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
脑脓肿病理标本描述

脑脓肿病理标本描述
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病理标本是对脑脓肿进行病理学检查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病理标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脑脓肿的病理特点。
在脑脓肿的病理标本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
这些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它们是机体对抗感染的重要细胞。
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这些细胞会聚集到感染灶附近,并释放炎症介质,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因此,病理标本中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可以反映脑脓肿的严重程度。
在脑脓肿的病理标本中还可以观察到坏死组织和脓肿形成。
脑脓肿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和化脓所致,因此在病理标本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坏死组织和脓肿。
脑脓肿的形成会导致局部组织结构的破坏,严重影响脑功能。
因此,观察病理标本中的坏死组织和脓肿形成情况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脑脓肿的病理标本中还可以观察到血管病变的情况。
脑脓肿的形成会导致局部血管受损,出现血管炎症和血栓形成。
这些血管病变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情况,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观察病理标本中的血管病变情况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脓肿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总的来说,脑脓肿的病理标本可以反映脑脓肿的病理特点和严重程
度,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在进行病理学检查时,应该认真观察病理标本中的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组织和脓肿形成、血管病变等情况,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脑脓肿(大脑脓肿,颅脑痈)

脑脓肿(大脑脓肿,颅脑痈)【病因】(一)发病原因根据细菌感染的来源途径常分为四类:1.邻近感染灶的扩散所致的脑脓肿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骨骨髓炎及颅内静脉窦炎等化脓性感染病灶可直接向脑内蔓延,形成脑脓肿。
其中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导致的脑脓肿最为多见,称为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50%~66%。
但由于近年来不少中耳炎、乳突炎得到及时的根治,耳源性脑脓肿的比例已明显减少。
耳源性脑脓肿多为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并胆脂瘤急性发作导致脑脓肿,其感染途径多经鼓室盖或鼓窦波及颅内颞叶的中后部,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2/5。
另一部分经乳突内侧硬脑膜板波及小脑外侧上部,尤其儿童乳突骨质较薄,感染易经Trautman三角区(即岩上窦下方、面神经管上方、乙状窦前方,三者形成的三角)累及小脑。
但小儿鼓室及乳突尚未发育良好,故小儿耳源性脑脓肿少见。
小脑脓肿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1/3。
耳源性脑脓肿亦可经静脉逆行转移到远隔部位,如额、顶、枕叶,甚至偶有转移至对侧脑部。
耳源性脑脓肿多为单发。
常见致病菌以变形杆菌及厌氧菌为主,厌氧菌以链球菌居多,其次为杆菌,亦可为混合性感染。
由鼻窦炎引起的脑脓肿称为鼻源性脑脓肿,较少见。
多发生于额叶底部,亦多为单发。
偶有多发或多房性。
多为混合菌感染。
头皮痈疖、颅内静脉窦炎及颅骨骨髓炎所致的脑脓肿均发生在原发病灶的邻近,可发生脑脓肿及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混合性脓肿,亦多为混合菌感染,也可能为真菌感染。
2.血源性脑脓肿主要是由于来自远隔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流经动脉的炎性栓子传入而形成的,亦可逆行经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器官如肝、胆、膈下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感染,由脊柱周围的无瓣静脉丛与椎管内相吻合的静脉进入椎管内静脉转移到颅内。
面部三角区的感染灶由静脉回流至颅内也可能形成颅内感染。
感染来源为胸部各种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等的脑脓肿,称为胸源性脑脓肿;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发绀型心脏病等引起的脑脓肿,称为心源性脑脓肿。
脑脓肿病人的护理PPT

结论
结论
综合护理
脑脓肿患者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和社 会因素。
通过多学科合作,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结论
提高认知
增强患者及家属对脑脓肿的认识,有助于更好的 配合治疗。
教育患者和家属可以改善治疗依从性。
结论
关注后续情况
关注患者的长期健康状况,防止病情复发。
脑脓肿病人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脑脓肿? 2. 病人的护理原则 3.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4. 患者出院后的护理 5. 结论
什么是脑脓肿?
什么是脑脓肿?
定义
脑脓肿是指脑组织内形成的脓性病灶,通常由细 菌感染引起。
它可能源自其他感染,如耳部、鼻窦或牙齿感染 ,也可能由血源性感染引起。
什么是脑脓肿?
定期随访是确保病人保持健康的关键。
谢谢观看
患者出院后的护理
患者出院后的护理 持续监测
出院后继续监测病人的症状和生命体征,定 期复查。
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出院后的护理 遵循医嘱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和进行康复活动。
遵循医护理 家庭支持
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与关怀,帮助其 适应生活变化。
症状
病人可能出现头痛、发热、癫痫发作、意识障碍 等症状。
早期识别症状对于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什么是脑脓肿?
诊断
通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和实验室检 查来诊断。
早期诊断可以改善预后。
病人的护理原则
病人的护理原则 监测生命体征
定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 、呼吸和血压。
异常值可能指示病情恶化,需要及时处理。
脑脓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脓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意识障
碍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那么,脑脓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1.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对于脑脓肿患者,常规的治疗方法之一是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根据病原体的耐药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炎药物:有助于减轻脑脓肿患者的症状,并控制炎症的发展。
•利尿剂: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脑组织的水肿情况。
•镇痛药:用于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
2. 外科手术
•脓肿引流术:对于较大的脑脓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来引流脓液,并清除感染灶。
•开颅手术: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来清除脓肿。
3.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通常用于那些手术无法完全清除脓肿的患者,以确保脓肿不会再次复发。
4. 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保持通畅的呼吸道,合理补充营养等。
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脑脓肿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
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是关键。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要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避免劳累和感染,有助于快速康复。
希望上述内容对您了解脑脓肿的治疗方法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
一步了解,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要点与技巧

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要点与技巧在神经影像学领域,脑脓肿的诊断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家,我在此分享我在诊断脑脓肿时的一些要点与技巧。
了解脑脓肿的病理特征至关重要。
脑脓肿是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和炎症。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血源性传播,另一种是通过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至脑部。
1. 影像表现:脑脓肿在CT和MRI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CT上,脑脓肿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在MRI上,脑脓肿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可见病灶边缘强化。
2. 定位和大小:脑脓肿的好发部位包括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大脑后动脉分布区和基底节区。
在诊断时,要关注病灶的位置和大小,以便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3. 周围炎症反应:脑脓肿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这有助于与其他病变如肿瘤、梗死等相鉴别。
在影像学诊断中,要关注病灶周围的炎症反应,以便准确判断病灶的性质。
4. 病原体:脑脓肿的病原体对治疗方案有重要影响。
在诊断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病灶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推测可能的病原体。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脓肿常表现为单发性、较大范围的病灶,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脑脓肿则常表现为多发性、小范围的病灶。
5. 并发症:脑脓肿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脑积水、脑室扩张、脑梗死等。
在诊断时,要关注病灶周围的影像学改变,以便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男性,35岁,因发热、头痛、意识模糊入院。
体检发现体温高达39℃,右侧肢体无力。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头部CT扫描显示右侧额叶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MRI检查显示右侧额叶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脑脓肿护理常规

脑脓肿护理常规一、定义:脑脓肿是化脓性细菌侵入脑内所形成的脓腔。
由于脑组织直接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这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
二、症状体征:(一)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冷、发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脑膜刺激征等,周围血象显示中性白细胞增多。
(二)颅内压增高症状:可在急性脑炎阶段急剧出现,然而多数在脓肿形成后出现,此时头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头痛剧烈时伴呕吐、脉缓、血压升高以及眼底水肿等。
(三)局灶性症状:根据脑脓肿所在部位的不同而出现各种相应脑受压的症状,如颞叶脓肿常有感觉性或命名性失语、对侧偏盲及轻度偏瘫等。
三、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由颅内感染所致。
(二)颅内压调节能力障碍与颅内体液容积失调有关。
(三)急性疼痛:短时间内的严重疼痛。
(四)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等。
四、护理措施:(一)注意观察病人神志,雕孔、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及时通如医生。
(二)若脑脓肿形成,颅内压增高进展较迅速,呕吐频繁、反应迟钝。
(三)脑脓肿为颅内化脓性感染疾病,遵医嘱按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开颅术后应住在单独的隔离间。
(四)术后有引流的病人,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五)遵医嘱按时给予抗菌素。
(六)体温高热时给于降温处理,并定时监测体温,做好记录。
(七)脑脓肿常有全身感染症状,病人多体质虚弱、营养状况差,护理上应该给予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以改善病人的全身状况。
五、健康宣教:(一)加强体育银炼,使病人体质尽快恢复,(二)增加营养,营养状况,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三)注意体温变化,每日定时测量,有利于早期发现颅内再感染。
(四)防止受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如经常有轻度头痛,应来院复诊。
(五)按时服药。
脑脓肿病理标本描述

脑脓肿病理标本描述一、什么是脑脓肿?脑脓肿是一种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脑部感染所导致的炎症性肿块。
它通常是在脑组织内形成的脓包,其中包含脓液、坏死组织和白细胞。
脑脓肿可以发生在大脑、小脑或脑干,并且可以单发或多发。
二、脑脓肿的病理特征脑脓肿的病理标本通常显示如下特征:1. 病变区域的组织炎症反应病理标本中病变区域的组织显示明显的炎症反应。
这包括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和水肿。
2. 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脓肿中的病理标本通常显示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
坏死组织通常呈现灰黄色,可见于病变区域的中心部分。
3. 脓液积聚和脓腔形成脑脓肿病理标本显示脑组织中脓液的积聚和脓腔的形成。
脓液可以是黏稠的,其颜色由黄色到绿色不等。
脓腔可以是单个的或多个的,大小也有差异。
4. 免疫反应的存在免疫反应在脑脓肿的病理标本中也是可见的。
通常可以观察到炎性细胞间的免疫反应,以及周围组织对病变区的免疫反应。
三、脑脓肿的病因脑脓肿的病因可以是多样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1.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脑脓肿病因是细菌感染。
革兰氏阳性细菌如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都可以引起脑脓肿。
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引起的脑脓肿相对较少见,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念珠菌、隐球菌和曲霉等真菌可以引起脑部感染。
3.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如囊虫病和包虫病等也可以导致脑脓肿的发生。
这些寄生虫通常通过食物或水源感染人体,再通过循环系统进入脑部引发感染。
四、脑脓肿的临床表现脑脓肿的临床表现可以因病因、病变部位和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1. 头痛和发热头痛是脑脓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常伴随着发热。
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天或数周。
2. 神经系统症状脑脓肿病变部位不同,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也有所差异。
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瘫痪和感觉异常等。
3. 其他症状其他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颅内高压和局部压痛等。
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

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并且会导致局部化的脑组织坏死。
影像学诊断对于确定脓肿的位置、大小和形态非常重要,可以辅助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决策和手术规划。
影像学检查方法脑脓肿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 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脑脓肿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脓肿在CT图像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
周围可见占位效应,即脑组织的推移和挤压。
根据脓肿内液体的密度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判断感染程度和脓肿的成熟度。
2. MRI扫描MRI扫描是另一种常用的脑脓肿影像学检查方法。
与CT相比,MRI对于脓肿的分辨率更高,可以清晰地显示脓肿的边界和其周围脑组织的改变。
MRI还可以通过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的比较,了解脓肿内不同物质的含量,进一步判断脓肿的成熟度和感染严重程度。
3. 脑脓肿放射性核素扫描脑脓肿放射性核素扫描是一种核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给患者注射放射性标记物质,并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观察标记物质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以确定脓肿的位置和范围。
脓肿在核素扫描图像上呈现为高吸收区域,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吸收明显不同。
4. 脑脓肿超声检查脑脓肿超声检查是一种无损伤、快速和可重复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反射原理,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脓肿的边界和形态。
超声检查还可以观察脓肿内部液体的性质,进一步了解脓肿的性质和成熟度。
影像学诊断要点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位置和形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脓肿的位置和形态。
脓肿通常位于脑组织的深部,如脑实质、脑膜下或脑室内。
脓肿的形态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2. 边界特征观察脓肿的边界特征。
脓肿常常有一圈明显的边界,与周围脑组织的密度差异明显。
3. 占位效应观察脓肿周围脑组织的占位效应。
脓肿的形成会导致周围脑组织的推移和挤压,导致相应位置的脑组织密度异常。
4. 显影剂增强对于疑似脓肿的病例,可以进行显影剂增强扫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脓肿(Brain Abscess)脑脓肿是较常见的颅内局限性化脓性疾病,发生率约占神经外科总住院病人的1~2%,实际发病率可能还要高。
脑脓肿主要临床表现有三:局部或/和全身感染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局灶症状。
除感染症状外,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表现很难与颅内肿瘤相鉴别,特别是在隐源性脓肿和慢性脓肿。
虽然CT及MRI应用后脑脓肿的正确诊断率可达92~100%,但仍有部分病例是以颅内肿瘤诊断收治,在手术中发现为脓肿。
急性暴发性脑脓肿,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救治不及时常迅速导致死亡。
脑脓肿仍是神经外科临床的重要问题。
一、脑脓肿的发生学脑脓肿根据其感染来源可分为:耳源性、鼻源性、外伤性、血源性和隐源性。
以前耳源性脑脓肿最常见,约占住院病人的1/2~2/3,其次为血源性,约占住院病人的1/4。
其它3种较少。
近20年来,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诊治水平的提高,隐源性感染明显升高,而耳源性和血源性感染则相对下降。
例如1970年以前一组281例脑脓肿病人中,耳源性92例,占32.74%,血源性97例占34.51%,隐源性37例占13.16%,1980年后一组140例脑脓肿病人中隐源性感染57例占40.71%,血源性23例占16.43%,邻近病灶播散(包括耳源性、鼻源性及邻近软组织)52例占37.14%。
耳源性脑脓肿的好发部位为颞叶和小脑。
鼻源性脑脓肿的好发部位为额叶。
多为单房性,位置表浅,为外科治疗提供了良好条件。
血源性和隐源性脑脓肿的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包括额、顶、颞叶及大脑深部,多发及多房性脓肿较多见。
此类病人有原发感染灶,发病过程典型者诊断不难,但隐源性或慢性脓肿,常给诊断带来困难,易误诊为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多发性脓肿、多房性脓肿,尤其位于脑深部者,临床处理也较困难。
二、脑脓肿的实验研究70年代初CT应用于临床后,为了了解CT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对脑脓肿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及其CT表现进行了大量研究。
过去一般将脓肿的发展分为三期:急性脑炎期、化脓期和包膜期。
70年代后期,Briff、Enzmann等将致病菌接种动物脑内,形成脑脓肿动物模型,利用连续CT扫描及脑组织切片,观察脑脓肿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将其分为四期:⒈早期脑炎期接种后1~3天,主要变化为接种区有炎性渗出,病灶中心有组织坏死,并有细菌扩散,周围血管出现炎症反应,小血管栓塞,周围白质出现明显水肿。
临床上相应此期病人表现有显著的全身感染性反应,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脉搏频数、食欲不振、嗜睡倦怠等。
⒉晚期脑炎期接种后4~9天,炎症中心区多个液化坏死灶扩大并相互融合,出现不断扩大的坏死区,周围为炎性细胞、巨嗜细胞、胶质母细胞组成的炎症反应带包绕,外周出现新生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开始有炎性肉芽形成。
此时病人全身感染表现逐渐缓和好转,体温渐趋正常,其他症状逐渐消失。
⒊早期包膜形成期接种后10~13天,坏死灶局限,周围除炎性细胞浸润外,有明显的纤维细胞增生,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层,外层有星形细胞反应,白质水肿减轻。
在此期间全身感染症状消失,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占位性症状成为主要表现。
⒋晚期包膜形成期接种14天后,坏死中心区周围炎性反应减少,纤维母细胞增多形成脓肿包膜,且随着邻近新生血管衍生的纤维细胞增生包膜不断增厚。
包膜内层为炎性肉芽组织,中间为胶原和结缔组织,外层为神经胶质增生。
随着包膜的增厚,周围水肿逐渐减轻,约在3周末包膜形成。
通过对脓肿形成过程的研究认识,对指导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意义,使得脑脓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
三、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CT应用前脑脓肿的诊断主要靠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血液和脑脊液检查、头颅超声、脑电图、脑血管或脑室造影等间接方法,在定位明确后,行手术穿刺明确诊断,一般诊断较晚,治疗选择特别是外科治疗的选择有一定难度,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高达30~60%。
自CT应用后,由于其能早期发现病灶,准确定位,并能动态观察脓肿形成的不同时期,有助于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使脑脓肿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提高,死亡率已降至5~10%。
典型的成熟期脓肿的CT表现为:平扫呈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
约50%的病例在中央坏死区与水肿区间有完整或不完整,规则或不规则的高密度的环形影。
强化后脓肿中央为低密度区,周围有薄壁(一般<0.4cm),光滑,均匀一致的环形强化。
其形态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也可成不规则形。
外周为为低密度的水肿区。
多房性脓肿为多个相连的环状强化。
脑室内或/和脑室周围可出现条带状强化。
可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
早期包膜形成期,包膜轻度强化,表现为完整或不完整、不规则的浅淡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均匀。
脑炎期的CT表现,平扫为片状低密度区,或混杂密度。
强化时多出现结节状强化,或不完全的强化环。
少数病人也可出现环状强化,此时如进行连续扫描,则可发现脑炎期环状强化出现较晚(10~20分钟),且逐渐增厚,最后造影剂渗入中心低密度区呈结节状强化,有利于区别脑炎期与包膜形成期。
有人用水肿指数来区别脑炎期与包膜形成期,水肿指数指强化影最大直径与低密度区最大直径的比例,脑炎期水肿指数均<0.5,水肿严重,占位效应明显,成熟期80%以上水肿指数>0.5,水肿较轻。
70年代末MRI应用于临床,用于脑脓肿的诊断比CT更容易区分坏死、液化和脑炎。
脑炎期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低信号区。
T2加权则为片状高信号区,与周围水肿区融合为一体,中心脑炎区则呈略低信号,周围脑组织灰白质对比度消失。
用Gd-DTPA增强扫描,T1加权呈不规则的弥漫性强化。
脓肿包膜形成期,脓肿液在T1加权像上为边界清晰的明显低信号区,周围水肿带为中度低信号区。
T2加权脓肿为中度高信号或高信号,而水肿区则为明显高信号。
脓肿壁在T1加权为等或略高信号环带,T2加权则为在高信号坏死灶周围有一低信号暗带,特征为薄壁、光滑不连续,在脑炎期则无此表现。
Gd-DTPA增强,表现和CT增强扫描相似,T1加权像上呈明显的环状高信号增强。
CT、MRI可以精确的定位诊断,但仍有约6%的病例难以定性,有时需经手术穿刺或术中才能定性。
四、脑脓肿的治疗脑脓肿的治疗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不同病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⒈内科治疗:对处于急性脑炎期感染尚未局限化、脓肿包膜尚未形成的病人,应以内科治疗为主。
全身应用抗菌素,因此时尚无法进行细菌学检查,无法确定病原菌及治疗敏感药物,因而应选用广谱抗菌素并联合用药,剂量应用足。
早在1945年Macfar larlan报告35%的脑脓肿由厌氧菌引起,但未引起足够重视。
近年来由于厌氧菌培养技术的进步,厌氧菌检出率明显提高,有报告在脑脓肿致病菌中占11~35%,Brook报告一组儿童脑脓肿厌氧菌占89%。
由于抗菌素应用日广,现在脑脓肿的致病菌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因而,在治疗时,除选用对一般化脓性菌有效抗菌素外,还应选用对厌氧菌有效的抗菌素。
临床常用甲硝唑、先锋霉素、磺胺嘧啶或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对大多数脑脓肿有效。
实验证明灭滴灵对厌氧菌感染有明显疗效,70年代以来已成为治疗脑脓肿的主要药物之一。
内科治疗的指征,多数学者主张:⑴直径2cm以下;⑵多发性脓肿;⑶脑炎期脓肿,特别是CT呈结节状强化,无明显脓肿形成者。
⒉外科治疗:脓肿局限化,已有包膜形成时应采用外科治疗。
脓肿包膜形成约需3周,因而3周以前者宜采用内科治疗,但也并不绝对,如病人颅压很高,已有脑疝迹象者,应及时采用适当的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基本方法有二种:穿刺引流和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已有完整包膜形成,且包膜较厚者;位于非功能区,较表浅,手术可到达者;全身情况允许手术切除者;经穿刺引流治疗无效者;多房性脓肿。
手术切除损伤较大,但可彻底去除病灶。
穿刺引流:脓肿包膜不完整或薄壁脓肿,位于重要功能区或脑深部脓肿;脓肿巨大有高颅内压危象有破溃危险者;儿童、老年或全身情况不佳者,适用穿刺引流。
穿刺抽出脓液后,用抗菌素液反复冲洗,最后留置少量抗菌素液。
术后定时CT复查,观察脓肿闭合情况,如有必要可反复穿刺。
穿刺后是否留置引流管意见不一。
一般主张:脓肿较大(大于3cm),脓肿壁较厚,脓液粘稠,抽出脓液较少者宜放置导管外引流,术后反复冲洗。
近年立体定向技术和脑镜技术发展很快,立体定向穿刺定位准确,损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避免盲目穿刺引起的并发症,更适用于较小的位于重要功能区或脑深部脓肿,也可用于多发性脓肿的多点穿刺。
立体定向结合脑内窥镜用于多房性脓肿穿刺,可打开脓腔间隔,一次彻底的冲洗引流。
近年来,由于术后可以方便的以CT扫描观察脓腔闭合情况,对经穿刺治疗无效者可及时手术切除,脓肿穿刺治疗应用日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过去认为穿刺治疗脓肿的复发率高于手术切除,故主张脓肿应以切除为佳,但经大批病例的分析,发现脓肿复发率与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并无直接关系,关键在于病情不同的病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内科治疗及外科治疗均全身应用抗菌素,抗菌素治疗应维持一定的时间,可以减少复发率,一般主张不得少于3周,还有主张6~7周者。
激素应用的问题意见不一,激素可有效减轻水肿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但激素又可抑制机体免疫力和炎症反应,推迟包膜形成,影响血脑屏障,降低抗菌素对脑脓肿壁的通透性,影响抗菌素疗效。
故一般主张,脑内水肿严重者,在加大抗菌素用量的前提下,短期、小剂量的应用激素。
(张光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