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叶晓春)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共33张PPT)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共33张PPT)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共33张PPT)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共33张PPT)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去我三十里,惟命是 听。 ②唯利是图。 ③无乃尔是过矣?
第四种类型:用 “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 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唯你是问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共33张PPT)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共33张PPT)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 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或否定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 语前置。
二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 什么实在意义。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 它呀。
口头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其句式特点: ①不拘于时。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受制于人。 ③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所虏。 ⑤茅屋为秋风所破。 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渐见愁煎迫 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⑧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⑨戍卒叫函谷举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共33张PPT)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共33张PPT)
倒装句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
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情况的句子。包括
有: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定语) 〔状语〕 (定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共33张PPT)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共33张PPT)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共33张PPT)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主语+谓语动词+为+施 事者。
主语+谓语动词+所+施 事者。
主语+被+施事者+谓语 动词。
被动句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用法
在需要强调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时使用被动句。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冗长的被动句式,以免影响阅读和理解。
03
省略句
省略句的定义
01
省略句是指在文言文中,由于上 下文语境的限制,某些句子成分 被省略,以达到简洁表达的效果 。
判断句的常见形式
“……者,……也”的形式
这是判断句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用“者”作为提顿词,在“者”之 后用“也”来加强判断语气。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的形式
这种形式与上一种形式类似,只是省略了“者”字。例如,“刘备, 天下枭雄也。”
“……者,……矣”的形式
这种形式与前两种形式略有不同,用“矣”来加强判断语气。例如, “此乃王之贼也。”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表达 方式,是古代汉语的精华之一,掌握 固定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和提升语言 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判断句
被动句
以“……者,……也”或“……,……也”的 句式表示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
以“为……所……”或“为……”的句式表示 被动,如“为贼所害”。
语言习惯
倒装句的使用符合文言文的语言习惯 ,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文 化内涵。
语境要求
倒装句的使用需要符合特定的语境要 求,不能随意使用,否则会破坏句子 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意义。
05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的定义
固定句式是指在文言文中,一些表达 特定意义或特定语气的句式,这些句 式在结构上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更改 。

文言文特殊句式(上课)PPT课件

文言文特殊句式(上课)PPT课件

• 例句: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 注意:划分句子成分一般先划出主、 谓、宾; 然后再找出定、状、补。
• 现代汉语句子的语序归纳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
精选PPT课件
26
1、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 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 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例如:
⑴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⑵树叶黄了。
⑶小王今年十六岁。
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⑸明天星期日。
⑹什么书他都精选P看PT课。件
21
3.宾语(符号:波浪线)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
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 “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⑴什么叫信息? ⑵门口围观一群看热闹的。 ⑶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 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 父…… • ③ ……,……也
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 • ④ ……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精选PPT课件
5
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注意:“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 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蚓 无 利 之爪牙,强 之 筋骨。
精选PPT课件
40
定语后置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太子及门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荆轲刺秦王》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PPT精品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PPT精品课件

• 1、掌握文言文倒装句的特点。
• 2、根据倒装句的特点能区分文言倒装句并进行翻 译。

一、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句式特点: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35张PPT)
• ①忌不自信
“不自信”
•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之有”
•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课 件(35 张PPT)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35张PPT)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什么实在意义。
• 下列选项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C)
•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一、宾语前置 • 二、定语后置 • 三、状语后置 • 四、主谓倒置
•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 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不仁哉!梁惠王也。
• 巩固练习:
• (3)青,取之于 ,而青于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
•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从而师 之。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今译时一 般作状语。
• 例: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3)具告以事。 • •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代词宾语。

文言特殊句式ppt课件

文言特殊句式ppt课件
29
1.省主语: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触蛇草木,()尽草木死。 [承前省略] ⑵沛公谓张良曰:“……(公 )度我 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略]
⑶(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 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对话省略]30
2.省谓语:
⑴ 一 鼓 作 气 , 再 (鼓 ) 而 衰 , 三 (鼓 )而竭。
25、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
定语后置
26、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省略句、状)语
28、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句) 后置 29、虞常生得( 被动句 )
30、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
31、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32、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 省略句 )
J、顾……哉?(难道……吗?) 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K、独……哉?(难道……吗?) 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47
(3)表示感叹:
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例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例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G、不亦……乎?(不是……吗?)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例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例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44
H、……非……欤?(……不是……吗?) 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ppt(共41张)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ppt(共41张)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ppt(共41张)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ppt(共41张)
规律三: 用 “是”或“之”为标 志的宾语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ppt(共41张)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ppt(共41张)
小试身手:下列选项中不是宾语前置
的一项( B ) A、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介)
的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 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如1、2例)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
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疑问代词有: 1、指人:谁、孰 2、指物:何、胡、奚、曷(hé) 3、指处所:恶(wū)、安、焉
小试身手: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 同的一项( C )
A 、卿欲何言 ? B 、之二虫又何知 ? C 、其间旦暮闻何物? D 、君何患焉?
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忌不自信。 不自信
不信自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 未有之
3、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不、未)。 2、宾语“自”“之”“余” 都是代词。 3、宾语都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ppt(共41张)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ppt(共41张)
判断下列句子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具告以事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后 置
倒装句式——状语后置 (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标志性介词:“以”“于”“乎” 等。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ppt(共41张)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PPT课件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PPT课件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
3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②梁,吾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宾语前置练习
1.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2.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
24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时人莫之许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 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8
4、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 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以止也。
将献 之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竖子不足与 之 谋。
.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
沛公谓张良曰:“……公 度我至军中,公 乃入。”
蒙后省
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余 计日以
还…… 余录毕,余走送之。
自述省
孟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曰:“不
若与人。”
对话省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
甚急。”
.
对话省27

2024年《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PPT

2024年《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PPT

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和语义功能的不同,固定句式可分为多 种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感叹句等。每 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构成方式和表达效果。
2024/2/29
27
固定句式的语义关系
01
语义指向
固定句式的语义关系通常指向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如主语、宾语、状语
等。这种指向关系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整体意义和表达重点。
2024/2/29
11
判断句的语义关系
等同关系
主语和谓语所代表的事物相等或等同 ,如“吾乃常山赵子龙”。
2024/2/29
存在关系
主语和谓语之间通过比喻来表达某种 相似性或关联性,如“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类属关系
主语所代表的事物属于谓语所代表的 类别或范围,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
比喻关系
5
研究意义与价值

2024/2/29
学术价值
研究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汉语语法、修辞和文化内涵,推动语言学、文学等领域 的发展。
教育价值
通过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文化价值
文言文特殊句式作为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传承和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4/2/29
18
倒装句的构成与分类
构成
倒装句通常由被强调的部分和谓语部分组成,其中被强调的部分可以放在句首或句中,谓语部分则相 应地进行倒装。
分类
根据被强调的部分和谓语部分的位置关系,倒装句可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种类型。
2024/2/29
19
倒装句的语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用“非”、“未”、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的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用“不是”。
1、判断句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 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 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断或直 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时人莫之许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 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 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5、省略介词。
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用副词“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 即” 表判断的要把这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些词替换成 “是”;用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皆” 、 “ 耳” 此亡秦之续耳。 等辅助表判断的 要添加判断词 “是”。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 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 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 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 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为”、“为…… 2、被动句 所……”(“为”引出动作的 主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 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 “以”的宾语前置。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遮,概括)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
宾语前置练习
1.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2.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被动句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若属皆且为所虏! 2. A同舍生皆被(披,穿)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且(将)为楚所得。 D受制于人。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宾语前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动词宾语提前之三: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惟兄嫂是依。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 用“唯(惟)„„是„„”或“唯(惟)„„ 之„„”等格式,要将副词“唯(惟)”译成 “只”、“只要”或“专”、“一定”等,而 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 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
甚急。”
对话省
4、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 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 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 例: 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 鼓 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 例: 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例: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候 狱门外。
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特殊句式
考点细分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
词类活用 成分省略 宾语前置
被动句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 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 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 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 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 情况下借助语气词表示判断。
恐为操所先。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被动句
2、用“见”、“见… 于……”表示被动(“于”引 出动作的施动者)。
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被动句
3、用介词 “于” 、 “受”、“受……于……“表被 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 者)。
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4、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斗卮酒。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之 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将献 之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而君幸于赵王。
不能容于远近。 受制于人。
2、被动句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 译成“被”。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 任何标志,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被动词)。 例: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戍卒叫,函谷举。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 断。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 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 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 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
6.定语后置
(二)、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
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 之+ 定 语+者” 的格式。
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定语后置
(三)、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
使定语位置更加突出,构成“中心词+之+定 语”的格式。
三、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 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我们分(一)动词宾语前置和(二)介词 宾语前置两部分分析学习。
3.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 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分 别如下:
3.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提前之一:
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用动词“为” 表示判断的判断句,翻译时 要把“为”替换为是;如是用“是”表判断的 则保留。
1、判断句
4、用“非”、“未” 等表 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吾本非文人画士……
例:竖子不足与 之 谋。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
4、省略句
4、省兼语。(“使”、
“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 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 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 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 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 “之”。
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 归赵。 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人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4、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 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廉颇伐齐, 廉颇 大破之。承前省 例:廉颇为赵将,
公 乃入。” 沛公谓张良曰:“…… 公 度我至军中,
蒙后省
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 余 计日以 自述省 余走送之。 还…… 余 录毕,
孟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曰:“不 若与人。” 对话省 今日之事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 秦,虎狼之国。 ③ 此人力士。 无标志的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 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课堂反馈练习
下列判断句有多种形式,请选出完全相同的一组。 ( B )
①我,子瑜友也。
②我为赵将。 ③非死,则徙尔。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秦,虎狼之国。 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⑧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 ⑨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⑩亚父者,范增也。 ⑾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A. ①⑥⑦ C. ③⑤⑨ B.⑥⑩⑾ D.②④⑦⑧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 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 细加以辨别)
例: 成名将其上于盆而养之, 饲之以 蟹白栗黄, 于促织 备 极护爱,留 之 以 待限期,以 之 塞官责。
省略句的翻译: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 竭尽哀悼。 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您看廉颇将军跟秦王相比那一个更(厉害)? 例(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老百姓像水一 样)能够承载船只,也能够颠覆船只,这应当谨慎地对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