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
四年级下册渔夫的故事教案

四年级下册《渔夫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渔夫的故事》的背景文化,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拓展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故事的尊重和热爱。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故事背景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渔夫的故事》。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渔夫故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渔夫的故事》的背景文化。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故事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分享(1)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和总结,提炼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强调生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故事画面。
《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案《渔夫的故事》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夫的故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夫的故事》教案篇1课前预习: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准备课本剧表演。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
”“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保证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的”;“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
3、情感目标: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评价任务:1、讲故事比赛,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讲出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1)一位的渔夫;一个的魔鬼。
(2)渔夫和魔鬼的斗争过程说明了什么?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3、放开想象,拓展思维,续写故事。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品,导入新课。
“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拉伯地区有一个叫萨桑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因为痛恨王后对他的背叛,每天都迎娶一位新王后,第二天便把她杀了。
丞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无辜少女的生命,自愿嫁给了国王。
她每夜都给国王讲故事……”(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同时强调《一千零一夜》的相关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四年级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

四年级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渔夫的善良和机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理解渔夫的善良和机智,以及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渔夫的工作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渔夫的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渔夫的善良和机智在故事中的表现。
5.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注意情感的表达和台词的准确性。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简短故事。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渔夫的其他故事,进行比较和分析。
(2)参观渔村,了解渔夫的生活和工作,感受他们的辛勤和付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三篇

【导语】《渔夫的故事》极其⽣动地叙述了渔夫打鱼,遇见魔⿁,最后战胜魔⿁的经过。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这*间故事学⽣是⾮常熟悉的,许多学⽣都曾读过,但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和对⼈物的简略分析的层次上。
这篇⽂章怎样上出新意,怎样上出深度?我思考了很久,决定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
先请学⽣介绍作者,说说他们以前读这则故事留下的印象,然后让学⽣概括毕淑敏的散⽂的⼤意,使他们意识到经典的⽂章是常读常新的。
在分析⼈物和主题时,不是架空的分析,⽽是着眼于⽂本的研读,在朗读、品味、揣摩中感悟。
课堂⼩结的步骤我也请学⽣来说他们对⽂章的新的解读,课后的作业也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布置。
⼆、课时设计及说明 按照我校⽬前倡导的情境导学法(将学⽣的学习置于适宜的思考状态之中,注重教师有效地启发引导。
创设情境的⽬的是激发学⽣的积极思维,推动学⽣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我将本课计划为两课时,第⼀课时是⽼师带着学⽣⾛向知识,是教给学⽣⽅法,培养学⽣⾃学的能⼒,以⾃主学习和交流讨论为主。
第⼆课时在“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思想指导下,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使清晰的问题准确,模糊的知识明确,肤浅的认识深刻,从⽽在反馈矫正中实现课堂的⾼效。
使学⽣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把教师的主导作⽤不断转化为学⽣的独⽴学习能⼒。
三、学习⽬标 1、通过⾃主和合作的⽅式研读⽣动的⼈物描写,概括⼈物的性格特点,探究⽂章的主题。
2、在阅读中初步了解⽂学鉴赏的⽅法,珍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阅读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导⼊: 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个萨桑国,国王⼭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就把她杀了。
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个王后,到第⼆天早上就把她杀掉。
当时宰相的⼥⼉⼭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辜的⼥⼦,⾃愿嫁给国王。
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
渔夫的故事 教学设计(优秀4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4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正确认读“规矩、笑逐颜开、桅杆、倒霉、无恶不作、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等词。
2.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资料,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资料。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指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渔夫的故事》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
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这篇课文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三、交流讨论1.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读第十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使学生明白:魔鬼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它净做坏事,是不会懂得报答别人的。
另外,杀人是魔鬼的本性,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明白“无恶不作”。
2.面比较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读第十六至第二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渔夫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镇定下来的渔夫知道了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只有用智慧,才能战胜魔鬼。
明白“恩将仇报”。
3.指名分主角朗读第五至第二十五自然段,读出魔鬼的凶残和渔夫的智慧。
四、理清脉络,复述课文1.理清脉络,借鉴提纲。
2.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情境之一:(多媒体播放渔夫和妻子在家门口的对话图)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
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样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
”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情境之二:(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齐,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听的人又会说什么?3.先在小组里分主角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夫的故事》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夫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故事的背景,理解渔夫的善良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懂得分享。
(3)培养学生勇敢、善良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渔夫的善良品质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2)学会对比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渔夫的故事》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生字词卡片4. 小组讨论记录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这幅图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故事大意,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提问:“渔夫在故事中表现出了哪些善良品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渔夫,你会如何处理故事中的问题?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渔夫的善良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故事内容,绘制一幅渔夫的画作,并配以适当的文字描述。
四年级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5篇)

四年级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5篇)渔夫的故事教案篇一预习积累:1.给文段标上序号,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故事。
2.了解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相关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教学目标:1.了解《一千零一夜》及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
2.掌握从人物语言、外貌、心理描写等方面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渔夫勇敢、智慧的个性,培养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的经验。
评价任务: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来。
2.体会人物的语言、外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清晨即杀掉,以示报复。
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不忍杀她,允许她下一夜继续讲。
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这就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由来,又名《天方夜谭》,它包括了寓言、童话、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主要反映中古时代阿拉伯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其中的一篇《渔夫的故事》。
(板书题目)解题:“渔”即打鱼。
“天方”指中东阿拉伯地区,“夜谭”即彻夜深谈。
“轶(散失)事”即世人不知道的史事。
展示并阐释学习目标。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辅导:探讨渔夫“喜悦惊奇——胆怯害怕——机智沉着——坚定勇敢”和魔鬼“恐怖胆怯——忘恩负义——得意忘形——反悔说谎”的情绪变化,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读出众多“?”“!”的语气。
渔夫的“简单些。
”——胆怯、急切的语气。
魔鬼的“问吧,说简短些。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渔夫的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渔夫的善良、机智和勇敢的品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整理和概括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渔夫的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渔夫的善良、机智和勇敢的品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2)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整理和概括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渔夫捕鱼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渔夫的了解和印象。
2. 课堂讲解:(1)分段讲解课文《渔夫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渔夫的善良、机智和勇敢。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渔夫的故事》。
(2)邀请部分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评委,对表演进行评价。
5. 思维导图:(1)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整理和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渔夫的故事》。
(2)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渔夫的小作文。
2. 课后拓展:(1)调查周围的人对渔夫的看法,总结他们的观点。
(2)访问渔民或相关人士,了解渔夫的生活和工作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正确认读“规矩、笑逐颜开、桅杆、倒霉、无恶不作、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等词。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指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渔夫的故事》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
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
三、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1.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
读第十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使学生明白:魔鬼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它净做坏事,是不会懂得报答别人的。
另外,杀人是魔鬼的本性,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理解“无恶不作”。
2.面对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
读第十六至第二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渔夫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镇定下来的渔夫知道了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只有用智慧,才能战胜魔鬼。
理解“恩将仇报”。
3.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至第二十五自然段,读出魔鬼的凶残和渔夫的智慧。
巩固延伸
四、理清脉络,复述课文
1.理清脉络,借鉴提纲。
2.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情境之一:(多媒体播放渔夫和妻子在家门口的对话图)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
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
”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情境之二:(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听的人又会说什么?
3.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五、布置作业
1.将《渔夫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读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他故事。
六、板书设计
32*渔夫的故事
魔鬼渔夫
凶残、狡猾、愚蠢从容、镇定、聪明
教学反思
本文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教学时,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而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以情导读,以读定悟。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学生通过前后对比,朗读、表演、模仿渔夫的言行举止的变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们一阵阵开怀大笑,正是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狡猾的魔鬼与聪明的渔夫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面前,谁是谁非?孩子们回答,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