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抗震设计知识点总结

抗震设计知识点总结地震是一种非常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更是不可小觑。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下面我们将就抗震设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岩石断裂、岩石变形或断层滑动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特征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
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士兰-里氏震级等进行表示;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不同深度的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也有所不同;震中距离是指地震震中到建筑物的距离,距离越近,建筑物受到的地震作用越大。
二、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结构受力失衡,直接导致倒塌;其次是建筑物的结构损伤,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可能发生裂缝、位移、变形等,导致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受到影响;再次是建筑物的非结构部分破坏,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非结构部分,如墙皮、天花板、玻璃等,也容易发生破损。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首先是防止建筑物的倒塌破坏,抗震设计要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防止倒塌;其次是减小建筑物的结构损伤,抗震设计要采取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案,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再次是加强建筑物的非结构部分,抗震设计要针对房屋的非结构部分,采取对应的加固措施,减小地震作用对非结构部分的破坏。
四、抗震设计的方法与措施抗震设计的方法与措施包括:首先是通过结构形式的选择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等;其次是通过构造方案的设计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采用抗震墙、剪力墙等;再次是通过材料选择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最后是通过加固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采用加固梁柱节点、加固墙体等。
五、抗震设计的安全性验算抗震设计的安全性验算包括:首先是进行地震力的计算,通过地震波的分析,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所受到的地震力,并确定其作用方向和作用大小;其次是进行结构的受力分析,通过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判断结构是否稳定;再次是进行构件的验算,通过构件的受力分析,确定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判断构件是否满足安全性要求;最后是进行整体的安全性验算,通过整体结构的受力分析,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判断建筑物是否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乎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以提供抗震设计的相关知识点为主题,帮助读者了解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基本要素。
1. 设计地震烈度设计地震烈度是在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它是根据地震破坏特征、地震动力学理论和历史地震资料等多方面的考虑来确定的。
通过对设计地震烈度的把握,可以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防震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 结构设计参数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确定一些结构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基准周期、最大位移角等。
这些参数与结构的刚度、质量、耗能能力等密切相关,通过合理的参数选择,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3. 结构抗震形式抗震形式是指通过设计和构造方式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抗震形式有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筒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选择合适的抗震形式。
4. 材料选择与构造方式材料的选择和构造方式对于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设计中,需要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并采用合理的构造方式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耐震能力。
5. 抗震措施与技术抗震措施与技术是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了预应力技术、消能装置、隔震技术等。
通过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提高其抗震能力。
6. 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计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抗震设计规范,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等。
这些规范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具体而详细的要求,设计师需要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
7. 抗震监控与评估抗震监控与评估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监控和评估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总结: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包括设计地震烈度、结构设计参数、抗震形式、材料选择与构造方式、抗震措施与技术、抗震设计规范以及抗震监控与评估等。
抗震结构设计知识点归纳

抗震结构设计知识点归纳抗震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稳定性,降低破坏风险,并确保人员的安全。
为了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抗震结构设计知识点归纳,本文将围绕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参数以及常见的抗震措施进行论述。
一、抗震结构设计原理抗震结构的设计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地震力学原理:地震作用是由地震波引起的一系列振动力,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措施来抵御这些力的破坏性影响。
2.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符合规范要求,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抵抗力。
3.减震与隔震措施:减震和隔震是通过改变结构与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降低地震波对结构的传递和破坏。
二、抗震设计参数在抗震结构设计中,有一些重要的参数需要考虑:1.基本周期:基本周期是结构在振动中完成一次完整周期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使用公式求解或根据经验确定。
2.峰值加速度:峰值加速度是地震波传递到结构上的最大加速度,决定了结构的地震响应。
3.刚度和弹性刚度:结构的刚度和弹性刚度决定了其地震响应特性,可以通过结构的几何刚度、材料刚度和连接刚度等参数来确定。
4.剪力和弯矩:剪力和弯矩是地震力在结构中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结构构件的设计和布置。
三、常见的抗震措施为了提高抗震能力,设计师可以采取多种抗震措施:1.细部构造的改进:结构的细部构造对其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通过改进连接细部、提高节点刚度等方式,可以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
2.增加结构的刚度:提高结构的刚度有助于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地震影响。
3.设计水平力系统:合理设计水平力系统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力,如设置剪力墙、加强柱子等。
4.减震与隔震设计:采用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可以显著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结语抗震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作,需要结合地震参数、结构参数以及抗震措施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本文从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参数以及常见的抗震措施进行了归纳,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以上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98%。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8.5级)死亡23.4万人。 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24.2万人。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震简介
震级和烈度
等震线 等震线:烈度相同区域的外包线,又称等烈度线。 一般情况下,等震线的度数随震中距的增大而递减。
8度
7度
6度
等震线示意图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地震简介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地震作用的计算 结构的自振周期 结构的抗震验算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建筑重要性分类(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及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核电站等。 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等。 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概念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 (1)选择利于抗震的场地 (2)选择利于抗震的地基和基础 (3)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 (4)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5)处理好非结构构件和主体结构的关系 (6)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场地概念 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在平面上大体相当厂区、居民点或自然村的区域范围。 场地土: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 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因素: (1)场地土的刚度(坚硬程度) (2)场地覆盖层厚度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地震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现象,它是由地壳中的岩石突然断裂或者岩石夹在地表以下的应力超过了其强度而破裂,使地表产生振动。
地震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破坏,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
2. 弹性设计原则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形式主要是弯曲、剪切、轴力和扭转,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应变和弹性位移,以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弹性变形而不致破坏。
3. 原则性和实用性抗震设计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同时又要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和使用,保持合理性和实用性。
4. 分级设计原则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按照地震烈度等级和建筑物用途的不同,对建筑物进行分级设计,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和地震防护措施。
5. 效用和经济的原则设计应适用于所能预见的地震力,既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又能保证结构的经济合理性。
6. 效果可靠性和易维护性抗震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抗震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后能够保持稳定和可维修。
二、抗震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1. 地震勘察在进行抗震设计前,需要对地震烈度、地震波、地基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勘察和分析,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2. 结构设计抗震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结构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结构构件的选择等。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确定地震设计激励、结构的周期、结构的阻尼比等参数,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4. 地震防护设计地震防护设计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结构的抗震设防措施、地震减震和隔震技术的应用等。
5. 抗震设防措施抗震设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固设计、剪力墙、抗震支撑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6. 地震减震技术地震减震技术是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液体减震器、摩擦减震器等。
7.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通过隔离结构和地震波的传递,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了弹簧隔震器、滑动隔震器等。
结构抗震设计重要知识点

结构抗震设计重要知识点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抗震设计目标:结构抗震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人员安全。
除此之外,还包括减少次生灾害,例如火灾、损坏的电力供应等。
其他目标包括保护财产、减少建筑物修复和恢复时间,以及保护环境。
2. 设计地震动参数: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来确定地震动参数。
常见的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地震位移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记录进行分析和确定。
3. 结构抗震性能等级:根据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和使用功能,结构抗震设计需要确定适当的抗震性能等级。
一般来说,公共建筑和重要的基础设施需要具备较高的抗震性能,而住宅和商业建筑则需要较低的抗震性能。
4. 结构基础设计: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基础设计至关重要。
为了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需要合理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例如承台、桩基或者基础板。
这些基础需要考虑土壤条件和地震作用等因素。
5. 结构系统选择:不同的建筑物需要采用适合的结构系统,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者桁架结构等。
选择合适的结构系统可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6. 结构材料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对于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在地震发生时,结构材料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韧性,以减少结构损坏。
常见的结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等。
7. 结构连接设计:在结构抗震设计中,连接部分需要特别关注。
强大的连接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震能力。
连接部分的设计需要考虑连接的刚度、强度以及抗震性能等因素。
8. 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结构抗震设计需要遵循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例如在中国,抗震设计需要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
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采用适当的抗震措施,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建筑抗震设计知识点

建筑抗震设计知识点建筑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一定性能,并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介绍一些建筑抗震设计的知识点。
1. 地震力的计算地震力是指地震作用下建筑物所承受的力量,它的大小与地震的震级、震中距、地壳条件等因素有关。
为了准确计算地震力,需要运用地震学、结构动力学、振动理论等知识,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如地震动力分析等。
2. 结构的抗震设计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在于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材料选用、受力性能设计等。
常用的抗震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3. 确定设计地震烈度建筑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烈度来确定设计参数。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烈度表达的地震影响强度,包括水平地面加速度、速度、位移等,通常使用地震动参数来表示。
4. 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承载层,它对地震的响应至关重要。
地基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土层的承载能力、稳定性以及动力特性等。
常用的地基基础抗震设计方法包括采用地基加固措施、选取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尺寸等。
5. 预制装配建筑的抗震设计预制装配建筑是指在工厂制造完成的构件,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建筑方式。
在预制装配建筑的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构件质量控制等因素,以确保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6. 抗震设防等级和设计规范抗震设防等级是指建筑物所要求的抗震性能水平,通常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来确定。
抗震设防等级包括一般设防、中等设防和重要设防等级。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还需要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如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7. 抗震设计的监控与检测抗震设计的监控与检测是为了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在建筑物中安装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估,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单元2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学习目标】1、能够对抗震的基本概念、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知识点掌握。
2、能够具备砌体结构房屋和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要点,从而为识读平法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中抗震部分打下基础。
【知识点】构造地震;地震波;震级;烈度;抗震设防;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抗震规定。
【工作任务】任务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教学设计】通过带领学生观看地震灾害照片,让学生对抗震设计的必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为识读平法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中抗震部分打下基础,为今后识读结构施工图、胜任施工员岗位打下基础。
21.1地震基本知识21.1.1 地震21.1.1.1构造地震地震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地面强烈运动(见图21-1)。
是一种自然现象,依其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爆发,地下岩浆迅猛冲出地面时引起的地面运动,称为火山地震。
此类地震释放能量小,相对而言,影响范围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均比较小;由于石灰岩层地下溶洞或古旧矿坑的大规模崩塌引起的地面震动,称为塌陷地震。
此类地震不仅能量小,数量也小,震源极浅,影响范围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均较小;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推挤岩层,使某处地下岩层的薄弱部位突然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地面运动,称为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破坏性强影响面广,而且频繁发生,约占破坏性地震总量度的95%以上。
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仅限于讨论在构造地震作用下建筑的设防问题(见图21-2)。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部位称为震源(见图21-3)。
这个部位不是一个点,而是有一定深度和范围的体。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震中附近地面震动最厉害,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震中区。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称为震中距。
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成的曲线叫做等震线。
震中至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面下沉 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 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 , 在回填土和孔隙较大粘性土等 松软而压缩性较高的土层中,往往发生震陷, 使建筑物破 松软而压缩性较高的土层中 , 往往发生震陷, 坏,此外,在岩溶洞和采空区也常发生震陷。 此外,在岩溶洞和采空区也常发生震陷。 4)滑坡、塌方 滑坡、 在强烈的地震下, 常引起河岸、 陡坡滑坡, 在强烈的地震下 , 常引起河岸 、 陡坡滑坡 , 有时规模 很大,造成公路堵塞、岸边建筑物破坏。 很大,造成公路堵塞、岸边建筑物破坏。
3.地震的破坏作用 (1)地表的破坏现象 1)地裂缝 重力地裂缝: 重力地裂缝:由于地面作剧烈震动而引起的惯性力超 过了土的抗剪强度所致。构造地裂缝:与地质构造有关, 过了土的抗剪强度所致。构造地裂缝:与地质构造有关, 是地壳深部断层错动延伸至地面的裂缝。 是地壳深部断层错动延伸至地面的裂缝。 2)喷砂冒水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及沿海地区,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及沿海地区,地下存在埋深较 浅的细砂层或粉土层时,可能发生喷砂冒水现象。 浅的细砂层或粉土层时,可能发生喷砂冒水现象。
2.设防目标 (1)大震和小震 小震:为烈度概率密度曲线上的峰值所对应的烈度, 小震:为烈度概率密度曲线上的峰值所对应的烈度, 即众值烈度或称多遇烈度,如图12.1.2所示。 即众值烈度或称多遇烈度,如图12.1.2所示。当基准设 12.1.2所示 计期为50年时, 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 计期为50年时,则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 50年时 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 这就是第一水准的烈度。 这就是第一水震的基本知识, 理解震级、 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 理解震级 、 地震烈度的 概 念; 2.了解建筑抗震设防的概念设计; 了解建筑抗震设防的概念设计; 3.掌握建筑抗震设防的烈度、分类和标准。 掌握建筑抗震设防的烈度、分类和标准。
重 点
震级与烈度; 1. 震级与烈度;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目标、设防标准、 2.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目标、设防标准、抗震 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2)建筑物破坏 1)结构丧失整体性 建筑物一般都是由许多构件组成, 建筑物一般都是由许多构件组成,在地震作用下因构 件连接不牢、支撑长度不够或作为支座的墙体倒塌、 件连接不牢、支撑长度不够或作为支座的墙体倒塌、柱断 裂,都会引起结构丧失整体性而破坏。 都会引起结构丧失整体性而破坏。 2)结构承载力不足而引起的破坏 作为结构主要承重的构件, 作为结构主要承重的构件,墙、柱、梁等由于其强度 不足,在地震发生时首先破坏, 不足,在地震发生时首先破坏,不能继续承受重力荷载从 而造成房屋倒塌。 而造成房屋倒塌。
基本烈度:即第二水准烈度, 基本烈度 : 即第二水准烈度 , 也就全国地震烈度区 划图所规定的烈度,它在50年内超越概率大体为10% 划图所规定的烈度,它在50年内超越概率大体为10%。 50年内超越概率大体为10 大震或罕遇烈度:俗称其为大震, 50年内超越概率 大震或罕遇烈度 : 俗称其为大震, 50年内超越概率 为2%~3%的烈度,也是第三水准所对应的烈度。 的烈度,也是第三水准所对应的烈度。 由烈度概率分布分析可知,基本烈度和从值烈度相 由烈度概率分布分析可知, 差约1.55度 而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大致1 差约1.55度,而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大致1度。 1.55
2.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点震动的强烈程度,用符号I 地震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点震动的强烈程度,用符号I 表示。 表示。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 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 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说离震中愈远, 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 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 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目前, 我国使用的是1999 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 目前 , 我国使用的是 1999 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12. 12.1.2 1.震级
震级与烈度
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 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 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 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 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 阻尼为0 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 倍数为2800倍 单位为μm μm) 倍数为 2800倍 ) 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 A ( 单位为 μm ) 2800 的常用对数值, 的常用对数值,用公式表示为
M= lgA
(12.1.1) 12.1.1)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 年里希特所给出的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 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 故称 1935 年里希特所给出的, 为里氏震级。 为里氏震级。 震级的大小直接与震源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 震级的大小直接与震源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震级M与 单位erg erg) 地震释放能量E(单位erg)之间有如下关系 lgE =1.5M + 11.8 (12.1.2) 12.1.2)
乙类建筑—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的建筑 乙类建筑 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的建筑 (如消防、急救、供水、供电等)或其它重要建筑。 如消防、急救、供水、供电等)或其它重要建筑。 丙类建筑— 除甲、乙、丁类以外的建筑,如一般工 除甲、 丁类以外的建筑, 丙类建筑 业与民用建筑(公共建筑、住宅、旅馆、厂房等) 业与民用建筑(公共建筑、住宅、旅馆、厂房等)。 丁类建筑— 次要建筑,如遇到地震破坏不易造成人 次要建筑, 丁类建筑 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如一般的仓库 、 人员较 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 ( 如一般的仓库、 少的辅助性建筑) 少的辅助性建筑)。 甲类建筑应按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执行; 甲类建筑应按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执行 ; 乙类 建筑应按城市抗震救灾规划或有关部门批准执行。 建筑应按城市抗震救灾规划或有关部门批准执行。
3)地基失效 当建筑物建在软弱的地基土上或建在液化的地基土上, 当建筑物建在软弱的地基土上或建在液化的地基土上, 而又未进行特殊处理, 而又未进行特殊处理,在地震发生时地基土的抗剪承载能 力不能抵抗重力的继续作用, 力不能抵抗重力的继续作用,从而造成房屋的局部倾斜或 不均匀下沉。 不均匀下沉。 (3)次生灾害 地震除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外,还会引起火灾、水 地震除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外,还会引起火灾、 灾、有毒物质污染等次生灾害,尤其在大城市,由次生灾 有毒物质污染等次生灾害,尤其在大城市, 害造成的损失有时比地震直接产生的灾害造成的损失还要 大。
由式(12.1.1)可知,当震级相差1级时, 由式(12.1.1)可知,当震级相差1级时,地面振幅相 差10倍。由(12.1.2)可知,震级差1级,能量相差32倍。 10倍 12.1.2)可知,震级差1 能量相差32倍 32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常用地震术语 2.常用地震术语 震源:地震发生时岩层断裂或错动产生振动的部位; 震源:地震发生时岩层断裂或错动产生振动的部位;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称为;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称为; 震中区:地震发生时震动和破坏最大的地区称为; 震中区:地震发生时震动和破坏最大的地区称为; 震中距:受地震影响地区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中距:受地震影响地区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等震线:在同一地震中,具有相同地震烈度地点连线。 等震线:在同一地震中,具有相同地震烈度地点连线。
12.1.3建筑抗震设防 12. 1.设防依据 (1)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 在一 50年时间内, 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10 (2)设防烈度 作为一个地区建筑抗震设防依据的烈度称为抗震设防烈 度。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一般情况下, 的基本烈度。 的基本烈度。
3.设防分类 (1)建筑物重要性分类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不同,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 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不同 , 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规范》 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 。 《 抗震规范 》 将建筑物按其 重要程度不同分为四类: 重要程度不同分为四类: 甲类建筑—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 甲类建筑 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 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致严重后果( 如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致严重后果 ( 如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 剧毒气体的扩散或 引起爆炸等) 和经济上重大损失的建筑; 政治上重大损 引起爆炸等 ) 和经济上重大损失的建筑 ; 失的建筑; 失的建筑 ; 政治上有特殊要求的或其它特别重要的建筑 等。
第十三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本章主要内容
1. 地震及其破坏作用;震级与烈度;建筑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及其破坏作用;震级与烈度;建筑抗震设防烈度、 设防目标、设防标准、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防目标、设防标准、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2.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的抗震规定;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的抗震规定; 3.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规定。
第二水准: “ 中震可修” , 当遭受到相当于本地区设 第二水准 : 中震可修 ” 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可能损坏, 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 建筑可能损坏 , 经一般修理或不需 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 大震不倒” 第三水准:“大震不倒”,当遭遇受到高于本地区设 防烈度的罕遇地震(简称“大震”)影响时,建筑不致倒 防烈度的罕遇地震(简称“大震” 影响时, 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损坏。 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