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
20xx年广西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20xx年广西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20**年广西捷报频传,中国——东盟博览会在首府南宁首次成功开展,中国——东盟投资与贸易峰会胜利召开,20**年第6届南宁国际民歌节以歌搭台,经济唱戏,“两会一节”为广西赢来了无限商机,工、农、商均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广西大旱之年粮食生产仍能取得较好成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充分发挥防灾救灾的保驾护航作用,为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应有贡献。
现将20**年广西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如下:一、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概况20**年,广西遭遇50年一遇大旱,先是春夏连旱,7月份全区大部遭受洪涝灾害,但时间不长,接着是秋冬持续高温连旱,全年没有台风登陆广西。
早晚稻播插期偏迟、拉长,早稻普遍偏迟7~15天,局部稻区播插期拉长至1个月左右,田间桥梁天多,苗情复杂。
全区全年水稻病虫总体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发生的主要病虫种类有常发性的稻瘟病、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瘿蚊和鼠害等。
其中全年三化螟、上半年稻纵卷叶螟、下半年稻瘟病的发生程度和为害损失比上年同期偏重,局部稻区稻蝽象、稻蝗、螨类、稻胡麻叶斑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其它病虫基本持平。
发生总面积约8300万亩次,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36.6%,略比20**年重,防治面积约8870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106.87%,总体防效86.0%,经防治后挽回稻谷损失约160万吨,实际损失约21万吨。
综观20**年广西水稻病虫发生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上半年重于下半年,虫害重于病害。
上半年为中等程度偏重局部大发生,下半年中等偏重程度发生,后期病害偏轻发生。
2、迁飞性害虫来势猛,发生面广,危害严重。
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次多、面广、量大。
稻飞虱维持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格局。
粘虫发生早、量大面广。
3、流行性病害发生流行快,稻瘟病发生呈回升态势,在局部出现“落窝”现象。
稻瘟病桂东北、桂东及右江河谷历史性发病区及种植感病品种较多的稻区发生严重,象州、博白等县局部出现“落窝”。
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一、病虫害发生概况广东省作为我国的水稻主产区之一,水稻的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也相当可观。
然而,伴随着水稻生产的蓬勃发展,病虫害问题也日益凸显。
近年来,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中,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频发,给广东省的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这些病虫害不仅导致水稻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绝收,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同时,病虫害的频发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二、防治工作成效显著面对严峻的水稻病虫害形势,广东省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防治措施。
通过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广抗病抗虫品种、实施统防统治、普及绿色防控技术等手段,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
防治工作的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病虫害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发生率明显降低,有效保障了水稻生产的稳定。
农民防治意识显著提高。
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宣传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普及了水稻病虫害防治知识,提高了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
生态环保意识得到加强。
在防治工作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尽管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防治技术普及程度不高。
部分农民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新型防治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影响了防治效果。
防治投入不足。
受经济条件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投入不足,影响了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广东省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预警和快速响应。
四、对策与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加强防治技术培训和推广。
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普及新型防治技术,提高农民的防治技能。
全县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总结【可编辑版】

全县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总结全县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总结一、充分提高思想认识据农业部门在全县范围内调查的情况来看,今年我县病虫害来势猛,危害程度高,防治工作十分艰巨,早稻稻小潜叶蝇三十多年来首次在我县出现较大面积为害;稻飞虱呈现迁入峰早、迁入量大的特点,且主要为白背飞虱,将有可能导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流行。
据预测,后期我县水稻重大病虫害将偏重发生,部分次要害虫发生程度处于上升趋势,若防治不力,将造成水稻严重减产,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今年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的严峻形势,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一场防病保粮、虫口夺粮的攻坚战,确保今年粮食增产增收。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力争将全年水稻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县、乡镇病虫防治指挥部负责组织和指挥本区域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要把病虫害防控作为全年水稻生产田间管理的头等大事,作为事关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好。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专家技术负责制,各乡镇主要负责人是本级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是技术责任人。
县政府已成立水稻重大病虫灾害防治督导组,在重大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强化督导检查,不定期通报防控工作情况,要做到防控工作领导到位、组织到位、物资到位、技术到位、措施到位。
全县农业技术人员要以水稻病虫防治工作为中心,必须坚守岗位,明确责任,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切实开展病虫防治工作。
各乡镇要加强对当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及联防联治,确保防治效果。
对于防治工作不重视,防治措施不得力,防治资金、物资和技术指导不到位的,要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加以纠正;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失职,玩忽职守而造成损失的,将视其情节轻重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强化科学控防,确保防控效果按照《华容县农业生物灾害预警与控制应急预案》,乡镇农技站要加强病虫监测,准确掌握水稻病虫害发生消长动态,收集、整理和反馈监测信息,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为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乡镇水稻病虫害工作总结

乡镇水稻病虫害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乡镇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着病虫害防治的严峻挑战。
为了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我乡镇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本文中,将对我乡镇水稻病虫害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首先,我乡镇加强了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定期对水稻田进行巡查和观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气象条件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农民朋友们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其次,我乡镇加强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培训。
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传授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防治技术,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
另外,我乡镇还加强了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施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农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农药品种和使用方法,保证农药的有效使用,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最后,我乡镇还加强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和宣传。
通过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农民的自我防治能力。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我乡镇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断提高防治水平,为我乡镇的水稻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编号:_____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学校: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第1 页共45 页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目录第一篇: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第二篇: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第三篇:XX年广西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第四篇: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第五篇:XX年广西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正文第一篇: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结合全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今年我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紧紧围绕水稻安全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农民,改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分布和发生为害规律等,通过建立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
一年来,在水稻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第六、七代稻纵卷叶螟在全省范围内大发生的情况下,由于病虫情预报及时、准确,防治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水稻的安全生产。
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也初显成效。
一年来,估计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8100万亩次,防治面积8300万亩次,挽回稻谷20亿公斤。
21个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面积60多万亩,有效地带动全省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粮食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第 2 页共 45 页今年全省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三成左右,全年无台风无汛期是罕见的年份。
由于天气原因等因子影响,今年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迁飞性害虫发生严重。
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约8100万亩次。
其中,纹枯病发生1800万亩次,属常发生性病害,发生面积与往年持平,发生程度比往年稍轻。
稻瘟病发生150万亩次,在历史病区的晚稻个别品种发生较重,如清远市种植秋优998,苗期出现病斑,移植后遇阴雨天,病害迅速扩展,8月中下旬,出现整科禾苗枯死。
晚稻病虫防治工作汇报

晚稻病虫防治工作汇报晚稻病虫防治工作汇报为了保障晚稻的高效生产,我单位在2021年晚稻生长期间认真落实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了适宜的防治措施,通过实践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成果。
一、病虫害调查情况针对晚稻生长期间可能出现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主要调查对象包括稻飞虱、稻瘟病、稻瘿蜂等。
通过调查发现,晚稻生长期间病虫害发生率较去年略有下降,但也因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二、防治措施的实施根据调查结果,我单位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播种前清淤、整地、追肥等工作,保持田间卫生,减少外来病虫害的侵入。
2. 种植高产优质品种,增强韧性和适应性,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
3. 加大监测力度,及早发现病虫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繁殖和扩散。
4. 重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不乱喷药、不滥用杀虫剂和杀菌剂,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5. 加强田间管理,规范农事操作,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三、防治效果的评估通过实施以上防治措施,对晚稻生长期间病虫害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田间实测,晚稻出现的稻飞虱和稻瘟病等病虫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以上,已经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扩散和损害。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尽管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成效,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以下问题:1. 防治工作不够科学化,需要加强病虫害的研究和分析,提高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 防治技术和工具的更新换代不够及时,需要不断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 农民意识和操作水平的提高仍然面临一些困难,需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晚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我们认为要做好农村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搭建好防治技术交流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技术。
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形成良好的防治工作格局。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病虫害防治为重点,加大研究和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和方法,创新病虫害防治新途径、新渠道,努力推动我国农业的科学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2)

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一、引言广东省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农业省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产量丰富。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方式的转变,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广东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病虫害防治措施,旨在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安全。
本文将对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工作经验,分析成效与不足,并提出未来展望和建议。
二、工作内容1. 病虫害防治策略制定广东省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了详细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策略注重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使用农药,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和操作手册,供农民参考和使用。
2.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为了及时发现和应对病虫害的发生,广东省加强了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通过设立监测点,定期采集和分析病虫害数据,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监测网络。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病虫害预警系统,为农民提供及时的防治指导。
3. 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掌握程度,广东省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培训工作。
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现场示范、操作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防治技能,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4. 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为了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广东省实施了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通过推广新型生物农药、优化施药技术、合理配药等方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同时提高了防治效果。
5. 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估为了检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成效,广东省定期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收集和分析农民反馈、实地调查、数据统计等方式,评估防治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三、成效与反思1. 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水稻病虫害发生率明显下降,农民的经济损失减少。
其次,农药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再次,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技能得到了提高,为未来的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一、工作回顾:1.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水平。
我们邀请了专家进行培训,组织农民学习各种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和防治方法,并进行现场教学和实践操作。
通过科学布草、害虫灯诱捕等技术的推广,有效减少了病虫害的损失。
2.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我们组织农民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和处置病虫害,采取生物、物理和化学手段进行防治。
及时清除病虫害的源头,减少病虫害的传播途径,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3.加强农药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我们通过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正确配制浓度和喷洒时间,降低了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风险。
并加强农药存放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4.加强科普宣传:通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全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
我们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病虫害的危害性和防治方法,组织开展病虫害防治知识竞赛和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防治技能和自觉性。
二、存在问题: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农民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掌握不够:由于农民缺乏相关知识和培训,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方法了解不够,导致防治工作不到位。
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技能。
2.农药使用过程中安全意识不高:部分农民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对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措施不够重视,容易引发意外事故。
需要加强农药使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
三、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农技推广培训: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
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学习班、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防治技术。
2.建立防治信息平台:建立一个水稻病虫害防治信息的发布和交流平台,及时向农民发布防治技术、防治经验和防治措施。
通过互动交流和专家指导,解决农民在防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结合全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今年我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紧紧围绕水稻安全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农民,改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分布和发生为害规律等,通过建立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
一年来,在水稻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第六、七代稻纵卷叶螟在全省范围内大发生的情况下,由于病虫情预报及时、准确,防治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水稻的安全生产。
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也初显成效。
一年来,估计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8100万亩次,防治面积8300万亩次,挽回稻谷20亿公斤。
21个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面积60多万亩,有效地带动全省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粮食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今年全省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三成左右,全年无台风无汛期是罕见的年份。
由于天气原因等因子影响,今年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迁飞性害虫发生严重。
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约8100万亩次。
其中,纹枯病发生1800万亩次,属常发生性病害,发生面积与往年持平,发生程度比往年稍轻。
稻瘟病发生150万亩次,在历史病区的晚稻个别品种发生较重,如清远市种植秋优998,苗期出现病斑,移植后遇阴雨天,病害迅速扩展,8月中下旬,出现整科禾苗枯死。
稻纵卷叶螟发生2200万亩次,由于其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对早晚稻生长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尤其是8-9月,全省稻区普遍有3-4个迁入峰,粤东地区出现5个迁入峰,一般亩蛾量600—6000头,高的3万头以上,亩卵量3—7万粒,高的10万粒以上,为近年来少见。
稻螟发生900万亩次,以三化螟为主,台湾稻螟和二化螟在部分地区有所回升。
稻飞虱发生1900万亩次,早稻迁入早,迁入量不大,发生较去年轻,晚稻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发生较轻。
二、病虫防治措施和成效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的特点,各级农业部门,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目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植保防灾减灾的职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尤其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使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有效地落实到田间。
1、领导的高度重视,确保了技术措施的落实今年,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一年,我省各级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并把植保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黄华华省长在全省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谢悦新厅长在全省农业局长会议上,较大篇幅地阐述了植保工作在粮食安全生产的作用。
根据农业部(农明字[2004]第57号文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农业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晚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省站在5月发出《关于抓好早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的通知》,9月发出《关于抓好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
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及植保总站站长陈忠南等领导在国庆、中秋前后,针对我省晚稻迁飞性害虫大发生的情况,多次组织有关人员研究防治对策,深入基层检查、督促防治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农业局领导放弃节假日休息,到基层发动群众防治病虫害,揭阳市9月份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市府召集农业局长和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同时组织召开了市、县农业局长会议,部署防治工作。
国庆节期间领导带头值班,大大鼓舞了植保人员的斗志,也改变了人们对植物保护“丰年无功、歉年有责”的看法,保障了植保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
2、掌握病虫情,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我省各级植保部门,积极开展病虫害的调查监测,认真履行病虫情汇报制度,做到病虫情上传下达迅速、畅顺。
同时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和水稻生长季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措施,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如早、晚稻生育中后期,针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发生特点、发生量和防治适期,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并将这些技术措施印发至农户手中,并张贴。
省植保总站将水稻、柑桔等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印制宣传单张20多万份分发至各地。
确保各项有效技术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推动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结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达的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项目,我站在水稻重大病虫重发区和主产区建立了21个综合防治示范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
省站还专门召开了示范区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统一部署。
各地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技术人员为骨干的领导小组。
省领导小组根据病虫发生的特点,加强对示范点的巡回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仅晚稻中期就派出了6批次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开展检查、督促和指导。
示范区严格执行项目规定,坚持“五有”原则(有组织保障、有示范标志牌、有示范面积、有技术保障、有技术培训)开展防治工作。
通过共同努力,全省示范区成立领导小组18个,树立示范区标牌21个,示范面积60多万亩,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5场次110多人,培训农民56场次1600多人,带动辐射面积120万亩。
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开展水稻综合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如省站下达给韶关市农业局建立一个示范区,他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在翁源建立了一个中心示范区,还在曲江、南雄、乐昌建立了3个示范区,全市的示范面积1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3%,辐射面积40多万亩。
为配合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今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治行动,是多年来推广水稻综合防治工作最成功的。
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建立,改变了生产者的观念,提升了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了综合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
4、积极探索综合防治技术,提升病虫防治技术水平我省水稻病虫发生种类多,频率高,抗性强,同时受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病虫的发生多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为有效地控制病虫发生为害,我们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螟虫种群研究、综合治理技术的组合等工作。
⑴针对稻纵卷叶螟防治难的问题,开展药剂筛选稻纵卷叶螟在我省发生代数多,迁入峰次多,发生量大,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同时,稻纵卷叶螟对常规药剂的抗性水平高,据有关部门监测,对杀虫双的抗性水平提高近100倍,对甲胺磷提高近200倍,对三磷超100倍。
为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站在梅州、惠州、翁源设立了3个药剂筛选试验点,对5%锐劲特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性粒剂、18%杀虫双水剂、20%三磷乳油和20%阿.三磷乳油进行药效对比,结果表明,抓准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用药,均可达理想的防治效果。
错过防治适期,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1000-1200倍液喷雾防治。
⑵开展水稻螟虫种群研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十多年来,我省水稻品种、耕作制度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发诸多病虫尤其是水稻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等)区域间差异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摸清水稻螟虫的种群动态和分布规律,我省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螟虫发生区和主产区进行了一次抽查。
抽查了21个县(区),每县(区)随机抽查300头以上稻螟。
鉴定结果表明:三化螟仍然是我省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占种群数量的88.9%;依次是台湾稻螟占6.8%;大螟占2.7%,二化螟占1.7%。
台湾稻螟在个别区域所占比例较高,如博罗县罗阳镇抽查螟虫314头,台湾稻螟138头,占种群的43.9%。
个别地区二化螟所占比例较全省平均数高,如梅县城东镇抽查螟虫348头,二化螟36头,占10.3%。
摸清稻螟的发生区域,为制定防治策略,分类指导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⑶开展稻田杂草调查,为科学除草提供依据我们还开展了不同生态区域的稻田杂草调查,调查了梅州、高明、高要、英德、曲江和澄海,调查结果表明:稻田与水稻有竞争力的杂草为主要是稗草。
未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草密度20-166株/m2,对产量影响一般为3 %-25%。
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密度甚低,基部主要是鸭舌草、矮慈菇等无竞争力的杂草,密度一般为5-35株/m2。
⑷做好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组合和推广从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和经济角度出发,我们制定了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促进生态平衡为核心,科学使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并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农业防治:主要推广抗病虫良种,抛秧技术,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早施肥,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浅灌,及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
通过适时犁耙田,清除稻田菌核,人工摘除秧田螟虫卵块,培育无病虫壮秧和统一栽培品种、统一熟期减少桥梁田等措施。
保护利用天敌:抛插秧后30天内不施用杀虫药剂;为有益生物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境,更好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
早稻收割后田埂留草把,每3米一把,创造适宜天敌渡夏的环境。
化学防治: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
在水稻移植前3天,针对病虫情,选用对口农药,施用“送嫁药”,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
抛插秧后5-8天结合追肥,选用丁苄、二氯苄、苯苄等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
稻纵卷叶螟、三化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选用杀虫双、锐劲特、三磷等药剂进行防治;稻飞虱掌握在虫口密度1500头/百科,选用吡虫啉等药剂进行防治;稻纹枯病首先做好耙田时菌源清理工作,其次掌握科发病率30%时,选用井冈霉素、纹霉清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穗颈瘟掌握在水稻破口期,选用三环、瘟博克等药剂进行防治。
选用杀鼠迷、敌鼠钠盐等配制毒谷,做好农区灭鼠工作。
5、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省财政经费预算中,每年约安排20万元用于重大病虫的防治,各级也拨出专款用于防治病虫害。
今年中央财政给予广东大力支持,安排了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150万元,对控制水稻病虫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经费主要用于建立21个示范区,开展综合防治技术探索,螟虫种群研究和宣传培训等。
其中安排给市、县示范区135万元,华南农业大学校开展防治技术研究5万元,省站购《水稻病虫防治技术彩色挂图》和《中国植保手册-水稻病虫防治分册》5.4万元,印制图文并茂的综合防治技术资料4.6万元,共30万份分至各市县。
各示范区的经费主要用于宣传、培训农民,开展新技术的探索和推广等,经费用到了实处,初见成效。
⑴群众受益非浅。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大部分群众只是从书本、电视或农业局张贴的病虫防治通知得到防治知识,由于缺乏与技术人员的沟通,病虫防治存在难大的盲目性。
开展综合防治示范,加强了技术人员与群众的接触,让更多的农民直接接受到病虫害防治知识。
乐昌市农民反映:办示范区真好,有机会参加了3次培训,每次都有新内容。
耕田十多年,第一次接受科学种田的知识,希望能继续办下去,多学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