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酸雨的缓解及应对方案

酸雨的缓解及应对方案一、酸雨简介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
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冰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
酸雨(acid rain),即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成片死亡。
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的天然排放源1. 海洋: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
2. 生物: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
3. 火山爆发: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4. 森林火灾: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5. 闪电: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一氧化氮,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
氮氧化物即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和,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硝酸。
6. 细菌分解:即使是未施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土壤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分解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气等气体。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初中化学: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酸雨的产生是这样的: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降雨时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pH值约为5.6~5.7.在1982年6月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中燃烧煤炭或石油等排放的,以及汽车尾气释放的硫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氮)等酸性物质.酸雨的危害:酸雨对河湖、植物、土壤等均有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势必危及野生动物的生存,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如图所示:综合起来说,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1.酸雨直接危害的首先是植物.植物对酸雨反应最敏感的器官是叶片,叶片受损后光合作用降低,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林木生长缓慢或死亡,农作物减产.2.酸雨可破坏水体环境,引起经济损失,危及生态平衡.当pH值降至5.0以下,鱼卵多不能正常孵化,即使孵化,骨骼也常是畸形的;加之河底淤泥中的有毒金属遇酸溶解,更加速了水生生物的死亡.3.酸雨也可使土壤酸化,影响和破坏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锌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导致生长在这里的植物逐步退化.正因为这些,酸雨被冠以“空中死神”、“空中恶魔”、“空中杀手”等令人诅咒的名字.4.酸雨还可对文物古迹、建筑物、工业设备、通讯电缆、铁路桥梁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腐蚀,令人十分心痛.许多刚落成或装饰一新的建筑在几场酸雨之后变得暗淡无光,例如,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雅典古城的大理石建筑和雕塑已千疮百孔,层层剥落.重庆嘉陵江大桥,其腐蚀速度为每年0.16毫米,用于钢结构的维护费每年达20万元以上.也有人就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做过研究,认为近30年来其受侵蚀的厚度已超过1厘米,比在自然状态下快几十倍.5.酸雨还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含酸性物质的空气能使人的呼吸道疾病加重.酸雨中含有的甲醛、丙烯酸等对人的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要高10倍,其微粒可侵入人体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等疾病而导致死亡.当空气中含0.8mg/L 硫酸雾时,就会使人难受而致病.或者是人们饮用酸化的地面水和由土壤渗入金属含量较高的地下水,食用酸化湖泊和河流的鱼类等,一些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逐渐积累进入人体,最终对人体造成危害.酸雨的防治: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1.调整以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比如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2.加强技术研究,减少不达标的废气排放,积极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进燃煤技术,改进污染物控制技术,采取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由于二氧化硫是我国酸雨的主要祸根,国家环保总局已在全国范围对二氧化硫超标区和酸雨污染区进行了严格控制(即“两控区”).控制高硫煤的开采、运输、销售和使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脱硫技术,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另外,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还应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还有,在酸雨的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污染重的地区可栽种一些对二氧化硫有吸收能力的植物,如垂山楂、洋槐、云杉、桃树、侧柏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用燃料的使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空气的污染、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溶液pH的测定、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及其来源、酸雨对雕像(或建筑物、铁路桥梁等)腐蚀及其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及其实现途径和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识记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时,可以联系着空气的污染或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来理解和识记,效果会更好些.2.对于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来源,不仅仅是煤炭或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汽车等尾气的排放;主要是使用含有硫元素或氮元素的物质,都会有可能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等硫的氧化物或氮的氧化物,导致或加重酸雨的形成.例如,如果使用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来冶炼生铁时,就会使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等,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的污染或酸雨的产生.3.酸雨对雕像(或建筑物、铁路桥梁等)腐蚀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主要是碳酸钙(或金属铁)与相应的酸发生的化学反应;还有,使用熟石灰(或生石灰)来改良酸雨造成的酸性土壤时,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相应的酸发生的中和反应(若用的是氧化钙,则还有氧化钙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等.。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一、酸雨对建筑的危害1、酸雨对非金属建筑材料的危害酸雨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砂砖)表面硬化溶解水泥,出现空洞和裂缝,强度下降,建筑物损坏。
建筑材料变脏、变黑影响城市容量和城市景观,被称为“黑壳”效果。
我国雾都重庆“黑壳”效果相当明显。
天然大理石通称汉白玉,3年后用酸雨洗净,完全变色失去光泽的时间为3-8年。
大理石含钙量特别多,最怕酸雨侵蚀。
砂浆混凝土墙面被酸雨侵蚀后,出现“白霜”,分析这种白霜是石膏(硫酸钙)。
例如,有两座高157米尖塔的着名德国科隆大教堂,石壁表面已经腐蚀凹凸不平的“酸筋”。
进入世界遗产名单的着名印度泰姬陵,由于大气污染和酸雨的腐蚀,大理石逐渐失去了光泽,乳白色慢慢变成了黄色。
2、酸雨对金属文物的危害酸雨也腐蚀了金属文物的古迹。
例如,着名的美国纽约港自由女神像,钢筋混凝土外包的薄铜片因酸雨疏松,一触即发(1932年检查完毕),必须进行大修(1986年女神像成立100周年时修复)。
世界上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荷兰中部尤特莱希特大寺院有一套音韵钟,是17世纪铸造的名钟。
三百年来,人们一直喜欢听那个声音。
但是,在过去的30年里,钟的音程出现了问题,音色逐渐变得不明亮。
钟是80%的铜制的,敲钟时反复振动铜锈逐渐剥落,酸雨腐蚀进入钟内。
在欧洲,镶有中世纪古老彩色玻璃的教堂等建筑超过10万栋。
这些彩色玻璃教堂和其他古老的建筑一样,不能逃避酸雨的袭击。
3、酸雨对保护涂层的破坏各种交通工具和许多仪器设备、电力和通信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涂金属、非金属和有机涂层保护。
但而,酸雨对这些保护层,尤其是金属保护层的腐蚀非常快。
关于油漆类防腐涂层,酸雨对油漆膜的光泽、颜色、粉化破坏也很快,对于普通油漆,使用1-2年,出现明显的失光和变色,3年后出现明显的粉化缺陷。
二、酸雨防治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止酸雨的主要途径。
酸雨形成危害与防治

提高公众对酸雨 危害的认识,加 强环保教育,增 强公众的环保意 识。
倡导绿色出行、 低碳生活等环保 行为,减少汽车 尾气、工业废气 等污染物的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清 洁能源、环保技 术等措施,减少 生产过程中产生 的污染物。
建立健全酸雨防 治法律法规,加 强监管力度,对 违法排污行为进 行严厉打击。
鼓励电动汽车的 研发和使用,减 少汽车尾气排放
优化能源结构,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
加强清洁能源技术 的研发和推广,提 高清洁能源的普及 率和利用率
建立和完善酸雨监测网络,实时监 测酸雨污染状况。
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对超标排放企 业进行严厉打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立预警系统,预测酸雨发展趋势, 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联合开展酸雨防治科研项 目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 同应对酸雨挑战
酸雨防治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国际酸雨防治政策与措施的借鉴 酸雨防治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酸雨防治国际合作的成功案例与推广价值
分享防治酸雨的 技术和经验,共 同提高防治水平
共同制定和执行酸 雨防治政策,加强 国际监管合作
促进酸雨防治领域 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科研成果共享
未知型酸雨:指尚未明确成因的酸雨。
酸雨主要分布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 酸雨的形成与工业排放、能源消耗等因素密切相关 酸雨的分布受到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酸雨的分布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PART THREE
酸雨会使河流、湖 泊酸化,影响鱼类 等水生生物的生存
酸雨会腐蚀水体中 的桥梁、船题愈发严重,防治难度加大 挑战:现有的防治技术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发和创新 机遇:随着科技发展,新能源和环保技术逐渐普及,为酸雨防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机遇:政策支持和公众意识提高,为酸雨防治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动力
九年级化学素材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1)(2)众所周知,当今人类面临着:水资源出现危机、土地荒漠化日益扩大、臭氧层遭到破坏、有增无减的温室效应、酸雨面积扩X、水土流失严重、物种灭绝迅速、垃圾堆放成灾、有毒化学物品污染等十大环境问题,确实令人防不胜防,你可知道?酸雨的危害却是跨地区的,甚至于是跨国界的全球性的灾难问题。
不得不令人们引起高度的关注和谈论最多的焦点之一。
一、酸雨的罪魁祸首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众所周知,正常的降雨是呈微酸性,其PH值大约是6—7的X围,其实它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在雨水中,从而形成部分的电离的碳酸,而呈微弱的酸性,它可以让土壤中的养分溶解,确保生物的呼吸。
如果说雨水、冻雨、雹、雪、露等大气的降水的PH值小于,则不是一般的雨水,它却是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物,那就是家喻户晓的“酸雨”。
那么酸雨是如何的形成的呢?目前公众普遍一致认为:主要是由于人类生在进行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过程中,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所造成的,其结果是不断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根据科学家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给大气环境的二氧化硫的总量大约在1亿吨左右,氮氧化物的总量大约在5000万吨上下。
其中二氧化硫停留在大气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则形成了酸雨。
二、三大区域分布,态势明显根据目前大量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向大气中排放的酸性物质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地球上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和水正在进行着变酸的过程,不容置疑,如果人类不加以有效地控制,采取果断的措施,酸雨区的面积将会日益扩大,其扩展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目前,在全世界X围内,已经形成了三大酸雨区,一是以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中心的,基本上可以说是遍及大半个欧洲的酸雨区;二是在20世纪50代后期形成的,主要包括以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据推算,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多万平方千米,它们降水的PH值小于,有的地区的降雨的PH值甚至于比还要小。
酸雨的危害和防治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
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灾害。
一、酸雨的形成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
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二、酸雨的危害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
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
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彼彼皆是,触目惊心,如在瑞典的9万多个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千多个成为无鱼湖。
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水草和藻类均一扫而光。
北美酸雨区已发现大片森林死于酸雨。
德、法、瑞典、丹麦等国已有700多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多万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
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
最近发现,北京芦沟桥的石狮和附近的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浸蚀而严重损坏。
三、酸雨的防治使得降水酸化的主要物质来源是燃煤而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目前人类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1)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能源消耗对策,限制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控制酸雨。
酸雨对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

酸雨对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大量酸性物质的降水现象,它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
酸雨除了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还会对植物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损害。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酸雨对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和防治措施。
一、酸雨对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1. 与植物的生长有关酸雨使土壤酸化,造成土壤中的铝、锰等重金属离子释放,这些离子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氢离子也会对植物的根系造成损害,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异常,无法正常吸收养分和水分。
长期积累下来,酸雨会造成植物长势萎缩,成长受阻,死亡率增高。
2. 影响植物的繁殖能力酸雨对植物的繁殖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土壤腐化和生态失衡的情况下,植物很难繁殖,甚至无法达到正常的生殖标准,导致植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3. 扰乱生态平衡诸如森林、农田、湿地等各种植被地带都会受到酸雨的影响,演化成生态失衡的状态。
植物的死亡会导致土壤缺水、侵蚀、土地流失等现象,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酸雨防治方案1. 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生态系统的监控是酸雨防治的重要一环。
通过监测,我们可以及时了解酸雨对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2. 减少排放有害物质减少排放有害物质也是祛除酸雨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推广绿色环保,减少有害气体和废物的排放,降低环境的污染水平。
3. 多植树造林增加绿地多植树造林可以尽可能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
同时,多种植物也可以帮助减轻土壤中铝、锰等重金属元素的毒性,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维护生态平衡。
4. 合理利用化肥合理使用化肥和肥料也是酸雨防治的一种有效途径。
根据不同植物的种类和栽培方式,科学制定给肥和施肥方案,减少化肥和农药过剩使用的情况,减轻植被界面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
5. 治理污染源对于直接排放酸性物质的罪魁祸首,采用监管和治理来防治酸雨。
酸雨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

酸雨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酸雨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对环境和人有什么危害?怎么防治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酸雨的形成原因,一起来看看吧!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顾名思义,就是酸性的降水。
自然大气中,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pH值约为5.6,若被大气中酸性气体污染,pH值则小于5.6。
因此,酸雨就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和雹等大气降水。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
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SO2、NOX经气相反应生成H2SO4、HNO3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2.云形成时,SO4和NO3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3.云滴吸收了SO2、NOX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SO4和NO3;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SO4和NO3的气溶胶;5.雨滴下降时吸收SO2、NOX,再在水相中转化成SO4和NO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
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在酸雨的成分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
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
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分布在北欧、北美和中国,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我国酸雨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民办上最罕见的。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和名胜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气、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
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
酸雨对金属、石
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会严重损害建筑物。
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
如,在瑞典的9万多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千多个成为无鱼湖。
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藻类都一扫而光。
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万多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
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果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
最近发现,北京卢沟桥的石狮和附近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侵蚀而被严重破坏。
对酸雨的防治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减小和杜绝酸雨已迫在眉睫。
目前,各国采的防治对策主要有:一是调整能源战略,一方面节约能源,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耗量,以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水能、地热能、风能、核能等。
二是解决二氧化硫污染问题,一些国家在火力发电厂安装了烟气脱硫装置,并用法津形式加以规定,并实施一些具体的国际合作,如1984年在渥太华召开了由加拿大和欧洲各国参加国际会议,通过了一项防止酸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国际协议,规定在1993年以前,各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在1980年的基础上减少30%。
以上是一些控制,削弱酸雨的办法:
(1)根本措施削减SO2的排放量
(2)控制标准。
如旱期提出的降水PH值4.5作控制值,判断一个地区酸雨控制与否。
(3)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制定一套节约能源的基本政策,以加强能源管理,制定一套节约的能源的技术政策。
限制:淘汰现有煤耗高、热效低、污染重的工业锅炉和炉窑。
(4)调整民用燃料结构,减轻能源污染。
逐渐实现民用燃料气体化,逐渐实现城市集中供热。
(5)改善煤炭的利用技术。
使含硫45%以上的高,硫煤变成2.7%以下的低硫煤。
(6)采用最新技术。
如贵阳市采用的是国家环保局环境科技攻关成景工业型煤成套技术,它突破了煤质不可改变的理论。
此项技术被认为将导致一场煤化学领域的革命。
(7)建立酸雨控制区。
如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为重点的珠江三角洲和以韶关、清运为重点的粤北地区建设包括燃煤电厂脱硫和城市热电并供,管道煤气工程等严格控制SO2排放,减轻酸雨污染。
(8)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控制。
制订各类汽车的废气排放标准,限制汽车行驶速度,改进发动机结合和安装防污装置。
尽快实施机动车定期淘汰制度。
(9)加强环境管理。
强化监督管理,严格实施大气污染法规。
我国已经开始推行的SO2排放收费制度最控制工业燃烧SO2排放的措施之一。
总而言之,酸雨的存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障碍和威胁之一,尽快控制酸雨的危害是人类所不能避免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人类在21世纪及将来的发展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