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类提供⽂化⽣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类产⽣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化产⽣了⼴泛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然地理环境和⼈⽂地理环境。

⾃然地理环境,⼀般指⽓候、地形、地貌、⽔⽂、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环境⼀般指疆域、政区、民族、⼈⼝、⽂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这两⽅⾯相互作⽤,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个历史概念,这⾥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化发⽣发展的⽐较稳定的地理概况⽽⾔。

当然地理环境本⾝并不是⽂化,却是⽂化赖以产⽣的基⽯,对⽂化的发⽣、发展具有⼀定的物质上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作⽤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定程度上的作⽤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个民族的⽂化产⽣的动因、⽂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陆的⼀部分,中国地理⾯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样⼤,⼴⼤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化的滋⽣繁衍提供了⼴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

在数千年的⼈类⽂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化,在很⼤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块完整⽽⼴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明中,古埃及和巴⽐伦⽂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的沙漠,⼈类能够⽣存的地⽅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是中国历史的两⼤现象,但统⼀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中国文化概论李平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李平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李平笔记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yin)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本书所指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方法: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人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

从而进人"文化"范畴。

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美系。

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

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1、游牧文化2、农耕文化3、商业文化(海滨)其中,1和3属于一类。

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

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

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

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

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

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

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绪论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1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12、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1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14、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15、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1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7、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18、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姓名学号摘要:地理环境是指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和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场地的系统。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中国国家继续向世界迈向世界,有必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化环境的爱与保护。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类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生活,生存,复制还是生产的发展。

许多学者提出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决定或非决定,而是综合了解。

中国是一个山区的国家。

山脉,高原和山丘占该国总土地面积约65?此外,我国的地形在西方和东部低,高度差异很大。

山脉,高原和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丘,平原和下部山脉在东部更常见。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北部温带区,气候有三个主要特点:季风气候相对明显,大陆气候强劲,气候类型多样化。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并具有复杂的后果,在经济发展,种族移民,人口增长,文化传播,社会混乱以及朝代的兴起以及朝代的兴起和堕落中发挥着大规模或小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生产,生存,发展,灭绝或离开这种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但只能以各种形式转换或传播,除非它来自外部或留下这种环境。

所有人类活动必须符合本环境的固有规律。

在此前提下,使用此环境加速,延迟或阻止根据其需求的某些物质转换和一定的能量传播。

然而,人类使用地理环境从未达到其限制。

不同地区的人和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有很大不同。

使用它们的方法也是非常不同的,这产生了如此丰富和各种各样的中国历史。

和文化。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有温和的气候和大量的降雨,适合作物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最适合的生存和繁殖领域祖先,首先形成一个大的农业面积。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

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

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自远古时期起就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在千百年的岁月中,中国涌现出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和多样化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

一、地理与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地域辽阔,自北方大漠到南方山水,由西北干旱地区到东南湿润地区,地理和气候差异巨大。

这种多样性的环境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也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1.1 北方与南方的差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多河流和平原,草原牧区广袤。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北方的文化注重农耕和畜牧,如华夏文明的初期以农耕为主。

南方气候湿润温暖,地理地貌以山地和水域为主。

这种地理环境适应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南方文化重视农耕和渔业。

1.2 东方与西方的差异中国的东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起源地之一,与海洋相邻,拥有通商贸易的便利,也吸引了众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西部则是中国的孕育地,孕育了许多少数民族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东方文化注重礼仪和团体责任感,而西方文化更加开放和个人主义。

二、历史上的多民族交融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语言、文化和传统。

古代中国的历史多民族交融,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2.1 中原与边疆的交流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地区。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往往与边疆民族有所交往,进行政治、商业和文化的互动。

这种交流促进了种族融合和文化的多样性。

2.2 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例如,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满族建立了清朝,这些民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少数民族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如藏族的文化与艺术、壮族的歌舞和民俗等。

三、思想与哲学的多元化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哲学学派,这些思想和哲学体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

3.1 儒家、道家和墨家儒家强调了仁爱和社会秩序,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看作至高无上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在大的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例如海洋、大江、高山、沙漠、沼泽、丛林都曾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

中国的地理环境发杂多样,所以除了农业以外,人们还不得不选择其他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并且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形成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

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不相同。

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中国的西北、西南固然是高原、高山、戈壁、荒漠,但东南却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可以通向世界各地。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中国是东亚乃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己自足,无求于人。

中国能够形成了绵延不绝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和独特的中华文化与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0901
孙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