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规章制度

长期待摊费用规章制度一、总则为规范企业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和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企业的财务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全体员工,具体执行单位为企业全体员工。
三、定义1. 长期待摊费用:指企业在产生的费用中,因一次性发生但在以后若干年度内使用或者为取得企业长期经济利益并从中受益的支出,在适用的年限内按合理方法摊销。
2. 待摊费用:指发生了的支出,按照一定的摊销方法在若干年度内分摊的支出。
四、长期待摊费用项目范围1. 企业规划项目支出。
2. 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
3. 企业修建固定资产支出。
4. 企业购置非流动资产支出。
五、长期待摊费用管理1. 企业应当对长期待摊费用项目建立档案并进行认定,明确摊销年限和摊销方式。
2. 摊销年限:按照税务相关法规规定,企业应当合理设置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年限,原则上不得超过十年。
3. 摊销方式:企业应当按照公允合理的方法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摊销,可以采用直线法或加速摊销法。
4. 每月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核算并入账,及时更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六、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1. 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应当以固定金额或者固定比例进行,综合考虑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确定摊销金额或者比例。
2. 企业应当每月结算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表,确保费用的准确核算。
3. 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凭证应当详细明确,经过财务审查确认后方可入账。
七、长期待摊费用的监督1.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长期待摊费用的监督机制,设置专门的监督岗位进行监督,确保费用的合规摊销。
2.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情况应当在每月会计报表中进行披露,接受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审查。
八、变动处理1. 若长期待摊费用项目有变动,企业应当重新进行认定和调整摊销年限和摊销金额。
2. 变动后的长期待摊费用处理应当及时调整,保证费用的准确摊销。
九、违规处理1. 对于未按照规定进行长期待摊费用核算和摊销的企业,应当记入违反财务规定的记录,责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违规责任。
什么是长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的计量方法有哪些

什么是长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的计量方法有哪些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在购买某项长期资产或进行某项长期工程时,需要将费用分摊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而不是一次性地在当期计入成本或费用。
在财务会计中,长期待摊费用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也是反映企业在一段时间内预期的经济利益流入的一种方式。
长期待摊费用可以使用以下几种计量方法:1. 直线摊销法:直线摊销法是最常见的一种计量方法,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按照该方法,企业将待摊费用平均分配到预期的使用期限内,每个期间摊销的费用保持不变。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直观,容易理解和操作,缺点是无法真实反映资产的使用价值随时间的变化。
2. 余额递减法:余额递减法也被称为双倍余额递减法或递减余额法。
按照该方法,企业在每个期间摊销的费用是根据剩余未摊销费用与剩余使用期限的比例来计算的。
初始摊销费用较高,逐渐减少,直到用完剩余未摊销费用。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初期摊销费用较高,可以反映出资产初期价值的大部分消耗,缺点是计算较为复杂,对于使用寿命后期价值减少较慢的资产不适用。
3. 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余额递减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方法。
按照该方法,企业在每个期间摊销的费用是前一个期间摊销费用的两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早期摊销的费用相对较高,可以更好地反映资产初期价值的消耗,缺点是计算较为繁琐复杂。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需要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资产的特性。
不同计量方法在反映资产价值消耗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效果,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并进行连续的摊销核算,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长期待摊费用包括哪些

长期待摊费用包括哪些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在企业的一段时间内产生的费用,但
是不能立刻全部计入当期成本和支出,需要通过摊销的方式分摊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长期待摊费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长期待摊费用中的一大类是无形资产摊销费用。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非物质性资产,如专利、商标、版权等。
这些资产具有长期使用价值,但是不能在一段时间内立即消耗完毕。
为了平均分摊这些无形资产的成本,企业会将其费用分摊到其使用寿命内,形成长期待摊费用。
其次,长期待摊费用还包括长期债务摊销费用。
企业在
筹集资金时可能会发行债务,债务的利息支出会在一段时间内按照摊销原则分摊到未来的几个时期。
这样,企业在未来的各个期间内都要支付一定数量的债务利息,从而形成长期待摊费用。
另外,长期待摊费用还包括长期预付费用摊销费用。
企
业在一段时间内提前支付的费用,如租金预付、保险费预付等,在未来的几个时期内会按照摊销原则逐渐分摊。
这样,企业可以将这些费用平均分摊到未来的几个时期内,减轻当期的负担,形成长期待摊费用。
最后,长期待摊费用还包括长期资产摊销费用。
企业在
购买长期资产时,如房屋、机械设备等,这些资产的使用寿命一般都比较长,无法在一段时间内全部消耗完毕。
因此,企业会将其费用按照摊销原则分摊到未来的几个时期,形成长期待摊费用。
综上所述,长期待摊费用包括无形资产摊销费用、长期债务摊销费用、长期预付费用摊销费用和长期资产摊销费用等几个方面。
企业通常通过摊销的方式将这些费用分摊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平均分摊成本,减轻当期的负担。
长期待摊费用会计分录怎么做

长期待摊费用会计分录怎么做摘要: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为获取未来经济利益而支付的费用,在一定期限内按比例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费用支出形式。
长期待摊费用会计分录是指将长期待摊费用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按照一定规定进行核算和记录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长期待摊费用的定义和会计处理方法,详细阐述了长期待摊费用会计分录的步骤和要点。
一、长期待摊费用的定义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支付了一定费用,但该费用不立即享受,而是在一定期限内按照规定的方法平均分摊到每一个期间内的一种费用支出形式。
这些费用的收益期限较长,需要按比例计入当期损益。
二、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长期待摊费用的种类:长期待摊费用可以包括一些特殊的支出,如研究与开发费用、广告费用、培训费用等。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所属的长期待摊费用的种类。
2. 确定长期待摊费用的金额:企业需要确定支出的金额,并将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初始金额。
该金额一般是由企业管理层决策或相关合同确定的。
3. 确定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企业需要根据相关规定或合同约定,确定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以及将其按照何种方法进行摊销。
4. 编制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分录:根据确定的长期待摊费用种类、金额和摊销期限,企业可以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来记录和核算这些费用。
具体的会计分录可以根据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进行编制。
三、长期待摊费用会计分录的步骤和要点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分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要点:1. 首先,要确定长期待摊费用的种类和金额,并且计算出每个会计期间的摊销金额。
这些金额一般是根据企业管理层决策或相关合同确定的。
2. 然后,根据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将长期待摊费用分摊到每个会计期间。
常见的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平均法等。
3. 接下来,根据所选择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编制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分录。
一般情况下,会计分录包括借方和贷方的科目及其金额,并且需要注明该分录是关于长期待摊费用的。
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与处理

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与处理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为获得某项长期收益而支付的费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摊销,并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进行核算与处理。
本文将围绕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和处理进行详细探讨。
一、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企业需要明确哪些费用可以归类为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例如广告费用、研发费用、培训费用等。
2. 确定摊销期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通常根据收益的预计实现期限来确定。
3. 确定摊销方法:确定适用的摊销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直线摊销法和加速摊销法。
直线摊销法是将费用平均分摊到摊销期限内的每个期间,加速摊销法则是将更多的费用摊销到较早的期间。
4. 记账处理:根据摊销方法,将长期待摊费用按照摊销期限逐期核算并记入相应的费用科目中。
5. 审核与纠错:定期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审核,确保核算准确无误。
如发现错误,及时进行纠正。
二、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费用摊销:按照预定的摊销方法和周期,将长期待摊费用进行逐期摊销。
在每个摊销期间结束时,将其计入成本或费用科目。
2. 减值测试:定期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减值测试,以确定其是否已经超过预期收益。
如果发现费用已超出预期,需要进行减值计提。
3. 提前摊销或延后摊销:如果发生了相关的变化,如项目被提前终止或延迟,需要相应地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提前摊销或延后摊销。
4. 会计报表披露: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需要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充分的披露,如列明该项费用对应的期限、摊销方法和金额等。
5. 税务处理:根据所在国家/地区的税收法规,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合理规划和处理,以达到节省税费的目的。
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与处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核算与处理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有助于合理利用资金和资源,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总之,企业应当根据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认真进行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和处理。
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根据我国会计制度,低值易耗品也可列入待摊费用。
待摊费用的概念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也是配比原则的要求。
中国新会计准则已废除该科目。
待摊费用的内容分析指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项费用,如低值易耗品摊销、一次支出数额较大的财产保险费、排污费、技术转让费、广告费、固定资产经常修理费、预付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等。
企业单位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以及在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应作为“递延资产”不得列作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
应由本期负担的借款利息、租金等不能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长期待摊费用科目长期待摊费用科目长期待摊费用科目长期待摊费用科目一、本科目核算小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
二、小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等,应于发生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转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小企业发生的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摊销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应按费用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五、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小企业尚未摊销的各项长期待摊费用的摊余价值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一)这类费用,虽在本期发生,但在以后各期仍起作用,不应将它全部记入本期生产费用、商品流通费,要由以后各期分摊,以正确计算各期的生产费用或商品流通费。
为了反映待摊费用的增减变动情况,应设置“待摊费用”科目。
费用支付时,记入该科目的借方;费用摊销时,记入该科目的贷方。
借方余额表示尚待摊销的费用数额,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作流动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中,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合理的分摊规则将相关费用逐渐分摊到当期成本或费用中。
长期待摊费用通常包括长期摊销费用和无形资产待摊费用两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长期待摊费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一、长期摊销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长期摊销费用指企业购置或建造固定资产后,为达到企业的正常经营目标而产生的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期限分摊至固定资产的成本或费用中。
常见的长期摊销费用包括折旧费、油费、修理费等。
1.折旧费的会计处理方法折旧费是指固定资产因使用、使用寿命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而逐渐减少其价值的一种费用。
企业可以采用直线法、工作量法或减值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 直线法:按照固定资产的余值、预计使用寿命和年折旧率计算每年的折旧费用,然后按月或按季度分摊到固定资产成本或费用中。
- 工作量法: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量或产出量来确定每个生产周期的折旧费用,并逐步分摊到固定资产成本或费用中。
- 减值法: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计算折旧费用,并逐年减少。
2.其他长期摊销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除了折旧费之外,企业还可能有其他长期摊销费用,如油费、修理费等。
这些费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分摊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 油费:可以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或产量来确定每个生产周期的油费,并逐步分摊到固定资产成本或费用中。
- 修理费:可以按照固定资产维修的时间点来确定修理费用,然后根据使用期间逐步分摊到固定资产成本或费用中。
二、无形资产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无形资产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在购置无形资产时预付的费用,需要在一定期限内逐渐分摊到当期成本或费用中。
常见的无形资产待摊费用包括专利费、版权费、商标费等。
无形资产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或额定年限法。
1.平均年限法:根据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和估计的摊销价值,计算出平均年限,再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按照这个平均年限进行分摊。
中级会计实务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与管理

中级会计实务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与管理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期间内,以现金或其他形式支付的费用,在未来一定的期间内按照一定的比例摊销到相关期间的一种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和管理对企业财务的稳健运营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长期待摊费用的定义、会计处理、管理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长期待摊费用的定义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支付的与经营活动有关、但不能在当期完全分配到该期经营成本的费用。
这类费用往往具有较长的服务期限,无法在一期收益中完全分配,需要通过摊销进行分摊。
典型的长期待摊费用包括广告宣传费、研发费、预付租金、专利费等。
二、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企业在支付长期待摊费用时,应首先根据实际情况确认费用并计入当期成本,接下来就需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进行摊销。
常见的摊销方法包括平均摊销法、合理摊销法、直线摊销法等。
1. 平均摊销法平均摊销法是将待摊费用平均分配到各期。
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待摊费用总额除以预计的经济使用寿命,得出每期摊销的金额。
例如,某公司支付了10万元的广告宣传费,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那么每年摊销的金额为10万除以10年,即每年摊销1万元。
2. 合理摊销法合理摊销法是根据待摊费用在不同时期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分配。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期间的摊销比例,以更准确地反映费用在各期的实际使用情况。
3. 直线摊销法直线摊销法是将待摊费用在各期按照相等的金额进行摊销。
通过将待摊费用总额除以预计的摊销期限,得出每期摊销的金额。
相对而言,直线摊销法较为简单,容易计算和理解。
根据具体情况,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摊销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三、长期待摊费用的管理措施对于长期待摊费用的管理,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并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规划与预算:企业应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合理规划和预算,确保费用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通过预先制定费用使用计划和预算,可以避免费用超支和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具体包括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开办费和修理费均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其中开办费计入当期管理费用,修理费计入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即修理费一律费用化)。
其中开办费是指企业在筹建期间内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员工薪酬、办公费用、培训支出、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等。
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待摊费用,都在本科目按规定进行摊销。
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额,反映的是企业各项尚未摊销完的长期待摊费用的摊余价值。
主要特点
(1)长期待摊费用属于长期资产;
(2)长期待摊费用是企业已经支出的各项费用;
(3)长期待摊费用应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
“长期待摊费用”账户用于核算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
在“长期待摊费用”账户下,企业应按费用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按照费用项目披露其摊余价值,摊销期限、摊销方式等。
2006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属于本期发生的开办费,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属于本期发生不需由以后各期摊销的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实际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1801 长期待摊费用
企业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
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摊销完毕的长期待摊费用的摊余价值。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发生的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费用。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准予扣除:1.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2.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3.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4.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在税收上,改建支出与大修理支出不同,具体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八条、第六十九条中作了说明,即《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和第二项所称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三项所称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对第四项“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税法暂未明确。
税法规定的第二项长期待摊费用,即“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其中的固定资产仍然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种,租入固定资产包括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形式,其改建支出也包括两种情形,即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和延长使用年限,但这两种情形不需要同时具备。
改建支出的摊销期,是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
但是如果改建支出的摊销期在会计制度中已经明确的,则按会计制度处理。
如果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则应
予资本化,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合理进行摊销。
租入固定资产的修理费支出,则可一次性扣除等。
税法规定的第三项长期待摊费用,即“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将会计上作为修理费用的支出分为大修理和非大修理两类。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1.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2.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税法规定的大修理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税法规定的第四项长期待摊费用,即“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少于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