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原理论文

合集下载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参考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参考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参考范文标题:应用X技术提高X产品的品质和效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X技术提高X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通过对X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发现X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具有潜力。

在实验阶段,我们使用了一系列X技术,包括A、B和C等,并通过对比试验结果发现,使用X技术后,X产品的特性和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且生产成本得到了降低。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应用X技术是提高X产品的品质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X技术、产品品质、效益、生产效率1. 引言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一直以来致力于提高食品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在这个背景下,应用新技术已被广泛研究和探索。

X技术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在其他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X技术提高X产品的品质和效益的可行性。

2. 方法2.1 X产品生产过程关键环节分析首先,我们对X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研究,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低生产效率和品质不稳定等。

2.2 X技术介绍在分析了X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后,我们介绍了X技术。

X技术是一种基于先进的A、B和C等技术的复合技术,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潜力。

2.3 实验设计和操作为了验证X技术在提高X产品品质和效益方面的作用,我们设立了一系列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A、B和C等技术,并将其应用于X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

同时,我们进行了对比试验,以对比使用X技术前后的效果。

3. 结果与讨论3.1 X技术应用效果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应用X技术之后,X产品的特性和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具体地,在产品质量方面,X技术的应用使得X产品的外观更加美观,口感更加丰富,营养成分更加丰富。

在生产效率方面,X技术显著提高了生产线的运行效率,减少了生产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3.2 X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而在X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优势和局限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期末论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期末论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我在密密麻麻的专业志愿中一眼就挑中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食品”是我的兴趣所在,化学、生物,一直都是我喜欢并且擅长的学科;“科学”让我看到了这门学科严谨、深入的一面;“工程”让我看到了这门学科好的发展前景。

“民以食为天”,“食”字当头,食品领域的知识当真应是无穷无尽的。

我的理解是,这门学科研究所有关于食品的知识,最终我们可以参与食品的研发、加工与包装等一系列的工作。

然而我身边的人大多数都对这门学科一知半解甚至毫无了解:有的人谈到这个专业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是个吃货”,有的人将这门学科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混为一谈,甚至有人直接问我:“你们这个专业学完了毕业出来能干嘛啊?”由于周围人的不了解,甚至是个别人的误解,导致我身边的同学有不少人都想转专业,我想这都是因为大家对于这个学科的不了解导致的。

身边的同学大多数都喜欢建筑、法学、金融这样的学科,因为家里人、朋友或者自己本身认为那些学科更加有用甚至更能赚钱。

但在我看来,赚钱并不是我们学习一门学科的真正目的,如果把赚钱当成学习一门学科的目的,相信你的成就也就只能到达赚到钱为止了。

首先,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确实有不少都是“吃货”,他们出于对食品的热爱选择了这个专业,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的确是很幸福的事;其次,食品质量与安全是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内的内容,但这门学科研究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它更多地是偏向食品的研发、加工与包装这一复杂的过程,综合性更强,也更实用;最后,相信能把这门学科学好的人,一定是全面发展、热爱食品的人,这样的人,何愁找不到工作呢?当然,若是眼高手低的话,相信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也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分析与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酶促棕榈油醇解过程研究酶促棕榈油醇解过程研究摘要1,3-位置选择性脂肪酶在1,3-甘油二酯(DAG)制备和油脂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脂肪酶催化油脂的醇解反应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酰基转移反应。

研究用特异性脂肪酶作为催化剂的反应过程中的酰基转移变化规律对于生产目标产物及1,3-位置选择性脂肪酶的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1,3-位专一性酶lipozyme RM IM催化甲醇和棕榈油的醇解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底物比、反应温度和反应用酶量对醇解体系过程中产生的酰基转移的现象进行探究。

以期了解1,3-位专一性脂肪酶催化甘三酯醇解酯交换反应过程中的酰基转移,为1,3-位专一性脂肪酶在酶促醇解反应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棕榈油与甲醇的醇解过程中酰基转移的情况,包括1,2-甘二酯酰基转移后形成1,3-甘二酯和2-单甘酯酰基转移后形成1(3)-单甘酯。

结果表明:当甲醇与棕榈油摩尔比小于3:1时,酰基转移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反应温度在50-60℃之间,酰基转移量会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酶量从4%增加到8%,酰基转移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酰基转移;醇解;脂肪酶江南大学学士学位论文ABSTRACTAcyl migration has been researched by 1,3-positional specificity lipase(lipozyme RM IM)catalyzed palm oil with methanol in solvent free system,including acyl migration of1,2-diglyceride(1,2-DG)to 1,3-diglyceride(1,3-DG)and 2-monoglyceride(2-MG)to1-monoglyceride (1(3)-MG).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substrate molar ratio,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lipase loading on the acyl migr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methanol/oil molar ratio was not higher than 3:1, acyl migration increased with ration time. The temperature in the rang of 50 ℃to 60 ℃,acyl migration increased greated along with increasing of temperature and ration time.when lipase loading increased from 4% to 8%, acyl migration increased greated along with increasing of temperature.Key:Lipozyme RM IM;methanolysis;acyl migration酶促棕榈油醇解过程研究目录第1章绪论 (1)1.1 脂肪酶的存在 (1)1.2脂肪酶的选择性 (1)1.2.1脂质类型或底物的选择性 (1)1.2.2区域或位置选择性 (2)1.2.3脂肪酸和酰基供体的选择性 (2)1.2.4立体选择性 (2)1.2.5非选择性 (2)1.3 脂肪酶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 (2)1.3.1酯的水解 (2)1.3.2甘油解 (3)1.3.3酯化反应 (3)1.3.4醇解/酸解反应 (3)1.3.5酯交换反应 (3)1.4 不同因素对醇解产物的影响 (3)1.4.1底物摩尔比的影响 (3)1.4.2 温度的影响 (4)1.4.3 酶量的影响 (4)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4)1.5.1 研究目的 (4)1.5.2 研究内容 (5)第2章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材料与试剂 (5)2.1.2仪器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2.2.1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6)2.2.2 醇解反应 (6)2.2.3高效液相分析反应产物 (7)2.2.4各因素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7)2.2.4.1底物摩尔比对酰基转移的影响 (7)江南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2.4.2温度对酰基转移的影响 (7)2.2.4.3酶量对酰基转移的影响 (7)第3章结果与讨论 (8)3.1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 (8)3.2醇解反应的产物 (8)3.3 不同因素对酰基转移的影响 (9)3.3.1底物对酰基转移的影响 (9)3.3.2温度对酰基转移的影响 (10)3.3.3酶量度酰基转移的影响 (11)第4章结论与展望 (13)4.1 主要结论 (13)4.2 问题与展望 (14)参考文献 (14)致谢 (17)酶促棕榈油醇解过程研究第1章绪论.1.1 脂肪酶的存在脂肪酶(lipase E.C. 3.1.1.3)又称三酰基甘油酯水解酶(triacylglycerol esterhydrolases),广泛的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学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导论》的心得体会姓名:曾日亮学号:49 班级:食品101我是一名以复读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南大的学生,因为复读时间冲冲过去了一年,因此我对选学校更加认真。

当问了几个老师后,结合我的实际情况,第一志愿就选择了南大。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是首先咨询了一下在南大上学的同学,他们更了解南大的什么专业更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了一些专业,选择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作为第一志愿。

自己估计能录取到这个专业时,发现自己对这专业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人不了解这个专业,都不怎么看好它,当我跟家里人说是这个专业时他们都不能理解。

所以我也有点忽视这个专业,希望自己不会被录取到。

但是,最终还是进入到自己选的第一专业,当得知自己的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时,就慌忙向江南大学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同学询问这是干什么的。

她说:“我们实验做过粥。

”于是没开学就做了转专业的打算了。

又兼之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工资,更让我坚定了转专业的信念,连我妹妹都笑我以后是做麻辣的。

这是我接触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前对食品科学与工程这门课程的认识,即:这门课程很低端。

那时我对它的认识跟别人对它的认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后来由导论课的深入慢慢的对它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食品科学与工程不再是一个低端学科,当然更不是常人所理解的做饭,做麻辣等这些。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高深且复杂的专业,它涵盖化学,生物学,营养学,数学,甚至物理学、工程学等等,所要求的学科间的交叉程度也比一般学科要大很多。

虽然食品科学不像基础学科那样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一些前沿科技问题,但是食品科学却可以把它们这些部分已获得证实与解决的问题转换为造福人类的科技产品,使前沿科技由实验室的抽象走向大众的具体。

例如生物学、化学等学科新发现的检测方法能极大地提高食品的检测的速度与精度,微生物学的发展则极大地促进了发酵食品的生产与行业的快速发展,物理学发现的超流体现象使得食品加工与提纯加以改进。

食品科学与工程综述论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综述论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综述论文1. 引言食品科学与工程旨在研究食品的生产、加工、保存和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本综述论文将从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历史背景、研究方法、热点领域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2. 历史背景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对食品生产和处理的需求。

早期的食品科学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技术的改进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食品科学与工程逐渐发展成熟,并且涵盖了更多的领域,包括食品营养、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

3. 研究方法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试验、模拟模型、数据分析和品评等。

实验室试验是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室内的模拟环境测试食品的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

模拟模型则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学模型,模拟食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过程。

数据分析则是通过统计和分析已有数据,得出结论和预测结果。

品评则是通过专家和消费者的品尝和评价,评估食品的口感、香味和质量。

4. 热点领域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领域包括食品安全、食品营养和功能性食品等。

4.1 食品安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品供应链的复杂性增加,食品安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食品工程师通过控制和监测食品的生产、加工和储存环节,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新的技术和方法被应用于食品的快速检测和溯源,以提高食品安全性。

4.2 食品营养食品营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食品科学家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探索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他们还研究如何通过食物的选择和加工来改善人们的营养状况。

4.3 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食品是一种通过添加特殊成分或改变食品的生产过程来提供额外健康益处的食品。

食品科学家研究如何开发和制造功能性食品,以满足人们对特定健康需求的需求。

5. 未来发展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将继续迎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变化,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将不断涌现。

未来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将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还将探索更多关于食品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提高涉农本科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教学质量与研究[论文]

提高涉农本科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教学质量与研究[论文]

提高涉农本科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研究对涉农本科高校食品工程原理实验课程传统现状进行分析,对食品工程原理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实验模式进行了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重组优化和扩展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食品工程原理cai 仿真实验系统和实验室系统同步应用实验改革等多种形式改革,使得学生实验技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教学教学质量实验技能食品工程原理是涉农本科高等学校食品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相关专业的考研课,在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是学习、掌握和运用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如何提高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教学质量对学生掌握本课程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及实验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是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阐述的理论,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及实验模式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1.实验教学内容重组优化和扩展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实验内容在严格执行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部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优化,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创新能力。

比如,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项目过多,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过少的问题,我们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主要是通过对实验项目进行了重组优化。

例如,我们对离心泵性能曲线测定实验;流体阻力测定;流量计校核三个实验进行重组优化,传统教学中,这是三个单独的验证性实验项目,通过重组优化后,我们把这三个实验综合成一个大的综合实验项目,不是单纯验证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在测定阻力时,把流量计可以看成局部阻力设施,测定出文丘里流量计和孔板流量计的局部阻力系数,通过阻力大小比较各种流量计的优缺点,同时达到了强化课堂中对流量计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阻力计算得出流量计校核的实验结论。

食品工程原理论文

食品工程原理论文

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不仅精于理论更重于实践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课,是食品学院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中详细的讲述了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三传理论”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及设计计算等,教会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食品工程设计及生产操作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把我们之前所学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等课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去解决食品工程中的相关问题。

同时也为以后的课程作了铺垫,在大学的课程中很好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传理论之热量传递过程--------在自然界中,热量传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两物体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间,只要存在温差,且两者之间没有隔热层,就会发生热量传递,直到各处温度相同为止。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普遍遇到的物料升温、冷却或保温,都涉及热量传递。

此外,有不少场合,热量传递是与其他传递同时进行的。

例如在干燥操作中,热量传递与质量传递同时发生;而在反应器中,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与化学反应同时发生。

热量传递有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三种基本方式。

热传导依靠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电子的移动或(和)振动来传递热量,流体中的热传导与分子动量传递类似。

对流传热依靠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来传递热量,所以它只能在流体中存在,并伴有动量传递。

辐射传热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三传理论值质量传递过程--------例如敞口水桶中水向静止空气中蒸发,糖块在水中溶解,烟气在大气中扩散,用吸收方法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催化反应中反应物向催化剂表面转移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或工程上常见的质量传递过程。

在化工生产中,质量传递不仅是均相混合物分离的物理基础,而且也是反应过程中几种反应物互相接触以及反应产物分离的主要机理。

研究质量传递规律,不仅对传质设备(如板式塔、填充塔等)的设计很重要,而且对反应器的设计,特别在涉及受质量传递控制的反应时,也是很重要的。

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是一门涉及食品加工、保存和营养学的学科,它综合了食品科学、生物工程学和化学工程学的知识,关注如何将原材料加工成安全、营养丰富、口感良好的食品。

在食品工程中,有许多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热处理原理热处理是食品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包括加热、制冷、干燥等过程,目的是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热处理可以分为热处理、灭菌和杀菌三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适用的食品和操作条件。

真空包装技术真空包装技术是一种常用于食品保存的方法。

通过将食品放入真空袋中,抽出袋内空气并密封,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真空包装技术的原理是减少氧气含量,降低微生物活性,避免氧化反应,从而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口感。

酶促反应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在食品加工中起着重要作用。

酶促反应是指在适当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能够促使食品分子之间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改变食品的性质。

通过控制酶促反应的条件和酶的种类,可以实现食品的改良和加工。

水活性水活性是指食品中水分子活跃性的程度,它对食品的微生物生长、口感和保存有着重要影响。

水活性越高,微生物生长速度越快,食品越容易变质;水活性越低,食品越容易保存。

在食品工程中,控制食品的水活性是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营养学原理食品工程的最终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丰富的食品。

了解食品中不同营养成分的特点,掌握食品加工过程对营养成分的影响,是食品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通过合理设计食品原料和加工工艺,使食品既美味可口又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需求。

总的来说,食品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食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不仅精于理论更重于实践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课,是食品学院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中详细的讲述了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三传理论”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及设计计算等,教会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食品工程设计及生产操作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把我们之前所学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等课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去解决食品工程中的相关问题。

同时也为以后的课程作了铺垫,在大学的课程中很好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传理论之热量传递过程--------在自然界中,热量传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两物体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间,只要存在温差,且两者之间没有隔热层,就会发生热量传递,直到各处温度相同为止。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普遍遇到的物料升温、冷却或保温,都涉及热量传递。

此外,有不少场合,热量传递是与其他传递同时进行的。

例如在干燥操作中,热量传递与质量传递同时发生;而在反应器中,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与化学反应同时发生。

热量传递有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三种基本方式。

热传导依靠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电子的移动或(和)振动来传递热量,流体中的热传导与分子动量传递类似。

对流传热依靠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来传递热量,所以它只能在流体中存在,并伴有动量传递。

辐射传热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三传理论值质量传递过程--------例如敞口水桶中水向静止空气中蒸发,糖块在水中溶解,烟气在大气中扩散,用吸收方法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催化反应中反应物向催化剂表面转移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或工程上常见的质量传递过程。

在化工生产中,质量传递不仅是均相混合物分离的物理基础,而且也是反应过程中几种反应物互相接触以及反应产物分离的主要机理。

研究质量传递规律,不仅对传质设备(如板式塔、填充塔等)的设计很重要,而且对反应器的设计,特别在涉及受质量传递控制的反应时,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在环境工程、航天技术以及生物医药工程中,质量传递都起着重要作用。

质量传递有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两种方式。

分子扩散由分子热运动造成;只要存在浓度差,就能够在一切物系中发生。

对流扩散由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所引起,仅发生在流动流体中。

质量传递的中心问题是确定浓度分布和传质速率。

浓度分布可在已知速度分布的基础上,通过对流扩散方程解出。

传质速率又称质量通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传质面积所传递的质量。

求取浓度分布可作为确定质量通量的基础。

在对流扩散的研究和计算中,常将传质速率表述为传质分系数与传质推动力(浓度差)的乘积,于是确定传质分系数成了质量传递的计算和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质量传递的研究方法与热量传递的研究方法颇为相似;但热量传递过程中所传递的只是热量,而在质量传递时,物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本身在迁移着。

因之质量传递更为复杂。

简称传质。

物质系统由于浓度不均匀而发生的质量迁移过程。

某一组分在两相中的浓度尚未达到相平衡即有浓度梯度存在时,这一组分就会由比平衡浓度高的一相转移入浓度低的一相,直至两相间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一相中若浓度不均,传质也可以在一相内发生,两相流体间的传质在工业过程中较为重要,可借以分离混合物。

气体吸收,空气的增湿、减湿,以及液体的蒸馏、精馏,是属于气液系统的传质过程。

液液萃取是属于液液系统的传质过程。

固液萃取(即浸取)和离子交换是属于液固系统的传质过程。

干燥和吸附则是属于气固系统的传质过程。

三传理论之动量传递过程--------在流动着的流体中动量由高速流体层向相邻的低速流体层的转移,与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并列为三种传递过程。

动量传递影响到流动空间中速度分布的状况和流动阻力的大小,并且因此而影响热量和质量
的传递。

动量传递是化工设备研究和设计的基础。

动量传递的理论基础是流体力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粘性流体流动。

动量传递速率由动量通量表示,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传递的动量。

由物理学的动量定理推知:动量传递的结果,在层间必出现剪切应力τ,大小等于动量通量。

对AA层来说,剪切应力的方向与流动方向相反,它阻滞流体的前进;对BB层来说,剪切应力的方向与流动方向相同,它推动流体前进。

动量传递研究的基本点是动量通量τ(即剪切应力)和速度梯度dux/dy(即剪切应变率)的关系。

对分子尺度上的动量传递,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率的关系反映流体的力学属性。

根据这种关系的不同,流体有理想流体、粘性流体、牛顿型流体和非牛顿型流体之分(见粘性流体流动)。

对微团尺度上的涡流动量传递,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率的关系不仅因流体性质而异,而且与流动空间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以及边界表面状况和流动速度等有关。

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率的关系,常被运用于以牛顿第二定律为基础的运动方程之中,借以求解速度分布和流动阻力。

三传理论为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的主线,他包含了食品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基本原理、基本计算以及典型设备的构造原理。

只有深刻的掌握和学习好三传理论,才能学好食品工程原理,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更多专业课上越走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