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推荐文章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热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集热度:2017年汉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免费热度: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毕业论文热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热度: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社会行业需求稳定、技术实力雄厚、就业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一直以来其都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专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
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8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8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篇1摘要:当前,无论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都在提倡要树立培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力求能够在加强同学对理论学问的把握情况的基础上,提高同学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本领。
对于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来说,其培育目标也是为了能够培育应用型人才。
但是,由于受到过去传统的重视理论学问学习的观念的影响,在培育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碰到了很多的困难。
假如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话,则很难实现培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本文围绕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打开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归纳和总结出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的看法和建议,以求能够为培育应用型人才供应有力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创新本领一、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不仅对同学个人进展来说具有紧要意义,对于推动整个学科进展也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从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紧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同学的应用本领的培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
1.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到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时间影响,在短期内变化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前很多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地确立培育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导致很多同学仍旧陷在只知背书的恶圈里,严重影响了同学本领的发挥和个性的进展。
而且由于培育目标不明确,也使得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引导性,仍旧沿用过去传统的授课模式。
这些对培育应用型人才均起到了消极作用。
2.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同学的应用本领的培育。
课程教学是培育同学本领的一个紧要环节,只要培育目标一经确立,教学布置和整个教学过程就应当随之做出应对。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科学,它通过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理念与人文素养,承载着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精华。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篇1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的要求之下面临着很大的应用压力。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其专业的应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为题,对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并给出相应的提高对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对策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科存在于我国的教育当中,加之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学的地位呈现走低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的提高没与达到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水平。
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数量的增多,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已经是关乎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价值的。
一、汉语言文学介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是一个十分强大的专业。
汉语言专业的人文性与社会科性都比较强,与其它的理工科比较,实用性较弱,也没有明确职业定位,更没有像财务与医学那样专业的针对性。
所以,种种特性导致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较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伴随我国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发展而存在,对于记载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这些都是人文性作用,对于其应用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在我国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更加全面地认知我国汉语言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将传承我国汉语言文学作为学习指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与重视作用。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社会行业需求稳定、技术实力雄厚、就业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一直以来其都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专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学科学转型摘要:随着客体的变化,语文学的目的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描写现代汉语的结构和功能成为主要任务。
所有这一切引起了中国民族语文传统的彻底改变。
问题的实质在于,汉语言学中发生了科学体系的变更。
关键词:汉语言学;科学近几十年来俄罗斯汉学界对汉语结构及其发展方向的看法可分为两派。
前者确认汉语的“词汇性”,即“以词为主”的发展方向。
这个概念框架体系意味着,如果说其他体系的语言通过语法手段来表现一切,汉语及其他的孤立语则是借助于词(或是类似于词的物质单位)来表现。
后者的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汉语在远古的某个时期失去了旧形态并获得了另一些特征,在此基础上汉语开始被界定为单音节的、词根的、无形态语(这里须指出,此种说法从来就不符合事实),汉语在最近几十年来开始发展新形态,并走上了一条深入语法化,语法手段不断加强和复杂之路。
在东南亚的孤立语中汉语属于语法较为复杂的(主要指的是新形态),这种复杂还在日益增长着。
我们认为,新形态相对的年轻性是前者赖以存在的基础。
这种年轻性决定了许多(尽管不是全部)语法成分起源上的明晰性(例如,法语中相对来讲出现较晚的由动词avoir’‘有”构成的起源上很明晰的简单将来时形式),以及许多语法标志在使用上的任选性,(我们顺便指出,尽管许多人认为任选性证明相应标志的非语法性,但我们认为,任选的只是那些表达派生的,而非基本意义的语法标志。
省略掉任何一个有实质意义的成分都会导致意义的改变。
而可以省略掉的语法标志所表达的意义总可以通过其他手段,甚至通过上下文表达出来。
)后者是以语言中存在着确定的标志及其确定的功能,以及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将那些词的原有的涵义赋予功能标志这样一个事实出发的。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篇1浅谈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本文提出从两个角度指导该专业的教学: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
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
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
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中国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语文教学论方向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2、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3、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4、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可选子题)8、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论语文自主学习14、语文批判与语文教育的进展15、语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可选子题)20、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进展28、进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进展观36、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二、文艺学方向1.论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双重作用2、论创XX的艺术观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3、对艺术观赏者的再制造问题的探讨4、论新写实小说之“新”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6、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7、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8、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一议?D?D以左拉的小说创作为例9、“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10、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11、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12、日常生活与审美13、论情感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转换关系中的作用14、论抒情文学中的意象及其意义15、艺术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问题16、文学生产特征论17、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关系论18、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19、从文艺观赏中的避难就易现象看文艺的娱乐作用20、文艺的审美意义与娱乐作用关系谈21、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异同论22、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各自的特点及其趋近现象23、试论90年代以来的ZG大陆流行歌曲的艺术风格24、“戏说”的历史剧与历史剧的虚构性问题25、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说26、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双重轨道上行走的科幻小说27、科幻小说审美特征论28、“韩风”何以西来??D?D从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双重维度看ZG观众对韩国电视剧的接受29、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D?D兼论“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之说的意义及其限度30、艺术积存与生活积存关系谈31、有意积存与无意积存及其意义?D?D艺术积存两面观32、文学阅读中的接受与制造33、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4、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5、艺术真实与艺术倾向关系论36、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37、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实现及其条件38、现实性的矛盾与历史性的悖论?D?D对当代文学生产活动的文学性与市场性对立统一关系的探讨39、XX络文学审美特征论40、在文学与非文学的接壤处呈现?D?DXX络文学作品生成论41、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D?DXX络艺术面面观42、XX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D?D对XX络文化的一种探讨43、从《英雄》到《十面埋伏》?D?D对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的一种探讨44、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引接受者?45、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学意味问题46、对一种非文学对象的文学探讨?D?D以《实话实说》一类的电视节目为例47、中学的文学教育与小学的文学教育异同论48、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三、古代汉语方向(一)文字理论与中小学识字正字教学1、中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论文优秀范文

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论文优秀范文汉语言文学作为人文类的传统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论文优秀范文篇1浅谈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思考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对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应该引发广大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技工院校,李岚清同志为学院题名,布赫同志为学院题词“办好技师学院,服务经济建设”。
学校以此作为办学的教育指导,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来开展教学。
下面笔者具体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的展开做一下探讨。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第一,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
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
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教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教给学生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
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
比如: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学习期间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
并借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给予引导。
这样学生就拓宽了视野,在阅读中获得多门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和艺体素养。
同时,让学生具备了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以积极的鉴赏态度,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其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
②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欠缺是当下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自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我们就制订了严格的写作培训方案。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精选多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精选多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第一篇: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试谈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试谈《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20XX年2月【内容摘要】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长期以来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所喜爱。
作者吴承恩所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活而又有特点,使书中唐僧师徒四人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
其中,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吸引人的英雄人物。
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畏艰险,有着顽强的斗志。
他不趋炎附势、不畏神权,可谓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典型。
对于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长期以来有着许多不同看法。
有人说是农民英雄,有人说是起义叛徒,还有人认为是理想的奋斗者和改革的英雄。
其实,无论是大闹天宫时的英雄气概和叛逆精神,还是西天取经时屈服的嫌疑和造福于人群,都是他人生成长的阶段,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历程。
因此,研究孙悟空的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悟空勇敢顽强目录一、人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1)1孙悟空的人性(1)2孙悟空的神性(2)二、不畏神权、顽强斗争的英雄形象(2)1蔑视权贵,桀骜不驯(2)2勇于斗争、坚韧不拔(2)三、孙悟空是一个爱憎分明、有胆有识的江湖好汉形象(3)1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3)2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有胆、有才、有识。
(3)四、孙悟空形象对后世的深远启发(3)1他有英勇果敢、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可以作为永远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
(3)2他敢于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3)3他有着高度的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
这对于从事任何事业的人来说,都是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
(4)4他有大志,有情操,不为狭隘物欲所囿,有坚定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试从《湖光山色》中旷开田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性嬗变的原因作者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2007级3班完成日期: 2009 年 12 月 10 日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开题报告2007级3姓名班级开题时间 2009年10月25日班指导教师职称讲师所属教研室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试从《湖光山色》中旷开田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性嬗变的原因一、选题缘起与可行性论证如果我们要认识矛盾百出,复杂万分的人类,需要的是人类对人性自觉的关照与审视,文学自然而然成为人类自我观照审视的一条重要途径。
文学史,就其深刻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
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普遍的人性的,从人性深处流出来的才是好的文学,文学最难得的是忠实人性。
无论文学在内容上或者在技巧上出现如何变化,人性始终是无法脱离的话题,从人性这一角度去理解文学,就把握住了文学比较深层的属性。
20世纪乡土人物的塑造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0年代,以鲁迅、柔石为代表的乡土作家,他们大多关注的是故乡人的麻木生活,讽刺、批判与同情相互交织。
三十年代,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在对故乡愚昧、麻木、凄凉的描绘中掺杂进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委婉而动人。
40~60年代,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乡土作家用革命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批以“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陋习的典型性人物。
尔后,诸如王安忆、韩少功、贾平凹等一大批乡土作家在文化批判中又重构了乡土人物精魂,赋予他们时代内涵和文化特征。
总体上说,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呈现的是多元化特征。
到了二十一世纪,乡土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又趋于统一,那就是对人性的探索。
从对人性嬗变这一角度来看,《湖光山色》对人性的可变性和复杂性刻画的非常成功。
周大新以亚洲最大的水库——丹江口水库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以诸如春种秋收、择偶成亲、打工返乡、农村旅游等当下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运作的崭新思考,但是论影响至深的,是旷开田人性嬗变的描写使我甚至是活在当下的读者们心头一震,从这个人物中不禁看到现实生活里我们人性中另外的一面。
这场疾风骤雨般的人性嬗变之后,我们不禁回味、思考、探究造成这场嬗变的深层次的原因。
作者将一个农民嬗变成“土霸王”、“拜金者”的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通过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个人命运的改变,唤起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引导人们对人性的深层思考。
关于人性嬗变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有“先天论”和“后天论”的争执,但现代学者更认为人性的嬗变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湖光山色》中,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文字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描写出小说的男主人公旷开田在成长环境、人文风俗、社会遭遇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一步步逼近悬崖,最后因疯狂复仇、独断专行、放浪形骸而彻底将自己毁灭的不归路。
将二者共同作用引发人性嬗变的思想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透过这部小说中旷开田的形象去探索人性嬗变的原因具有可行性的。
二、论文基本框架一、人性缺陷,自身弱点。
21、人性有恶,实难驾驭。
2、天性使然,注定嬗变。
二、个人遭遇,激起嬗变。
1、家境贫寒,饱受歧视。
2、屡受压榨,命途多舛。
3、暖暖见辱,彻底疯狂。
三、外界环境,诱惑难敌。
1、现实社会,钱权至上。
2、外资渗入,传统遗失。
3、风气日下,人心不古。
四、结语。
三、主要参考文献(1)李梵《中国人性格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2)斯蒂芬•A •米切尔(美)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的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7版(3)大卫•休谟《人性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4)卡伦•仙妮(美)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5)《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版(6)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 《释梦》商务印书馆1996版(7)林语堂《吾土吾民》学林出版社2007版(8)杨柳桥《荀子诂译》山东出版集团齐鲁书社2008版(9)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10)孟繁华《乡村中国的艰难蜕变》—评周大新长篇小说《湖光山色》《新作拔萃》2009年第二期(11)薛俊武《浅析贾谊的人性论》《人文社科》 2009年01期(12)尹春霞《〈湖光山色〉中的乡土情怀》《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6月第3期第26卷(13)王永贵《人性的谛视——周大新小说论》《解放军艺术学院理学报》2004年第3期 (14)张润梅《论人性与政治》《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第1期(15)贺绍俊《接续起乡村写作的乌托邦精神——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南方文坛》2009年第3期(16)郭波王莹《论〈湖光山色〉的语言特色》《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12卷第2期(17)郭良《休谟问题探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3年第2期(18)曹书文《乡村变革与思想启蒙的双重变奏——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19)郭忠艳《由周大新小说的人物历程探寻作家的精神向度》《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6期第22卷3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教研室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4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设计)文献综述乡村写作无疑是当代文学的重头戏,当然,也是现代文学传承的重中之重。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在逐渐拉近,而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也正在飞速发展。
但中国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因此,也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是改变农民的历史,农民为了生存,为了利益,放弃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纷纷涌进飞速发展的城市中谋求求生之道,在自身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继而也导致了整个农村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周大新作为一个乡土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当下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日新月异的变化,更重要也是更深刻的是我们可以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他在这纷繁的变化中呈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探讨和揭示。
《湖光山色》中作者正是通过楚王庄农民旷开田在物质欲望面前不断沉沦,最后彻底毁灭的故事情节,对人性嬗变的原因作了生动的阐述,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解读了这个哲学领域的难题。
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作为这样一部名作,对它的研究也是不断推陈出新,当然立足的角度也是各执己见。
如王胜晓在《周大新小说的复仇意识中》关注的是周大新小说中人物的复仇心理,作者通过对周大新小说中出现的带有“复仇心理”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提炼出周大新用他的盆地文化系列小说展示出盆地子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真切的生命体验,用创造悲剧的艺术手法引起人们对于盆地子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郭中艳在《由周大新的小说人物历程探寻作家精神向度》关注的则是作为盆地作家的周大新的乡土情怀,总结出周大新的“豫西南小盆地“情节”,通过分析周大新对盆地人的生存现状和生命律动,即“离土—归乡”的人生轨迹,来阐释出在周大新内心深处强烈的乡土情怀和对这片乡土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思考。
贺绍俊的《接续起乡村写作的乌托邦精神——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则关注的是作家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化的农村环境。
贺绍俊一方面通过对小说中的理想人物“暖暖“和“迷魂三角区”的分析,以及当下“三农”政策的施行,阐释出作者所希望的农村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化的农村环境。
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小说中描述的在乡村开发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物质与精神的问题和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问题的剖析,说明了周大新所“乌托邦”的“田园风光”和开发后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因此,贺绍俊对小说的分析具有非常典型的现实意义。
曹书文则在《乡村变革与思想启蒙的双重变奏——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比较深刻的揭示了小说中关于作者对农民与土地、乡村与城市、现代与传统文明之间碰撞所引起的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关系失衡等问题的思考,他从乡村变革、精神生态、人性悲剧、思想启蒙的四个角度去思考了乡村在紧随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所要面对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挑战和困难,而侧重分析了当下乡村发展的封建残余意识的阻碍,最后呼吁道:“如果不根除封建帝王意识的生存土壤,对乡村进行新的启蒙,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农民的民主、文明化进度仍然是举步维艰。
”5题目试从《湖光山色》中旷开田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性嬗变的原因摘要: 《湖光山色》写的是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运作的崭新思考。
小说的男主人公旷开田就是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一步步逼近悬崖,最后因疯狂复仇、独断专行、放浪形骸而彻底将自己毁灭。
在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中,作者将人性嬗变的种种因素,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不断剖析,不断挖掘,在传神的语言文字中娓娓道来。
关键词: 旷开田人性嬗变6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6 ) 一、人性缺陷,自身弱点……………………………………………( 8 ) (一)人性有恶,实难驾驭……………………………………………( 9 ) (二)天性使然,注定嬗变…………………………………………( 9 ) 二、个人遭遇,激起嬗变………………………………………………( 10 ) (一)家境贫寒,饱受歧视……………………………………( 10 ) (二)屡受压榨,命途多舛……………………………………………( 10 ) (三)暖暖见辱,彻底疯狂……………………………………………( 11 ) 三、外界环境,诱惑难抵………………………………………………( 11 ) (一)现实社会,钱权至上…………………………………………( 11 ) (二)外资渗入,传统遗失……………………………………………( 12 ) (三)风气日下,人心不古……………………………………………( 12 ) 注释……………………………………………………………………( 13 ) 参考文献………………………………………………………………( 14 ) 英文摘要、关键词……………………………………………… ( 15 )7试从《湖光山色》中旷开田人物形象分析人性嬗变的原因绪论:对我来说,看一本书心动,那是因为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1)《湖光山色》以“乾、坤”两卷为主轴,又分为“金、木、水、火、土”五部分,写的是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运作的崭新思考。
而在这纷繁故事中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对故事中人物性格的描写。
暖暖的完美形象,旷开田和詹石蹬的人生突变以及故事中随着情节发展各色人物性格的不断变化,对我的影响都是那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