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

合集下载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3城乡规划男生宿舍)1.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

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6。

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7。

绿地指标(三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8. 城市用地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9. 城市规划区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10。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4、卫星城: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5、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6、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7、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开发区: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和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9、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10、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11、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2、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13、居住区规划: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

14、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15、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6、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17、城市用地: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详细规划定义: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人犯纷纷大幅度。

规划各类用地,规定建筑物高度、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确定道路红线位置、断面型式、控制点坐标和标高,并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同时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细则。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

城市规模:城市的人口数量,有时也以城市用地面积作为补充。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这一概念在美国等国家被用于描述国家经济与国家地理,中国自1980年代开始将其应用于规划之中。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的交通流量(即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车辆数目)。

其具体数值由交通调查和交通预测确定。

交通调查、分析和交通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现状评价、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等级、工程设施、经济效益评价及公路几何线形设计的主要依据。

可见,交通调查、分析及交通量预测水平的高低,尤其是预测的水平、质量和可靠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工程技术设计的经济合理性。

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

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红线内不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

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快速轨道交通以及城市水上交通。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根据城市的特点、需求和发展目标,制定出一系列的原则和指导性方针,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实施。

城市规划原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首先,可持续发展原理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原则,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危害环境,不破坏资源,不造成社会不公平。

其次,功能分区原则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合理布局不同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规模。

功能分区原则可以使城市的功能分工更加明确和高效,实现不同功能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常见的功能分区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文化休闲区等。

第三,城市紧凑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追求城市的紧凑型发展。

城市紧凑性原则要求增加城市的人口密度,减少城市的空间占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样可以减少人口流动、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活质量。

第四,可达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追求城市内部和城市与外部的交通可达性。

可达性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使市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各个地方和享受各种服务。

合理的交通网络和设施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最后,社区参与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注重市民和社区的参与,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规划更符合市民的需求和期望。

社区参与原则可以增加市民对城市规划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促进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和社会公平,提高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和质量。

总之,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制定的一系列原则和指导性方针,用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实施。

这些原理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功能分区原则、城市紧凑性原则、可达性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等,旨在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3.用地性质: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4.土地使用兼容性:定义:用地使用兼容是确定地块主导用地属性,在其中规定可以兼容、有条件兼容、不允许兼容的设施类型。

一般通过用地与建筑兼容表实施控制。

目前普遍缺少关于兼容设施的规模与容量标准的控制。

用地使用兼容不得改变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并应给出兼容强度的指导性指标。

5.容积率: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 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 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城市规划原理的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的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的名词解释94用地评定: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功能和工程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城市用地布局提出科学依据。

风貌规划:是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个分支,旨在强化和突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景观特色,表现城市的地方特色。

城市化:(城镇化)指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本质是生产三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在技术作用下重新组合的过程。

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中心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为主,是城市经济、金融、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地,众多的建筑办公大楼、旅馆酒楼、文化及娱乐场所都集中于此。

(一般只是在工业和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95中心城市群:在一定区域内,距离较近,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且对周边区域起中心作用的城市群。

城市性质:是指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劳动构成:城市人口分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

劳动构成亦称为城市人口构成。

指人口按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的结合构成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称之为生态平衡。

风向玫瑰图: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

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累计某一个时期内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的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即风向的频率),即可绘制风向频率图。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是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

2.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称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们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是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

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是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雷德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网布置成曲线;行人和机动车在一个平面上隔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成团,形成口袋形;相应配置公共建筑,将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使住宅区的各部分通往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24、户室比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25、住宅街坊是指在小城尺度的城市街坊中,一栋或者多栋住宅楼沿周边布置,对外形成公共街道,对内形成内院,集居住,商业多功能与一身的居住体。

与其他模式的住宅相比,它更强调空间的围合以及功能的混合。

2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7、停车率:即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区总户数的比率停车率=居民停车位数/居住总户数28、住宅建筑毛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住宅建筑毛密度=住宅总套数/居住区用地总面积29、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30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31、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筑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建筑密度=建筑首层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简答题部分1、建筑平面群体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用图示)(图示见规划原理书P388)。

行列布置:优:绝大多数居室朝向良好,结构施工简单缺:处理不好会产生单调、呆板改进:a、山墙错落b、单元错开梯搂c、成组改革影响周边布置:优:①能形成封闭小空间,便于组织绿化、休憩地②对于寒冰地区可阻挡风沙③节约用地,提高密度缺:①部分居室朝向差,炎热地区西晒②结构施工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会增加③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方工程单周边双周边自由周边混合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是以行列式为主,以少数住宅式公建沿道路式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三级方式布置的内容是什么?(原理书P413)第一级(居住级)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块划分的原则是什么?(控制性详细规划P34)1.严格根据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根据用地部门、单位划分地块2.以单一性质规划地块,即一般一个地块只有一种使用性质3.建议有一边与城市道路相邻4.结合自然边界、行政界线划分地块5.考虑低价的区位级差6.地块大小应和土地开发的规模相协调,以利于统一开发7.对于文物古迹风貌保护建筑及现状质量较好、规划给予保留的地段,可单独划块,不再给定指标8.规划地块划分必须满足“专业规划线”的要求,专业规划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控制要求,主要有道路红线、河湖水面蓝线、城市绿化绿线、高压走廊黑线、文物古迹保护紫线、微波通道橙线等9.应尊重地块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边界4、城市公共区中心的空间组织原则(轴线法则、立体空间建筑室内室外)(城市规划原理P504)1.运用轴线法则。

可以有一条轴线或几条主、次的轴线。

轴线可以把中心不同的部分联系起来,称为一个整体,轴线也能把城市中的各个中心联系起来,把街道和广场等串联起来。

2.考虑建筑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地面、高架和地下空间,专用和公共空间,车行和人行空间,以及各空间之间的环境协调。

要使整个建筑空间和环境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5、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原理》p4501.对于大量而普遍的绿化,宜选择易管。

易长,少修建,少虫害,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也可以考虑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在一些重点绿化地段,如居住区入口处或公共活动中心,则可选种一些观赏性的乔灌木或少量花卉。

2.应考虑绿化功能的需要,行道树宜选用遮阳力强的落叶乔木,儿童游戏场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忌用有毒或带刺植物,而体育运动场地则避免采用大量扬花、落花、落果的树木等3.为了迅速形成居住区绿化面貌,特别是在新建居住区,树种可以采用速生和慢生相结合,一速生为主。

4.居住区绿化树种配置应考虑四季景色变化,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以丰富居住环境。

5.考虑居住区各类绿化种植与建筑物、管线和构筑物的间距。

6、容积率与城市开发的关系《控规》p46容积率指标对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前期投资费用、开发利润总额以及开发资金的循环速度三个方面。

容积率指标对前期投资费用单方面均摊额的影响表现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者先通过有偿征地或其他方式有偿获得城市的开发建设权,接着劲性场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然后进行地面建设,将建造的各类商品房投入市场销售。

在商品房单方售价和其他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容积率指标,在同样的开放用地上获得更过的建筑面积,就可以降低单方建筑面积上所分摊到的前期投资费用,进而降低总成本,提高开发利润。

反之,则开发利润会有所下降。

提高利润率,开发商可以在保持一定利润率的前提下,增加开发总量获得更多的利润。

同时,我国城市开发建设周期中征地、规划设计、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占打半时间,这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资金周转速度,如果增加容积率,减少开发项目,将开发资金相对集中,提高开发建设强度,就可以减少前期工作对开发周期的影响,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7、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的要素(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行为活动)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行为活动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引导的内容和方法(控制性详细规划p67)(方法仅供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引导内容为:先确定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功能风貌、道路绿化系统,再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考虑不同空间序列的关系,形成城市设计总体概念与结构,以“城市设计概念图”加以表达,同时,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承上启下,不宜超越阶段要求,城市设计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规定也不是于恶性越好,要给后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留有充分创造和发挥的余地,要有弹性和灵活性。

9、为什么要在土地使用控制时规定土地使用兼容及其原则?(控规P39)为了使控制性详细规划既有“弹性”,又不失去控制作用。

土地使用兼容的原则:①促进相关功能建筑的集中布置②提高土地经济效益③减少环境干扰④确保非营利性设施、市政设施用地不被占用⑤保持土地使用的有限灵活性,允许部分建筑、设施混合布置⑥土地使用兼容应注意到其宽容度和灵活性以提高应变能力,同时又不和总体规划相违背。

就具体分类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具体对待,不强求一律。

10、居住区规划中节约用地的手法。

(原理P407)(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2)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1.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①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公共服务设施②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③采用┌型、Ⅱ型、E型、梳型等住宅2.空间的借用3.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4.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3)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11、分析居住区绿地率与公共绿地率各自的作用与相互的差别(百度百科及百度知道)不确定公共绿地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住宅组团绿地,不包括住宅日照间距之内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非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