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建筑的抗震之谜

合集下载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法-古建筑论文-历史论文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法-古建筑论文-历史论文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法-古建筑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引言古建筑作为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艺术以及科学文化状况,这其中,木结构古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被广泛应用在宫殿、庙宇、居民、楼阁等建筑中,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族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射,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对于现存的古建筑木结构来说,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受到了自然力和人为的不断破坏,再加上多年来对其保护不够重视、年久失修,使得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绝大多数处于不同程度的残损状态,对其修缮加固已迫在眉睫[1].然而,科学合理地对现存古建筑木结构进行地震破坏分析是抗震加固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四川雅安7. 0 级地震后,笔者根据现场的震害调查,并结合古建筑木结构的构造特点,归纳总结了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针对出现的不同破坏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抗震加固方法,为古建筑木结构的修缮加固研究提供依据.本文主要按照古建筑木结构由下到上的次序对地震作用下木结构的破坏情况及破坏原因进行分析.1 地基基础的破坏不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地基基础是建筑物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保证上部建筑结构不发生倾斜和沉降的关键因素,地基基础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结构的牢固性和寿命长短.对于古建筑木结构来说,地基基础主要由地基、基础和台基三个部分,地震作用下,地基基础发生破坏的形式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些古建筑的选址选在软弱土、液化土、附近地下有空穴或局部塌陷等不利地段,这样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引起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倾斜、甚至台基出现裂缝等; 还有一些古建筑建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洪水冲刷、泥石流等危险地段,一旦发生,将产生毁灭性的灾害( 如图 1 所示) ; 同时,当古建筑建立在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尖等,发生地震时,由于地震的顶端放大作用而使得震害更加严重[2]( 如图2所示) .在地震作用下,由于地面的剧烈振动会导致剪切受力明显[3],台基砖砌体灰缝逐渐开裂并出现滑坡( 图 3 所示) ,且柱础石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有可能发生较大的水平移位导致上部结构失稳,或者由于柱础石与上部结构的接触面仅限于柱脚截面大小,庞大的竖向荷载以及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使得柱础石发生应力集中现象,柱础石破碎而导致上部柱架失稳.同时,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以及战争的破坏,使得台基砖砌体发生酥碱( 如图4 所示) ,砌块材料本身发生破裂,地震作用下,台基基础很易发生变形; 另外,地下水位上升或地面由于排水不良或长期的积水,以及在现存古建筑木结构周围人为大量的取土,或在古建筑周围开展其它方面的施工( 如西安钟楼地铁施工的影响) ,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地基的承压强度,地震作用下容易引起地基基础发生沉陷性下沉.2 上部木结构的破坏分析2. 1 构件的破坏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的形式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木结构古建筑的主要材料,木材不同于砌体、钢材、混凝土等材料,是一种非均质的、正交各向异性的天然高分子有机材料,其力学性质与其它建筑材料有着明显的差异[4].木材由于受光照、风干、雨雪、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等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随时间的推移容易发生老化、开裂( 如图5 所示) ,成年累月的受荷状态使其发生蠕变,各种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木材腐朽( 如图 6 所示) 以及虫蛀( 如图7 所示) 导致木材有效截面削弱等,这些因素使得木材的物理性能发生不可逆的衰退和劣化,从而降低了构件甚至整体结构的力学强度和安全可靠性,减少了其剩余安全使用年限.另外,木材自身的木节、斜纹、涡纹、扭纹等疵病对构件的残损也有着加速作用.对于额枋,由于两端的普拍枋压缩变形较大,使得昂与额枋的间隔减小,而跨中的补间铺作使得其间隔不能减小,只有额枋发生弯曲变形才能使得变形协调.而古建筑木结构各开间尺寸不等,但檩条及额枋的截面尺寸基本相同,因此,大开间( 当心间) 的檩条和额枋更容易发生弯曲变形( 如图8 所示) .对于包在墙内的柱子,由于通风不良,容易潮湿导致腐朽,柱根更为明显,山蒸云,柱础湿[5]就是说柱根处容易潮湿导致腐朽( 如图9 所示) .在竖向,枓栱铺作层与普拍枋是以横纹受压传力,由于木材横纹抗压性能较差,且受构造尺寸的限制,栌斗底面与普拍枋接触承压面的面积很小,屋顶过大的竖向荷载超过了木材的横纹承载力,使得木纤维在横向发生切断、弯折、纤维分离、截面横向扩张、端头纤维撕裂等残损现象[6],造成普拍枋的受压变形( 如图10 所示) .对于枓栱,地震作用下,由于昂的歪闪或柱子的下沉容易使枓栱因受力不均而导致枓与栱之间的连接松动、歪闪或开裂( 如图11 所示) ,结构整体性能降低.2. 2 节点的破坏古建筑木结构梁柱节点多采用直榫和燕尾榫两种连接方式,施工设计时为了方便安装,一般将卯口的尺寸设计略微大于榫头的尺寸,榫与卯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这样在强地震作用下,榫头反复的拔出、挤压使得卯口逐渐变宽,节点松动,复杂的受力状态使得节点处发生榫头剪断( 如图12 所示) 或拔榫( 如图13 所示)的现象,同时,榫头由于年久收缩变形及腐朽,节点松动,节点的破坏会导致建筑物出现较大的变形甚至发生整体性倒塌.另外,当额枋发生竖向挠曲时,梁柱节点腋下的雀替容易发生弯曲破坏.2. 3 整体稳定性破坏由于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如图14 所示) 、柱根的超限滑移( 如图15 所示) 以及竖向荷载作用下各部位压缩变形的不均匀性,地震作用下使得柱架由于整体倾斜( 如图16 所示) 和梁架歪闪( 如图17 所示) 导致结构重心发生偏移和错位,降低了结构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水平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整体性倒塌.2. 4 围护结构木结构古建筑的围护墙体一般较厚,采用碎石土,结构性能较差,与柱架在结构上并无拉结措施,因此,当地基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地震时柱架的晃动以及弯曲变形会引起墙体的开裂( 如图18 所示) ,严重时甚至倒塌( 如图19 所示) ; 对于部分柱架的柱根腐朽下沉,使得柱架的梁枕直接压在砖墙上,墙体由于应力集中被压酥出现大裂缝[7],同时,由于墙体和柱架的抗侧移刚度相差较大,水平地震作用下,柱架与墙体的运动不协调导致墙体损坏或倒塌,特别是沿纵向,柱架的位移比墙体大得多,易导致山墙倒塌[7].对于屋面围护结构,由于年久失修,屋面杂草丛生、漏雨积水,再加上瓦面的破坏,使得屋顶出现一定程度的渗漏现象,并加剧了木构件的腐朽; 在地震作用下,由于大屋顶的刚度和质量非常大,造成屋面分配的地震作用较大,使得地震时屋顶琉璃瓦下滑( 如图20 所示) ,瓦件开裂、松动或被震落,屋顶装饰震碎( 如图21 所示) .3 古建筑木结构抗震加固研究由于木材资源的缺乏以及我国保护文物的政策性要求,不可能大面积的采用替换新材的方法来修缮和改造破坏的木结构古建筑.因此,科学合理的修缮加固成为今后古建筑木结构迫在眉睫的问题.针对以上对木结构古建筑的破坏形式及破坏原因的分析,根据古建筑木结构的构造特点并结合古建筑木结构修缮加固的保护原则,系统归纳总结了适宜于木结构古建筑加固补强技术的加固修缮方法.3. 1 地基基础的加固加固地基基础就是为了防止由于地基基础的破坏而导致上部结构的破坏,使地基基础经加固之后尽量恢复其原来的平整状态,并保证具有足够的承压能力,以延长现存古建筑的使用寿命,这是保护现存木结构古建筑的重要措施之一.( 1) 对于建在山顶或者山下的古建筑,可以采用石砌护坡或挡土墙的方法来修缮加固,这样可以稳定处于山顶的古建筑周围的地基,避免处于山脚下古建筑因滑坡等引起的建筑物破坏; 当附近地下有空穴或局部塌陷时,可以采用土方开挖碎石回填或灌浆的补救方法.( 2) 相对来说,修建合理的排水设施是一种间接的加固古建筑地基基础的方法.在古建筑周围使用明水沟排水方法,一方面能够防止大量的潴水渗透到基础下面,避免在古建筑周围形成潦水,防止地基基础变形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明水沟的使用便于检修,一旦发生堵塞,能够很快解决.( 3) 对于台基砌体的修缮加固,对严重酥碱、风化严重、有裂缝的砌块和条石拆下,在新旧砖层间加铺钢筋网,并用钢筋勾拉结,缝隙进行灌浆加固,随砌随灌,加强新旧砌体的整体性能.对于础石移位或破碎的加固,可以在础石周围可加砌纵横向龙骨撑墙,防止础石移位,采用整体顶升更换础石的方法.( 4) 对于因周围施工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或不足的古建筑地基基础可以采用打桩( 木桩或者混凝土桩)加固的方法挤紧地基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从而防止基础的不均匀沉降.3. 2 上部结构的加固( 1) 木材的预防性加固对于遭受真菌以及虫害的木材,可以采用化学药剂的处理方法来增强木材的稳定性和抗虫害能力; 对于木材的腐朽,应涂防朽剂增强抗腐朽能力,并保证通风干燥.( 2) 构件的加固对于构件的裂缝,不管裂缝的大小,首要的是要清除缝中的积存物,当裂缝宽度很大( 大于30 mm) 影响结构受力性能时时,应对开裂构件采用FRP 纤维布或铁箍箍进行加固,以恢复或提高构件的自身刚度和强度.当结构构件的破坏程度非常严重时,构件不足以提供结构所需要的承载力,可用新制作的构件替换原件,但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如施加预应力等) 以保证新旧木材的变形协调.对于构件的腐朽,当只有表层木材腐朽,而内部材料完好时且尚能满足承载能力的需求时,将腐朽部分剔除干净,并经表面清净和防腐处理后,依原样和原尺寸采用干燥木材和耐水性胶粘剂修补整齐;当木材腐朽严重时,尤其是柱根部分木材的腐朽对结构性能影响较大,一般采用墩接加固法( 如图22 所示) 将新旧材料粘结到一块,并采用铁箍或FRP 纤维布对墩接处加箍处理,加强新旧材料的协同工作性能.对于额枋的弯曲变形,主要有三种加固方式.当变形不大时,可以在额枋的受拉区采用粘贴FRP 纤维布,使之与额枋共同受荷,充分发挥纤维材料抗拉性能好的优点; 当额枋的下垂挠度较大,超过允许挠度时,可以采用支顶加固法来改善额枋的内力分布情况,提高抗弯承载力; 当额枋的挠度过大导致断裂或者不足以承担上部荷载时,为了不改变结构的受力性能以及施工方便,可以不拆除原构件的前提下在原有额枋的下部采用工字钢梁加固.对于额枋支座两端的裂缝,可以通过纤维布环箍受剪区或采用钢雀替加大支座支承面积来提高额枋的抗剪承载力.对于枓栱,由于结构比较复杂,所以针对不同的破坏情况采用不同的修补方法.当枓、栱或昂发生劈裂且能对齐的,可采用粘结剂粘牢后继续使用,断裂不能对齐或腐朽不能继续使用的应更换,压扁的枓可以采用硬木薄板补齐.( 3) 节点的加固对于榫卯节点的加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将节点区域的外表面用丙酮清洗干净,然后用FRP纤维布( 如图23 所示) 沿梁的纵向包住节点区域,并在梁端加一到两道环形纤维布箍住,防止纤维布与木材界面发生开裂,用耐水性粘结剂将纤维布与木材粘牢; 当榫头由于腐朽发生破坏时,应将腐朽部分凿掉,然后将新木块嵌入卯口,并用粘结剂粘牢; 还可以用扒钉直接固定、扁钢外包并用螺栓固定( 如图24 所示) 或角钢对节点进行附加支撑,为了避免对截面的破坏,文献[8]采用新型的加固装置( 如图25 所示) 对中间跨榫卯节点进行加固.( 4) 围护结构的加固对于木结构古建筑围护墙体,能不拆除应尽量不拆除,为了保存其原貌,只需要将酥碱严重的墙体拆除补砌.可采用压力灌浆或喷浆的加固方法来提高墙体的强度.为降低地震作用的破坏,应减轻墙体的自重,用砖墙或轻质高强的新型木墙代替土坯墙,使用钢筋或铅丝将墙体与柱架拉结,使两者能较好的协同工作,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对于风化严重的琉璃瓦应重新更换,松动的瓦件,可增加瓦面上纵向的瓦钉,或采用灰浆并放少量的粘结剂将瓦件重新固定,及时对屋顶的杂草进行清除,对漏水部位采用青灰背进行维修.( 5) 整体结构加固当柱架倾斜、发生扭转或者拔榫比较严重时,采用加固构件已不能满足结构的承载力需求,在不拆落木构架的情况下,可采用打牮拨,对个别残损严重的构件进行更换或者其它修补加固措施[9].对残损严重且需要全部或局部拆除的古建筑,应采用落架大修对每个残损构件逐个修整,更换严重残损的构件,再重新安装,并进行加固.对于础石移位的情况,可以将础石周围采用石砌块、混凝土固住或柱基之间可加砌纵横向龙骨撑墙,防止由于础石的移位造成结构丧失稳定性.4 结语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的震后现状调查,系统归纳总结了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震害破坏形态,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固方法,为古建筑木结构的修缮加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参考文献[1] 薛建阳,张风亮,赵鸿铁,等. 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12,45( 11) : 95 -104.Xue Jianyang,Zhang Fengliang,Zhao Hongtie,et al. Shaking table test of ancient timber structure strengthened with CFRP[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2,45( 11) : 95 - 104. ( in Chinese)[2] 谢启芳,薛建阳,赵鸿铁. 汶川地震中古建筑的震害调查与启示[J]. 建筑结构学报,2010,31( S2) : 18 -23.Xie Qifang,Xue Jianyang,Zhao Hongtie. Seismic damag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Wenchuan earthquake[J]. Journal ofBuildingStructures,2010,31( S2) : 18 - 23. ( in Chinese)[3] 余志祥,赵世春,潘毅,等. 青城山上清宫门楼古建筑震害机理分析与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2010,45( 5) : 292 -296.YU Zhixiang,ZHAO Shichun,PAN Yi,et al. Seism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Gate Tower of Shangqing Temple on Qingcheng Mountain[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2010,45( 5) : 292 - 296. ( in Chinese)[4] 林森,杨恩伟,曲燕广. 浅谈古建筑木结构材性研究[J]. 科技风,2011,24( 5) : 138 -139.[5] 赵怡元. 古建筑基础的加固[J]. 文博,1985,( 3) : 76 -80.[6] 李铁英,秦慧敏. 应县木塔现状结构残损分析及修缮探讨[J]. 工程力学,2005,22( S1) : 199 -212.LI Tie -ying,QIN Hui -min. Structure analysis and repair of Ying - Xian wooden tower[J]. Engineering Mechanics,2005,22( S1) : 199 - 212.( in Chinese)[7] 张承佑. 古建筑震害及一般补强加固措施[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81,3( 4) : 1 -9.[8] 周乾,闫维明,李振宝,等. 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 中国,200920108277. 0[P]. 2010 -04 -21.Zhou Qian,Yan Weiwen,Li Zhenbao,et al. A strengthening installation for enon - mortise joint of middle span of ancient wooden building: China,200920108277. 0[P]. 2010 - 04 - 21. ( in Chinese)[9]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S].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Technical code for maintenance and strengthening of ancient tim-ber buildings[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1992. ( in Chinese)。

木结构建筑的抗震之谜

木结构建筑的抗震之谜

木结构建筑的抗震之谜随着传统木材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

虽然一些人认为木结构建筑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倒塌,但事实上,木结构建筑在经过现代技术改进后,已经具备了相当强大的抗震能力。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木材在地震中的行为。

木材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适度的强度,能够吸收地震中的振动能量。

与此同时,木材还具有较低的质量密度和较高的强度、刚度和弹性模量,使得木结构建筑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力。

然而,单靠木材本身的特性还不足以确保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关键在于设计与施工的合理性。

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专业的工程师会根据地震区域的特点和建筑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抗震设计方法。

其中包括增加木结构建筑的刚度和稳定性,采用合适的抗震连接和支撑系统,以及合理利用木材的特性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例如,通过增加横向连接件、加固基础、设置剪力墙和加强屋顶等措施,可以将地震作用从建筑物的顶部传导到地基。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

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正确施工也是确保木结构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环节。

确保使用高质量的木材,遵守正确的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合理安装抗震连接件和支撑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监控和检测,都是确保木结构建筑抗震能力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木结构建筑还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如横向隔震和液状态阻尼器等,进一步提高了抗震能力。

横向隔震是一种通过将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弹性隔震系统来减小地震作用的技术。

液态阻尼器则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利用液体或半固体材料的阻尼性能来控制地震反应的技术。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中能够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尽管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仍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毕竟,地震是一种极其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没有任何一种建筑能够完全抵御地震的力量。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

木结构房屋能有效防止地震中的二次灾害

木结构房屋能有效防止地震中的二次灾害

木结构房屋能有效防止地震中的二次灾害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5月30日9时20分,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附近发生6.1级左右的地震,已经造成34人受伤,其中多人重伤。

云南瑞丽、大理等地亦有较强震感。

震中所在的盈江县卡场镇群众表示,地震发生时震感比较强烈,持续时间长,看到在5月24日5.6级地震中震裂的墙体、房屋继续开裂及掉落瓦片,群众都跑到空旷地带躲避。

据在盈江县卡场镇附近救援的消防官兵描述,今日6.1级地震发生时震感非常强,但在卡场镇未看到有房屋大规模倒塌的情况。

5月24日,云南盈江曾发生5.6级地震,造成多处房屋受损,上万人受灾。

云南盈江地震中毁于一旦的砖房傣族人的穿抖房具备一定的抗震功能云南盈江是一个地震高发地区。

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了5.8级地震,云南盈江拉勐寨人修建的传统木房屋在这次地震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当地居民坦言“后悔弃传统木房建瓦房”,地震防灾专家以及当地居民一致认为,地震并没有直接造成人员伤亡,是房屋坍塌造成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主要属于二次灾害。

而使用简易空心水泥砖建造的房子抗震能力低,是造成二次灾害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当地人建的木房子叫穿抖房,是傣族人千百年来一直沿用到今天的建房工艺。

当地村民谈起这种傣族手工艺房来如数家珍:如这种房子的每个部件都是用木头连接在一起的,整座房子成为一个整体,所以一般不会倒。

盖房子的时候,首先要将柱子立起来,然后其它部件围绕这些柱子造成一个框架,最后在框架的外层用其它材料造墙,而且墙体有竹条做筋骨,将墙体也联成一个整体,即便是地震了,因为内侧有柱子和木质构件,所以只会向外倒(木房子没有一堵墙是往里面倒的)。

如果是两层的木质楼房,楼顶上还有一个木板平台,楼上的瓦也掉不下来,不会砸到人……云南盈江地震中当地人修建的穿抖房在地震中表现优异中国人对地震有着切肤之痛,远的如1976年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近的如2008年惨绝人寰的四川汶川大地震。

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研究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木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使用。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材料性质,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对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木结构建筑的安全性,还可以推动木结构建筑的发展。

首先,抗震性能研究需要对木结构材料进行评估。

木结构的阻力和刚度较低,容易受到地震力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评估木材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以确定其抗震能力。

通常,木材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拉伸、压缩和剪切等力学试验来评估。

这些试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木材的承载能力和失效机制。

然后,抗震性能研究需要考虑建筑结构的整体行为。

木结构建筑通常由柱、梁和墙等构件组成,因此在进行抗震性能研究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构件的力学性能和相互作用。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模拟真实地震作用下的木结构建筑行为,评估其受力情况和变形程度。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中的行为规律,进而提出改良设计方案。

另外,抗震性能研究还需要考虑设计参数的影响。

例如,墙体的数量和布置方式、屋面的刚度和连接方式等,都会对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这些设计参数,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抗震性能,找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此外,抗震性能研究还需要考虑木结构建筑的维护和管理。

木结构建筑的耐久性和抗震性能有很大关系,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管理。

例如,检查木材的状态、修复破损的构件等,可以保证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不断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通过评估木材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模拟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行为,并考虑设计参数和维护管理等因素,可以提高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期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支持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推动木结构建筑的发展。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建筑工程jian zhu gong cheng100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研究◎孙胜杰摘要: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遭受地震等外部激励依然能屹立至今,说明其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文章阐述了木结构古建筑的柱础、榫卯节点、斗拱、屋盖的耗能减震原理,说明了研究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方法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20世纪以前,对木结构古建筑的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古建筑艺术性及历史性方面。

而随着古建筑面临的材料老化、虫害、自然灾害及人为损坏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安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结构构件之间采用了不同的连接方式及构造方法,现代木结构建筑也与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特性相差甚远。

这些差异都是由木构古建筑本身的结构特征造成的。

目前对单个构件的抗震性能研究较为成熟,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我国古建筑形态各异,整体结构的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单个构件减震耗能的原理、整体结构抗震的研究方法角度阐述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

一、单个构件的耗能减震的研究(一)柱与础石连接滑移隔震木结构古建筑中柱与础石之间一般为平置浮搁式连接,即柱之间安置与础石的上方。

风荷载作用下,柱与础石之间的静摩擦力可以提供足够的抗力以抵抗水平风载,使结构保持整体性和稳定性。

水平地震作用下,当输入地震加速度超过一定值时,柱与柱础便会产生相对滑动,犹如一个滑移隔震装置,与现代结构中基础滑移隔震不同的是,古代木结构建筑底部没有限位复位机构,仅由摩擦力提供抗力。

不论地震输入加速度有多大,结构基底剪力总小于柱与础石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阻隔了更大的地震力向上部结构的传播。

(二)柱架中半刚性榫卯节点的耗能减震榫卯连接介于刚接与铰接之间的半刚性特征已逐渐被广大学者认同并做了诸多相关研究,正是由于其半刚性特性,榫卯节点既能抵抗一定的弯矩,同时又能产生较大的转动变形,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既能承受一定的水平作用,又能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探讨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探讨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建筑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由于古代木结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其抗震性能较弱,一旦遭遇地震等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倒塌和损坏。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地震灾害,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和抗震加固问题亟待解决。

对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文物保护和灾害防护越来越重视,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不仅有助于有效保护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为我国地震灾害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深入探讨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一直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特色。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灾害频发,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对于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为今后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效提升木结构古建筑的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探讨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促进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木结构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还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建筑工程领域的学科交叉和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为我国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稳固:木结构古建筑采用优质的木材构建,榫卯结构紧密,梁柱相互配合,构件之间连接紧密牢固,使得整个建筑结构非常稳固。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抗震原理再探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抗震原理再探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抗震原理再探[摘要]:中国很多古代木构建筑能够历经数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足见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具有超强的抗震性能,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在何处,本文着眼于我国古建筑优越的抗震性能,力求对其原理进行实质性探索。

[关键词]: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抗震、木构架、结构体系[abstract] : China many ancient wooden building can after several times the earthquake is still majestically, it serves to show our traditional wooden building with super seismic performance, but why would have this phenomenon, the imp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ason in whe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ancient building is superior in China, on the principle of material to explore.[key words] : China ancient wooden building, of the earthquake, wooden frame, structure system一、引言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都江堰区是重灾区之一,震后相关专家对该区域内的文物建筑受损状况进行了评定,得出的结论是:整体尚存、露椽落瓦;局部垮塌、假毁真留。

这就是说,垮塌的主要是“假”文物,“真”文物则多数保存下来。

二王庙,两个建于清代的大殿整体完好,1990年代建造的山门、配殿、护坡、蹬道等则毁坏严重。

青城山前山的建筑有局部损坏,但整体基本保存了下来。

我国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探究

我国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探究

我国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探究摘要: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他们不仅拥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拥有着良好的抗震性能从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使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思想来应用在现代建筑中。

本文主要从我国现存的木结构出发,探究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机理,并总结出我国古代的抗震技术。

关键词:木结构;抗震技术;抗震机理一、引言我国古代木结构不仅拥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具有科学价值。

我国的大部分国土处于地震区,属于地震多发国家,我国的木结构建筑能够经历风雨屹立至今不倒,说明其存在着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极大地研究价值。

研究并建造出能够抵抗地震作用的房屋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我国木结构蕴藏着宝贵的抗震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并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以减少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古代木结构的防震措施(1)古建筑的布局大都采用规则对称的几何形状。

这是应长期的抗震防灾积累的经验,这与现代建筑抗震设计中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的中心一致的要求相似,可以避免不利的内力,如地震和其他负载产生的扭矩。

从现有木结构大厅的外观来看,古建筑立面始终对称布置,既遵循均衡荷载对称原则,又选用低矮,宽阔,稳定的形状。

“柱虽长不越间之广”与现代建筑抗震施工措施中的控制柱子的高宽比相近,以保证古建筑整体的稳定性,防止翻倒。

(2)地基和台基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基础处理技术被称为“版筑”。

这种处理方法是在这些层之间放置了约10-15厘米厚的粘土层,使其与土壤一起坚固和干燥,并增厚成土坛。

这样,就在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灵活的结构来控制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播。

台基是建筑物的基座。

平台基地由夯土和瓦砾构成,可视为分层地基,具有分离地震的灵活性.它可以衰减部分地震力的峰值加速度,并使用一块石头或砖块为周围区域形成一个长凳,这可以为地基提供良好的横向约束。

为了保证基础的完整性,可以减少古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有利于抵抗地震作用。

(3)主体与基础自然断离这种处理方法是将木柱放在水平基石上的浮石镜上,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木柱根部的摩擦,滑移和转动可以起到隔震和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结构建筑的抗震之谜当人类告别洞穴学会用树枝搭建遮风挡雨的居所开始,建筑就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日新月异。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地理差异,逐渐形成两大建筑结构。

一种是以砖石为主的坚硬建筑,表现为欧洲的城堡和教堂;另一种是以天然木材为主的柔软建筑,表现为中国的殿阁楼台。

在现代工业文明到来之前,这两大建筑类型在各自的地域和社会中不断发展,几乎达到了各自建造技术的极致。

我们姑且暂时将城堡和教堂放在一边,来看一看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和抗震之谜。

震后不倒的木结构建筑在汶川地震中,四川都江堰青城山前山有部分木结构的别墅建筑,在灾后的实地调查中人们发现,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木结构房屋底层裂缝最多出现了6处,二层的裂缝最多出现了2处,但并不影响结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有不少经历了数百上千年,仍然岿然屹立。

比如位于天津蓟县盘山脚下的独乐寺,始建于唐代,寺内的观音阁和山门重建于辽代。

自重建以后千余年来,独乐寺曾经历了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发生8级以上强震,蓟县城内官民房屋全部倒塌,只有观音阁不倒。

1976年唐山大地震,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摇摆,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

还有位于山西省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的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

据史书记载,在木塔建成200多年时,当地曾发生过6.5级地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木塔岿然不动。

上世纪初军阀混战的时候,木塔曾被200多发炮弹击中,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外,别无损伤。

2009年,日本和美国科学家进行了一次木结构建筑抗震实验。

他们在一座实验工作台上建造了一座7层高的木结构建筑,然后制造一次相当于里氏7.5级的人造地震,震动持续了40秒钟。

实验结果显示,木结构建筑对强烈地震有较高的耐受力。

天然木材以柔克刚木结构建筑为何有如此奇特的抗震性能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原所长谢礼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木结构建筑拥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主要是由其材料决定的。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大多用天然木材,天然木材本身质地较软,比砖石混凝土和钢材有更好的柔韧性,这就使天然木材可以承受更大的形变。

同时,天然木材一般比较轻,整个建筑的重量就比砖混和钢结构的建筑要轻得多。

这些都有利于抗震。

长期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的北京大前门公司总工程师高飞告诉记者,一般木结构建筑主要采用松木、杉木,这些针叶树木既能承重又有韧性,而杨木、柳木因为易断裂,则不会用在木结构建筑中。

高级的木结构建筑的连接件会用金丝楠木等成材年份长,韧度高的木材,但在国内,这些名贵木材已经在明清两代被采伐殆尽。

现在,故宫大殿翻修都很少更换柱子,因为如此坚韧而且体量大的木材,国内已经没有了,如果更换,就只能去非洲采购了。

高飞介绍,采伐后的木材并不能直接就用于建筑,因为这时的木材含水率很高,不加处理使用后会导致建筑日后变形。

因此,木材采伐运输后,要进行烘干,一种是自然晾干,但是耗时长,一种是逐渐加温烘干,时间短。

烘干后的木材在压力下可以变形,但不会断裂,压力消失后,还可以恢复原样。

这也是天然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优势。

可变形的框架结构除了天然木材本身的可塑特性外,木结构建筑拥有可变形的框架结构。

比如,一把木椅子,你使劲晃动,它会吱扭作响,但是椅子不会散架。

高飞告诉记者,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地基、基础、墙柱、屋顶。

其中,地基是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的三合土夯实的。

地基上面是基础,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一般是独立基础,也就是砌个大砖台。

这使基础和上面的木建筑整个是一体的,一旦发生震动,虽然下面的地基会晃动,但是由于上面是个整体,所以晃动而不散架。

而且木结构建筑不像砖混建筑,它没有承重墙,它的墙体只承受自身的重量而不承受建筑其他荷载。

承重的只有柱子。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钱稼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木结构建筑的支撑柱不是钉死在地基里的,而是放在石头基础上,也可以移动。

在汶川地震后,当地的许多木结构建筑的柱子就发生了移动,但是建筑本身没有倒塌。

这种特点使人们在大地震过后经常看到“墙倒屋不塌”的景象。

如果说基础和柱子让木结构建筑有个坚实的下盘,那么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则是木结构框架晃而不散的根源。

钱稼茹告诉记者,木结构建筑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有效地消解地震能量。

现代砖混建筑要求构件连接紧固牢靠,一旦发生地震,过紧的连接没有变形的余量,很容易断裂。

而木结构建筑的构件连接是榫卯结构,榫卯连接既不会让各构件分开,同时又有余量。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已知出土最早的带有榫卯结构的木制品,就是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地板。

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我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

工艺精巧刚柔相济谢礼立告诉记者,除可变形的框架结构外,木结构建筑构造精致,无论是基础、墙柱、屋顶,还是连接的榫卯和支撑房檐的斗拱,都设计巧妙,与砖混结构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构造要复杂得多,这也使其拥有更大的变形承受力。

高飞介绍,木结构建筑中有个独特的构件——斗拱。

它很好地体现了分散受力的原理。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两者合称斗拱。

过去古建筑都要有屋檐,出挑的屋檐必须要有木料支撑才不会塌落。

但是,如果用一根木料支撑,承受力显然不够,而且那么大的木料也并不好找。

于是古代工匠就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将整根木料化整为零,在柱子上像搭积木一样,纵横交错逐级伸出,这样不但用的木料少,而且承受力也比只用一根木料大得多。

形象地说,斗拱就像个大弹簧,在木结构建筑中起到了消解地震能量的作用。

独乐寺观音阁之所以在多次强震中屹立不倒,主要是斗拱起了作用,观音阁的斗拱设计十分巧妙,在没有一颗钉子固定的情况下,通过七层木块的相互交织,达到了相互连接固定的作用,这样在地震出现时能及时减缓外部的压力,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

高飞告诉记者,除斗拱外,在木结构建筑中由于柱子起到支撑整个建筑的承重作用,因此柱子的加工也十分重要,并非在木材外刷上漆就完事了。

我们平时在故宫、天坛看到的那些大殿的柱子都有复杂的加工工艺。

一般要先把木材刨光打磨,之后在表面缠上麻丝,再在麻丝外刷上灰,等灰和麻丝固结干燥后,再重复五遍这样的工艺,最后,再刷上防雨漆,才算大功告成。

经过这样处理后的柱子可以支撑住木框架,保证建筑的一体性。

高飞指出,木结构建筑中不用木材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基础、二是屋顶的瓦。

由于材质不同,它们与木材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呢?首先说说基础,由于柱子为木制,所以立柱与基础之间放置柱脚石,以防止柱子受潮腐蚀。

柱子、柱脚石、基础三者之间是不存在可靠连接的,而是直接把柱脚石放置于基础上,再把柱子立置于柱脚石上。

这样受到震动时,柱子可以小幅度移动。

瓦与木材是通过一种特制的粘合剂连接的,首先把青灰、白灰、麻刀丝拌匀,均匀地涂抹在屋顶木材上,大约涂4公分厚,之后,再涂上8公分厚的黏土与白灰混合的大泥,最后,把瓦铺在这上面,等干燥后,瓦与木材就连接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年代久远的木结构建筑屋顶上长草。

大范围推广有局限既然木结构建筑有很好的抗震性能,为何不大面积推广呢?在谢礼立看来,木结构建筑确实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在地震多发的日本,低矮的木结构建筑较多。

但是人生活在地球上并不是只有地震这一种灾害要面对,房屋建筑还要满足防风、防雨、防火、防虫蛀等多种要求,这样看,木结构建筑的功能就显得单一了。

因此,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建筑还是以砖混建筑为主。

在高飞看来,尽管木结构建筑有一定的抗震特性,但是,它受高度限制,除了一些木塔外,很难看到高于20米的木结构建筑。

由于现代建筑越建越高,所以木结构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而如果超过100米,则多用钢结构,因为钢结构重量比混凝土轻,而且抗拉伸力也较好。

钱稼茹也认为,平时人们在美国、日本看到的现代木结构建筑多为一两层的,这与木材的特性有关,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天然木材力学性能有限,加上防火的要求,所以木结构不适合高层建筑。

尽管木结构建筑已不再是现代建筑舞台的主角,但是其独特的构造理念和力学设计还是值得人们去研究和借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目前人们对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有较为一致的观点,比如,其可变形的框架结构可以消解水平荷载积累的能量,但是具体原因仍然缺乏数理计算。

高飞也告诉记者,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承载负荷不是靠力学公式计算出来的,而是通过工匠世代传承、经验积累出来的。

比如什么样的建筑,用多大的梁?多大的檩?文字并没有记载,全靠工匠的经验。

我国木结构建筑的书籍记载的只是工法,不像西方建筑学有复杂的力学计算。

在王贵祥看来,目前,搞结构力学研究的学者往往都只盯着高层建筑,对古建筑不感兴趣;而搞古建筑研究的学者又不掌握力学的数理计算方法,只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法式等。

这种现状造成对木结构建筑研究的空白。

他建议,应该设立跨领域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研究学科,使对木结构建筑的研究不再仅停留在历史和文化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