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

2.热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导致机体机能 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 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 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分类: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17
1.寒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导致机体 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 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
分类: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
3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通过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 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 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 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 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4
二、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 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 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其实,它们并 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只是对病情的大 体分类而已。
无苔
声高息 胀满 便秘 舌质坚 有
粗,烦 痛剧 溲赤 敛苍老,力
躁谵语 拒按
苔厚
32
(四)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在辨证诊断上的应用,主要有 两个方面。
33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 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 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 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中医八纲辨证

辩证要点: 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发热、恶热喜冷、面红目赤、脉数为主 症
有热伤津液表现,如:渴饮、便结、尿赤、 苔黄干
有火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的表现,如: 吐血、衂血
.
27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与热证—— 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 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 故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
.
43
阴阳辨证
阴阳辩证施概括证候类别的一对纲领,由 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 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 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
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也是八纲辨证 中的总纲
.
44
阳证
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
归
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
属
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 为
二、相互关系 有两种情况 转化 表里同病
.
17
半表半里证
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 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
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半表半里证。
.
18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 弦。
机理: 病在半表半里,正邪交争,
.
19
以得其要领而执简驭繁、受病百端,不过表里、 寒热、虚实、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
.
4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辨 别将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八种最基本 的证候。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
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八个方面 证候
其实,它们并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
.
28
辩证之八纲辨证

辩证之八纲辨证中医主要辩证法:八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
即在通过四诊掌握辨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疾病类别、病位深浅、疾病性质、邪正盛衰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里表、寒热、虚实八类证候的辨证方法。
表里反过来写为了记忆方便,便于区分阴阳。
(一)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根据疾病证候所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证与阳证两个主要方面。
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可隶属于阳证的范围;里证、寒证、虚证可隶属于阴证的范围,故阴阳两纲在疾病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张景岳:“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纲领。
”(二)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深浅及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表证是指六淫邪气侵犯肌表皮毛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里证是指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中期、后期或内伤杂病,具有病因复杂,病位广泛,证候繁多的特点。
邪在表者,病位浅,病情轻;邪在里者,病位深,病情重。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表邪入里表示病情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情减轻,因而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三)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
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由于表里病位和虚实性质的不同,寒证又有表寒、里寒、虚寒、实寒之分,热证又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之分。
(四)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生理机能不足5所产生的证候。
实证是指邪气盛实,体内病理产物停留所表现的证候。
枟素问·通评虚实论枠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是从正气的角度而言的,实证是从病邪的角度而论的。
在疾病的过程中,虚实可以互相转化,而出现由虚转实、由实转虚、虚实错杂的证候。
八纲辨证ppt课件

编辑版ppt
9
八纲辨证 概述
五、八纲辨证的意义 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疾病的临床表现尽管千变万化、极其复杂,
但不外乎八纲辨证的八类证候。 运用八纲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是
辨证的准绳。
编辑版ppt
10
八纲辨证 概述
六、八纲辨证的源流 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 1、春秋战国时代的《黄 帝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 名词,但其内容已有散在 论述。
编辑版ppt
3
八纲辨证 概述
2、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立相应的治疗 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3、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则和治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实施者,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依据。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对疾病进行辨证 诊断,是中医诊断应有的、特殊的内容,是治疗立 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编辑版ppt
15
八纲基本证候 表里辨证
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 感病证,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
◇躯壳与脏腑
——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脏与腑
——腑为表,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
——经络为表,脏腑为里
◇三阳经与三阴经 ——阳经为表,阴经为里
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八纲辨证
编辑版ppt
1
教学 大纲
教学重点: 八纲各证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编辑版ppt
2
八纲辨证 概述
一、辨证论治
1、辨证: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 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辨证——从整体观念出发,在中医基础理论指 导下,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 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正 邪盛衰变化,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八纲辨证

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通过四诊,掌握了辩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征候,称为八纲辨证。
疾病的表现尽管是极其复杂的,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
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与虚证。
这样,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其中,阴阳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在诊断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挚领的作用。
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
无论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科,无不应用八纲来归纳概括。
在八纲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气血津液辨证;结合温病的病变特点,则分支出卫气营血辨证等等。
任何一种辨证,都离不开八纲,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
八纲辨证并不意味着把各种证候截然划分为八个区域,它们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虚实又与寒热表里相联系。
由于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而是经常会出现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夹杂情况,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以从阴转阳,从阳转阴,因此,进行八纲辨证,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正确而全面认识疾病,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中篇辨证绪论: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医治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依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敏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证的内涵“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的结合。
三、辨证的方法与关系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病症、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精确的证名。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区分证候的性质,属于根底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教学目的】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根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根本证候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八纲辨证

1、气虚证
概念
气虚证是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 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面色白, 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活
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胖,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 脏腑组织机能减退,元气亏虚,故气短懒言, 神疲乏力;卫气虚则毛窍疏松,卫外不固则自 汗;劳则耗气,故活动诸证加剧;气虚无力鼓 动血脉,故脉虚无力;气虚不能鼓血上荣,故 舌淡胖。
重点
八纲的辨证要点
八纲的概念
八纲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阴 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的内容
表
疾病部位
八 纲
疾病性质 正邪斗争
里 寒
阴 阳 属 性
热 虚
实
一、表里辨证
概念: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的深浅,
判断病情轻重转归的两个纲领。
表:病情轻,病在皮毛、腠理、经络、肌肉。 里:病情重,病在五脏六腑、血脉、骨髓。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论治” 是“辨证” 的目的。
证:
疾病在某一阶段上
症状、体征的综合概括
病、症、证
病:即疾病、病名(麻疹、白喉、痢疾) 症:即症状(头痛、咳嗽、恶心、呕吐)
证:即证候(病因、病性、病位)
中西医诊病方法有何异同?
中医诊病:辨证论治
西医诊病:辨病论治
西医诊病方法
三、虚实辨证
概念:
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素问•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虚证
概念: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各种临床 表现的病理概括。 原因: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养,疾病耗损。 分类:气、血、阴、阳、津液、精及脏腑虚损 辨证要点:表现各异 治则:补虚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得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得各自特征,作出相应得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得或特异得治疗。
一种具体得病往往具有特定得病因、病机与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与正虚邪凑得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得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得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得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得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与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得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得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得各自特征,作出相应得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得或特异得治疗。
一种具体得病往往具有特定得病因、病机与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与正虚邪凑得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得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得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得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得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与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得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得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得,或由于患者得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得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得证。
因此“病”与“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得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得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得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得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与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就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得诊治疾病得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得认识而产生。
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得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得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得医方30多个。
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代根据具体疾病,采取针对性治疗得辨病论治思想。
至,所记载得病名已达300多个,其中有得较详细地论述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发展转归、传变及预后,并提出治疗原则;对有得病种作了专病专篇讨论,如“热论”、“痿论”、“疟论”、“痹论”等。
《内经》中除采用针灸治疗外,还提出13首中药方剂,如生铁落饮治癫狂、乌骨丸治血枯等,体现了专病专方得论治思想。
《内经》中辨病论治得理论已比较系统,其临床运用也较具体,表明辨病论治得原则与方法已得到了确立。
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得角度丰富发展了辨病论治得思想与方法, 如唐代、宋代、记载了大量得病名及相应得治疗方药。
东汉得《伤寒杂病论》则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融为一体,以阐述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得诊断与治疗,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得中医诊断疾病得方法,对后世中医理论与临床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发展形成了伤寒、温病等学派,以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学科。
诊断学▪诊法▪ 四诊▪ 症状▪ 内证▪ 外证▪四诊合参▪ 司外揣内▪ 审症求因▪ 平人▪ 望诊▪望神▪ 得神▪ 失神▪ 假神▪ 烦躁▪但欲寐▪ 昏厥▪ 神昏▪ 望色▪ 五色▪色泽▪ 常色▪ 主色▪ 客色▪ 病色▪善色▪ 恶色▪ 五色主病▪ 面色▪ 面色萎黄▪身目俱黄▪ 颧红▪ 面色红▪ 泛红如妆▪ 面色青▪面色白▪ 面色苍白▪ 面色淡白▪ 面色黧黑▪ 面色晦暗▪面垢▪ 口唇青紫▪ 口唇红肿▪ 口唇淡白▪ 真脏色▪病色相克▪ 须发早白▪ 望形态▪ 肥胖其她科技名词相关文献中医医院建筑设计中得传统文化呈现-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年第2期(2)基于功效与毒性得细辛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中国药物警戒-2013年第1期(3)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得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第36期(3) 以上文献来自于>> 查瞧更多相关文献词条标签:中医药学诊断学辨证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她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词条统计浏览次数:1396次编辑次数:4次历史版本最近更新:2013-12-26创建者:百科ROBOT词条贡献榜辛勤贡献者:↑伤城↓© 201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辨证论治-百科首页>浏览词条编辑摘要辨证论治就是中医诊断与治疗疾病得重要手段与方法,就是对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得有关疾病得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疾病病因、性质、病位与邪正之间关系,并将其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型,再确定相应治疗原则与方法得过程。
[1]基本内容编辑本段辨证论治就是中医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就是中医学对疾病得一种特殊得研究与处理方法。
又称辨证施治。
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就是认证识证得过程。
证就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得概括,包括病变得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得本质。
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得本质。
所谓辨证,就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得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得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就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得两部分。
辨证就是决定治疗得前提与依据,论治就是治疗得手段与方法。
通过论治得效果可以检验辨证得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就是认识疾病与解决疾病得过程, 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体现,就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得具体运用,就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得基本原则。
证,就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得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得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变化得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得本质。
“辨证”就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得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辨证就是决定治疗得前提与依据,论治就是治疗疾病得手段与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得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得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得过程,就就是认识疾病与解决疾病得过程。
辨证与论治,就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得两个方面,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体现,就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得具体运用,就是指导中医临床得基本原则。
辨证,就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得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得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就是根据辩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认识与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就是着眼于“病”得异同,而就是将重点放在“证”得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就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得原因与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得证型。
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得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得治疗。
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得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得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得患者得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得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得证型;而不同得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得证型。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得原则。
“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得不同证型,采用不同得治法。
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得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就是指不同得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得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得治疗方法。
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就是两种完全不同得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得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得矛盾用不同得方法去解决得原则,正就是辨证论治实质得体现。
临床常用得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12、1 八纲辨证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得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得方法就就是八纲辨证。
八纲就是辨证得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辨证就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得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得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
比如一个患者主诉头痛,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得性质,就是虚性头痛还就是实性头痛,就是外邪侵犯引起得头痛还就是脏腑本身病变引起得头痛。
阴与阳就是八纲得总纲。
当见到属于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得里证、寒证、虚证一般归属为阴证,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脉象沉迟无力。
而当临床上见到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时,多为体内热邪壅盛或脏腑阳气偏亢,诸如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发热、口渴喜冷饮、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
表与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得深浅与病势得轻重。
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得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痒;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得症状,腹胀疼痛,便秘或腹泻。
寒与热就是指疾病得性质。
寒证大多就是人体得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得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得表现,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热证大多就是对有害动因反应能力旺盛得表现,诸如发热、烦躁,痰涎黄稠。
虚与实就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得反映。
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物理机能与防御机能)不足,就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实证就是邪气有余(病症多表现急剧,显著,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得反应)。
八纲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六纲可分属于阴阳,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
第二,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
第三,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
一般有阴证转阳(表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表示病情恶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发展),由虚转实(预后良好),由实转虚(预后较差),热证变寒(表示正虚),寒证变热(多为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