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红苗、紫苗原因,怎么防治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2012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2012-5-9 09:26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玉米种病害症状及防治(附图片)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
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
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
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
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
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豫玉34、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
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
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
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
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
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
玉米苗异常原因及预防措施

玉 米 丛 生 苗 是 一 种 由玉 米 旋 心 虫 等 害 虫 为 害 生 长 点, 引起 地 上 部 叶片 失 绿 、 株 矮 化 、 蘖 丛 生等 症 状 的 植 分 发 生 。5月下 旬至 6月上 旬 开 始 玉米 中上 部 叶 片产 生 黄
绿长条纹, 心叶卷 曲、 干枯萎蔫、 分蘖丛生 、 有时个别叶片 出现 裂 痕或 排孔 , 株 地 下部 在 近 地 表 面 2 3m 处 的根 植  ̄c
成植 株死 亡 , 颗粒 不 收 。 主要 是土 壤缺 锌所 致 , 防措 施 : 预 用硫 酸锌 2 . ̄ 0 g m2 25 作种 肥 , 种 、 分 开 , 但 肥 防止 烧 苗 ; 肥 拌 种 ,k 锌 lg
4 白化 苗
点缺失受损变褐,也有个别植株在根茎交界处无明显蛀 孔, 仅有褐色蛀痕, 生长锥无缺 口但变为褐色 , 失水发糠 。 玉 米从 生苗 的 防治应 着 重于 地 下害 虫 的 防 治 ,做好 种 子
包 衣可 减轻 危害 。实 行轮 作 倒 茬 , 免重 茬 , 避 降低 虫 源基 数 。药 剂 防治可在 为害 初 期用 4 %乐 果乳 油 50倍 液进 0 0 行 灌根 处理 。
2 弱小 苗
缺 锌症 一般 从 4叶 期 开始 , 新 叶基部 的 叶色变 淡呈 黄 白色 ; ̄ 5 6叶期 时 , 叶下 13叶 出现 淡黄 色和 淡 绿色 心 ~
相 间 的条纹 ,但 叶脉仍 为绿 色 ,基部 出现紫色 条纹 ; l ̄ 5 后 , O 1d 紫红渐变 为黄 白色 , 叶肉变 薄, 半透 明白 呈 色, 植株矮化 , 间缩短, 节 叶片丛生 , 严重 时叶片干枯, 造
茎 部或 交界 处有近 圆形 或长 条 撕裂 状 蛀 孔 , 呈褐 色 , 长 生
玉米苗期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

河南农业2021年第4期ZHIWU BAOHU植物保护与土壤中的钾含量有很大关系,钾含量低、氮含量高的地块病害加重。
要增施硫酸钾、氯化钾和复合肥等,每公顷用100 kg 纯钾肥作基肥。
播种前,用25%粉锈宁等药物拌种,多进行划锄,注重水肥管理,促壮苗。
(二)防治方法1.用钾肥防治玉米根腐病。
病株率在10%以下,每667 m 2施草木灰50 kg,或氯化钾3~5 kg;病株率在10%~20%,每667 m 2用草木灰80~100 kg,或氯化钾8~10 kg;病株率在30%以上,每667 m 2用草木灰100~150 kg,或氯化钾10~15 kg。
氯化钾易溶于水,适灌淹。
草木灰宜单独施用,不要与化肥水粪混用。
2.化学防治方法。
用50%多菌灵+40%乙磷铝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40%乙磷铝1000倍液液灌根,每株100 g 药液即可。
~6叶叶片僵直,扑虱灵50 g 喷5%2次,喷杀除虫,糜子、杂草等。
蚜虫基数大、如果在苗期感染此病,带病毒植株的叶子展开就会出现病状,所以玉米在苗期感染矮花叶病,在2叶1心时就要把苗拔除。
等植株长到3~4片叶时,要对整个田块进行排查,把带病毒苗和感染苗彻底清除掉,减少田间传染源。
清除病株、杂草等传染源头,切断病毒的传播。
另外,在喷施药液时,最好在药液中加入微肥和叶面肥,这样对植株的光合作用有益,能增加叶绿素含量,使植株的叶片变绿;要抓住用药时机,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用药,注重水肥管理,对稳产增产有很大帮助。
还要对蚜虫进行防治,主要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可用20%吡蚜酮1500倍液、20%啶虫脒2500~3000倍液,在蚜虫迁移盛期喷雾1~2次,可杀死传播介体蚜虫,减轻危害,还可与麦田其他蚜虫防治方法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玉米苗期辩症施治五法

王 占平
玉米在苗期 , 因受不 良因素的影 响, 秧苗生长 过程 中常 1 、 种子质量差夕 出苗后胚 内养分不足, 生长不壮 。 2 、 播种过深 , 种子养 分消耗过度 , 形成 弱苗 。 3 、 播种 量过大 , 间苗迟 、 土壤缺肥 , 也是形成玉 米黄叶 苗的原 因。 防治措施 : 1 、 进行种子处理 , 去秕 、 去病 、 去小粒 , 采用肥水浸种 , 促使种 子早发壮苗 。
秧 苗初期 叶色淡 绿 , 逐 渐退绿变黄 , 叶尖先黄 , 然后 沿
叶脉向下扩展 , 从而 引起 空秆和秃顶 , 严重 时全 叶枯死 , 影 响秧苗生长 。
看地增施钾肥 。没有用钾的地块 ,可在苗期施用草木 灰, 对于缺钾严重的地块 , 可在秧苗 3叶期用磷酸二氢钾或 草木灰浸 出液叶面根茎喷施 。
一
般可用适量 的过磷酸钙加焦灰泥湿拌沤 制后 ,进行根施
2 、 当秧 苗出现紫叶症后 , 可用 0 . 2 %的磷酸二氢钾 叶面
种子出苗后 , 生长缓慢 , 叶片小 , 根系生长不 良 , 叶色变 绿, 逐渐变红 。 造成玉 米 叶片发红 的主要原 因是 幼苗 期受 到低 温影 响。出苗后 , 温度低 , 根系 吸收能力减弱 , 秧 苗代谢缓慢 , 易 使 叶片叶绿 素减少而发红 。 红叶苗可造成小穗少粒 , 影响产
( 作者单位 : 1 6 4 4 2 3 黑龙 江省逊克农场农业种技 园)
1 2 5
引起玉米黄 叶苗 的原 因主要有 以下三种 :
量。 防 治措 施 :
或深沟施 做底肥 。
喷施 1 — 2次 . 防治效果 良好 。
五、 玉米黄绿苗 玉米秧苗 叶片细窄 , 株形矮小 。 叶片出现黄绿相 间的条
玉米死苗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玉米死苗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玉米死苗的原因
1.1 土壤质量问题
土壤质量差,缺乏养分,或者含有过多的盐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都会导致玉米死苗。
1.2 水分不足或过多
玉米对水分要求较高,如果土壤干旱或者积水过多,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死苗。
1.3 病虫害侵袭
病虫害是导致玉米死苗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玉米花叶病、叶斑病、螟虫等都会导致玉米死苗。
1.4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也是导致玉米死苗的原因之一。
如干旱、寒冷、高温等极端
气候都会对玉米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二、防治方法
2.1 土壤改良
可以通过施肥、深耕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保水能力。
此外,在种植前可以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情况并针对性地调整土壤。
2.2 合理浇水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度浇水。
可以通过喷灌、滴灌等方式减少水分的浪费。
2.3 预防病虫害
在种植前可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预防性喷雾,使用农药等化学药品进行防治。
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等方式进行病虫害的控制。
2.4 选择适宜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玉米品种,能够提高玉米的适应能力
和抗病虫害能力,减少死苗率。
2.5 天气监控
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并根据天气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补充土壤水分,高温天气要及时遮荫降温等。
三、结语
以上是关于玉米死苗原因及防治方法的详细介绍。
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在实际生产中一定要注意科学种植、合理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保障玉米的生长发育。
玉米茎叶发红发紫是什么原因?

玉米茎叶发红发紫是什么原因?
玉米叶子发红发紫,是玉米病态的外在反映。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玉米茎叶发红发紫是什么原因,供种植玉米的朋友们参考。
一、幼叶发紫
此症状多发生在玉米出苗后,叶片先为绿色,但不舒展,茎秆细小,后茎叶出现红紫的暗绿色。
先从老叶尖端沿叶缘处变深绿带紫色,继而变黄枯死,然后逐渐向幼嫩叶发展。
此症多发于早春、未施磷肥的田块、或地势低洼处。
以农大108、登海9号、11号品种多见。
主要原因是缺磷或根系吸收磷素能力下降所致。
二、茎秆发紫
多发于植株生长中后期,开始新叶失绿黄化,脉间失绿加重,然后叶缘变淡红变紫,茎秆基部呈现紫红色,但老叶仍保持褐色。
有时植株生长受抑,矮小细弱。
此症多为硫营养失调和缺硫为主,多发于有机质含量低、常年种油菜,以及砂土地上。
三、中部叶片紫斑
多见于玉米喇叭口期后,主要发生于叶片。
先从叶片基部出现小圆斑点,后扩大到叶脉叶鞘,病斑出现圆形的淡黄色、紫色、紫褐色,然后发展成紫色斑,直径1毫米左右,密集,纵排,叶片上出现横带状,接着变红褐色大斑。
此症是玉米褐斑病所致。
四、叶片花红
此症多伴生玉米矮缩,苗期和成株期均可见,叶片黄绿相间,植株近成熟时,叶片变黄变褐,然后转为红色、紫色。
此症多半不能抽穗而提早枯死,即使结实,籽粒也小而秕。
此症多为玉米矮花叶病引发所致。
五、叶尖紫红
此症多发生于玉米拔节后,症状为下位叶前端脉间失绿,常伴有念珠状绿斑,叶类前端叶缘呈现紫红色,严重时叶尖干枯。
此症主要是镁营养缺乏引起。
六、老叶发红
主要是下部叶片衰老,营养转入新叶所致。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生长阶段分为苗期、生长期、开花期、灌浆期等,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田间管理措施。
同时,玉米也容易遭受多种病虫害的侵袭,病虫害防治也是玉米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从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病虫害防治方面,详细介绍玉米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
一、苗期管理技术要点苗期是玉米生长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此时,种子萌发,幼苗出土,接受阳光、雨水、营养,开始生长。
因此,苗期管理对后期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苗期主要包括基肥施用、病虫害防治、杂草清除等方面。
(一)基肥施用适量的基肥施用可以保证玉米幼苗的营养供应,加快幼苗的生长速度。
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播种前施用,也可以在幼苗生长1-2叶时进行。
基肥的施用量应该根据土壤类型、肥料品种、玉米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每亩施用20-30kg的有机肥和30-50kg的复合肥。
(二)病虫害防治苗期是玉米受害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疫病、玉米夜蛾、玉米螟、白粉虱等。
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农业措施等,这里主要介绍农业措施。
①密植:种子的密植可防止害虫和病菌侵袭,提高幼苗生长率和产量。
②合理施肥:受到虫害和病菌侵袭的玉米地严重缺乏营养,因此,合理施肥有助于增强玉米抗病虫的能力。
③灌溉:及时合理地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有利于幼苗生长、防治病虫害。
④轮作:轮作可以控制病虫害源头,减少土壤虫害和病害的发生。
(三)杂草防治苗期进行适量的杂草清除,有助于减少玉米的营养损失,维护玉米的健康生长。
可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方法,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机械除草和人工除草进行;化学防治可以使用除草剂进行,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用量。
生长期对玉米的成材率和产量影响很大,合理的田间管理可以提高玉米的生产性能。
生长期包括施肥、中耕、喷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生长期的施肥应当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进行。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种植过程中,玉米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影响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病害,农民需要对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措施有所了解。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措施。
一、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玉米病害,其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和穗部。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不规则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不断扩大融合,形成大片的赤褐色斑块。
受害玉米穗部则出现大片的赤霉霉变,满目腥红,整个穗部严重腐烂。
赤霉病还会导致玉米颗粒出现霉变,降低玉米的品质和食用价值。
为了防治玉米赤霉病,可采取以下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性品种是防治玉米赤霉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2. 合理密植:适当的密植可减少气温变化对玉米的影响,减轻病害的发生。
3. 农业防治: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定期喷洒杀菌剂,如多菌灵等,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4. 病源清除:发现受害玉米植株,及时清除,并对田间秸秆进行深埋,减少病源的存留和传播。
二、玉米灰斑病玉米灰斑病是由灰斑病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
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状小斑点,随后小斑点扩大,中间出现灰白色斑点,形成大小不等的灰斑。
受害叶片逐渐干枯焦黄,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玉米产量减少。
为了防治玉米灰斑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 喷施杀菌剂:在病害初期进行预防性喷洒杀菌剂,如有效成分为氯酰胺的药剂,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4. 育种抗病品种:选用抗灰斑病的玉米品种,降低病害的发生。
1. 合理施肥:保持充足的养分供应,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4. 合理耕作: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如改良土壤排水条件,减少植株间的湿度。
四、玉米晚疫病玉米病害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的管理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喷施杀菌剂、清除病灶等。
定期巡田观测,及时发现病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红苗、紫苗原因,怎么
防治
玉米苗发红是怎么回事?在玉米生长期,3~4叶期会出现紫红色的植株,有的到玉米7~8叶时仍不褪色,这种现象称为玉米红苗。
短时间的“红苗”问题还不大,“红苗”时间过长,则严重降低产量。
红苗可造成植株矮小,叶片叶绿素含量变低,根系活力下降等为害。
病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密植、高温、杂草同生共存,以及多年连作,导致玉米各种土传病害、缺素症状发生。
玉米苗期常见病害除了红叶苗而外,还有黄叶苗、白化苗、僵叶苗、紫叶苗、黄绿苗、玉米矮花叶病苗、玉米粗缩病苗、全蚀病苗、纹枯病苗等。
玉米苗期呈紫红色的玉米植株,称为“红苗”。
这种现象多从玉米3叶期~4叶期出现,有的长至7叶~8叶时仍不褪色。
有的只是叶片的部分发红或紫。
严重时整个叶鞘和茎部均为紫红色。
发生“红苗”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一、植株缺磷。
土壤中缺磷,满足不了玉米苗期的生长需要,根系生长发育受阻,幼苗生长缓慢。
由于幼苗体内磷的含量逐渐降低,故叶片由暗绿变红或紫色。
二、田间积水。
田间排水不良,土壤湿度大,影响了根系的呼吸、代谢作用,根系的生长受阻,导致植株营养不良而发红、紫。
三、地下害虫危害。
幼苗根系被地下害虫咬伤(比如金针虫),吸水、吸肥能力变弱,
导致幼苗变弱,形成红苗。
四、低温也可引起玉米苗发红。
在东北地区或黄淮海春播玉米,玉米种植较早,在早春因“倒春寒”产生冷害,会造成玉米苗全株发红。
此种情况,随着温度的升高,红苗现象会逐渐缓解,后期消失。
五、药害、虫害也可引起玉米苗发红。
药害、虫害等引起玉米苗体内糖代谢受阻、产生大量的花青素苷,形成紫红色苗。
若大面积发生,须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的专家咨询,查明原因后,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六、其他原因。
土壤过于粘重,播种过深或浅,以及施肥不当引起“烧苗”,药剂处理不当引进幼苗中毒等都会导致“红苗”。
防治措施:
1.早施磷肥,要以速效磷肥为主,每亩可施过磷酸钙10~15公斤,还可结合防虫喷施1%的过磷酸钙浸出液。
2.整平土地,开挖排水沟,做到雨停水干,田不积水。
3.搞好地下害虫的防治,使用包衣种子。
4.对于播种过浅或早苗,要适时浇水,中耕松土保墒,以促壮苗。
5.如果在田间已经出现了红苗,可叶面喷施300-500倍液的磷酸二氢钾2~3次,每隔3天喷1次,调节生长平衡营养。
要特别提醒的是,磷酸二氢钾必须使用正规产品,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极便宜的“磷酸二氢钾”,其实是“硫酸镁”,农户在选购时务必
要小心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