时进行间苗除草。

间苗时应注意留强去弱,除草时可以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的方式,以减少杂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三、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倒伏能力。

中耕培土应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

四、肥水管理
合理的肥水管理是确保作物高产的关键。

应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进行施肥,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同时,应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浇水时间,以保持土壤湿润。

五、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

应定期检查作物的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以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六、防旱排涝
在干旱季节,应注意防旱,及时浇水;在雨季,应注意排涝,防
止田间积水,以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七、采收储存
应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适时进行采收。

采收后的储存应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延长储存时间并保持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一、苗木定植
在苗木发芽前的3月上中旬定植成活率最高。

苗木定植:采用大窝、大肥、壮苗,株行距按3×4米,亩植55株;方法是窝大底平、在窝内培植底肥,培植完底肥后覆土,苗正根伸、细土垒根、踩紧灌水;统一放线定植苗木,苗木应定植在同一条平行线上,一行、一排要清楚。

二、果树管理
冬季修剪、树干涂白工作要全面完成。

三、清圆工作
田边杂草要清理干净,清除农膜与上一年农作物秸秆、玉米兜等垃圾,做到果园整洁。

四、土地整理
林下应将种植生态蔬菜,对需种植蔬菜的土地进行整理、翻耕,按照农膜规格开箱土地,以便种植蔬菜。

五、辣椒苗床管理
应合理调节温湿度,防烧苗、闪苗、病苗和倒苗,后期加强幼苗锻炼,防徒长,增强苗木抗性和适应性。

黑水县农业水务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