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文言文字运用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模拟)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3月初线上检测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3月初线上检测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一)高三语文2020.0306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语文Ⅰ试题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 (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通常富有考据癖的学者有时会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菜的来源、成分和烹调方法研究得▲之后,便▲,不肯染指。

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虽然十分敬佩,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要伸箸,用口▲它们的滋味。

A.井井有条袖手旁观苦心经营领会B.有条有理袖手旁观苦心孤诣领略C.有条有理作壁上观苦心经营领略D.井井有条作壁上观苦心孤诣领会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

几十年后,素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

▲。

▲,▲。

”①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②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③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④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⑤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A.④⑤①③②B.④⑤③①②C.③②⑤④①D.③②④⑤①3.根据下面现代诗的诗意,作者感到“啮咬”和“绞伤”的原因,最恰当的是(3分)当花和果实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

(《花与果实》)A.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4.下表是“吾”、“尔”、“子”作人称称谓时,在《论语》和《孟子》中使用情形的统计。

2020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测试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测试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测试语文试题语文第I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美,在你身边》是这套丛书的之篇,全书生动有趣地揭示纷繁复杂的中,雅俗、、深浅、高低的区分,美与人生之间内在深刻的联系,明确地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美的生活,拥有美的人生。

A.开门见山花花世界文野B.开宗明义花花世界文史C.开门见山大千世界文史D.开宗明义大千世界文野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国建筑多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成为建筑群,,名称也相对。

①如故宫外朝内廷宫殿都是严肃地保持对称②三大殿左右有造型相同的文楼、武楼和相对的门廊③以表现园林的灵活艺术性①而花园性质的建筑则采用左右均衡的手法⑤庄严殿堂群习惯上是左右对称A.⑤①②④③B.③④⑤①②C.③⑤④①②D.⑤④③①②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节气,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②隔溪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③立秋向日葵花放,西楼听晚蝉。

①立冬畅饮麒麟阁.绣福咏诗篇。

A.①惊蛰②芒种③处暑④小雪B.①秋分②立秋③霜降④立冬C.①立秋②秋分③霜降④大雪D.①立夏②立秋③大雪④冬至4.对下面这段话核心内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

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

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

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了很多熟人,”A.聆听高雅的音乐需要一个清凉舒适的环境B.遇到熟人脱帽致敬体现一个人的核心索养C.作品贵在创造而不要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D.只有适时向大师请教才能使自己脱颖而出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

永乐中举于乡,入国学,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虑因福建,有仁廉声。

正统八年,吏部尚书王直等应,博举廷臣公廉有学行者,骐与焉。

2020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孔子开始,儒学便十分注重修身,而修身过程又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儒学的重要人物,荀子延续了将修身与“学”相联系的传统。

众所周知,《论语》首篇《学而》开宗明义便突出了“学”,《荀子》首篇《劝学》首先提到的也是“学”。

这一篇章结构上的相近性,或有其历史缘由;但从思想的衍化看,无疑展示了对“学”的注重。

概要而言,荀子论“学”的内在之旨,是“学”以成人、“积”以成“圣”。

从具体修身过程看,问题首先涉及性与情的关系。

对人之情而言,荀子着重从自然层面考察人的存在:“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

”(《荀子·荣辱》)希望吃得好一点,穿得华丽一些,出行有车,财富有余,这是人之常情。

以上均属感性、物质的追求,在这一层面上,人的本性有相近之处。

这里的“人之情”,同时表现为人的自然之性。

人之情趋同,意味着人的自然之性具有普遍性。

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人不敢仅仅顺乎本然的欲望。

在荀子看来,这是因为人能够对自身欲望加以抑制:“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

”(《荀子·荣辱》)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意义上的情和欲本身可以抑制,二是人具有抑制这种情和欲的能力。

自然意义上的欲望和前思后量意义上的理性思虑在人身上兼而有之。

正是理性的思虑,使人超越了单纯的感性欲求,趋向于更为合理的取舍。

一般而言,正面的人格会得到肯定的价值评价,负面的人格则相反。

然而,为什么人们往往未能致力于前者?荀子对此进行了分析:“为尧、禹则常安荣,为桀、跖则常危辱;为尧、禹则常愉佚,为工匠农贾则常烦劳。

然而人力为此而寡为彼,何也?曰:陋也。

”(《荀子·荣辱》)何为“陋”?在《修身》篇中,荀子对此有一扼要的解释:“少见曰陋”。

“少见”即孤陋寡闻,是在把握自己和把握世界这两个方面都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扬州市2020届高三3月期初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扬州市2020届高三3月期初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扬州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一)高三语文2020.03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语文Ⅰ试题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 (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通常富有考据癖的学者有时会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菜的来源、成分和烹调方法研究得▲之后,便▲,不肯染指。

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虽然十分敬佩,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要伸箸,用口▲它们的滋味。

A.井井有条袖手旁观苦心经营领会B.有条有理袖手旁观苦心孤诣领略C.有条有理作壁上观苦心经营领略D.井井有条作壁上观苦心孤诣领会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

几十年后,素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

▲。

▲,▲。

”①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②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③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④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⑤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A.④⑤①③②B.④⑤③①②C.③②⑤④①D.③②④⑤①3.根据下面现代诗的诗意,作者感到“啮咬”和“绞伤”的原因,最恰当的是(3分)当花和果实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

(《花与果实》)A.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4.下表是“吾”、“尔”、“子”作人称称谓时,在《论语》和《孟子》中使用情形的统计。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1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1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1月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________的汉代工艺品,那_________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直接_____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A.美轮美奂蜿蜒曲折感悟B.琳琅满目蜿蜒曲折感触C.琳琅满目笔走龙蛇感触D.美轮美奂笔走龙蛇感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中,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此处形容工艺品,应选用“琳琅满目”。

蜿蜒曲折:迂回弯曲的意思。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曲折延伸。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此处形容晋唐书法的特点,应选用“笔走龙蛇”。

感触:作为名词意思是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这里是动词,感觉和接触的意思。

感悟:指有所感触而领悟。

此处强调感觉和接触,应选用“感触”。

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诗善醉,艺术需要这醉意,不光因为酒。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它引着我们“人人自远”,从凡俗中腾挪开去。

①这样的心灵“下笔如有绳”②我们为“常”所包围,所以我们需要醉意③“常”是一个被理智、欲望、习惯包裹的心灵④处处有束缚,点点凭心机⑤所以,在艺术这“花间”我们需要这“一壶酒”⑥玩的是技巧,走的是前人的熟门熟路A.②③④①⑥⑤B.②③①④⑥⑤C.⑤③④⑥①②D.⑤②③⑥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年级考前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年级考前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扬州市2020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高三语文2020.06语文Ⅰ试题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12 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电视剧《清平乐》塑造了一个仰惧天变、俯畏人言、治国如执秤的宋仁宗形象。

事实上,宋仁宗一朝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矛盾、社会危机已现的时期。

然而,仁宗君臣 ,努力保持各种平衡,广开言路却党争不断,但改革乏力,最终进退失据,错失变法时机,以致仁宗之后短短65年,赵宋王朝就发生了国破家亡的“靖康之耻”。

A.暗流涌动如履薄冰煞费苦心B.潜滋暗长胆战心惊煞费苦心C.暗流涌动胆战心惊殚精竭虑D.潜滋暗长如履薄冰殚精竭虑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万物都受到太阳的抚爱。

它现在却不可抗拒地、必然地向着西方沉落。

从荒凉绝壁降下来的淡紫色的黄昏和白浪滔滔的长江,进入比梦中甜蜜的想象更为神奇的黑暗里。

①映着豪光的长江,依然滚滚东流,从不折回。

②最后燃烧的烈焰飞奔,浓烟缭绕,天空笼罩着一片无涯无际黑沉沉着火的乌云。

③两岸间或闪现的灯火,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如梦如幻地抖颤。

④它背后的太阳,越过狭谷,落进那被光辉渲染成绚烂色彩的烟云里去了。

⑤滔滔江水没有追赶那追赶不到的,却追赶着黑暗。

⑥江上升起茫茫淡墨色的雾。

A.②①④⑤⑥③B.②①⑤④⑥③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⑤④②③⑥3.下列年画与对联内容对应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甲乙丙丁①吉庆有余家富贵多子多福人安康②五菽杂粮食为天风调雨顺社稷安③三羊开泰纳福瑞万象更新庆阳春④福临宝地千秋盛财进家门万事兴A.甲①乙②丙④丁③.B.甲①乙③丙④丁②C.甲②乙④丙③丁①D.甲③乙②丙①丁④4.对下面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发布了上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

2019 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4.4万批次,监督抽检的总体合格率为97.6%,与上年持平,较2014年上升2.9个百分点。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论辩类文章是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

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的_______,汉代政论文名篇叠出。

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________、雄辩滔滔的论辩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

由于唐宋八大家对于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论辩文章大多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

他们对论辩文体中不同的_______也作了探索。

A. 正绪犀利题材B. 端绪犀利体裁C. 正绪敏锐体裁D. 端绪敏锐题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和词语的能力。

解答辨析近义词语题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正绪:正统。

端绪,指头绪;端倪;些微的认识或模糊的想法。

第一处空格,强调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代论辩文的启蒙作用,而不是正统范文,所以选“端绪”。

排除AB项。

犀利:(刀、剑等)锋利,锐利。

也形容言词尖锐明快,目光锐利。

敏锐:指感觉灵敏,眼光尖锐等。

第二处空格,与“词锋”搭配,应填“犀利”。

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

题材:指文章、艺术作品的材料内容。

如描写自然风光、记述军旅生活等题材。

第三处空格,强调对论文体的形式探索,应填“体裁”。

故选B。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清代画家石溪和尚在他一幅“溪山无尽图”上题了这样一段话,特别令人警惕。

___一株小小的含羞草,尚且不是完全的“忽忽不知,懒而不觉!”若是人而不如小草,羞!羞!羞!①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

②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两段,总之不放闲过③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年级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生存的技术,是盘根错节的社会中的智慧,是专制社会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术,其就是通过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取得的空间,一句话,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

A. 胸有成竹诀窍忍辱负重B. 游刃有余诀窍苟且偷生C. 胸有成竹门道苟且偷生D. 游刃有余门道忍辱负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熟练而有把握;“游刃有余”,一位厨师宰牛的技术很熟练,刀子能在牛骨缝儿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阻碍,还显得大有余地,后用以比喻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前者强调做事之前的表现,而后者应是做事之中的表现,第一处是形容“在盘根错节的社会中”的表现,应使用“游刃有余”。

“诀窍”,关键性的方法;“门道”指做事的门路或方法。

第二处,句中是说老子哲学中的关键所在,应使用“诀窍”。

“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来承担重任;“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活着。

第三处是说在专制社会中取得可以勉强活下去的空间,应使用“苟且偷生”。

故选B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诗句与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A.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文言文字运用第一课时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国这几年推进的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大手术”。

它________了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利益,但为了激发市场活力,充分________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别无选择,也________。

A.触发解放义无反顾B.触发释放孤注一掷C.触动解放孤注一掷D.触动释放义无反顾2.下列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B.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家应以宽广的胸怀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旁观者清,真诚接受他人的批评,能够提升自己的创作境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丰子恺早期的散文注重以童心观照世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的是一种自然朴素、宁静纯真的美。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漫步在池塘边,荷叶撑开一张张绿伞,托出碧如翡翠的莲蓬,这让我想起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佳节,秦淮河边灯火通明,游人如织,偶遇多年不见的知音更让人高兴不已。

4.以下是几位学者探讨“文学怎样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话题时的发言,最契合论题的一项是()A.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将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而成的精神遗产继承下去,同时,在当代中国故事中提炼当代精神核心,构筑中国文艺的内在支撑。

B.不了解中国当下发生的一切,没有把握中国问题的思想能力,我们的作家就不能算作一个优秀的作家。

C.历史的风起云涌、传统的塌陷和人伦的巨大改变,便是中国文学讲述的中国大故事,这样的大故事对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D.今天的作家,有责任、有使命让世界听到、读到、看到中国故事,让凸显东方智慧的中国故事滋养和修复曾偏斜、西化的人类文明。

5.下列学生习作中语句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王教授寄来的拙作已经收到,真是精妙绝伦!B.你的大恩大德,我无以言表。

他日定到贵府,当面致谢。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听说贵公司运转困难,如需指点,我将不吝赐教。

6.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一个人活着是为了朋友;保持自己生命的完整,不受时间________,也是为了朋友。

友谊要像爱情一样才________人心,爱情要像友谊一样才________。

A.侵蚀温暖颠扑不破B.侵蚀温暖牢不可破C.侵袭温润牢不可破D.侵袭温润颠扑不破7.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C.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D.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8.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乘舟远望,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和寥廓的天空,远山和江水,仿佛欢迎着我这远归的游子。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每当夜晚来临,夫子庙热闹非凡,天空中明月高照,酒楼里灯红酒绿,高朋满座,觥筹交错。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海外读书追梦的孩子,又怎能体会到远隔万里的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思念呢?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我们要具有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不畏坎坷的旷达超逸情怀。

9.对下面这段文字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近年来,摩托车等燃油助力车加重了城市空气污染,发展短距离的绿色交通工具已成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课题。

电动自行车以其价廉、便捷、环保的优势,逐渐受到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青睐,但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上,我们不得不倾向于对之进行严格管制。

A.电动自行车有燃油助力车无可比拟的优势。

B.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是电动自行车管理的主要对象。

C.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人们倾向于严格管制。

D.电动自行车的进一步推广将会受到限制。

10.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父亲大人金安,十月十日,奉到家信,敬悉一切。

信中教我控制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B.我和先生久不通信,至以为念,先生学术精湛,文才出众,如有鸿文,务望陆续惠寄。

C.惊闻令堂不幸逝世,足下天性素孝,罹此大故,伤感必过,为子女计,尚望勿过哀毁。

D.承嘱我回乡后来尊寓下榻,盛意感甚,他日您来南京工作,鄙人定当鼎力相助。

1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国人的文化论争往往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争谁好谁坏。

中国至今尚未发育出健全的论争____________,以及对多元文化的____________心态,而学术论争一旦涉及道德问题,欲求所谓的平等便只能是__________了。

A.体制宽容海市蜃楼B.机制包容痴人说梦C.体制包容海市蜃楼D.机制宽容痴人说梦1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一项是()A.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C.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D.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3.下列各句中,所引用的诗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即使我只是一滴水,也要在生命的旅途中作叮咚的脆响;即使我只是一棵草,也要给大地带来一点绿色。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便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假象迷惑。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眼前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满脸愁云,自我可怜,那便是真可怜。

14.对下面这段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中国艺术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

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

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于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方是一个艺术家应做的。

A.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抛弃形似,追求神似。

B.艺术家在创作时既要追求形似,又要追求神似。

C.艺术家在创作时不要细究形似,而要强调以神驾驭形。

D.艺术家在创作时形态既不能不像,也不要太像,差不多为妙。

1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为了您的小儿能够顺利考上一所大学,希望您在假期中督促他复习功课。

B.改日我一定亲自到潭府,当面向您请教,到时还望不吝赐教。

C.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指导我校课外阅读活动开展工作,敬请届时惠顾。

D.毕业在即,我把这本纪念册惠赠给你,纪念我们三年的同窗之谊。

16.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悲剧与喜剧很难截然划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现实世界的矛盾本来就很复杂,难以分出悲喜。

我们中华民族的喜剧感向来很强,而悲剧感比较________。

其原因之一是国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很怕看到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像我们自己一样的好人因小过错而________大的灾祸”。

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戏剧的感受往往________。

A.脆弱遭受大相径庭B.脆弱遭逢南辕北辙C.薄弱遭受大相径庭D.薄弱遭逢南辕北辙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家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这意味着4 000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从吃财政饭转变为缴养老金,从单位养老转向社会养老。

B.本着国家刚颁布的《居住证暂行条例》为原则,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细则,使有别于以往各类暂住证、含金量更高的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

C.公众反映的这些问题,将随着国家公职人员工资改革的深入推进、薪酬结构的优化完善、阳光工资的更加透明,逐步得到解决。

D.从这些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除了有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除旧布新、团贺喜庆的含义。

18.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日前登门拜访阁下,未遇,十分遗憾。

如有空,请惠临寒舍一叙。

B.凡在本店购物满二百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礼品,欢迎光临。

C.竭诚欢迎广大客户和厂商惠顾,愿与国内外客户携手共进,共铸辉煌。

D.蒙先生惠允,本报首家摘要发表先生大作,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

19.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0.对下面这幅漫画《树冠和树影》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坚持因地制宜,不可画地为牢,因循守旧。

B.倡导求真务实,不可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C.理清主次关系,不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D.注重人格修养,不可沽名钓誉,不择手段。

2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仁川亚运会圆满谢幕,中国代表团实现了金牌数、奖牌数“双第一”的目标,__________起富强、文明的新中国形象。

令人痛惜的是,三大球成绩糟糕。

虽然这__________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都辜负了国家多年来__________的经营。

A.树立涉及呕心沥血B.竖立关涉处心积虑C.树立关涉呕心沥血D.竖立涉及处心积虑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新形势下,我们应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维护好、利用好、开掘好,绝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绝不能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

B.“禅让”这个概念的最早记载或许还要追溯到《尚书》,此后的《史记·五帝本纪》有着比《尚书》更为详尽的描写。

C.从这些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除了有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除旧布新、团贺喜庆的含义。

D.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所以我们相信,中国的空气质量必定会越变越好,甚至会成为宜居国家。

23.下列对联中,与其他三句对偶形式不同的一项是()A.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C.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D.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