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关系
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关系

“ 的 参 与 性 ” 指 人 的 各 种 行 为 方 式 , 与 事 件 和 活 动 人 是 参
师、 建筑设计师 、 工程师等相关行 业一起来 关注人 与空间环境
的交互性设计。
2 人 与 空 间环 境 的 交互 关 系
之中 , 与客体发生直接 的或间接 的关联 。人的参与性也是人与 空间环境 的交互性 。在 空间环境设 计 中应 诱导空 间环境使 用
间 形 成 了 各种 微 妙 的 关 系 , 种 关 系 就 是 人 与 空 间 环 境 的 交 这 互 关 系 , 与 空 间 环 境 的 交 互 无 时 不 刻 地进 行 着 , 以 , 间环 人 所 空
境设 计要 体现以人 为本 , 么它 的交互性 设计 就更 不容 忽视 那 了。但是 现在关心 交互设计 的设计 师们大部 分来 自于互联 网 行业 和工业设 计行业 , 以我们 看到 当你搜 索“ 互设计 ” 所 交 时
关 系、 间环 境 中人 的 参 与性 、 与 空 间环 境 的 相 互 交 流 性 、 空 人 空 间 环 境设 计 的技 术 性 着 眼 , 讨 空 间 环 境 交 互 设 计 的 必要 性 探
和 重要 性 。
环境交互设计应 留有 足够 的发展余 地 , 以适应 使用 者不 断 变
化 的 需 求 , 容未 来 科 技 的应 用 与发 展 , 代 发 展 的 需 求 等 。 包 时
更多的 B O L G和 文 章 是 在 谈 论 互 联 网 , 网站 的导 航 , 册 流 程 , 注 弹 出 窗 口或 者 就 是 产 品 等 等 。或 许 让 人 感 觉 互 联 网 的 交 互 设
了差错 , 没有顾及 自己与使用者 之 间存 在的差异 ; 三是没有 留 出可供使用者 自由发 展 的空 间; 四是没 有设计 出能够 表达 使
《人体工程学》---第三章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环境,首先依靠人的感觉系统,由此 才能实现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 人与自然环境
一、大自然诞生了人类
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地球 表面的一部分。地球的表层 是由空气、水、岩石(包括 土壤)构成的大气圈、水圈 和岩石圈,在这三个交汇处 就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 四个圈在太阳的作用下,进 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使 人类和其它生物得以生存和 发展。
不仅人类,所有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而生存的能力。如果不 能适应,他就会必然灭种,如适应的好,就会扩大生存范围。这 就需要根据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适应环境。
《人体工程学》---第三章人和环境 的交互作用
如:动物筑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人是万物之首,生存能力更强。原始人为躲避等大自然的侵害,就躲进洞穴。不能容身 时,会筑棚子而憩。进入文明社会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则开 始大量的建筑活动,创造新的环境。就是在室内,为了居住的私密性,人们会装上窗帘 。当室内黑暗时,人们会装上照明设备。当室内过冷过热时,人们会装上空调设备。为 了美观,人们会放上各种陈设或绿化。
①主视野、余视野: 主视野位于视野的中心,分辨率较高,余视野位于视野的边缘,分辨率 较低。所以人们总是无意识的不间断的使用眼球运动,对视野内进行搜 巡式的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感觉不到视野的存在是由于眼球和头部运 动的结果。
经过总结研究发现在这三种视野中有这样的规律: ●注视野范围最小,动视野范围最大。 ●动视野最佳值=静视野最佳值+眼球可轻松偏转的角度(头部不动) ●注视野最佳值=动视野最佳值+头部可轻松偏转的角度(躯干不动)
《人体工程学》---第三章人和环境 的交互作用
建筑空间与人体感官的交互影响

建筑空间与人体感官的交互影响当我们进入一个建筑空间时,无论是一座办公大楼、一所学校、一家商店,还是一个公共场所,我们并不仅仅是进入一个具有功能的建筑物,而是进入了一个与我们的感官进行交互的环境。
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布局,以及所使用的材料和色彩,都会对我们的感知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建筑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对我们的感官产生影响。
按照人类的身体尺寸和运动特点设计的空间,会使人们感觉舒适自如。
例如,高度合适的天花板和通风良好的房间会让人感到宽敞明亮,而狭小拥挤的房间则会引发压抑和疲劳感。
此外,建筑空间中的比例也会影响人的情绪。
根据心理学研究,黄金比例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会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和满足感。
比如,一个合理的座位和台阶的高低差比例可以使人们感觉平衡和舒适。
其次,建筑空间的光线和色彩对我们的感官产生直接影响。
充足的日光和良好的人工照明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阳光下的房间会让人感到愉悦和活力,而昏暗的灯光则可能引发疲倦和压抑。
同时,色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颜色会激发不同的情绪和体验。
例如,红色会让人感到兴奋和激动,蓝色则会使人感到冷静和放松。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光线和色彩的运用至关重要,可以为人们创造出理想的感官体验。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质地也会对我们的感官产生影响。
人们会通过触摸和感受来认识和体验周围的环境。
一个光滑的玻璃墙会给人一种冷硬的感觉,而一个柔软的绒毯则会给人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因此,建筑师和设计师们在选择材料时需要根据其特性来决定其在空间中的应用,以创造出更加舒适和适合人体感官的环境。
最后,建筑空间中的声音和气味也会对我们的感官产生影响。
静谧的环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而嘈杂的噪音则会引发压力和紧张。
同样地,清新的空气可以让人感到清爽和舒适,而污浊的空气则会令人感到不适。
因此,建筑空间的设计应该注重降低噪音和保持通风,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体感官的环境。
综上所述,建筑空间与人体感官的交互影响是一个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人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互动机制——探讨住区自然环境的创造

方 面 也 使 意 境 内 蕴 难 捉 摸 , 过 于 空 泛 。 因 此 , 区 建 筑 的 功 能 性 质 住 建 造 背 景 的 信 息 及 住 户 的 品 性 对 意 境创造 的内在制 约是极 为重要 的一 住 区 自 然 环 境 服 务 于 居 民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方 面 , 能 性 质 涉 及诸 多 领域 , 功 与这些 功能相 联 系的人文 内涵 . 是 挖 掘 环 境 意 境 内 蕴 的 丰 厚 矿 床 。 山 水 , 花 术 等 自然 要 素 可 将 环 境 的 意 境 升 华 到 文学 的诗 的境 界 。 总之 , 境 的生 成 必 须 通 过 “ 意 实 生 虚 ”具 备 “ 外 之 象 ” “ 外 之 、 象 、景 景” 实质上就是艺术的想象空间 . , 激 发人发挥 创造性 的艺 术想象 , 从 中获得最高 的审美感 和深层感悟 。 “ 境 ” 营 造 , 是 人 们 将 感 情 状 意 的 也 态 移 ^ 建 筑 形 体 之 中 ,从 而 使 环 境 人 性 化 , 到 人 与环 境 的高 度 融 台 。 达 将 物 质 形 象 转 化 为 意 境 ,关 键
王 国维 《 人 问 话 》 云 : 非 巾 境 独 景 物 也 . 怒 哀 乐 , 人 心 中 之 一 喜 亦
利 于 表 现 特 定 境 界 所需 要 的 氛 围 , 有 利 于 展 开 r 阔 的 艺 术 时 宅 ; 另 一
境 界 。 故 能 写 真 感 隋 者 ,谓 之 有 境 界 , 则 谓 之 无 境 界 。 ” 此 意 境 是 否 因 环 境 艺 术 再 造 的 彤 象 与 精 神 内 容 的 高 度 融 台 与 统 一 情 困境 而 生 、 而 存 ; 因 情 而 衰 、 荣 。 自然 环 境 创 境 而 作 的 源 泉 和 目 的 .是 人 的 生 活 存 在 意义的表达 , 情 ; 表现 形式 、 即 其 表 达 手 段 是 实 体 与 空 间 , 境 ; 者 血 即 二 台 = 为 一 . 可 偏废 。如 今 . 筑 师 不 建 和 规 划 师 常提 到 的社 区 、 文 化 圈 、 亚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讲课教案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行为学:西方环境行为学是研究环境设计和人类行为关系的科学。
它是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影响应用于设计和规划中的学科。
它产生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在西方的发展,特别是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对西方环境行为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环境行为的特征:1. 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 自我需求。
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 环境制约。
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
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
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4. 综合作用。
环境、行为和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种综合作用。
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概念;情感与情绪;气质与性格;意志与动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物质要求,到满足心理精神需要的发展过程。
室内空间的分类:行为空间,生理空间,心理空间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行为学:西方环境行为学是研究环境设计和人类行为关系的科学。
它是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影响应用于设计和规划中的学科。
它产生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在西方的发展,特别是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对西方环境行为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环境行为的特征:1. 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关系

[4] 林玉莲,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出版
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数字设备给空间设计带来了观念上
社,2001.
·112·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是重视装饰的,他们在设计中
受到物质条件的严格限制,显得更为灵活。这些概念被运用到 采用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历史主义的设计手法,但是又不局
了产品设计中,使得产品的装饰性受到了重视,改变了单调的 限于此。这些设计师们崇尚文化、提倡对作品多运用装饰设
设计形式。其次,对于历史动机的折中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 计。尽量满足人们的大众意识,大众口味。这些设计师们喜欢
参考文献:
人们留意到建筑入口区域的来临,避免在前行过程中错过。 [1] 朱红文. 工业·技术与设计一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M].
到了目标空间所在地块,一些经过设计的有个性的栏杆、灯
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柱、大门、铺地、小品等环境艺术要素,也是增加空间领域性、 [2] 陶郅,郭嘉. 创造多元互动的行为载体系统[J]. 华南理
( 下转第 112 页)
收稿日期:2012-08-02 作者简介:刘芝兰( 1979—) ,女,四川江油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和民族建筑研究。
·108·
◎建筑艺术◎
离结构而存在,并指出它与结构实体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和 的宽松。而设计上的含糊性,则不是后现代主义所特有的,不
意义。看似无用的装饰门面和装饰构件,在美化建筑的同时, 少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风格,都追求设计上的含糊性,其实
并不是单纯地恢复历史风格,如果是单纯恢复历史风格,也就 采取非和谐的形式美,在恢复传统装饰的同时,使设计作品多
没有什么后现代主义了,充其量不过是历史的复古主义而已。 样化、混杂化、使作品产生折中性的多元共生。
2012《人体工程学》ppt---第三章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吸收,产生光化学反 应并产生神经刺激。在接近视轴中心的 位置是密集的称为锥状体的感光细胞, 它对明亮光线敏感,具有色彩感知的能 力。在这中心区域的周围广泛分布着称 为杆状体的感光细胞,它没有色觉功能, 但对光线很敏感,能够感知较弱的光线。
二、视觉要素
1、视野:视野是指眼睛固定于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若眼睛 平视,主观感觉大约向上能看到眉毛,向下能看到鼻子及唇部, 向上约55度,向下约70度,左右各约94度。
举例分析: 比如:①饥饿的时候, 人的腹部会不自觉的咕 噜咕噜地叫;②人体低 血糖时,会感到头晕目
眩。③心慌时,心跳会
加快。④呼吸困难时, 会长大嘴巴或加速呼吸。
这一切的反应,都 是人体内感官受到 生理因素刺激后, 所做出的生理效应。
⑤大小便时,会自觉的
去解手。如此等等。
三、人的心理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当人的大脑通过人体内外感官接收到各种信息时,还会做 出相应的心理效应。
四、刺激和效应
以上所说的各种环境刺激(包括人自身)所引起的各种效应, 都有一个适应过程,适应范围。当环境刺激量很小时,则不能引 起人体感官的反应;刺激量中等时,人会能动的做出自我调整; 刺激量超出人们接受能力时,人们会主动的反应,会改变或调整 环境,甚至创造新的环境,以适应人们的自我需要。这种刺激效 应是人类的发展基础,也是人类建筑活动的原动力。当然,这也 是室内设计的理论依据。 不仅人类,所有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而生存的能力。如果不 能适应,他就会必然灭种,如适应的好,就会扩大生存范围。这 就需要根据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适应环境。
如:动物筑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人是万物之首,生存能力更强。原始人为躲避等大自然的侵害,就躲进洞穴。不能容身 时,会筑棚子而憩。进入文明社会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则开 始大量的建筑活动,创造新的环境。就是在室内,为了居住的私密性,人们会装上窗帘。 当室内黑暗时,人们会装上照明设备。当室内过冷过热时,人们会装上空调设备。为了 美观,人们会放上各种陈设或绿化。
论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

论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摘要: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山水有灵,天人和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情感;人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74-01一、环境的感知效应环境的感知效应对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其本质是人们为进行各种生存活动而对环境进行改造,创造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相通的环境,以支持人类生存的各种意义。
室内环境应当满足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方面要求,应有舒适的功能设施、良好的空间视觉形象、合理的温度与湿度,必要的风速,新鲜的空气,充足的光线和不受周围环境的热、光辐射与噪声干扰的不利影响。
要想室内达到好环境,就必须使人的感觉效应达到最佳的状态。
室内环境具有以人为主体的空间的基本属性和特性,它是由特定的环境空间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空间环境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而环境的感知效应是人与空间环境的媒介。
它所产生的形式特性与其主题的象征性、文化内涵有着必然地联系。
我们所进行的室内设计只是将生活世界的各种因素反映在室内的空间形态、界面、结构、陈设等感觉体上,使得这种空间具有很强的感知效应,成为了一种载有人的情感意识的感觉空间。
当人们处于这样的空间中,由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使人不自觉地将该空间与历史进程、社会环境、文化心态等模式联系在一起,当形式和内容与人们活动的心理状态相吻合时,该室内空间便能支持人们活动时的情感,使心理的结构稳定。
此时的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们会产生归宿感、安全感、舒适感。
要处理好室内环境与人的关系,使人的感知效应达到最佳状态则需要室内设计师的精神创造,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中要研究人们的环境心态、这样对空间的形式进行创造时,就会使空间的形式具有精神的成分,具有情感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关系
摘要:本文从空间环境的角度,从人与空间环境的体验关系、空间环境中人的参与性、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交流性、空间环境设计的技术性着眼,探讨空间环境交互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空间环境;交互设计;以人为本
1 前言
人无时不刻地生活在各种空间环境中,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影响了人,在创造与影响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与人之间形成了各种微妙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关系,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无时不刻地进行着,所以,空间环境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那么它的交互性设计就更不容忽视了。
但是现在关心交互设计的设计师们大部分来自于互联网行业和工业设计行业,所以我们看到当你搜索“交互设计”时更多的blog和文章是在谈论互联网,网站的导航,注册流程,弹出窗口或者就是产品等等。
或许让人感觉互联网的交互设计和产品交互设计有点强势,其实我们忽略了很多其他行业的设计,比如: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行业。
本文主要就空间这一类型,来探讨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设计,希望环境艺术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等相关行业一起来关注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设计。
2 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关系
空间在设计时必须与时代、环境、文脉等相互协调,这个过程
本质上是互动的,但实际上由于这种互动的长期和缓慢,看起来更像是单向的传递过程。
空间的交互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建筑与人或人与人的关系上:使用者可以能动地获得空间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如功能的实现、美的感受以及空间表达的文化意义,然后反馈给设计者,甚至可能参与规划设计、决定空间未来的使用方向。
设计师随后可以调整他的设计,如此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
另外,空间环境中的诸要素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中,空间是要随着时间而有所发展的,纵向看是动态的,空间的物理环境会随着四季的更迭以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环境的各个部分功能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另外空间环境的使用者的情况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人们的行为、心理、生活状况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同时人们的审美思想与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们对空间的设计要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这就要求空间环境的设计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这些动态的变化,以人的行为心理需要而存在,围绕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成长。
所以空间环境交互设计应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以适应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时代发展的需求等。
2.1 体验关系
空间环境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感知效应实际上是对空间的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关系就是一种交互关系。
在一些居室设计的例子中,经常会看到许多按照设计师意图设计的房
子,总在短时间内便被使用者加以改变,今天这里动一点,明天那里动一点,使用者在潜意识中不断将居住环境个人化。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设计师与使用者的沟通不是很成功;二是在于设计师在指导思想方面出了差错,没有顾及自己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三是没有留出可供使用者自由发展的空间;四是没有设计出能够表达使用者个人特色的细节,以至使用者无法对居室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实这就是使用者对空间的一种体验,一种感知效应。
深挖上述现象的本质可以看出这是人与空间环境没有产生良好的交互关系的问题。
2.2 参与关系
“人的参与性”是指人的各种行为方式,参与事件和活动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
人的参与性也是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
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诱导空间环境使用者积极地进行“角色参与”和“活动参与”,使“人尽其兴,物尽其用”,从而发挥人、空间的直接交换的作用。
在空间环境的创造中,要调动人的参与性,应先从需求着眼,应当让空间环境关联到每一个使用者,使更多的人,从更多的方面参与到这种空间之中;其次还应当注意要为人们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性和选择的多层次性,否则曲高和寡,则会把大部分人拒之门外。
如若要在某雕塑公园中建造一个可供参与的小品,就可从下述的参与方式出发设计。
例:在某两片水面之间的小径设计在人通过
的小径旁设立一个可以吐水的喷泉式雕塑。
利用感应手段,当人不通过时,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平常的“静雕”,有人通过时,感应点发生作用,雕塑突然吐出一口水,从这片水面射向那片水面,使人感到一种惊喜之情。
2.3 相互交流关系
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过程。
空间环境中的各要素以明示、暗示、烘托、反衬、对比、隐喻等途径在人的反应中起到了集注、强化、淡化、分散、干扰、组织、削弱、归位、错觉等心理反应或引起相应的各种行为。
如每当我们进入一个空间,我们首先会环顾四周,然后下意识地决定自己将采取什么样的言行举止。
举例来说,一进入历史博物馆中,我们就会不经意地开始非常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彬彬有礼,而且讲起话来也是轻声细语,并且产生肃穆的心理状态;当进入娱乐空间时,我们都会比平时活跃百倍,嬉笑打闹,无所顾忌,并产生非常放松的心理状态。
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和心理正是空间环境各要素对人的影响,人在此种影响下产生相应的行为和心理,又反过来作用于环境,这就是人与环境的交流关系。
再比如,要引导人们到达一个特定空间,以连续有韵律的线性景观设计,如铺地、水景、绿化等作为引导因素指导行人的无停留的前进,而在建筑入口空间,通过放大线性人行空间为面状广场空间、设置小品、改变铺地肌理、打断或改变连续绿化种植方式、改变绿化种类、扩
大水景面积、设置适当尺度高差等方式,来提醒人们留意到建筑入口区域的来临,避免在前行过程中错过。
到了目标空间所在地块,一些经过设计的有个性的栏杆、灯柱、大门、铺地、小品等环境艺术要素,也是增加空间领域性、增进建筑整体特色、增强目标性的有利要素。
这也是空间环境对人的一种驱动行为和驱动心理的影响,相反,也正是人们有这样的一种行为心理,才有了这样的空间环境设计方式。
2.4 空间环境设计的技术性
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数字设备给空间设计带来了观念上的巨大变革,信息时代的空间正在融合数字技术,进化为技术的综合体。
空间环境作为综合的技术和艺术,像多媒体一样集成了各种媒介,交互性也渗透于空间的本质中。
交互空间,也通常和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紧密相连,这使得空间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交互式信息流动。
从种种交互空间的方案来看,这种高效信息循环的内在常常表现为种种形式的技术特征。
如新概念智能住宅的多媒体数字设备,本身能够对居住者做出反应。
当房子“看到”主人走近家门的时候,它启动“家居自动化系统”,按照人的习惯播放音乐,“虚拟厨师”给主人热一杯咖啡,甚至可以按他的口味烹调。
在住宅单位内,房间的分隔通过电脑辅助的“灵活空间系统”,可以随意和方便地改变室内的布局,实现一室多用。
参考文献:
[1]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一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2]陶郅,郭嘉.创造多元互动的行为载体系统[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3]张利.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