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酸雨问题有以下特点
山谷、盆地酸雨形成的特点及分析

浓度密切相关。 另外, 根据丽水市 ’*%- M ’**% 年酸雨率与燃煤量 的年际变化图 (见图 ") , 可见丽水市的燃煤量变化趋 势与酸雨率的大小变化基本一致。 丽水市是丽水地区政府所在地, 工业较全区其他 县 (市) 发达, 用煤量高, 受酸雨污染程度也相对比周围 各县高。从 ’**- M ’**% 年丽水地区各县 (市) 年度 2N 均值与酸雨率的对应强证实了这一点 (见表 ’) 。丽水 地区各县 (市) 所在地均为山谷, 盆地, 四周为群山所包 围。而远离丽水市的县城酸雨较轻, 有的甚至无酸雨。
地点 丽水 青田 云和 龙泉 庆元 缙云 遂昌 松阳 景宁 全区
加重的一个原因。从丽水市 !&)’ / !&&) 年大气与降 水监测结果可以看出, 大气中总悬浮微粒与酸雨率呈 相应的反比关系 (见图 -) 。
从图 !, 图 " 及表 ! 可见, 山谷, 盆地的酸雨主要是 本地区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由于特殊地理条件的影 响, 盆地内易形成酸雨。有资料表明, 在长江沿线工业 较发达的宜宾, 重庆, 宜昌, 武汉, 镇江, 南通六市中由 于宜宾,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内, 所以酸雨污染较其他四
。说明丽水市的酸雨与其上空的 HI" 比关系 (见图 ’)
收稿日期:"###,#*,’G 作者简介:洪正 (’*--,) , 女, 浙江绍兴, 浙江省丽水地区环保 监测站, 环境监测工程师, 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 年第 - 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 ・
“八五” 期间, 中科院在嵊泗岛连续采集 ) 个水样, #$ 值在 -+ )" / *+)" 之间, 平均值为 *+.!。可见嵊泗岛的 酸雨主要来自外界污染。根据气流轨迹追踪, 其中一 场雨来自韩国的济州岛, 一场雨来自日本的九州岛。 山谷、 盆地同样会受到外界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但由于特殊地形的影响, 外界大气污染不是盆地酸雨 形成的主要原因。由表 ! 可见, 与丽水市相邻的缙云、 青田、 松阳三县的酸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县 (市) , 而离 图! ’()*+, ! 丽水市 "#$% & "##$ 年酸雨率、 燃煤量年际变化图 -., /00*/1 2./0),3 45 /2(6 +/(0 +/7,3 /06
环境保护概论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A.烟尘和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C.烟尘和二氧化硫D.烟尘和氮氧化物3.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A.化学物质B.细菌C.放射性物质D. 热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
A.降雨减少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C.森林植被被破坏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____。
A. 有机污染物B.重金属C.三氮D.酸性污染物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A. 重力分离B. 过滤法C. 离心分离法D. 混凝7.1987 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的历史文件A. 动物B.植物C.大气臭氧层D.水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 10 微米以下的称为_______。
A. TSPB. 飘尘C.降尘D. 烟尘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____。
A. 一氧化碳B.甲烷C.氮氧化物D.二氧化碳1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A. 6 月 5 日B. 4 月 22 日C. 9 月 16 日D.11 月 15 日1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A.1989 年 12 月 26 日B.1986 年 12 月 26 日C.1989 年 9 月 1 日D.1986 年 9 月 1 日1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我国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A. 昼间 55 分贝夜间 45 分贝 B. 昼间 60 分贝夜间 50 分贝C. 昼间 60 分贝夜间的分贝D. 昼间 70 分贝夜间 55 分贝1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1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15.联合国于-----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A.1972B.1973C.1974D.19751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度最好A.17-20 度B.18-20 度C.20-25 度D.26-28 度17.生态平衡失调表现在功能上的标志,包括-----和物质循环中断。
我国的酸雨问题及防治措施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姓名杨贺娜论文名称我国的酸雨问题及防治措施院(系)名称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名称化学教育年级班级2008级1班指导教师姓名刘清玲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2)1 酸雨的形成 (2)1.1 天然排放源 (2)1.2 人工排放源 (2)2 我国酸雨的状况 (4)2.1 我国酸雨的分布状况 (4)2.2 我国的酸雨化学组成及特点 (5)3 酸雨的危害 (5)3.1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5)3.2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6)3.3 酸雨的与人体的危害 (6)3.4 酸雨对建筑材料的危害 (7)4 酸雨的防治措施 (7)4.1 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环保执法 (7)4.2 优化能源质量、调整能源结构 (8)4.3 抓好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治理 (8)4.4 加快开发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和设备 (8)4.5 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防酸雨意识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内容摘要: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
指出酸雨是十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最后结合我国酸雨的分布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形成危害防治措施Abstract: from environmental problem facing humanity, explains the formation of acid rain. Pointed out that acid rain is one of the top te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cid rain on ecosystems, human health, building materials, etc., have a lot of harm, the last of our distribution of acid rai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possible prevention of acid rain. Tags: acid rain formation damage control measuresKey words: acid rain formation damage control measures前言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污染、二氧化硫污染,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
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2020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掌握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防治措施。
3、学会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3、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空间尺度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思想意识。
2、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 1.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批注导入新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气污染也随之加重。
现在,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
酸雨区由80年代的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这些大气污染是怎么产生的?又需要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解决呢?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1.大气污染活动: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学生回答后归纳大气污染定义。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活动:阅读教材第25页案例6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分组探究事件的污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批注源、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危害。
学生分析并回答。
点拨归纳(1)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如酸雨,需要全人类共同关注。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摘要:当今,酸雨已发展成国际性的环境问题,由于我国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并且能源消耗迅速增加,酸雨问题必将变得更加突出,酸雨已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酸雨、地理分布。
1872年英国化学家Smith在《空气和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个概念,到20 世纪40 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展开了对酸雨各方面的大量研究。
我国开展酸雨研究的时间比国外要落后一段时间, 1974年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其后陆续在其他城市也展开了研究,并在1989年开始建立全国的酸雨监测网 ,国家也高度重视酸雨的研究。
酸雨的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
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 值高于5.65,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值在5.30--5.60之间,酸雨率是10--40%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值小于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
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临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 17 ] 。
长沙市酸雨的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

90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8年
失约 2万元. 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高达 2 549万 t,照此推算 2005年全国因二氧化硫 和酸雨污染造成的损失高达 5 098亿元 ,酸雨污染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的顺利实现 [ 2 - 4 ] .
高为 2000年 ( 4180 ). 1996 ~2005 年长
沙市降水酸雨频率均在 4817%以上 ,平
均酸雨频率为 8311% ,酸雨频率最高为
1996年 (100% ) ,酸雨频率最低为 2000
年 (4817% ). 从 1996~2000年 ,长沙市 降水 pH 值逐年上升 ,酸雨频率逐年下
长沙市酸雨的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
文 涛 1 , 袁河清 2 , 李 萍 2
(1. 湖南省固体废物管理站 ,湖南长沙 410004; 2. 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 :酸雨对水体和农田 、城市等系统造成的危害已越来越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 ,因此为探明近年 来长沙市酸雨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近 10年降水 pH 值 、酸雨频率等数据探讨了长沙市酸 雨变化的趋势 ,分析了长沙市酸雨的成因. 结果表明 , 长沙市的酸雨冬 、春两季较为严重 ,酸性降水 的形成与环境空气质量 、机动车尾气 、土壤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预防酸雨的一 些措施. 关键词 :酸雨 ; 长沙 ; 防治 中图分类号 : X83 文献标识码 : A
k+
3. 59 4. 36 3. 85 3. 85 5. 38 3. 85 6. 15 4. 87 7. 18 7. 69
μmol·L - 1
SO24 - / NO35. 38
中国分区--南北方

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一、划分依据:根据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把我国分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四个区域。
分别以400mm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3000米等高线为界。
※评价华北平原棉花生长自然条件:(1)有利: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降水少,晴天多,对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有利;地形:平坦土壤:(棉花喜沙质土)土壤土质疏松(透气性好),适宜棉花根系生长(2)不利: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分析我国酸雨的分布特点及原因:(1)分布:集中分布在东部,pH值小于4.5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2)原因:1、南方降水多,空气湿润,利于酸雨形成。
2、南方多丘陵地形,风速小于,酸性气体不易扩散3、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雨水中的酸中和少4、多有色金属冶炼,排放二氧化硫多四、民俗点滴1.北方许多地方以种植小麦为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以面食为主,善于加工馒头、面条、包子、饺子等食品。
在黄土高原以及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历史上曾经较长时期以小米等为主要食品。
2.由于气候寒冷,所以北方地区在建筑房屋时,都特别注意保暖防寒。
在农村很多地方习惯于睡火炕。
3.黄土高原的居民,因为气候比较干旱,他们便充分地利用当地深厚的黄土,开挖窑洞居住。
这样,既节省了建筑材料,窑洞又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4.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大地冰封,溜冰、滑雪是当地人喜爱的冬季体育活动。
备注:1.华北春旱(连夏旱):(1)时间:春季(3,4,5月)(2)成因:自然:雨季未到,降水少春季升温快,蒸发剧烈(主要是河流水)人为:春季工农业用水(淡水)量巨大(3)解决:跨流域调水(引滦济青,引滦入津,引黄济青)2.旱灾:(1)成因:自然:降水季节变化大社会经济:人口,工农业规模大(2)案例:Ⅰ)南方缺水:秋冬Ⅱ)喀斯特地貌:下渗量大,地表水资源不足Ⅲ)日本:河流短促,迅速入海,地表水资源不足3.北方春季节多大风:气温日较差大—风力大(华北明显)4.矿产资源:大同:金朝都城,云冈石窟六盘水:“江南煤海”有色金属:与黑色金属(煤,铁,锰)相对伴生矿地:白云鄂博,攀枝花,金昌5.桑基鱼塘:桑基鱼塘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桑基鱼塘模式基塘模式是一种传统的低洼地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