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文化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的地理文化

中国的地理文化

中国的地理文化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的文化传承以及中国地理文化的特色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地理文化。

中国地理特点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是其面积之广。

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辖域横跨东经73°33′至135°05′,北纬3°52′至53°33′之间。

这种广阔的地理面积决定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多样化。

中国东部地势平坦,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

而西部地区,则以高山和高原为主,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

西部地区的地势险峻,气候干旱,资源贫乏,但是也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中国的地理特点还表现在其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异性。

中国有着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沿海资源和开放的海上交通通道。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外来文化的交流也更为频繁。

相比之下,内陆地区则相对较为贫瘠和封闭,山脉和沙漠的阻隔使得内陆地区相对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地较少。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沿海地区对外界文化的吸收更为迅速,而内陆地区对外界文化的吸收则相对滞后。

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也使得中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如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则在西部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同时,中国各个地方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形成并得到传承。

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从中国的经济、科技和艺术等方面来看。

精--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doc

精--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doc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中国地大物博,有哲学不完的地理知识,它既包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成因,又囊括了成百上千种的人文形态。

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篇一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

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高中地理教学传统文化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传统文化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传统文化论文摘要: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中有地理学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甄别和探讨,根据时代需要在地理教学中加以融入和渗透,把地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现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

不仅如此,很多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应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接轨,使其融入现代教育的体系之中.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现有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开辟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的通道:在不影响原有课程和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在有关学科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报告、讲座,或参观、旅游、表演、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

显然,这是各相关学科教师,包括地理教师,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在地理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青少年有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青少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他们有责任、有必要了解学习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学习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自身还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

高中地理由于学科特点特别适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作为一个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平台。

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一个国家文化创造和输出能力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高中学生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

文化渗透往往是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如近年来“韩流”、“日流”、“过洋节”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

这些一方面为我们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起扑面而来的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一、引言在初中地理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重要的课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我将以此为主题,撰写一份针对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的结题报告。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比如《山海经》中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以及古代对天文、水文等方面的认识,都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凶观念、风水理论等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历史上的具体事件上,同时也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中。

比如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受到了中国广袤的土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又比如中国古代的商贸文化,得益于中国多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在古代就具有了繁荣的城市和发达的商品经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四季五行等观念,也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地理环境中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地理知识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和地理环境的独特风貌。

比如古代的航海活动,需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和天文地理知识,才能保证航海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国家。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广袤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形,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南方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北方的寒冷气候和广阔的草原,孕育了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

这些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为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经济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两大经济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贸易中心。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中国的历史沧桑变迁直接导致了文化地理的变化。

随着朝代更替和政权变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在宋朝之后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则逐渐边缘化。

其次,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文化地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乡村和农业经济的衰落,这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因素对文化地理的影响除了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初中地理文化地理(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文化地理(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文化地理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本文以初中地理文化地理为研究对象,从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文化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章旨在提高教师对文化地理教学的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关键词:文化地理;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地理素养文化地理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揭示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还反映了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文化地理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文化地理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点,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提高地理素养。

人文地理与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中,人文地理视角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讲解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分析各地资源、交通、历史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

历史文化与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历史文化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中,历史文化视角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地文化传承与演变。

例如,在讲解我国各地民俗风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各地民俗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民俗风情与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民俗风情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在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中,民俗风情视角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例如,在讲解我国各民族民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民俗风情的角度分析各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特点,使学生领略到地理多样性的魅力。

教学策略与实践建议为了提高初中地理文化地理教学效果,教师应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实践建议:1.结合地图教学,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各地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文化地理学 期末课程论文例文,结合文化现象分析称因

文化地理学 期末课程论文例文,结合文化现象分析称因

修水的文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美国作家爱默生如是说。

人类因文化的创造而富有内涵,文化又深深地影响着人类文明。

地域文化的差异又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形式。

我的家乡是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位于赣、湘、鄂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山水环绕的城市。

不像北方大气粗犷的中原文化,也没有江南水乡的秀气婉约,我的家乡文化独具一格,富有浓浓的南方山城文化色彩。

首先来谈谈家乡的物质文化。

什么是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存及生存所需的物质产品即表现为物质文化,修水作为一个南方山城,地理上“八山半水一分田”是她的特征,较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创造的物质文化同样是富有特色的。

首先,从衣食住行上来说,修水人喜食大米,蔬菜及腊肉;穿着有着明显的四季特征。

从文化的物质变迁上来讲,从过去六、七十年代的“吃饱喝足”时代到现在的“平民珍馐”时代;从过去的“蓝衣黑裤”到现在的“彩旗飘扬”;从“吊脚楼、砖瓦房”到“商品房”,这些文化现象的变迁离不开我国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和物流业等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

从地域文化特色上来讲,修水人喜饮茶,出产“宁红茶”;修水人偏爱油、辣的食品,特色小吃有“哨子”;在修河沿岸有一些富有特色的江南吊脚楼。

为什么修水有着这样的地域物质文化?首先自然方面,地形多山地,少耕地,适合发展茶林农业,而粮食则显得十分珍贵,受人喜爱,而崎岖的地形又为吊脚楼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使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吃辣御寒,服饰风格也各种各样。

人文方面,国家的经济政策使得文化物质在发生着变革。

在精神文化上,修水可谓是独树一帜,宋代黄庭坚诗书双绝,齐名苏轼。

“万化途中能邂逅,可怜风烛不须臾。

”感叹人生之无奈;“玉堂端要真学士,须得儋州秃鬓翁。

”对当时官场的揭讽......桃里陈氏“一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蜚声海内外,陈寅恪更成为中国近代与王国维并肩的国学大师。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题目:贵州旅游地理文化年级:_______2013级______专业:______工商管理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2014年 6 月 18 日贵州旅游地理文化摘要贵州旅游资源丰富,首先对贵州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深入的分析,然后将民俗旅游和文化内涵相融合。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

是一个秀丽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地区。

正因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生态环境未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了大量的自然风光。

这里的人们更是与自然和谐信息,形成了人文与自然共同组成的特色风景区。

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

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人与山、水、洞林、石相辉相应。

其中特具地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地理文化之建筑文化
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班级:工程管理一班
姓名:姚兆一
学号:02611116
目录
摘要 (2)
一、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2)
(一)北方建筑概述 (2)
(二)南方建筑概述 (3)
二、建筑南北差异及原因 (4)
(一)南北建筑差异 (4)
(二)差异产生原因 (5)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摘要
中国建筑是中国南北差异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南北建筑的差异很明显,形成原因也有很多。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南北建筑的特点、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从建筑文化演变的角度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共同性和多样性结合的民族文化的发展,进行了一些阐释。

中国地理的差异成就了中国多元的文化,丰富多样的民俗。

也成就了建筑的多样化。

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在文化形成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它的适应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

中国古建筑一方面集中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

其中,中国的南北建筑是南北文化地理差异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是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依据之一,也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一)北方建筑概述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一提起北
方民居,大家自然会想到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为什么称作"四合院",这是因为整个建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围合在一起。

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而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西北地区的窑洞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起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用材简单、手法自然。

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

从室内观察窑洞,屋顶是弧形的拱状,灶台连着暖炕。

阳光容易进来,风沙难以入内。

院内枣树、柿子,石碾子,水井上的辘轳,显得淳朴而有生趣。

华北农村民居进屋是灶间和餐厅—堂屋,中间一个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左右两间卧室灶台连着暖炕,优点卧室与灶间有堵墙,避免了油烟进入卧室内。

北方园林的一些代表性建筑有一大部分是皇家园林,比如:故宫,颐和圆,承德避暑山庄。

故宫不用说,整个一个红墙黄瓦的大四合院。

颐和园虽然秀丽,但是却逃不脱“庄严”这个字眼。

至于承德避暑山庄,那气派就更大了,都建在一座山里面。

北方人似乎天生就爱那红红绿绿的颜色,所以雕梁画栋上都是彩绘,大多是皇家园林,王府花园奢华气派。

(二)、南方建筑概述
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

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水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一般的民居都是从门口进去,便是一个天井,旁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

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
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

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自家的特点来把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南方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

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其中无非是游廊,漏窗,却能营造出对景,借境等名堂。

二、建筑南北差异及其原因
(一)南北建筑差异
1.建筑空间和门窗设计的差异
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在冬季取暖期间,要尽量使建筑物大厅空间内暖气热力能均匀到达大厅的各个角落, 如果热力不够, 不仅耗费了能源, 而且使居住者受冻。

因此,北方民居建筑的大厅空间设计一般比较小一些,方正一些,建筑的半室外空间也比较少。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就可以做出各式各样具有不同空间体验的大厅和半室外空间。

北方的建筑物通常设双层窗户,冬季来临,就要封窗;进入春季,就要开窗。

因此,在门窗设计上只要求符合一般自然采光要求, 注重实用, 大型带状窗比较少见。

南方建筑物设单层窗户, 除了讲究实用外, 还要注重美观大方,多为大面积的带状窗。

2.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的差异
受传统人文因素的影响,北方建筑的造型与立面设计,比较强调厚重、朴实,用材上,则尽量选择一些以砖、石为主的材料。

而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立面多为浅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用得多是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钢结构等。

3.阁楼与地下室
因为气候相对干燥,土质坚硬,日照时间比南方短,所以,北方现代建筑多建有地
下室和阁楼,可以利用更多的空间,并且具备冬暖夏凉的优点。

而南方气候炎热潮湿,日照强烈,因此,阁楼的作用主要是为阁楼下面那层的空间提供隔热,很少实际使用。

同时,由于防潮的成本非常高,南方现代建筑的地下室也比较少见。

(二)差异产生原因
1.气候因素
中国北方地区多处于中温带,气候比较寒冷,民居需要充足的日照,因此,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宅院的内部构成也多为离散型。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用地就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

寒冷的气候还要求建筑拥有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相反,南方气候炎热,民居建筑的墙体和屋顶都可以做得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自由地伸缩、凹凸,方便地展延、通透。

2.地形、地貌因素
中国北方平原与高原分布广泛,人口密度比较稀疏,因此,聚落与建筑选址经常设在平坦的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

地段的宽松和地形的平整,为北方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基础。

因此,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十分统一。

3.人文因素
南北建筑风格样式的差异还缘于南北居民的文化习俗、喜好和审美观念具有一定的差异。

南方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显得繁杂自由,北方表现在规整、简单、一致,由于人文传统的不同,还导致二者在建筑装饰上出现许多差异,南方的装饰比较写实,而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的装饰比较抽象。

这就是所谓的“南繁北简”和“南奢北朴”的装饰特征。

结束语
通过前文对中国南北建筑的分析,我们对其存在、发展和延续有了进一步的理性认识。

对待传统的建筑设计元素,我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

既不能全部肯定,直接拿来使用,这样只会建造一些仿古建筑,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

一味返古,就不会有创新。

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因为中国传统建筑是我们设计现代建筑的根源。

因此,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结合自然与人文环境、尊重历史与民族传统,实现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尤其是应该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空间布局、造型语汇、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因素,追求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通过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和构造方法,来构建既符合现代人审美特点,又有中国文化气息的优秀建筑。

参考文献
1.萧默《建筑谈艺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第一版 P313
2.林徽因《林徽因》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一版 P193
3.彭一刚《彭一刚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年第一版 P169
4.聂兰生《聂兰生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年第一版 P16
5.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P218
6.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团结出版社 2011年1月第三次印刷 P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