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酸雨,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酸雨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酸雨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酸雨的研究现状,包括酸雨的定义、形成机制、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
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中国酸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揭示酸雨问题的严重性,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中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化学组成、影响因素以及生态效应。
还将深入探讨酸雨防治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评估其实际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清晰、全面的酸雨知识,促进社会各界对酸雨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动中国酸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中国酸雨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酸雨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酸雨的产生,但中国酸雨污染的状况依然严峻。
在现状分析中,我们首先关注酸雨污染的地理分布。
中国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的酸雨频率和酸度普遍较高。
这些地区的工业发达,能源消费量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前体物质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我们分析酸雨污染的季节变化。
一般来说,酸雨污染在冬季较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冬季大气稳定,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而在夏季,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光化学反应和大气对流的影响,酸雨污染相对较轻。
再者,从污染物的来源来看,中国的酸雨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交通运输。
特别是煤炭的大量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
汽车尾气的排放也对城市酸雨污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影响范围来看,酸雨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影响饮用水质量、加剧建筑材料的腐蚀等,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影响植物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酸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酸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类消耗了大量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与此同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也与日俱增。
通过扩散、运输和转化,这些气体中的一部分进入雨水,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
当它们超过一定量时,就变成了酸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酸雨导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森林和鱼类大量死亡,北美五大湖鱼类锐减。
酸雨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气象部门从1981年起开始着手酸雨的普查工作。
我们相继建立了约40个站点的酸雨网,按照统一的观测规程进行观测,其主要观测项目有PH值和电导率,并且还在重点地区对降水进行了阴阳离子成分的分析。
这一工作使我们了解到我国酸雨分布基本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降水多为酸性,而长江以北多为中性或碱性。
沿海城市杭州、广州、青岛等地酸雨频率较高。
我们还初步了解到降水化学成分阳离子以钙为主,阴离子以硫酸根为主。
在前一段工作基础上,“七五”期间我们较深入地进行了酸雨成因的研究。
利用庐山多云雾、自然高差大,具有同时采集高空云雾水、地面雨水的有利条件,分别于1987年5月1-24日和1989年5月24日-6月13日在该地进行了降水现场试验。
采样点设置在庐山南坡从地面到山顶三个不同高度上(1400米、1100米、70米),三个点的水平距离不超过5-6公里。
观测项目有雨水、雨滴谱、云雾水、云滴谱、气溶胶(化学成分、粒度谱)、二氧化硫、氧化氮、臭氧、过氧化氢以及温、压、湿、风等气象要素,此外在地面还配合进行低空探空和天气雷达的观测。
在对大量观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同时还进行了数值模拟。
庐山的西北方向是武汉、黄石、大冶等工业城市,观测表明每当气流从这个方向到达庐山时,雨水、云雾水、气溶胶中的离子浓度就偏高。
这表明远距离输送是庐山降水中致酸物质的主要来源。
此外,庐山云水的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同期采集的地面雨水,说明云中的淋溶过程和云下的冲刷过程至少有相同的贡献,有时前者的贡献更大。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

张
赞
李 代 兴
我 国酸 雨 污 染 现 状 及 其 防治 措 施初 探
张 赘 , 李代兴
6 10 ) 4 00 ( 内江 市 环 境 保 护 监 测 站 ,四川
摘要 : 2 纪 8 代以来 , 0世 0年 随着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 煤炭、 油等化 石燃料消耗迅速增 长, 石 相应 向大气环境排 放 的酸性 物质大幅增加 , 中国长江以 南成为继 欧洲和 北关之后 的世 界 第三大酸 雨 区。通过调 查 , 发现我 国酸 雨
17 9 9年初在贵 州省 的松桃县和湖南省 的长 沙市 、 凤凰县等
地首先发现 酸雨 , 后 又相 继在 重庆 、 海 、 京 、 州等 地监 此 上 南 常
测到酸 雨 。尤其 在 18 9 2年夏季 , 重庆市 连降酸 雨 , 降水 p H值
大都在 4 0以下 , . 导致 了大面积农作 物受 害及建筑 物 的严 重腐 蚀 。为 了掌握 酸雨分布 , 国家环保部 门于 18 92年建立 了 19个 8 观测站 、2 5 3个 降水采 样点 的酸雨 监测 网。观测 记 录发现 我 国 北方部分地 区也 开始出现酸性 降水 , 如北 京 、 天津 、 河北 的秦皇 岛和承德 、 山西的侯 马 、 辽宁的大连 、 东 、 丹 锦州 、 阜新 、 岭 、 铁 葫 芦 岛、 吉林的 图们 、 陕西 的} 和商 洛 、 肃 的金 昌降 水 年均 胃南 甘
沿海 发达地区的厦 门、 珠海 降水 中硝酸根 与硫酸根浓 度大体 相 当, 酸雨 已是硫硝混 合 型酸雨 , 内陆 的绝 大多数 城市硫 酸 根 而 浓度远 大于硝酸根浓度 , 仍然 是硫 酸型酸雨 。
料能源 一一煤和石油等 的消耗 量 日益增 加 , 烧过程 中排放 的 燃 硫 的氧化物和氮 的氧化物 越来 越多 , 导致这 些气态化 合物在 大
直面“空中杀手”—酸雨

直面“空中杀手”—酸雨作者:周丽凤刘作涛来源:《黑河教育》2010年第10期人类发现酸雨是在1872年。
联合国于1977年承认它属于全球性污染问题,与“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一并认为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灾难性的环境挑战。
一、酸雨的概念及来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PH值约为5.6—5.7。
在1982年6月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6的降水正式定为酸雨。
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中燃烧煤炭排放的硫氧化物、燃烧石油及汽车尾气释放的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
二、酸雨的污染现状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随着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地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酸雨现象,目前酸雨的酸度不断增强,范围日益扩大。
由于大气的运动,酸雨的危害是跨地区的、跨国界的,其污染是世界性的。
各国在接受本国酸性降落物的同时,也接受着邻国的酸性物质。
据报道,通过对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进行检测确认,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的酸雨是通过盛行西风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工业区的排放源传送过去的,其中瑞典南部大气中的硫77%是从邻国传播而来的。
同样加拿大南部的酸雨,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源于美国。
我国的酸雨危害亦非常严重,酸雨的污染由“七五”期间的少数地区,目前扩展到约占国土面积的40%,尤其是西南、中南和华东等长江以南一些重酸雨区,酸雨的PH值小于4.5。
重庆市是我国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城市,那里重工业发达,大气污染严重,加上地形、气候因素,风速极低,相对温度大,污染物难以向外扩散,重庆市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8亿元。
随着酸雨频率、范围、酸性逐年增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三、酸雨的主要危害由于酸雨对河湖、植物、土壤等均有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危及野生动物的生存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中国酸雨状况和自然成因综述及防治对策探究

大量施用和农田中 )*’ 挥发损失,后者主要是由中 国的气候和土壤结构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所决定 的。对比国内情况, 由表 !、 # 可见,中国非酸雨 区北方城市中硫酸根和硝酸根的平均浓度之和是对 应的南方酸雨区的 !"2 倍。阳离子浓度中,铵离子 浓度南 北 差 别 不 是 很 大 , 北 方 略 高 于 南 方 ; 土 壤 元素钙的浓度,相差悬殊,北方是南方的 +"’ 倍。 北方地区酸根离子浓度高过南方,但酸性降水 却明显的低于南方;针对这一现象,有关的专家学 者做过大量研究,一致认为南北方自然条件的差异 是其最为关键的因素。下面就从自然条件入手,对 上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 中国的酸雨现状
%-% 中国酸雨的地域分布
中 国 酸 雨 的 研 究 工 作 始 于 !" 世 纪 &" 年 代 末 期,%1&1 年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和贵阳等城 市开展了局部研究,发现这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 着酸雨污染,以西南地区最为严重。 %1)!3%1)* 年 在国家环保局领导下开展了酸雨调查,为了弄清中
$Hale Waihona Puke &#"+ 天气形式的影响 降水 3* 值的分布与全国地面风场分布特征有
相似之处。从宏观上来看,东北平原、内蒙古北部 至新疆东端为全国风力最强区,其次是华北平原及 沿海地区,风力也较强,这些地区对污染物的输 送、稀释能力强。北至秦岭,包括汉中盆地、四川 盆地,向东至长江三峡的宜昌、云贵高原和广西的 局部地区为全国风力最弱区,尤其是四川盆地,地 形闭塞,冬季北来的冷空气难以侵入,夏季又无台 风影响,风速小,静风频率高,污染系数大,四川 盆地的重庆、成都都是中国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 湖南、两广、江西某些地区 3* 值很低,这与中国 各地污染系数值相吻合$6&。
酸雨的形成,灾害及防治

酸雨的形成,灾害及防治摘要:从酸雨的研究历史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和分布,指出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材料等都具有很大危害。
通过对近几年我国酸雨状况调查,分析发现我国酸雨面积和程度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最后,结合我国典型的硫酸型酸雨特征,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酸雨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酸雨;形成;危害;防治对策1. 引言化学工业的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带来了福祉,然而,它却也伤害了大自然,自然反过来又惩罚于人类。
因此,人类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麻烦,像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等,这些并称为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也称为“空中死神”。
酸雨是化工发展中的产物,有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其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必然会使其得到有效的控制。
2. 酸雨的成因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材料的危害及影响己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环境问题。
在没有大气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降水酸度主要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碳酸组成,其pH值在5.6~6.0之间。
因此,一般地将pH值<5.6的降水称为酸雨[1]。
其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
酸雨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和无机酸。
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发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
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越来越大。
到底酸雨有那些危害呢?3. 酸雨的危害3.1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可造成江、河、湖、泊等水体的酸化,致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发生紊乱。
当水体的pH值降到5.0以下时,鱼的繁殖和发育就会受到严重影响[2]。
酸雨及其防治PPT精品课件

酸雨危害
酸雨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建筑物和材料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如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建筑物腐蚀等。
防治策略
通过减少污染源、发展清洁能源、提高环保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减 少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研究不足与展望
企业责任和社会参与
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企业应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 染物排放,从源头上减少酸雨的形成。
公众参与和监督
公众应积极参与酸雨防治工作,通过举报违法行为、参与环保公益 活动等方式,推动酸雨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 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酸雨防治的良好氛围。
跨国界合作与全球治 理
酸雨问题具有跨国界性质,需要各国 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未来可以通过建 立跨国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 强国际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等方式推 动全球范围内的酸雨治理工作。同时, 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提高公众环 保意识等也究结论
酸雨成因
酸雨及其防治PPT精品课件
• 酸雨概述 • 酸雨的成因与机制 • 酸雨的危害与影响 • 酸雨的防治技术与措施 • 酸雨防治的政策与法规 • 酸雨防治的实践与案例 • 结论与展望
01
酸雨概述
定义与成因
定义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 他形式的降水。
成因
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 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大气 中经过化学反应后,随降水落回地 面。
工业排放
燃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 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 氮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 人为来源。
酸雨的危害及治理

酸雨的危害及污染治理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
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灾害。
酸雨的名词解释和现状: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
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
现已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气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美国测定的酸雨成分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的种酸。
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的5000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
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
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世界上另两个酸雨区是以德、法、英等国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和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
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大约1000多万平方公里,降水的pH值小于0.5,有的甚至小于0.4。
酸雨对生态及人类的危害: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
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温州等8个城市酸雨频率为100.0%,近200城市出现酸雨,引发重点关注。
事实上,早在2006年,酸雨迁移到包括京津在内的华北地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今年4月流传的“火山灰酸雨致癌”则引起了人们大规模的恐慌。
难道说,我们头上一直下的是酸雨?我国酸雨现状:我国是个燃煤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
1980年全国煤炭消耗量还不过6 亿吨,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到1995年已达12.8亿吨,15年间增加了一倍还多。
随着耗煤量的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不断增长。
80年代,我国酸雨主要还只发生在以重庆、贵阳与柳州为代表的川、黔与两广地区,酸雨面积170万平方公里。
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 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值低于4.0 ,酸雨频率高达90%,基本上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与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目前我国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区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
如贵州是酸雨污染的重灾区,全区1/3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
省城贵阳出现酸雨的频率几乎为100%。
其他主要大城市的酸雨频率也在90%以上。
降水的pH约为3,有时甚至约为2。
我国著名的雾都重庆,雾也变成了酸雾,对建筑物与林木的危害极大。
四川与贵州的公共汽车站牌,几乎全都是锈迹斑斑,都是酸雨造成的。
重庆的嘉陵江大桥,在酸雨酸雾的进攻下腐蚀得特别快,以致保养与维修的速度比其他的大桥要快得多,否则就会被酸雨腐蚀完了。
我国酸雨的发展趋势:我国酸雨的发生与发展与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密切相关。
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我国的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其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煤的消耗也将不断增长。
由于我国煤的硫含量较高,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SO2的去除率较低为30%~50%,这为致酸物质SO2排放量的增长提供了前提。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环境公报提供的SO2的年排放量,1997~1999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而2004年呈上升趋势。
这是由于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酸雨控制区与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对两控区内的电力、煤炭这2个行业的SO2排放进行了严格控制,使SO2的排放量有了明显降低,1999年之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的增长,导致SO2的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数量也会大大增加,这使得致酸物质NOX的排放量也会持续增长。
根据预测,我国SO2的排放量到2020年前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3178万t。
由于NOX更难控制,其排放量增长速度将会更大,到2020年,可能会超过2000万t。
而根据中国酸雨的历史变化,随着酸雨前体物排放量的长期持续增长,降水不断进一步酸化。
因此可以预见,我国酸雨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酸雨面积继续扩大,酸雨区将向西向北蔓延,降水酸性继续升高。
长江以南将出现更多的降水pH值<4的严重酸雨区,生态环境与物质材料将会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酸雨造成的危害: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其污染是世界性的,而且日益扩大。
我国的酸雨危害亦非常严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我国目前酸雨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0%。
长江下游地区每三次降雨中就有一次酸雨。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与破坏。
(一)酸雨破坏水土环境,引起经济损失,它可以破坏大面积的森林与农作物。
因为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与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植物难以生长。
其次酸雨伤害植物的新生芽叶,因为春天,大多数植物刚刚发芽,而这些嫩叶往往经受不住酸雨中的二氧化硫的冲洗,容易发生病虫害或干枯而死亡,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我国南方重酸区已出现一些严重的森林衰亡现象:重庆市郊地区50%的松树枯死;峨眉山金顶冷杉的死亡率达40%;浙江西天目山因酸雨的影响使大片的柳杉死亡;柳州市区与郊区的林木也出现较严重的酸雨危害。
(二)酸雨使土壤酸化,土质中的钙、镁等养分被酸溶解,导致土壤养分流失。
酸化的土壤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正常生态群落,使有机物的分解减缓,土壤贫瘠,病虫害猖獗。
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
(三)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与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
当湖泊、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时,鱼、虾类的生长繁殖便受到严重影响,加之湖河底泥中有毒金属遇酸溶解,更加速了这些水生生物群的死亡。
受到最大危害的是那些缓冲能力很差的湖泊。
当有天然碱性缓冲剂存在时,酸雨中的酸性化合物(主要是硫酸、硝酸与少量有机酸)就会被中与。
然而,处于花岗岩(酸性)地层上的湖泊容易受到直接危害,因为雨水中的酸能溶解铝与锰这些金属离子。
这能引起植物与藻类生长量的减少,而且在某些湖泊中,还会引起鱼类种群的衰败或消失。
(四)加速建筑物与文物古迹的腐蚀与风化过程。
酸雨对建筑物与金属材料的腐损也非常严重,许多城市刚落成或装修一新的建筑物在一场酸雨过后,就失去了美丽的光泽,本来光亮如镜的大理石经酸雨的腐蚀而变得暗淡无光,甚至被层层剥落。
我国的乐山大佛、北京卢沟桥的石狮与附近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侵蚀而被严重破坏。
我国重庆市与南京市自然条件相似,但重庆是酸雨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电视塔及建筑机械的维修、路灯及电线的更换频率比南京快1.5倍。
嘉陵江大桥的钢梁每年锈蚀0.16毫米,如此下去用不了30年,就会因钢梁锈坏而发生危险。
(五)酸雨对人类本身健康的危害尤为突出。
酸雨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雨雾的酸性对眼、咽喉与皮肤的刺激,会引起结膜炎、咽喉炎、皮炎等病症。
我国酸雨防治:1.大中城市建成区与规划建成区内,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燃煤电厂。
2.在东中部地区以及西部“两控区”内新建、改建与扩建燃煤电厂,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设施。
3.西部“两控区”以外的燃煤电厂,不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总量控制、环境容量等环保要求的,也要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设施;符合环保要求的,可预留脱硫场地,分阶段建设脱硫设施。
4.《两控区酸雨与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137个重点治理的燃煤电厂脱硫项目必须按期完成,目前尚未启动的项目必须限期实施。
5.2000年以后批准建设的新建、改建与扩建燃煤电厂(西部燃用低硫煤的坑口电站除外),应限期在2010年之前建设脱硫设施。
2000年前批准建设的燃煤机组,二氧化硫排放超过标准的,应限期建设脱硫设施。
6.抓紧制定燃煤电厂上网电价折价办法等鼓励脱硫的经济政策,建立电厂上网电价公平竞争机制。
7.燃煤电厂要在五年内全部安装烟气在线监测装置,促进电力结构调整与清洁电力发展。
国家将修订现行的二氧化硫排放标准,促进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控制,推动现有电厂脱硫。
“十五”以来,全国酸雨与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2000年4月,再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与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2年1月,颁布了《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2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两控区酸雨与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
2003年1月,国务院发布《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003年12月,颁布了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008年1月14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制定的《国家酸雨与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
规划要求,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比2005年减少10%,控制在2294.4万吨内,即相当于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硫排放要比2005年降低50%。
我的看法:我国的酸雨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健全环境法规,控制工业污染源及汽车污染物的排放。
2.调整能源结构,改进燃烧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加强大气污染的监制与科学研究。
4.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5.发挥教育及舆论宣传的作用,普及相关知识,促进全民参与。
总结:从我国的酸雨分布来看,酸雨一是集中在经济高速发展地区,二是集中在经济欠发展地区。
前者的重要因素在于人类活动的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所以应该侧重于汽车尾气的处理,城市的合理交通规划,以及能源改造。
后者的重要因素在于人民急切渴望摆脱贫困,而采取环境换经济的做法,目前一昧的查禁与单调的宣传是无力的,能够真正的让这些地区的人民走上不但环保而且赚钱的致富之路才是根本解决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