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化妆技术

合集下载

古代女子梳妆步骤

古代女子梳妆步骤

古代女子梳妆步骤咱中国古代的女子梳妆,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呀!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搞定的事儿。

古代女子起床后,先得净面,把脸洗得干干净净的,就像那刚剥了壳的鸡蛋似的光滑。

然后呢,就开始敷粉啦,这粉就像是给脸蛋儿穿上了一层白白的衣裳,让肤色看起来更加白皙动人。

接下来就是画眉啦,这可是个技术活呢!那眉毛得画得恰到好处,或细长如柳,或弯弯似月,不同的眉形能展现出不同的风情。

你想想,要是眉毛画得乱七八糟的,那得多难看呀!就好像一只漂亮的蝴蝶少了半边翅膀似的。

画好了眉,该涂胭脂啦!轻轻在脸颊上一涂一抹,那脸蛋儿就变得红扑扑的,像那熟透了的苹果,透着迷人的红晕,让人忍不住想亲一口呢。

还有抹口红呀,把那嘴唇涂得娇艳欲滴,就像那盛开的花朵,鲜艳夺目。

这口红一涂,整个人的气色都不一样了,一下子就变得精神起来了。

头发也不能马虎呀!得精心地梳理,绾成各种各样漂亮的发髻。

什么灵蛇髻呀,飞仙髻呀,每一种都有独特的韵味。

就好像是给头发穿上了华丽的礼服,那可真是美不胜收呀!而且还会插上各种各样的发饰,什么簪子啦,步摇啦,把头发装点得更加漂亮。

古代女子梳妆可不只是为了好看,那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呀!她们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梳妆打扮上,不就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动人,更加自信满满吗?这不就跟咱现在的女孩子喜欢化妆打扮是一个道理嘛!你说,古代女子为了美,多不容易呀!但也正因为这样,她们才留下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咱现在虽然没有那么繁琐的梳妆步骤了,但也不能忘了古代女子对美的追求和热爱呀!咱们也得好好打扮自己,让自己每天都漂漂亮亮的,开开心心的,不是吗?你想想看,要是古代女子都不梳妆打扮了,那这个世界得少了多少美丽的风景呀!那历史的画卷得变得多么暗淡无光呀!所以呀,古代女子梳妆这事儿,可真是不简单呢!咱得好好了解了解,感受感受那。

古代女子的化妆文化

古代女子的化妆文化

古代女子的化妆文化化妆的历史由来已久。

秦汉的质朴清纯,魏晋的雅逸秀美,唐代的奢靡夸张,宋代的清新淡雅,女性妆容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习惯、审美文化的变迁。

那么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呢?唐朝诗人元稹在诗作《恨妆成》中,将古代女子化妆的过程大致概括为7个步骤:敷粉、抹胭脂、画黛眉、点额黄、画面靥、描斜红、点口脂。

无论是步骤之繁复还是道具之奢华,都令现代女性望尘莫及。

第一步:敷粉古代女子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女性的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四川博物院有一件宋影青印花瓷粉盒,白瓷胎,馒头形,盒盖印有牡丹花卉,是宋代女子化妆用的粉盒。

《说文解字》中记载,“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

由此推测,古代女子最早是用米粉敷面。

那时生产力水平不高,普通人家能有足够的米用来果腹就很不错了,能用米粉敷面的女子都是有钱人。

《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米粉的制作方法:将梁米或粟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中发酵,然后洗去酸气,再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最后放于日头下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敷面。

继米粉之后,人们又发明了铅粉。

《神农百草经》中就提到过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

铅是炼丹的附属品,白铅经醋化后就像米粉一样细腻,“洗净铅华”中的“铅”其实就是铅粉。

铅是重金属,涂在脸上能起到美白效果,但是长期使用的话会产生副作用。

它会导致皮肤发青、发黄,使妙龄少女最后变成了“黄脸婆”,不过这依然吓不跑爱美的女性。

古人还会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制成“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成“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成“玉簪粉”。

第二步:抹胭脂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

胭脂是红蓝花的提取物,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将胭脂带到了中原。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女性会在敷粉后用腮红饰面,材料为朱砂。

但只有舞姬与宫人才会用,腮红在当时并不流行。

汉人在胭脂中加入牛骨髓制成粘稠的红色脂膏,并将成品装入金玉陶瓷等器皿中。

古代女子化妆步骤

古代女子化妆步骤

古代女子化妆步骤导语:现在古风妆容是比较有受众的,大部分古风妆容都是都是电视里的展现到大众视线中,结合现在的技术画古代的妆容,多了明艳的色彩,比较受现代人喜爱,又不失端庄典雅。

1、敷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

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

2、抹胭脂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阏氏”二字音同“胭脂”)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

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

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3、画黛眉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

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

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

《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

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

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

”《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

古代女子化妆技法大全

古代女子化妆技法大全

古代女子化妆技法大全“云想衣裳花想容”,衣服与妆饰,是我们近距离接触古人生活的两扇门。

古代女子如何装饰自己的面庞呢?以下是古代女子的几种化妆技法,让我们一起进入古人的审美世界吧。

敷粉中国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随后又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丰富的妆粉。

东方女子追求肌肤白皙,妆容时先在脸上敷粉。

这类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铅,所以又称铅华。

诗云: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

除铅华,各朝也调配自己独特的妆粉。

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

这种妆品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胭脂。

《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

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

”据史书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可见胭脂对妇女面部化妆的重要。

眉妆中国传统妆容不重眼妆,但极重眉妆。

早在周代《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用黛画眉之俗,由来已久。

《诗经》有“螓首蛾眉”,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

点唇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

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便记载了点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

”点唇的式样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

面饰面饰是女子饰容的常见手法,主要分为四种“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

“额黄”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而得名,也称“鹅黄”“贴黄”“鸦黄”等。

唐代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载:“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古代女子如何化妆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古代女子如何化妆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古代女子如何化妆夏日炎炎马上就要到了,转眼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相信很多女同学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打造一个精致妆容,只为给自己的大学毕业照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对此,小编深有体会,爽肤水、乳液、防晒隔离霜、妆前乳、BB霜、CC霜、粉底、定妆粉、眉笔、眼线笔、眼影、睫毛膏、腮红、口红、唇彩......这众多的化妆品看得小编是呆若木鸡眼花缭乱,应该也让不少屏幕前的男生心生恐惧。

不过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其实古人才是化妆界的前前前前前前前辈呢!今天我们就来围观一下古代女子是怎么化妆的。

八个步骤,见证化妆的神奇功效!第一步:洗面在上妆之前,先要把脸洗干净。

《礼记》中记载,古人会用淘米水洗面,利用其中的碱性成分去除污垢,洗完之后要“施以膏泽”,滋润面部,作用类似今天的水乳。

小编以前也尝试过淘米水,但总感觉洗不干净。

不过比起洗面乳、洗面皂、洁面慕斯这些“化学品”,淘米水比较天然无刺激的。

明定陵出土香皂盒第二步:妆粉接下来就要正式开始化妆啦!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好粉底。

《说文解字》对粉的解释是:“粉,敷面者也。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粉的作用正是为了遮住脸上的一些小瑕疵,使皮肤看起来白嫩白嫩的。

以肌肤白皙为美女的标志,这种审美观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并延续到今天。

古代的妆粉主要分为植物类的米粉和金属类的铅粉两种。

天然成分的米粉在美肤的同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也有它的缺点,比如附着力不如铅粉强,需要经常补妆,而且增白功效与光泽度也不如铅粉明显。

而铅粉相对效果更好,制作铅粉需要用汞、白矾、食盐和在一起研磨,直到不见汞粒,然后将混合物倒进铁器中,用小盆覆盖,再用筛子筛灶灰,同盐水搅和成泥,密封住盆口,最后用炭火烧烤,经过两炷香的时间,揭开盆子,附着在盆子上的汞就会变成轻盈雪白的粉末。

南宋黄升墓出土的粉饼从现代医学来看,铅粉中的汞是有害物质,对身体损伤很大。

不知古人对此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过就算知道汞对身体不好,爱美的女子大概也会继续使用。

魏晋时期女子化妆特色

魏晋时期女子化妆特色

魏晋时期女子化妆特色
魏晋时期女子的化妆特色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化妆特色:
1. 额黄妆:魏晋时期,女子流行画额黄妆,即在额头涂上黄色颜料,形成各种花纹和图案。

这种化妆技巧源于佛教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一种宗教与审美相结合的美学风格。

2. 白妆:白妆也是魏晋时期女子流行的妆容,使用白粉敷面,使肤色更加白皙。

这种妆容给人以素雅、清新之感,与当时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念相契合。

3. 黛眉:黛眉是魏晋女子妆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子们使用黛或青黛等黑色颜料勾勒眉毛,使眉形更加精致和有型。

同时,也有女子使用花叶等形状来装饰眉毛,展现出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

4. 红妆:红妆在魏晋时期也很流行,女子使用胭脂或红粉涂染面颊和嘴唇,形成艳丽的妆容。

这种妆容给人以热烈、活泼的视觉效果,展现了女子的妩媚和娇艳。

5. 面靥:在面颊上点上斑点或图案,以增加妆容的精致感。

这种化妆技巧成为魏晋时期女子的时尚。

总体来说,魏晋时期女子的化妆特色体现了自然清新与华美精致并存的美学观念。

这些化妆技巧和元素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

古代人物化妆

古代人物化妆

古代人物化妆古代的人物,往往意味着古典、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的穿衣服装、行为习惯以及其他妆容等都非常有趣。

其中,人物化妆也是指古代人物的一种特殊的妆容。

一、古代人物的化妆形式1. 抹素妆在古代,抹素妆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美容手段,以获得一种美丽、清新的外表形象。

古代女子通常采用植物提取物配制而成的煤粉和白粉,用来做粉饼抹到全脸。

2.绘眉术绘眉术是古代女性美容方式之一,通常采用水彩涂抹眼睑上方,以突出眉部特点,以获得一种精致可爱的眉型。

3.着色男士也有着多变的着色方法,除了传统的粉饼之外,还有脸部的染料、染发上的胭脂、眼部的指甲粉等,以定义一种独特高雅的气质。

4.绘唇术绘唇术也是古代美容的一个方面,采用各种彩色的染料和熔融的蜡涂抹在唇部,以获得更丰富的肤色,给予脸部更具女性特质的气质。

二、古代人物化妆的作用1. 提升外观气质人物化妆起到装饰功能,使脸部获得更加精致和漂亮的外观,以突出佩戴者的人格气质和高雅风采。

2. 满足社会职责在古代,政府官员或有责任的民间代表需要较高的审美标准,化妆可以帮助他们维护公共形象,成为各个社会行政岗位上更加崇高的实践者。

3. 彰显文化优雅精致、清纯、妩媚、活泼等人物妆容不仅提升了个人形象,更能彰显出古代女子优雅文化的特点。

三、注意事项1.要根据本人特点来定义适当的妆容,以避免使用错误或过量妆容带来的影响。

2.在用任何药品制作妆容前,应仔细配比其成分,避免任何副作用。

3.在正确的维护及洗涤中,以免影响到妆容的使用效果。

总之,古代人物的化妆不仅提升了个人形象,也能满足其社会职责,更能体现古代优雅文化的特点。

在我们接触古代生活方式之余,不妨体验一下妆容的自然之美,与同伴们一起分享美好时光。

古代人的化妆品叫什么,用什么材料做的,如何做的

古代人的化妆品叫什么,用什么材料做的,如何做的

古代人的化妆品叫什么,用什么材料做的,如何做的古代女人化妆以及化妆用品有:1.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2.口红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

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

3.傅粉傅粉即在脸上搽粉。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

4.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

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

5.画眉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

6.芳泽可亲——妆粉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

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7.姹紫嫣红话胭脂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

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女子化妆技术中国古代化妆技术之一:妆粉中国女子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

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

《说文解字》中说:粉,傅面(涂在脸上)者也,从米分声。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

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唐《簪花仕女图》局部——水粉妆的贵族女子)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

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价格也偏高。

它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

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

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

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

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

而在使用方法上,古代的妆粉多半需要兑水后涂抹,其原理酷似今天的“粉底液”。

于是才有了“水粉”之名。

《红楼梦》四十四回中,平儿被打之后,宝玉劝慰她,便叫袭人拿来一盒胭脂水粉给平儿,并详细描述了这种用花种子研制的“水粉”的使用方法: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

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

”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

中国古代化妆技术之二:眉黛“画眉”在古代女子的妆容中尤为重要。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

唐时玄宗宠幸杨贵妃,虢、韩、秦三夫人也宠遇愈隆,玄宗每年赏赐给她们的脂粉钱有千贯之多。

而虢国夫人却嫌那脂粉掩盖了自己的美貌,每见天子,只淡扫蛾眉。

唐张祜有诗作《集灵台二首·其二》(一说作者为杜甫)如是说: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虽是素面朝天,眉,仍是要画的。

尤见“画眉”的重要性。

“画眉”在古时也被赋予很深的含义。

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中,多以丈夫为妻子“画眉”形容夫妻恩爱。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诗《近试上张水部》)足见古人对眉妆的重视程度。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

人们常说“粉白黛黑”,“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

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唐《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前方双手握缰绳者为虢国夫人)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

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

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

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

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

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

”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

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

中国古代化妆技术之三:胭脂(玛瑙制成的胭脂盒)东方文化崇尚回归自然,即使是化妆,也要求材料的纯天然无公害。

在古希腊时代,爱美的女子为了拥有红润的双唇,不惜使用掺有朱砂等有毒物质的颜料制作口红。

多少绝代佳人为此中毒身亡。

相比较来说,东方人“天人合一”的智慧甚至在古代女子的胭脂盒里都有体现。

胭脂是一种提取自“红蓝花”花瓣的染料。

花开之时将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为鲜艳的红色。

据说最早使用胭脂化妆的女子是商朝的末代王妃妲己。

相传妲己之所以长宠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本人高超的化妆技术!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也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脂”、“阏氏”等等。

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燕支山,所以有写作“焉支”或“燕支”;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胭脂后来分出面脂和口脂两种。

面脂,即我们常用的腮红之类,多制成粉状,兑水涂于双颊;口脂为膏状,涂于双唇,也常用作描绘花黄额黄。

面脂亦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

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

胭脂甚至被作为食用染料装饰糕点。

《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有吃胭脂的习惯。

有一次湘云给她梳头,他拿起桌上的胭脂就往嘴里放,被湘云打掉(本人表示……且不说希腊人的剧毒口红,即使是同现今的化妆品相比较,胭脂在安全方面的优越性仍不可小视!)。

汉代以后,中原地区加强了同北方民族的进一步交流融合。

新的胭脂制作工艺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

历代诗文中对女子的红妆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红妆束素腰”等等。

唐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

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说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

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

虽然在说法上有些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中国古代化妆技术之四:花钿酒意待情谁与共,沮融残粉花钿重。

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亦真亦假的美丽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殿前梅树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五出花瓣状。

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于是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皇后留之,看得几时。

经三日,洗之乃去。

宫女奇其异,竟效之。

今梅妆是也。

——《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

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

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

”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

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

”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

(唐《捣练图》局部,额心饰花钿的女子)从传世的文字与形象资料得知,花钿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仅是一个红点丹,复杂的有各种小动物及花朵的图案。

制作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片、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

五代后蜀孟昶妃张太华《葬后见形》写“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诗中的翠钿是用翠鸟的羽毛制成的。

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 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

花钿是用一种牛鱼鳔制成的呵胶贴于额上的,卸妆时用热水敷软即可揭下,由此可知,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一句中隐含着让人不忍多想的凄惨。

与之相比,李清照思念丈夫而写的《蝶恋花》中“酒意待情谁与共,沮融残粉花钿重”之句仅仅是一场温暖的忧伤。

(唐《弈棋仕女图》局部,红妆花钿的女子)与花钿相近的还有一种叫“花黄”的饰品。

北朝《木兰诗》里,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始归。

她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闺房,就急忙“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诗中花木兰所贴的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贴于眉心、眼角、双颊、或者【两腮】处。

(附:贴于【两腮】处的化妆方式后来传入三韩,盛极一时。

)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就是指额黄。

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

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

”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 古时还时兴过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