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和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浅论药用菊花中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

浅论药用菊花中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

浅论药用菊花中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浅论药用菊花中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关键词】菊花;黄酮类;中草药菊花系菊科植物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

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功效[1]。

菊花中的有效成分包括黄酮类、挥发油、绿原酸等,近年来随着提取工艺及检测方法的提高,对菊花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就菊花中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含量测定、药理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1 化学成分从菊花中已分离得到的黄酮类成分有香叶木素、木犀草素、芹菜素、香叶木素7 O β D 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 O β D 葡萄糖苷、金合欢素7 O β D 葡萄糖苷、刺槐苷、金合欢素7 O (6″ O 乙酰) β D 葡萄糖苷、金合欢素、山奈酚和异泽兰黄素。

2 提取工艺菊花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多采用超声法和微波法提取。

相比传统的回流提取具有省时、高效、节能等优点。

闫克玉等在建立了怀菊花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优选菊花中总黄酮的超声提取条件,用芦丁作对照,硝酸铝作显色剂,测定波长510nm,优选提取条件是用30mL70%的乙醇浸泡1g左右的菊花粉末h,在超声波功率为150W的条件下,超声提取30min。

吴桂霞等探讨了影响超声波法提取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主要因素,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溶剂为60%的乙醇,在温度50℃,料液比1∶20的条件下提取10min,黄酮提取率为96%。

付为琳等在微波单因素提取的基础上,采取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在微波功率300W 的条件下,最佳提取条件为加20倍60%的乙醇,提取0秒,此时总黄酮提取率为4.83%。

林敏等以万寿菊花为原料,以水为溶剂,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微波技术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最优化的提取条件:微波份额为P3,时间为50s,料液比为1g∶15mL,pH值为10,提取二次,提取率达9.37%。

丁利君比较了水提法、醇提法、超声波法对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使用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

黄芩中黄酮成分药理研究进展

黄芩中黄酮成分药理研究进展
氢酶 ( D 的活性 。 L H)
另 外 ,黄 芩 素 和黄 芩 苷 显 示 了很 强 的清 除 氧 自 由基 的作 用 。黄芩 苷对 于 过氧 化 氢 引起 的 D A链 的 N 损 伤 的研 究 表 明 , 当黄芩 苷 与 细胞 共 同培 养 时 , 芩 黄 苷 不 能减 轻 过 氧化 氢 引起 的 D A的 损 伤 , 却 能 加 N 但 速 损 伤 的修 复 。通 过 分 析 了 4种 黄芩 黄 酮成 分 清 除
2 抗 炎 及 抗 病 毒
黄 芩 苷 、 芩 素 、 黄 芩 素具 有 广 泛 的 抗 炎 、 黄 汉 抗 病 毒 作用 。实 验证 明 , 口服 或 静 脉注 射 黄 芩 苷 、 芩 黄 素 、汉 黄 芩 素后 ,对前 列 腺 素 < G 2) 或 脂 多 糖 PE ( P 诱 导 的葡 萄 膜 炎有 抑 制 效果 。对 百 日咳杆 菌 L S) 引起 的神 经 细 胞损 害 ,预 先 给予 黄 芩苷 可起 到 保 护 作 用 ,机理 可 能 是通 过 降 低 谷 氨 酸及 过 氧 化氢 而 起 到保 护效果 。葡 萄球 菌外 毒 素 ( E) S 过多 释 放前 炎性 细胞 因子 引进 毒性 效应 ,而 黄芩苷 抑 制 S E诱 导 的 T 细 胞 增 殖 及 抑 制 外 周 血 单 核 细 胞 产 生 白介 素 一 1 B (L l ) 白 介 素 一 (L 6)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I_ 、 B 6 I一 、
物活性和药理活性 ,其 中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 烈 的抗 氧化 活性 ,如 清 除 羟基 自由基 和过 氧 自由基 等 。’ , 目前 已证 实 黄芩 成分 的抗 氧 化作 用及 清 除 自由 基的作用 , 如黄芩素可预防氢过氧化物酶 、 超氧化物 阴离子 等 氧 自由基 引 起 的成 纤 维 细胞 的损 伤 。通 过 形 成铁 螯 合 物 抑 制抗 坏 血 酸诱 导 的 大 鼠肝 微 粒 体 脂 质过氧化物酶 ,一定浓度的黄芩素可有效抑制 大 鼠 脑 皮 质线 粒 体脂 质 过 氧 化 ,使 细 胞 免受 过 氧化 氢 诱

中药材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中药材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2020年第24期广东化工第47卷总第434期 · 55 · 中药材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张晓萌1,2*,王圆圆1,王洪晶1(1.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2.哈尔滨商业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传统中草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作为一种天然性的产物广泛出现。

通过万方、维普、CNKI以及PubMed等数据库,以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药理活性、临床应用为索引,并进行总结与探究。

进一步阐述其利用现状,旨在为中药材黄酮类化合物的利用及深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黄酮;药理活性;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24-0055-02Research Progress on Flavonoids of Chinese MedicinesZhang Xiaomeng1,2*, Wang Yuanyuan1, Wang Hongjing1(1. School of Pharmacy,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76;2. Institute of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76, China)Abstract: Flavonoids are one of the main effective ingredi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nd they are widely used as natural products. Through the database of Wanfang, Weipu, CNKI and PubMed, the index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lavonoids, extraction method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summarizes and explores. It further elaborates its utilization statu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utiliz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lavonoid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Keywords: Flavonoids;pharmacological activity;clinical application植物木质化的程度决定其产生黄酮的多少,黄酮类化合物大多以黄酮糖苷或游离的黄酮苷元形式存在于维管束植物中。

中药黄酮成分抗抑郁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黄酮成分抗抑郁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h y p e r i c u m la f v o n o i d s. Sc u t e Ua r i a b a i c a l e n s i s la f v o n o i d s a n d k u d z u v i n e. I t i s f 0 u nd t ha t t h e a n t i de p r e s s a n t e f f e c t s o f la f v o n o i d s i n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e r e l a t e s t o t he i r a bi l i t i e s i n r e g u l a t i n g s e r u m c o r t i c o s t e r o n e l e v e 1 . 5 一 s e r o t o ni n n e r v e f un c t i o n, h i p po c a mp u s f un c t i o n, Ac h E a c t i v i t y, Ac h c o n t e n t , a n d d o p a mi n e r g i c s y s t e m.
5 . 羟色胺 能神经功能 、 海 马组织 、 A c h E活性 、 A c h含量和多 巴胺能系统有关. 关键词 : 抑郁 ; 黄酮; 研究进展 中图分 类号 : 1 1 2 8 5 文献标志码 : A
【 引用格式 】 张敏. 中药黄酮成 分抗抑郁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 J ] . 北华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 , 2 0 1 5 , 1 6 ( 5 ) : 6 1 7 — 用也 相对 广泛 , 他们 对 于
传 染性 疾病 、 呼 吸 系统疾病 、 消化 系统疾 病 、 心 脑 血

中药黄酮类成分延缓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黄酮类成分延缓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疫器官指数 , 还能提 高其碳廓清指数及淋 巴细胞转 化率 , 增强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功 能 ; 红景天总黄酮_ 给 1
药组 衰老 大 鼠血清 中淋 巴激 活素 白细胞 介 素 一 2 ( I L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 ( 2 0 1 1 B A I O 1 B 0 4 ) 作 者单位 : 1 . 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5; 2 . 西 南 濒危药材 资源开发 国家工程实验室 , 广西 南宁 5 3 0 0 2 3 通讯作者 : 缪剑华 , E m a i l : h 1 9 6 2 @v i p . 1 6 3 . c o m
细 胞所受 氧 化 损 伤 、 增 进 神 经 元 细胞 分 化 、 增 加 神 经 细胞线 粒 体酶活, 延缓 神经 系统 衰老 。
2 延缓 免疫 系统 衰老
大豆黄酮 、 紫心甘薯总黄酮 能提高衰老机 体脑组织清除 自由基 、 活性氧 能力, 减少过 氧化产 物 对脑 组 织 的 损 伤 , 提 高 实 验 动 物 的 学 习 记 忆 能 力, 改善脑组织衰老程度。苦荞黄酮 能够对缺血 缺氧造成的脑神经元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三羟异黄 酮( G S T ) E 4 3 能增 加永 久性 大脑 中动脉 栓塞 模型 大 鼠
黄酮类成分具有降低神经组织 氧化损伤程度 , 抑 制神 经细 胞 过度 凋 亡 , 促进 神经元分化 , 改 善 神 经 递质 分泌 , 改 善 衰 老 动 物 学 习 记 忆 的功 能 , 从 而
达 到延 缓神 经 系统衰 老 的作 用 。
E R K磷酸化而实现 的。体外 神经细胞实验表明橙 皮素 能够抑制神经细胞 的凋亡 , 对中枢神经有一 定的保护作用 , 其 作用途径较 为多样 , 可减少 神经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结合的生产工艺,既可刚氐生产成本,保瓯牟品质量,又可大幅度削减
设备造价,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实际应用创造条件。 张传部以芸香甙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桑叶及桑叶保健 饮料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与AICI。溶液反应形成黄色络合物,测 定波长为420nm,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66X+0.0001,相关系数
R=0.9997,相关性嚣哆子。
二、发展趋势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很多,有柱层析、薄层层析、铅盐
万方数据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包辉, 王照友, 王赞 兴隆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所,河北兴隆,067300 科技风 TECHNOLOal_kjf201110135.aspx
响、再生简便、解吸条件温和、使用周期长、宜于构成闭路循环、节省

费用&t--i者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天然植物中活性成分、天然色素、中药复 方药物的提取分离,生物化学制品的净化与分离,制药以及工业废水废
液的处理。我国70年代初开始有人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植化成分的分 离纯化研究。
了—个新的阶段,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开发;f0用热潮,促使其在 化妆品、医药、食品等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 已达5000多种,但研究亦发现,在这众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中却因其结 构的不同,有的表现出生物活性,有的却没有生物活性,而且生物活性 亦因其结构的差异而不同。所以提取分离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 化合物对医药及食品工业是十分重要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邢秀芳研究了纤维素酶在葛根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 纤维素的作用下,葛根总黄酮的收率提高了130/0。廖亮研究了银杏叶 中总黄酮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乙醇提取较好。方桂珍正交实验研究仙鹤草 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考察浸提液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 数、液科比等5个因素对f山鹤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确立了仙鹤草总黄 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液体积分数40%,液料比10:1,浸提温度 7d℃,回流提取3次,每次Q5ho 高红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中总黄酮的含量,研究大孔 树脂AB一8对苦参总黄酮的吸附性能及原液浓度、pH、流速、洗脱剂 的种类对树脂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液浓度为0285mg/ml,pH 值为4,流速为3BVm洗脱剂用50%乙醇时,AB一8树脂,吸效果较 好。康纯研究了微乳薄层色谱对黄酮类层分分离鉴定,以6种SDS一正 丁醇一正庚烷一水徽乳液作为展开剂,通过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和 检测14种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的黄酮类成分,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色 谱技术,可以简便、准确、离效地分离和鉴定芦丁、槲皮素、黄芩苷等 黄酮类成分。 向大雄,李焕德,吴大勇等采用D101,D301、AB~8型大孔吸 附树脂吸附,聚酰胺吸附及水饱和正丁醇萃取5种方法对葛根总黄酮进 行纯化,以总黄酮收率、纯度及总黄酮中各成分的保留情况为考察指标 综合评价。结论表明5种纯化方法中,AB一8型树脂综合性能最好,适 合葛根总黄酮的分离纯化。陈从贵等研究探讨超临界CO:提取分离银 杏叶药用成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溶剂浸提与超临界流体萃取相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引言黄酮是一类天然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中广泛存在。

其化学结构包含苯环和苯并环,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

黄酮化合物被广泛用于中药领域,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微生物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文将综述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的药理活性研究表明,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首先,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其次,黄酮化合物显示出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并减轻炎症症状。

此外,黄酮还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过程。

最后,黄酮化合物还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可以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长。

黄酮在中药中的应用黄酮化合物在中药中广泛应用,已被发现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含有黄酮的中药及其主要应用:1. 黄芩黄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素和栀子苷。

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炎活性,可用于治疗感冒、肝炎等炎症性疾病。

2. 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金银花苷和远志苷。

研究发现,金银花具有抗病毒和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感冒、咽炎等疾病。

3. 柴胡柴胡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柴胡素和骨化素。

研究显示,柴胡具有抗肿瘤和抗抑郁活性,可用于治疗肝癌、抑郁症等疾病。

4. 桑叶桑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桑黄素和槲皮素。

研究表明,桑叶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高血脂症。

黄酮的临床应用前景黄酮作为一种天然的药物成分,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黄酮化合物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潜力。

例如,柴胡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肝癌、肺癌等肿瘤;黄芩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肝炎、过敏性疾病等;槲皮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进展,黄酮有望成为新型的治疗药物。

结论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表明,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并在中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作为中国传统中药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黄芩的药用价值主要来源于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不断深入,为黄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首先介绍黄芩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包括黄芩的生物学特性、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等。

然后,重点综述黄酮类化合物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

还将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含量测定以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其在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二、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黄芩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其药理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创新。

提取方法: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水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有机溶剂提取法因其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有机溶剂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寻求环保、高效的提取方法仍是研究的热点。

分离技术: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主要依赖于色谱技术,包括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等。

近年来,随着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液相色谱(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技术在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分离效率,而且有助于化合物的准确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1黄酮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这类含有氧杂环的化合物多存在于高等植物及羊齿类植物中。

其中双黄酮类多局限于裸子植物,尤其松柏纲、银杏纲和凤尾纲等植物中。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而且生理活性多种多样,引起了国外的广泛重视,研究进展很快。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基本结构: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

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

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

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

1.2 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

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

1.3 理化性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黄酮苷类。

组成黄酮苷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

黄酮苷固体为无定形粉末,其余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

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色彩。

这是由于其母核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

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级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

酸性强弱因酚羟基数目、位置而异。

1.4 显色: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1]。

2.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

而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

3. 黄酮类化合分子中常含有下列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锶盐、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

与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1.5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对于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银杏叶总黄酮有较明显的降低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的作用[2],并且能够预防家兔的动脉粥样硬化。

沙棘总黄酮和山楂总黄酮可显著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肝组织中胆固醇的含量[3]。

另外,Aviram M和Fuhrman B[4]研究发现,健康受试者饮用红葡萄酒后,他们血浆中携带抗氧化黄酮类的LDL明显增加;而对apoE缺失的大鼠的实验表明葡萄酒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研究证明,醋柳黄酮治疗高脂血症效果优于丹参[5]。

不少治冠心病有效的中草药或活血化淤类中药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贾乘[6]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沙棘总黄酮对大鼠血浆PGI2和TXA2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总黄酮具有单纯增强PGI2分泌的作用。

三棱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7]而血竭总黄酮能够明显地抑制静脉血栓的形成[8]。

银杏黄酮具有较好的抗凝作用但溶栓作用不明显[9]。

临床上应用醋柳黄酮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良好疗效[10]。

植物黄酮还有舒血管平滑肌、保护血管皮细胞功能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增生等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其机理可能是黄酮类化合物提高了自由基清除酶活性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11]。

庆林[12]等人观察了黄蜀葵花总黄酮对用心电图(ECG)记录注射垂体后叶素的大鼠心电图T波升高的幅度的影响;对冠状动脉结扎造成的急性心肌梗塞大鼠血清中CPK、LDH和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的改变以及对小鼠心肌线粒体中MDA、SOD和GSHPx的改变。

结果心电图T波升高幅度受到抑制,大鼠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CPK和LDH升高受到抑制,小鼠心肌线粒体中SOD和GSHPx活性提高,MDA生成减少,表明黄蜀葵花总黄酮对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有研究[13]提示木黄酮有望成为防治心脏纤维化的物质。

除以上这些之外,邓杰[14]等以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为指标研究表明银杏黄酮有很好的降低血粘度的作用。

苦马豆总黄酮苷降压作用明显[15]。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植物黄酮类药物主要是银杏叶片和醋柳黄酮片。

它们主要用在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病(主要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和降低血浆比粘度,改善左心功能,高血压病,快速型心律失常等方面。

2.抗肝脏毒性作用水飞蓟宾的保肝作用已被药理实验证明,俊平等[16]研究表明Sil的保肝作用与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有关,有资料表明Sil可显著抑制肝匀浆中MDA的产生。

临床上,Sil对中毒性肝损害、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目前含有Sil的水飞蓟黄酮类化合物——水飞蓟素已广泛用于急性肝炎、肝硬化的治疗。

此外,艾纳香二氢黄酮能明显抑制CCl4或 Fe SO4+Cys损伤的原代培养肝细胞的转氨酶逸出、MDA产生及 GSH耗竭,提示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自由基清除有关[17]。

文梅等[18]研究发现滴注黄芪总黄酮(TFA)后可有效抑制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 GPT、GOT的升高,血气指标的变化明显改善,说明TFA 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所致肝损伤有防护作用。

TFA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也有保护作用[19]。

另外,(+)-儿茶素(商品名,catergen)已经在欧洲也用作抗肝脏毒性药物,对脂肪肝及因半乳糖胺或CCl4等引起的中毒性肝损伤均有一定效果。

3.抗炎作用及提高机体免疫力芦丁及其衍生物可减轻多种方法所引起的鼠的实验性关节炎;橙皮苷能明显抑制动物经紫外线照射所引起的红斑,并可抑制炎症的渗出。

汉黄芩素、黄芩素和黄芩苷在 1mg/L浓度下能显著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在于抑制PGE2和白三烯C4(LTC4)的合成[20] 。

这3种黄酮对卡拉胶诱导的大鼠足跎水肿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21]。

胡芝华等[22]人的研究结果显示:1 %和 3%互花米草总黄酮(TFS)涂膜外用 2h对甲醛所致小鼠皮肤炎症和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水肿均表现明显抗炎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3%TFS涂膜外用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踝关节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致炎后 1h和 5h时肿胀度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4%TFS水溶液阴道给药 7日对化学致炎的大鼠阴道损伤有治疗与修复作用。

而黄芪总黄酮(TFA)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LPO ,滑膜细胞产生的IL1和NO量有关[23]。

此外,逸凡和于庆海[24]研究发现,淫羊藿总黄酮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及巴豆油所致肉芽组织增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对佐剂关节炎大鼠的原发性足肿胀和继发性足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另据报道[25],灌胃给药8d3个剂量的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小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皆有一定的影响;54.2~217mg/kg黄芩茎叶总黄酮可增加实验组小鼠SRBC溶血素抗体的生成;54.2~108.5mg/kg的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功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4.雌激素样作用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在豆类食品中含量丰富,具有弱雌激素作用的物质,在抗肿瘤及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

而木黄酮、染料木素、大豆素等异黄酮类均是植物雌激素的主要成分,有雌激素样作用。

这可能是由于它们与己烯雌酚结构相似的缘故。

王根林,杰[26]将去卵巢的德国格丁根微型小母猪于静脉注射或皮下埋植大豆黄酮,并以雌激素诱导后,观察其对垂体LH分泌的影响。

结果显示,LH分泌明显受到抑制,表明大豆黄酮对去卵巢猪垂体LH分泌具有类雌激素效应。

达念等[27]采用放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菟丝子的黄酮类提取物对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的影响。

结果表明它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可使成年大鼠腺垂体、卵巢、子宫重量增加;增强卵巢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黄体生成素 (LH)受体功能及垂体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RH)的反应性;促进离体培养人早孕绒毛组织hCG分泌。

鉴于一些黄酮类物质具有雌激素样作用。

人们对应用黄酮类物质治疗雌激素减少引起的疾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根总黄酮可恢复去势大鼠的雌激素水平,对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鼻粘膜萎缩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8]。

有研究[29]表明淫羊藿总黄酮150、300mg/ kg对RA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症有防治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依普黄酮可抑制骨吸收减少骨丢失,且使骨的总钙量增加,应用于妇女绝经后常发的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有一定效果[30]。

此外,由于植物雌激素在抗肿瘤及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所以对黄酮类物质抗肿瘤的研究进展迅速。

斯拉甫等[31]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及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分析了新疆一枝蒿总黄酮类作用后肝癌细胞 (肝癌、ATCC QGY-770 1)中凋亡基因 p53、Fas及细胞增殖基因bcl-2的表达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结果发现一枝蒿总黄酮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及DNA的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指出其诱导细胞凋亡是从细胞周期的G0/G1期开始的。

其分子机制可能是一枝蒿总黄酮类诱导野生型p53基因的表达。

铁华等[32]研究了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小鼠肺腺癌LA795细胞系的抑瘤作用,结果表明黄芩茎叶总黄酮具有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活性。

5.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木犀草素、黄芩苷、黄芩素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

余杰等人[33]通过对亮叶桐中类黄酮的研究表明,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枯草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据文献报道[34],黄酮类物质是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之一,其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

有人[35]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波谱等方法鉴定结构。

结果从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分离得到6种黄酮类成分,为醉鱼草苷、金合欢素、橙皮苷、异甘草素、异甘草苷和金丝桃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